基本信息
書名:東亞大曆史:從遠古到1945年的中日韓多角互動曆史
定價:88.0元
作者:呂正理
齣版社:群言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802567559
字數:606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1.颱北國際書展獲奬作品。《東亞大曆史》榮獲2011年颱北國際書展大奬,入選颱灣推薦書目。兩岸清華企業傢協會聯閤推薦。
2.個人曆史寫作的成果。作者以一人之力全麵梳理東亞三國曆史,體現瞭中國古老的曆史書寫傳統的特點和魅力。書中涉及深層的文化思考,對國傢興衰的分析,總結曆史的規律,挖掘曆史遺産對經營管理的啓發和幫助,錶達齣一個普通人的現代見識,一種人格平等的現代精神。
3.東亞曆史的綜閤視角。基於曆史和現實的原因,中日韓等國傢和地區的關係異常復雜,國傢和人民之間的自處和相處尚難平實。本書跳齣華夏中心主義或中國中心主義的思維定勢,不僅站在中陸,更站在太平洋上,來看中國和東亞其他國傢的曆史。在這樣多維的視角下,呈現齣更接近真實的麵相。也正是這樣的眼光,使得中國曆史的“悠久”、“燦爛”等說辭有瞭新鮮的含義。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客觀而簡要的通史,以全局視角講述中國、日本、韓國三個東亞的長程曆史,包括各個民族的起源、朝代興衰,並重點展現曆史上的雙邊或多角互動關係,以及深層次的文化交流和影響。除此之外,作者還專門從“曆史的藉鏡”的角度,總結中國曆史上十四次大,分析國傢為什麼會滅亡,評判曆代改革者的成敗,探討曆史上重要的思想、宗教和價值觀如何産生和發展壯大,如何衝突,及其與曆代政治和社會演變的關係,希望能夠幫讀者迴到過去,從而掌握到曆史發展的脈動。
目錄
作者介紹
呂正理,生於颱灣桃園大溪,清華大學化學係及研究所畢業;曾任跨國企業英商蔔內門化學公司颱灣分公司(ICI Taiwan Ltd.)總經理,中國蔔內門化學公司(ICI China Ltd.)執行董事。1999年後從事企業顧問工作,並曾參與創辦多傢光電和顯示器相關産業的公司。2003年創辦鼎信顧問公司,專注於協助企業進行策略、管理之變革及組織再造;輔導過光電、精密材料、特殊化學品、IC設計、新能源等相關之企業,並協助完成數件並購案。
呂正理雖是理工背景齣身,但是在人文素養上的造詣令人敬佩,堪稱為清華學子全人教育的楷模。雖然他大學主修是化學領域,但是他對曆史一直無法忘情,他藉由化學專業訓練的嚴謹思維,以異於史學傢的角度來看待曆史,也因此對史實更加要求,這看似相衝突的理性與感性領域,在他身上産生瞭互補的加分作用。
文摘
情深而文明
餘世存
一本七百多頁的通史巨著。我越讀越歡喜贊嘆,書中可圈點處、跟作者悠然神會處實在數不勝數,全書讀罷,真是“快何如之”。
這是我看過的較平實的有關中、日、韓等東亞國傢和地區的史著,也是我有限視野中的東亞多角互動史作品。多年前,我曾一度主持《戰略與管理》雜誌,當時我和編輯部同事都意識到東亞區域一體化的重要性,隻是遺憾我們關於東亞曆史綜閤研究的成果太少瞭;而且基於曆史和現實的原因,中日韓等國傢和地區的關係異常復雜,國傢和人民之間的自處和相處尚難平實。由於我們中國大陸舉足輕重的影響,我們難以跳齣華夏中心主義或中國中心主義的思維定勢,且對中國在曆史上的協從羅緻能力懷有感情,並期望它獲得新的生機、在未來發揮作用。躺在朝貢國傢體係的舊夢裏,我們對日本、韓國等國傢缺少“同情之瞭解”,這些地區的政權更替和人民生活,似乎與我們無關。
但隻要對現代文明有所感悟,我們就能明白,“人類情感認知的急迫性”從未如當代這樣挑戰文明,我們的生存意義和認同不在一國一城,不在一傢一姓,而在於文明本身。這種挑戰顯然不僅發生在全球化、本土化的曆史階段,也發生區域之內。我們中國人的人類情感和關懷,當然跟中、日、韓等國傢相關。因此,我很早就說過,不僅要站在中陸,更要站在太平洋上,來看中國和東亞其他國傢的曆史。
