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翰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全四册)9787010104218汪敏虞

正版翰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全四册)9787010104218汪敏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敏虞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经济史
  • 近代经济
  • 历史
  • 汪敏虞
  • 翰中国
  • 正版
  • 全四册
  • 9787010104218
  • 清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温文尔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04218
商品编码:2857747251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1-01

具体描述

【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全四册)

定价:170.00元

作者:汪敏虞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0101042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2.384kg

编辑推荐


  本书考察清末民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深化和新式产业的初步发展,分三篇依次叙述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势力扩张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危害,分析了中国传统封建经济主体地位的延续和推移,提示了资本主义在工矿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金融业等部门中的发展状况。

内容提要


  本书考察清末民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深化和新式产业的初步发展,分三篇依次叙述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势力扩张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危害,分析了中国传统封建经济主体地位的延续和推移,提示了资本主义在工矿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金融业等部门中的发展状况。该书的*特点是以“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作为中心线索,将诸多问题的讨论提升到理论高度。《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由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

目录


导言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
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环境
二、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
三、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实质的全面评估
篇 帝国主义在中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和对中国经济领域的渗透
 章 外国对华贸易与中国国际收支
 第二章 外国在华金融活动
 第三章 列强政治挟制下的中国外债
 第四章 外国在华工矿交通业投资
第二篇 中国传统封建经济主体地位的延续和推移
上 农业中封建经济的基本维持和部分变化
 第五章 地权分配和租佃关系
 第六章 农产品商品化和商业性农业的发展
 第七章 雇佣劳动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
 第八章 资本主义性的农业经营
 第九章 农业生产、农业改革和农业的兴衰格局
下 国家传统经济政策的承袭和更张
 第十章 财政税收与内国公债
 第十一章 经济政策和措施
第三篇 中国资本主义在各产业部门中的发展状况
 第十二章 工矿企业
 第十三章 手工业
 第十四章 交通运输业
 第十五章 商业
 第十六章 金融业
主要征引文献目录
附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百年变革:中国近代经济的转型与挑战(1895-1927)》 序言 1895年至192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充满剧烈动荡与深刻变革的时代。在这三十余年间,古老中华帝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步履蹒跚,传统经济秩序摇摇欲坠,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摸索中艰难萌芽。这是一个民族国家在内忧外患中挣扎求存,在试图重塑自身经济面貌的过程中,经历阵痛、碰撞、融合的时期。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揭示其内在动力与外在压力,探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在东西方文明碰撞下的演进逻辑,以及由此孕育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 estaba (1895-1900):危机初显与近代经济的蹒跚起步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割地赔款不仅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财政,更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外国资本在中国攫取了更多的经济特权,例如在华设厂、开矿、筑路等,这些直接冲击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也为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尽管这种伏笔往往带有被动的色彩。 在这一背景下,部分开明官僚和民族资产阶级开始认识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必要性,并开始尝试兴办一些近代企业。洋务运动虽然在甲午战争中遭受重创,但其遗留的官办、官督商办的工厂,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些私人商办企业,构成了中国近代经济的最初火种。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如纺织、面粉、火柴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带来了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 然而,资金的匮乏、技术的落后、官僚的干预以及外国资本的挤压,都使得这些早期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举步维艰。传统的商业网络和手工业生产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地域性的市场分割现象依然严重。农村经济则继续承受着封建地租、高额赋税和自然灾害的多重压迫,广大农民的生活依然贫困。 第二章 曙光微露: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与社会经济的结构性变迁(1900-1911) 进入20世纪,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深化,以及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周期的影响,中国近代经济的格局开始发生更显著的变化。 首先,在政治层面,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但其对发展实业、改革政治的呼声,为后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清末“新政”的推行,虽然带有粉饰太平的色彩,但客观上也为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例如,废除了一些不利于商业发展的旧规,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其次,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随着清末留学潮和新式教育的普及,一批具有新思想、新知识的实业家涌现出来。他们积极引进西方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创办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影响力的民族企业,尤其是在棉纺织、面粉、造纸、啤酒等行业。张謇、荣宗敬、范旭东等一代实业巨头,正是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代表。 再次,对外贸易在这一时期也有所发展。虽然逆差依然存在,但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和手工产品,以及进口的机器设备和工业制成品,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中国的经济地理和商品流通格局。上海、天津、广州等通商口岸,逐渐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枢纽。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在缓慢推进,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成为近代工商业的劳动力来源。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始受到冲击,部分地区出现了商品化农业的萌芽。然而,这种发展是畸形且不平衡的,广大农村地区依然是封建经济的主体,农民的生活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善。 第三章 动荡与机遇:辛亥革命前后经济的起伏(1911-1916)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对中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革命的爆发在短期内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混乱和动荡,一些地区的生产活动受到影响。然而,革命的成功也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政治障碍。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都颁布了一些有利于发展工商业的法令,例如《中华民国公司条例》、《商事编》等,为民族资本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这是一个民族工业“黄金时期”的开端,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对华商品输出减少,中国民族工商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空间。在这一时期,纺织、面粉、化工、火柴等传统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一些新的行业,如电力、水泥、机械制造等也开始崭露头角。实业救国的思潮更加盛行,一批民族资本家积极投资兴办实业,以期通过发展经济来挽救民族危亡。 然而,这一时期的发展也充满了隐忧。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官僚资本的膨胀,以及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都对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战争结束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民族工业再次面临严峻的竞争。同时,封建土地制度依然根深蒂固,广大农村经济的落后,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也制约了工业化的进程。 第四章 螺旋式前进:战后经济的挑战与探索(1916-1927)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经济再次进入一个充满挑战与变革的时期。 一方面,民族工商业在经历了短暂的“黄金时期”后,开始遭遇新的困境。战后,外国资本重新占据优势,倾销商品,抢占市场,对民族工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国内政局依然动荡不安,军阀混战,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阻碍了交通运输,加剧了社会不稳定。高额的赋税、滥发的纸币,更是雪上加霜。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尖锐。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村,依然是经济的“重镇”,但其生产力低下,抗风险能力弱,无法为工业化提供充足的资金和市场。城市中的近代工商业发展,并未能根本改变这种局面,而是与落后的农村经济形成鲜明的对比。 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仍然涌现出一些新的经济现象和发展趋势。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阶级力量壮大,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也开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如荣氏家族,在逆境中继续努力,拓展企业规模,力求在夹缝中求生存。一些新兴产业,如电影、广播等,也开始出现。 此外,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也在继续。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深入研究中国经济的现状,提出了各种改革和发展方案,为中国未来的经济转型提供了思想启示。 结论 1895年至1927年,是中国经济从传统走向近代,从被动开放走向主动图强的关键转型期。这是一个充满屈辱与抗争,阵痛与希望并存的时代。外国资本的侵入,既带来了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式,也加剧了民族危亡;民族资本的兴起,展现了中国人民发展经济、富国强民的决心与努力,但也面临着来自内外多重因素的严峻考验。 在这三十余年间,中国经济始终在抵御外侮、谋求自强、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复杂过程中螺旋式前进。传统经济的根基被动摇,近代经济的火种被点燃,尽管其发展道路曲折,步伐缓慢,但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经济面貌,为中国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理解今日中国经济的演进,提供了重要的历史镜鉴。研究这一时期的经济史,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溯,更是对当下与未来的深刻洞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史料的搜集和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受到那些尘封已久的档案、报告和私人信件是如何被巧妙地编织进宏大的叙事框架中的。很多细节的描述,比如某次重要的经济会议的幕后博弈,或是某个行业在特定政策下的微妙变化,都因为引用的第一手资料而显得无比真实可信。这使得整个历史图景不再是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读到那些关于早期民族资本家困境的描述时,那种无力感和挣扎,仿佛能够穿透时空,直击人心。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以史为鉴”,因为它提供的细节支撑了所有宏观论断。

