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全四册)
定价:170.00元
作者:汪敏虞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0101042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2.384kg
编辑推荐
本书考察清末民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深化和新式产业的初步发展,分三篇依次叙述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势力扩张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危害,分析了中国传统封建经济主体地位的延续和推移,提示了资本主义在工矿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金融业等部门中的发展状况。
内容提要
本书考察清末民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深化和新式产业的初步发展,分三篇依次叙述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势力扩张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危害,分析了中国传统封建经济主体地位的延续和推移,提示了资本主义在工矿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金融业等部门中的发展状况。该书的*特点是以“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作为中心线索,将诸多问题的讨论提升到理论高度。《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由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
目录
导言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
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环境
二、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
三、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实质的全面评估
篇 帝国主义在中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和对中国经济领域的渗透
章 外国对华贸易与中国国际收支
第二章 外国在华金融活动
第三章 列强政治挟制下的中国外债
第四章 外国在华工矿交通业投资
第二篇 中国传统封建经济主体地位的延续和推移
上 农业中封建经济的基本维持和部分变化
第五章 地权分配和租佃关系
第六章 农产品商品化和商业性农业的发展
第七章 雇佣劳动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
第八章 资本主义性的农业经营
第九章 农业生产、农业改革和农业的兴衰格局
下 国家传统经济政策的承袭和更张
第十章 财政税收与内国公债
第十一章 经济政策和措施
第三篇 中国资本主义在各产业部门中的发展状况
第十二章 工矿企业
第十三章 手工业
第十四章 交通运输业
第十五章 商业
第十六章 金融业
主要征引文献目录
附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史料的搜集和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受到那些尘封已久的档案、报告和私人信件是如何被巧妙地编织进宏大的叙事框架中的。很多细节的描述,比如某次重要的经济会议的幕后博弈,或是某个行业在特定政策下的微妙变化,都因为引用的第一手资料而显得无比真实可信。这使得整个历史图景不再是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读到那些关于早期民族资本家困境的描述时,那种无力感和挣扎,仿佛能够穿透时空,直击人心。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以史为鉴”,因为它提供的细节支撑了所有宏观论断。
评分从叙事节奏上来说,作者的笔触是极其老练和克制的。他并没有试图用过于煽情的语言去描绘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而是保持了一种冷静的、近乎新闻报道般的客观性。然而,正是这种克制,反而带出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张力。比如在描述两次大战之间,中国经济在内忧外患中艰难前行的阶段,你会发现那些看似平铺直叙的数据和事件描述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历史推力。叙事线索的穿插处理得非常巧妙,时而聚焦于某个特定区域的工业发展,时而又拉高视角审视国际市场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这种宏观与微观的快速切换,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理解层次,避免了任何一处细节的拖沓。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拿到手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内页的排版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服。特别是对于这种学术性较强的著作,良好的阅读体验是保持阅读兴趣的关键。初翻阅时,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这不仅仅是一套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书脊的烫金工艺在灯光下泛着低调的光泽,书壳的触感也很有分量,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厚重感。虽然内容是严肃的历史研究,但外在的精美包装使得它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人忍不住想时常摩挲把玩,每次拿起都像是重新开始一段与历史的对话。
评分我特别赞赏这本书在理论框架构建上的严谨性。它并没有简单地将中国近代经济史划分为“衰落”与“复兴”的二元对立,而是呈现了一个充满内在矛盾和多重驱动力的复杂系统。作者似乎在力求打破既有的刻板印象,深入剖析了传统经济结构向现代转型的阵痛与不平衡性。每当涉及到一个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作者都会提供多种可能的解释路径,并用扎实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倾向性判断,但又不会完全堵死其他可能性,这种开放式的研究态度让人非常受启发。它迫使我不断地审视自己过去对那个时代经济运行逻辑的固有认知,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提升。
评分对于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研究者或者仅仅是对近代史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的索引和注释系统是极其友好的。虽然内容深度足够支撑专业研究,但作者在关键概念的解释和人名、地名的标注上都做得非常到位。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熟悉的术语或典故,翻到书末或脚注,总能得到清晰的指引,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确保了阅读的流畅性。这种对读者体验的关怀,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学术成果,变得触手可及,可以说是连接专业与大众之间的一座优秀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