呂正理先生的《東亞大曆史》就是這樣的區域化成果。我們津津樂道的朝貢國傢體係,我們得意的漢字文化圈,在這樣多維的視角下,呈現齣更接近真實的麵相。正是這樣的眼光,使得曆史的“悠久”、“燦爛”等說辭有瞭新鮮的含義。如作者說,一個地區的曆史性輝煌對於另一地區的人民和國傢來說可能是一場災難。甚至細究之下,文治武功般的輝煌隻具有書麵意義,真實的是大眾的劫難。比如作者引用波斯曆史學傢誌費尼對成吉思汗徵服世界的描述:“他們到來,他們破壞,他們焚燒,他們殺戮,他們搶劫,然後他們離去。”這樣的敘述比比皆是,讓我們能夠明白國傢主義者的某種虛妄和罪錯。
這種曆史寫作有助於讀者夯實真正的文明理性,在全球化時代,我們尤應平實地看待自傢和他傢的恩怨,從曆史中學得真正的教訓。比如作者寫漢武帝的使者涉何私心自用,個人亡身不說,也牽連到衛氏朝鮮滅亡;而漢武帝晚年覺悟,下《輪颱罪己詔》:“朕自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以後,事有傷害百姓、靡費天下者,一概停止。”這樣的罪己行為同樣值得今天的政治傢、精英階層深思、藉鑒。
通讀本書,我個人感興趣者實在多多。比如作者對王安石司馬光的論述,對中國曆史十四次大的總結,對個人、公司和國傢興敗異質同構的思考……都引起瞭我的共鳴。在我看來,作者的態度是個人的,又是人類的,因此他能夠各種偏見,而獲得一種平實健康的生命關懷和人類關懷。作者寫道:“吉田鬆陰和福澤諭吉當年意氣風發地鼓吹擴張的思想,必定不會想到有一天,他們的言論所産生的後果,不隻禍及鄰國,也導緻日本幾乎,並且有幾百萬日本子民因而付齣沉重的代價。”這讓我想到美國大史學傢史華慈對我們中國知識人的感嘆:“我們很難對中國知識分子如此關切國力的問題下什麼判語。中國確實一直深受羞辱,而且當今世界,沒有國力就無法生存。不過,事實卻是,一旦價值是按照作為獲取力量的手段來評估,這些價值就非常可能變得脆弱難保,扭麯變形。”
我之願意推薦此書,尚不止以上理由。我們中國近一百多年的轉型,維度多多,如農耕文化嚮工商文化、都市文化轉型,如王權嚮轉型,如孔孟之道嚮現代文明精神轉型……其中,很重要的是,精英和大眾之間學會自處、相處和空前的互動。但是,直到今天,我們的大眾文化雖然繁榮卻不免淺陋,很大原因在於我們仍未能擺脫精英意識,而平實地為大眾提供服務。
因此,學院知識難以走入社會,大學教授跟媒體話語隔膜,精英跟民眾分立進而分離……我們有公共知識分子,卻少有公共知識産品或大眾文化作品;我們有成體係的研究成果,卻難有麵嚮大眾的文化成果。藉用齣版傢嚴搏非的話說,精英的知識生産體係已經完成,這架“沒有靈魂的機器”(按韋伯的說法)開始具有自主的內驅動力和完備的內部評價體係,它與大眾文化的分裂和緊張,也隨之逐年加劇和形成。這種對立情況在曆史領域尤其明顯,我們每年齣版的曆史論著多在專業圈子或精英內部自我循環,大眾文化中的有水準的曆史作品是極為匱乏的;以至於民國時期張蔭麟先生為中學生撰寫的《中國史綱》,在今天成為普及曆史知識的文化經典。而像房龍、貢布裏希等影響幾代人的曆史著述,在我們社會裏尚不曾有過。
在這樣的情況下,能看到呂正理先生的大著,實在是讓人驚喜的事情。我多年前就期待的孔子、司馬遷式的個人曆史寫作,我期待的立足於個人和人類的曆史敘述,在呂正理先生的筆下多少得到瞭實現。我尤其喜歡呂先生在本書錶達的一個普通人的現代見識,一種人格平等的現代精神。他在這本東亞史的著作中也涉筆成理,為我們講述瞭數年前非洲達爾富爾屠殺的故事,在平實的寫史中為文明奠基。
呂正理先生在書中說:“現代民主國傢的每一個國民都有責任教育自己,進而影響周邊的人。”這樣的話大得我心。我相信讀者閱讀本書,也定有心領神會之處。
第3 3 章 國傢為什麼會滅亡?
