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第2版)

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汉奇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新闻史
  • 中国新闻
  • 新闻事业
  • 编年史
  • 媒体史
  • 传播学
  • 历史学
  • 文化研究
  • 参考工具书
  • 20世纪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1079582
商品编码:28635588792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作  者:方汉奇 主编 定  价:280 出 版 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4月01日 页  数:2230 装  帧:精装 ISBN:9787211079582 前言
第二版序
正文:
上册(713年至1939年)
中册(1940年至2002年)
下册(2003年至2016年)
参考书目
附:报刊名索引
后记

内容简介

中国是世界上很先有报纸和很先有新闻事业的国家,中国的新闻事业有1300年以上的历史。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第2版)(精)》所记述的时间,起始于公元713年,即中国很古老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很古老的报纸“开元杂报”问世的一年,截止于2016年,长达1304年,纵贯我国从古代近代现代到当代的整个历史时期,所记述的史实涉及新闻事业的各个方面:从报纸、刊物、通讯社、广播、电视、电子报刊到新兴媒体;从新闻摄影、新闻图片、新闻纪录电影、新闻事业经营管理、新闻法、新闻社团、新闻界人物到新闻教育;从编辑、采访、出版、印刷、发行等一般新闻业务活动到新闻传播学研究。兼收并蓄,细大不捐。因为并不接近限于大事,所以不再沿用大事记这一名目,而称之为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作为一部编年性质的专业史,这部书只为读者提供简单扼要的史实,不作为论述和分析。个别条目酌引原文,以省读者勾稽翻检之劳。本书靠前版记述的内容等 方汉奇 主编 方汉奇,广东普宁市人,生于1926年。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吴玉章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曾任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组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著有《中国近代报刊史》《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新闻传播史》等。
《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第2版)》图书简介 《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第2版)》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脉络的权威著作。本书以时间为经,以重大事件为纬,全面、深入地呈现了中国新闻事业从古至今,特别是近现代以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全书内容翔实,考证严谨,力求展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中的每一个重要节点、每一次关键转折以及与之相伴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一编:新闻的萌芽与早期形态(古代至清末) 本编追溯中国新闻传播的源头,考察古代社会信息传递的各种形式,如口头传播、官方邸报、民间信息、官方文告、私人信函等。虽然这些形式与现代意义上的新闻传播尚有距离,但它们为中国新闻事业的诞生奠定了历史基础。 早期信息传递的社会根基: 探讨在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如何利用信息发布来巩固统治,民间如何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取和传播信息。重点分析了官方文书、朝报、邸报等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在内容、形式、传播范围上的局限性。 古代民间传播的迹象: 考察古代是否有民间自发的信息传播活动,例如说书人、评话、街头巷尾的传闻等,以及这些活动在信息传播中的社会功能。 近代的曙光: 关注西方近代新闻媒介传入中国后的早期影响。从传教士创办的报刊,到早期中国知识分子受西方影响尝试创办的报刊,如《申报》、《点石斋画报》等,分析其内容、形式、读者群体,以及它们在中国社会思想启蒙、信息传播方式变革方面所起到的初步作用。 清末改革与新闻的初步发展: 详细阐述清末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期,新闻事业在新兴知识分子手中逐渐发展壮大。介绍这一时期涌现的各种报刊,分析其政治立场、报道内容、新闻理念,以及它们在推动社会改革、激发民智方面的作用。 第二编:近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与发展(1840-1949) 本编聚焦于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艰难起步与曲折发展,重点梳理了从鸦片战争后西方报刊传入,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各种类型的新闻机构、新闻从业者以及新闻理论思想的演变。 西方媒介的传入与影响: 深入分析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的报刊,如《北华捷报》、《字林西报》等,对中国本土新闻业的刺激与影响。考察它们在商业新闻、时事评论等方面的运作模式,以及对中国知识分子新闻意识的启蒙。 早期民族报业的兴起: 详细记述《申报》、《新闻报》、《循环日报》等一批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报刊的创办、发展及其社会影响。分析这些报刊如何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社会思潮涌动的大背景下,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影响力。 政治变革与新闻事业的交织: 重点阐述辛亥革命前后,新闻事业在推动政治变革中的作用。革命党人创办的宣传刊物,以及各派政治力量对新闻媒介的争夺,都为这一时期的中国新闻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 深入研究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的《解放日报》、重庆的《新华日报》等党报,以及国民党统治区、沦陷区的各类报刊,在宣传抗战、凝聚民心、揭露日寇罪行等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分析不同政治背景下新闻报道的特点与策略。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新闻格局: 概述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新闻事业呈现出的复杂格局,包括国统区媒体、解放区媒体、港澳台媒体以及海外华文媒体等,为全书的承接做好了铺垫。 第三编: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与发展(1949-1978) 本编详细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新闻事业在新的政治体制下如何建立、发展和转型,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曲折探索。 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创立: 详述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建立起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为代表的党报体系,以及新华通讯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国家级新闻机构的运作模式。分析新中国新闻事业的根本宗旨、基本原则以及在中国社会中的定位。 社会主义改造与新闻宣传: 考察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新闻媒介如何配合国家政策,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引导社会思潮。分析这一时期新闻报道的特点,包括其政治性、宣传性以及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方面的作用。 “大跃进”与“三年困难时期”的新闻: 记述在“大跃进”运动和“三年困难时期”新闻媒体的宣传状况。深入分析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新闻报道如何反映现实、引导舆论,以及其中存在的偏差与曲折。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 详细梳理“文化大革命”时期新闻媒体的状况。