评分

从叙事节奏上来说,作者的笔触是极其老练和克制的。他并没有试图用过于煽情的语言去描绘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而是保持了一种冷静的、近乎新闻报道般的客观性。然而,正是这种克制,反而带出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张力。比如在描述两次大战之间,中国经济在内忧外患中艰难前行的阶段,你会发现那些看似平铺直叙的数据和事件描述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历史推力。叙事线索的穿插处理得非常巧妙,时而聚焦于某个特定区域的工业发展,时而又拉高视角审视国际市场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这种宏观与微观的快速切换,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理解层次,避免了任何一处细节的拖沓。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拿到手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内页的排版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服。特别是对于这种学术性较强的著作,良好的阅读体验是保持阅读兴趣的关键。初翻阅时,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这不仅仅是一套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书脊的烫金工艺在灯光下泛着低调的光泽,书壳的触感也很有分量,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厚重感。虽然内容是严肃的历史研究,但外在的精美包装使得它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人忍不住想时常摩挲把玩,每次拿起都像是重新开始一段与历史的对话。

评分

我特别赞赏这本书在理论框架构建上的严谨性。它并没有简单地将中国近代经济史划分为“衰落”与“复兴”的二元对立,而是呈现了一个充满内在矛盾和多重驱动力的复杂系统。作者似乎在力求打破既有的刻板印象,深入剖析了传统经济结构向现代转型的阵痛与不平衡性。每当涉及到一个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作者都会提供多种可能的解释路径,并用扎实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倾向性判断,但又不会完全堵死其他可能性,这种开放式的研究态度让人非常受启发。它迫使我不断地审视自己过去对那个时代经济运行逻辑的固有认知,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提升。

评分

对于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研究者或者仅仅是对近代史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的索引和注释系统是极其友好的。虽然内容深度足够支撑专业研究,但作者在关键概念的解释和人名、地名的标注上都做得非常到位。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熟悉的术语或典故,翻到书末或脚注,总能得到清晰的指引,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确保了阅读的流畅性。这种对读者体验的关怀,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学术成果,变得触手可及,可以说是连接专业与大众之间的一座优秀桥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