凡人都有生有死,國傢也一樣。古今中外,有無數的國傢興起,也有無數的國傢滅亡。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些國傢滅亡呢?如果一個一個分析,相信讀者們必定可以找齣韆百種不同的原因;但歸納起來,我認為根本的原因隻有四個。,政治腐敗;第二,內部分裂;第三,繼承人問題;後一個是外患。國傢滅亡的原因可能不隻是上述根本原因中的一個,而是其中兩個,甚至三個、四個的聯結。這些根本原因中,又有部分是主要原因,部分是次要的原因。
國傢滅亡的原因和國傢的大小、強弱之間有相當的關係,因而大國、強國與小國、弱國必須分開討論。
政治腐敗是大國滅亡的主因
讀者如果研究瞭上一章所敘述的中國曆史上十四次大,必定會發現都和政治腐敗有關,無一例外。其中隻有三件與外患有關。但讀者如果更深一層地追究這三件外患,也必定會同意遼國及北宋若不是那樣的腐敗,不可能會被小小的女真人滅掉;金國及南宋若不是那樣的腐敗,也不可能被濛古人滅掉;明朝如果不是那樣的腐敗,清兵也不可能入關。因而,我的結論是政治腐敗纔是這些國傢滅亡的主要原因,外患不過是次要原因。
本書所稱的“政治腐敗”,定義很廣,包括統治者的種種暴虐行為,以及的無秩序狀態。統治者窮兵黷武,勞役人民,使得許多百姓在無謂的戰爭中死去,又徵稅無度,是其中之。
但我要請讀者注意,十四次大的主角都是中國曆史上所謂的“正統朝代”,在全盛時都是當時的超級。因而,我們隻能說政治腐敗是所有大國滅亡的主因。對於小國、弱國,這樣的說法並不適用。
內部分裂加速大國滅亡
大國在政治腐敗之外,往往發生內部分裂,使得國傢加速滅亡,在曆史上不勝枚舉。
五鬍之亂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西晉朝多年腐化的結果,是京城裏的官員競相炫耀財富,引以為榮,地方官員則忙於壓榨百姓,巧取豪奪,使得鬍人無不痛恨切齒。偏偏這時又發生瞭八王之亂,十四年中皇室兄弟之間輪流陰謀,舉兵相嚮,血流成河,弄得國傢奄奄一息,鬍人趁機起來反叛。如果沒有八王之亂,五個鬍人部族很難那樣快就推翻晉朝。
再舉一個例。遼國在十世紀到十二世紀是一個雄踞於亞洲北部的超級大國,人口雖然不能與北宋相比,土地卻有北宋的兩倍大。遼道宗(1055—1100 年在位)在位時,不幸因為皇帝位的繼承問題而發生皇族嚴重分裂(詳見第十三章),無法彌平,從此國力轉衰。女真人初起,稱兵叛亂,遼道宗派齣四十萬大軍,預備一舉剿滅女真人。剛一齣兵,不料後方就發生兵變,女真人因而以僅僅一萬敗遼軍,從此不復可製,甚至吸收遼國叛軍, 如滾雪球般壯大起來。遼國若是沒有內部分裂,女真人應該是沒有機會滅掉遼國。
在中國所有“正統朝代”的滅亡過程中,估計大約有三分之一是伴隨著內部分裂。內部分裂往往使得一個原本已經政治腐敗但還不至於滅亡的國傢,確定瞭滅亡的命運,或是使得將要滅亡的國傢加速滅亡。
在少數的情況下,即使國傢沒有政治腐敗的問題,內部分裂仍然可能直接導緻國傢滅亡。舉一個例。五鬍十六國的霸主前秦王苻堅時,政治不算腐敗,但所有被苻堅徵服的各個鬍人勢力都是錶麵臣服,實際上在暗中各自打算。苻堅率領這樣一群人組成的大軍去打一場不必要的仗,一旦戰敗,自然四分五裂,山頭再起,以至滅亡。
繼承人問題
在時代,統治者的位置一般都是傳給兒子,或是兄弟。繼承人的選擇、教育及接班過程,是數韆年來所有國傢無不麵臨的大問題。曆史上一些震古爍今的皇帝,如唐太宗、成吉思汗及康熙皇帝,全都為此頭痛,幸而他們的國傢並沒有因此而滅亡。然而,因為繼承人問題處理不當而的事件,曆史上卻比比皆是。
秦始皇沒有早日確立儲君,以至於當他死在巡遊的半路上時,趙高與李斯有機謀矯詔,命令太子扶蘇自殺,扶鬍亥為二世皇帝。若非如此,而是由仁厚的扶蘇繼位,秦朝未必會這樣快就崩潰。晉武帝司馬炎明知自己的兒子愚蠢,卻仍然讓他繼位,國傢怎能不亂?八王之亂怎會不發生? 北周武帝若不是兒子叛逆殘暴,隋文帝楊堅也不會那麼快就篡瞭位。後周世宗柴榮英武過人,不幸驟死,隻留下孤兒寡婦,纔給瞭宋太祖趙匡胤機會“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荒唐的是明神宗,竟然不讓自己的兒子、孫子讀書就學。中國曆史上的皇帝莫不是怕繼承人的學問、道德不夠,所以聘請碩學鴻儒為太傅,以教導太子;隻有明神宗不希望兒、孫有什麼學識。明朝有這樣的皇帝, 不滅亡纔是奇怪。
日本也有許多繼承人問題的例子。豐臣秀吉死後,由於繼承人年幼, 野心勃勃的德川傢康遂有機可乘。這個例子再一次印證瞭中國曆史的經驗:戰亂的時代也是篡位頻繁的時代。一個無論建立怎樣的豐功偉業, 留下的繼承人若是缺乏領導能力,在瞬息萬變的混亂時代中仍然無法凝聚人心,注定要遭到淘汰。
選立繼承人如果沒有一套明確的製度,往往是國傢內部分裂的開始。日本南北朝六十年的,主要的原因正是天皇的繼承問題發生兩統的爭議。韓國在新羅下代時,聖骨係統勢力強大,卻是復雜而分歧,沒有人能全麵掌控,因而王權並不安穩,發生六次奪權,是一種惡性循環,一直到國傢滅亡都無法超脫。
小國亡於分裂
那麼小國、弱國滅亡的原因與大國有什麼不同呢?
小國、弱國大的憂慮當然是野心勃勃的鄰近強國。小國為瞭要避免被並吞,國防和外交都必須注重。鄰國如果太強又太近,小國隻能小心伺候。如果是在兩個以上的強國中間,那麼就要考慮兩麵外交政策,在夾縫中求生存。但弱國麵對強國,可怕的是發生內部分裂。這一點是如此重要,本章在此要用更多例子來加以說明。
漢朝、唐朝及清朝,是中國在曆史上國力強盛的三個朝代。當時有許多遊牧部族,或是獨立的小國傢都在中國的威脅之下。這些國傢其實有些也不算太小,在部分的時間裏甚至曾經對上述的朝代分彆造成巨大的威脅,但是後來卻漸漸衰落瞭。以下為讀者分析其衰落或的原因。
匈奴是西漢大的敵人。漢武帝窮一生之力,耗盡國傢所有的資源,想要徵服匈奴,卻無法如願。匈奴後來之所以滅亡,是因為在公元前85 年, 狐姑鹿單於死,發生嚴重的繼承問題,一派擁立單於的幼兒,另一派聲稱狐姑鹿原本遺命是要傳給弟弟的,以至於匈奴一分為二,國傢逐漸衰弱。公元前58 年,匈奴又一次更大的分裂,五單於並立,國中大亂,後又分為南匈奴與北匈奴。南匈奴竟齣兵協助漢朝將北匈奴完全逐齣塞外,自己嚮漢朝投降,成為附庸國。
唐朝時有三個外患:突厥、迴紇及吐蕃。反過來說,這三個國傢大的敵人是唐朝。突厥在北方突然崛起,隋文帝無法取勝而倍感威脅,於是采用長孫晟的離間策略以分裂突厥。唐太宗是長孫晟的女婿,有樣學樣,又繼續離間政策。突厥人中計,遂分裂為東、西突厥,因而逐漸衰弱。厥又被離間而分裂,以至滅亡。西突厥則是自己發生內亂,國傢衰弱, 也被唐朝滅掉。隋、唐兩朝對突厥不斷地使齣同樣的離間手法,不隻十次,而突厥人竟一直到滅亡瞭還不能醒悟,說來可悲。
迴紇及吐蕃在唐朝中葉時都曾經幾乎和唐朝一樣強大。武則天因為打不過吐蕃,隻好離間吐蕃王與論欽陵國師,使得吐蕃王殺掉論欽陵全傢。吐蕃後來與迴紇之間戰爭不斷,以至於兩邊都國貧民睏。此後,迴紇內部發生嚴重分裂。政爭失敗的一方從外麵招引不同的敵人入侵,經過黠戛斯、沙陀部及唐朝大軍三次分彆受邀前往進行大屠殺,迴紇於是滅亡。吐蕃內部的貴族也因為宗教信仰及利益之爭而嚴重分裂,發生,墀祖德贊及朗達瑪兩位贊普先後被殺,爆發內戰。平民及奴隸趁機革命,國傢因而陷入數百年的黑暗時期。
清朝曾經有四個大敵:北元韃靼、颱灣鄭氏王朝、準噶爾濛古及太平天國。北元韃靼後一任林丹汗以高壓手段控製濛古各部族,又發生信奉黃教與紅教的分歧,內部産生裂痕。努爾哈赤與皇太極因而有機會以分化的手段降服濛古。颱灣鄭氏王朝的鄭成功忌刻好殺,許多部將叛逃;後代又兩次發生繼承問題,引緻流血鬥爭及分裂。鄭成功的部將施琅投降清朝,終為康熙皇帝帶兵徵服瞭颱灣。準噶爾濛古的格爾丹與策旺叔侄不和, 策旺不但扯噶爾丹後腿,又坐視噶爾丹與康熙皇帝決戰而敗亡。乾隆朝時, 阿睦爾撒納為瞭謀求個人利益而引清兵入侵自己的部族,後準噶爾因而被滅種,是曆史上慘的一幕。太平天國初起時,氣勢如虹,卻因為自傢人自行分裂,自相殺,被曾國藩帶領湘軍、淮軍分彆滅掉。
總之,弱國麵臨強國時,內部分裂是自行滅亡的快捷方式,比政治腐敗還要可怕。以上舉瞭八個例子,無一例外。不但在中國如此,在日本及韓國的曆史上也是一樣。
日本有名的例子,莫過於源義經的故事(詳第十六章)。源義經被兄長源賴朝迫害,無處可去,隻得投奔到陸奧。陸奧國守藤原秀衡不顧源賴朝的威脅,收留瞭源義經。秀衡死後,繼承的兒子泰衡卻因為源義經威名太盛而産生疑忌,又攝於源賴朝的威脅而逼死源義經。泰衡不明白源義經是國之乾城,一旦死去,源賴朝遂無所顧忌,派大軍長驅直入,滅瞭陸奧。
序言
拿到這本書,第一眼就被它厚重的標題所吸引。《東亞大曆史:從遠古到1945年的中日韓多角互動曆史》,光是這個標題就足以勾起我對曆史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我們對於東亞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的種種,瞭解得還不夠深入,也缺乏一個能夠將中國、日本、韓國這三個國傢之間復雜的曆史脈絡串聯起來的宏觀視角。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更多地從各自國傢的角度去閱讀曆史,但真正理解東亞的演進,離不開它們之間“多角互動”的視角。從“遠古”這個時間起點,就讓我覺得這本書的野心很大,它不僅僅滿足於近代史的梳理,而是要探究這片土地上文明的起源和早期交流。我想象著,它會如何描繪古代的航海技術、貿易往來,以及文字、宗教、哲學思想在三國之間的傳播和演變。從早期部落的聯盟到王朝的興衰,再到海上貿易的發展,這些都構成瞭東亞地區早期曆史的基礎。而隨著曆史的推進,書中肯定會重點闡述那些關鍵的曆史時期,比如漢唐帝國對周邊地區的影響,以及它們如何塑造瞭東亞的政治和文化格局。我也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分析,在近代化浪潮席捲之下,這三個國傢各自的命運軌跡,以及它們之間是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展開新一輪的互動與博弈。1945年之前,這段充滿變革和衝突的曆史,無疑是理解當下東亞格局的關鍵。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眼前一亮,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東亞世界的大門。《東亞大曆史:從遠古到1945年的中日韓多角互動曆史》,這個題目精確地指齣瞭我一直以來對東亞曆史的探求方嚮。長久以來,我們對於中國、日本、韓國這三個國傢之間的曆史聯係,總是碎片化的理解,或者是被宏大敘事所遮蔽。這本書“多角互動曆史”的視角,恰恰是彌閤這種認知鴻溝的關鍵。從“遠古”這個宏大的時間維度齣發,我認為這本書將深入探討早期文明的交匯與融閤,例如文字的産生與傳播、宗教信仰的演變,以及早期社會結構的形成。我非常期待它能細緻地展現,在漫長的歲月中,這些元素是如何在三國之間相互影響,構建起一個初步的東亞文化圈。隨後,書中應該會重點描繪各個曆史時期,比如漢唐的強大對周邊地區帶來的輻射效應,宋代的海上貿易繁榮,以及明清時期的朝貢體係和有限的交流。這些都構成瞭三國之間不同層麵的互動。而進入近代,曆史的畫捲將變得更加波瀾壯闊。我想象著,書中會如何分析西方列強的影響,如何促使這三個國傢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又如何在帝國主義的夾縫中,彼此構成競爭、對抗,甚至短暫閤作的關係。1945年這個時間節點的選擇,也顯得尤為重要,它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也是理解當代東亞格局的關鍵起點。
評分當我看到《東亞大曆史:從遠古到1945年的中日韓多角互動曆史》這本書的書名時,立刻産生瞭一種強烈的閱讀衝動。我一直對東亞地區的曆史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目前市麵上能夠提供全麵、深入、且跳齣單一國傢視角的著作並不多。本書的“多角互動曆史”這個核心理念,正是我所期盼的,它暗示著作者將不僅僅講述中國、日本、韓國各自的曆史,更會著力展現它們之間如何相互影響、彼此塑造。從“遠古”這個時間起點,就錶明瞭作者的雄心,試圖追溯文明的根源,探討早期人類在東亞地區的活動,以及最初的文化交流和技術傳播。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如何描繪早期稻作農業的傳播,文字的萌芽,以及宗教思想的初步形態是如何在三國之間流動的。接著,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那些在東亞曆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事件,例如漢唐盛世對周邊地區的影響,宋元時期的海上貿易,以及明清時期的朝貢體係。這些都構成瞭三國之間復雜而多樣的互動模式。1945年之前的那段曆史,更是充滿瞭動蕩與變革。我想象著,書中會如何分析西方列強的入侵如何改變瞭東亞的格局,促使三國走上瞭不同的現代化道路,以及它們之間在殖民、戰爭、抵抗等一係列事件中的復雜關係。
評分當我注意到《東亞大曆史:從遠古到1945年的中日韓多角互動曆史》這本書時,立刻被它宏大的主題和獨特的視角所吸引。長期以來,我總覺得我們在理解東亞曆史時,存在著一種“國彆史”的局限性,而這本書“多角互動曆史”的提法,正是打破這種局限的絕佳方式。它承諾的不僅僅是講述中國、日本、韓國各自的命運,更是要展現這三個國傢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彼此塑造,共同構成瞭一個復雜而動態的曆史圖景。從“遠古”這個時間起點,就意味著本書的視野極其開闊,它將帶領我們追溯東亞文明的源頭,探討早期人類的活動、農業的産生、文字的萌芽以及宗教信仰的初步形態是如何在三國之間傳播和演變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書中會如何描繪古代中國文化對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深遠影響,以及這些文化元素是如何被吸收、轉化並最終形成各自特色的。接著,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分析那些在東亞曆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事件,比如漢唐帝國的強大如何輻射周邊,宋代的海上貿易如何促進瞭區域內的交流,以及明清時期的朝貢體係如何規範瞭三國關係。而1945年之前的那段曆史,更是充滿瞭變革與衝突。我想象著,書中會如何深入剖析近代以來,西方列強的衝擊如何改變瞭東亞的格局,促使這三個國傢走上瞭截然不同的現代化道路,以及它們之間在帝國主義的夾縫中,又展開瞭怎樣錯綜復雜的互動與博弈。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極具概括性,也充滿瞭學術深度:《東亞大曆史:從遠古到1945年的中日韓多角互動曆史》。它所提齣的“多角互動曆史”的視角,恰恰是我一直以來在探索東亞地區曆史時所缺失的。我總覺得,將中國、日本、韓國孤立起來分彆研究,是無法真正理解整個東亞地區的演進邏輯的。這三個國傢就像是一個相互聯係的整體,它們的曆史發展彼此交織、相互影響,有時甚至是相互塑造。從“遠古”這個時間起點,就錶明瞭本書的宏大敘事,它不僅僅關注近現代,而是要追溯文明的源頭,探究早期人類在東亞的活動,以及最早的文化、技術、思想交流。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描繪,在那個濛昧時代,這些元素是如何在三國之間流動,並最終孕育齣各自獨特的文化。隨著曆史的推進,書中勢必會深入分析那些塑造瞭東亞格局的關鍵時期和重大事件。例如,秦漢帝國的統一對周邊地區帶來的影響,唐朝開放的國際視野,宋代的商業繁榮,以及明清時期的朝貢貿易。這些都構成瞭三國之間不同層麵的互動。而1945年之前的那段曆史,更是充滿瞭戲劇性和轉摺。我想象著,書中會如何細緻地分析近代以來,西方文明的衝擊如何改變瞭東亞的格局,促使這三個國傢走上瞭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又如何在新的國際環境中,展開激烈的競爭與閤作。
評分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無數曆史的畫麵。東亞,這片充滿魅力的土地,承載著幾韆年來的文明積澱,而中日韓三國之間的曆史糾葛,更是構成瞭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詩。長久以來,我們對這段曆史的認知,可能更多的是碎片化的,或者是從各自國傢的角度齣發的敘述。然而,這本書《東亞大曆史:從遠古到1945年的中日韓多角互動曆史》所提齣的“多角互動曆史”的視角,恰恰是我一直所渴望的。它不僅僅是關於這三個國傢各自的演變,更是關於它們之間如何彼此呼應、相互作用、甚至相互碰撞。從遠古的起源追溯,這本身就極具挑戰性,也充滿瞭吸引力。我想象著這本書會如何描繪早期文明的傳播與交流,文字、技術、宗教是如何在三國之間流動的。然後,隨著曆史的推進,我們將看到怎樣的政治格局的形成,哪些事件成為瞭三國關係的關鍵轉摺點?唐朝的輝煌如何影響瞭日本和朝鮮?明清時期的海禁與朝貢體係又塑造瞭怎樣的互動模式?近代以來,西方列強的衝擊,又如何讓三國走上瞭截然不同的道路,又在新的曆史潮流中重新交織?1945年之前這段漫長的曆史,無疑是近代世界形成的關鍵時期,而東亞地區在這其中扮演瞭何等重要的角色,又經曆瞭怎樣的洗禮,都將是本書重點關注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宏觀而又細緻的視野,讓我能夠跳齣單一國傢的局限,去理解一個更廣闊、更深刻的東亞曆史圖景。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如同一扇開啓曆史寶庫的鑰匙,立刻吸引瞭我。《東亞大曆史:從遠古到1945年的中日韓多角互動曆史》,單看書名,就預示著這是一部內容翔實、視角獨特的史學巨著。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東亞地區,就必須拋開狹隘的民族主義視角,而去審視這三個核心國傢——中國、日本、韓國——之間復雜而深刻的互動關係。很多時候,我們在學習曆史時,往往會陷入“國彆史”的窠臼,而這本書“多角互動曆史”的提法,正是打破這種局限的絕佳方式。從“遠古”開始追溯,這意味著它將觸及文明的源頭,探討早期文化、技術、思想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傳播、演變,最終形成各自的特色。我非常好奇,本書會如何闡釋早期漢字、佛教、儒學等文化元素在三國之間的傳播路徑和影響,以及它們如何被本土化。接著,進入更近的時期,我想象著本書會如何描繪秦漢帝國、唐朝盛世、宋元明清王朝,在與朝鮮半島以及日本列島之間,是如何進行政治、經濟、軍事上的交流與角力的。這些互動,無疑塑造瞭東亞地區長期以來的文化共同體和地緣政治格局。而1945年之前的那段曆史,更是充滿瞭戲劇性。日本的崛起與擴張,中國的近代化探索,朝鮮的屈辱與抗爭,這三個國傢在劇烈的時代變遷中,又上演瞭怎樣驚心動魄的“多角互動”?這本書承諾的,不僅僅是曆史事件的羅列,更是一種對曆史聯係和因果關係的深度挖掘。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實在太吸引人瞭,尤其是我對東亞近代史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常年以來,總覺得我們對中日韓這三個國傢在曆史上的聯係與糾葛,瞭解得還不夠全麵和深入。我們往往習慣於從單一國傢的視角去審視曆史,但實際上,這三個國傢之間的互動纔是理解整個東亞地區發展脈絡的關鍵。這本書的“多角互動曆史”這個定位,立刻抓住瞭我的目光。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串聯起這三者之間錯綜復雜關係的著作,它不是簡單地將三個國傢的曆史並列,而是要展現它們之間如何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甚至是對抗與融閤。從遠古時期就開始追溯,這讓我感到非常驚喜,因為曆史的根源往往被很多通俗讀物所忽略。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填補我在這個領域的知識空白,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是什麼樣的曆史進程,將這三個曾經獨立而又緊密聯係的文明,推嚮瞭如今的格局。尤其是在1945年這個重要的曆史節點之前,這段漫長的時期,充滿瞭無數值得探究的故事,從文化交流、貿易往來,到地緣政治的博弈、戰爭與和平的循環,都構成瞭東亞地區獨有的曆史敘事。這本書的篇幅看起來應該相當可觀,這正是我所期待的,因為真正深入的分析和詳實的論證,需要足夠的空間來展開。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去感受那段波瀾壯闊的東亞曆史。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東亞大曆史:從遠古到1945年的中日韓多角互動曆史》,給我一種非常宏大而又具有深度分析的預感。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東亞地區,僅僅關注一個國傢的曆史是不夠的,必須將中國、日本、韓國這三個國傢置於一個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的框架下進行考察。本書的“多角互動曆史”的定位,正是這一點最直接的體現。從“遠古”這個漫長的時間跨度開始,意味著作者將不僅僅局限於近現代,而是要從文明的起源就為我們構建一個清晰的圖景。我猜測,本書會詳細探討早期人類的遷徙、農業的齣現、早期文字的形成以及宗教的傳播,這些都可能在三國之間存在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接著,隨著曆史的推進,書中應該會深入分析那些對三國關係産生深遠影響的重大曆史事件。比如,古代中國的中央王朝如何與朝鮮半島上的政權建立宗藩關係,日本又如何派遣遣隋使、遣唐使學習中國文化,以及這些文化交流如何在三國之間激發齣新的火花。我也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地剖析,在近代以來,西方文明的衝擊如何改變瞭東亞的格局,促使這三個國傢走上截然不同的現代化道路,又如何在新的國際環境中,展開激烈的競爭與閤作。1945年之前這個時間節點,正是東亞地區近代史的巔峰時期,也是理解當前地區格局的關鍵。
評分在我翻閱各大圖書推薦時,《東亞大曆史:從遠古到1945年的中日韓多角互動曆史》的書名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曆史介紹,更像是一個宏大的命題,試圖在一個全新的維度來解讀東亞的曆史。《多角互動曆史》這個詞組,準確地概括瞭我一直以來對學習東亞曆史的期待——那就是要突破狹隘的國彆史視角,去理解中國、日本、韓國這三個國傢之間是如何彼此塑造、相互影響的。從“遠古”這個時間起點,意味著作者將帶領我們追溯文明的源頭,探索在文字、技術、宗教等領域,早期東亞地區是如何進行交流與融閤的。我猜測,本書會詳細闡述古代中國作為文化中心的地位,以及它對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産生的深遠影響。同時,它也會探討周邊國傢如何吸收、轉化,並發展齣自身的文化特色。隨著曆史的推進,書中一定會詳細分析那些塑造瞭東亞格局的關鍵事件和時期。比如,王朝的興衰、戰爭的爆發、貿易路綫的變遷,以及文化藝術的交流。這些互動,共同構成瞭三國之間復雜的關係網。而1945年之前的那段曆史,尤其是近代以來,更是充滿瞭戲劇性。我想象著,書中會如何描繪近代化進程中,三國所經曆的挑戰與機遇,以及它們在列強環伺的國際舞颱上,又是如何展開復雜的互動與較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