分析这一时期新闻报道的极“左”特点,以及其对新闻事业的冲击与影响。重点考察这一时期新闻的政治斗争色彩,以及对信息传播的扭曲。 第四编:改革开放与中国新闻事业的腾飞(1978-2012) 本编是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详细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事业如何迎来新的发展春天,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变革与创新。 拨乱反正与思想解放: 强调改革开放初期,新闻媒介在纠正“文革”错误,解放思想,重新确立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原则方面所起的关键作用。 新闻体制改革的探索: 详细记述新闻体制改革的历程,包括政党新闻宣传体制的调整、媒体的多元化发展、新闻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等。分析媒体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的挑战与机遇。 新闻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深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报道在内容上如何更加贴近民生,关注社会现实,拓展报道领域,如经济新闻、社会新闻、科技新闻的兴起。同时,考察新闻形式的创新,如电视新闻的普及、广播电视节目的多样化、报纸的版面改革等。 新技术对新闻业的影响: 重点关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新兴技术对中国新闻业带来的颠覆性变革。分析网络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社交媒体的崛起,以及它们如何重塑新闻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 对外传播能力的提升: 考察中国新闻事业如何在新时期提升对外传播能力,通过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中国新闻网等平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 新闻法规与行业自律: 梳理新时期关于新闻传播的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完善,以及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与行业自律建设。 第五编:新时代中国新闻事业的新格局与新发展(2012至今) 本编聚焦于2012年以来,中国新闻事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机遇,以及取得的新成就。 媒体融合的深化: 详细阐述新时代“媒体融合”战略的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如何深度融合,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分析媒体融合的模式、路径及其面临的挑战。 信息传播的智能化与个性化: 考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如何应用于新闻生产、分发和传播,实现信息传播的智能化和个性化。分析算法推荐、智能写作等新技术带来的影响。 国际传播能力的新提升: 重点关注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如何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软实力。 主流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探讨新时代主流媒体如何坚守政治方向,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重大议题上发挥“压舱石”作用。 社会监督与舆论引导: 分析新时代新闻媒体在加强社会监督、回应民生关切、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作用。考察舆论引导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新闻传播的伦理与安全: 关注新时代新闻传播中出现的伦理问题,如信息茧房、虚假信息传播等,以及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新挑战。 本书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第2版)》不仅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它以翔实的史料、客观的分析、清晰的逻辑,勾勒出中国新闻事业的演进轨迹,揭示了新闻事业与中国社会发展、政治变迁、经济进步、文化演进之间的深刻互动关系。 学术价值: 本书为新闻史研究者、新闻传播学学者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和宏观的视野,有助于深化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 现实意义: 对于新闻从业者而言,本书是学习党的新闻史、理解新闻工作职责、把握新闻发展趋势的重要参考。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本书有助于了解新闻事业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媒介素养,更加理性地看待新闻信息。 历史记录: 作为一部编年史,本书客观记录了中国新闻事业的点点滴滴,填补了历史记载的空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 《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第2版)》的出版,无疑将为中国新闻事业的研究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为海内外关注中国新闻事业的各界人士提供了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厚重的著作,仅仅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承载的历史重量。我一直对新闻业的发展脉络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要理解今天的媒体生态,必须回溯到那些筚路蓝缕的开端。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扎实,时间轴的梳理清晰得令人赞叹,简直就像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把从那个蒙昧年代到如今信息爆炸时代的种种关键节点、重大事件、人物更迭,都标注得一清二楚。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被拉回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中,那些昔日媒体人在战火硝烟、政治风云中的抉择与挣扎,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充满血肉的往事。特别是关于某些重大历史转折点,媒体如何扮演了舆论先导或记录者的角色,作者的考证和论述鞭辟入里,让人深思。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制度、技术和思想观念是如何相互作用,塑造出我们今天所见的这个庞大的新闻体系的。对于任何一个想深入了解中国新闻传播历史的专业人士或者深度爱好者来说,这绝对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抱着一种“大概率是枯燥的学术流水账”的心态去翻阅的,毕竟“编年史”这三个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严谨到乏味的官修正统气息。然而,这本书的叙事张力却出乎我的意料。它巧妙地在宏大的时代背景叙事中,穿插了许多生动的小切口。比如对某一份地方性报纸创刊初期的经营困境的描绘,或是某位资深编辑在特定历史时期遭受的压力和做出的妥协,这些细节处理得极其到位,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代入感。这让我意识到,新闻事业的演进,从来就不是脱离社会土壤的空中楼阁,而是无数个体在特定时代洪流中的复杂博弈。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没有一味地美化或批判,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史家笔法,呈现了其复杂性、矛盾性和演进的必然性,让人在阅读历史的同时,也能反思当下媒体伦理和职业操守的根源所在。它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不同时期媒体人的光芒与阴影。

评分

我必须强调其资料的详实和引证的严谨性,这是区分一般性普及读物和严肃学术专著的关键所在。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进行深度研究的人来说,一本历史著作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可验证性”。我特意对比了其中涉及的几个我较为了解的时期,发现书中的数据、人名、关键文件的引用都经过了细致的核对,绝非泛泛而谈。尤其是一些早期通讯社和通讯社的内部运作、电讯格式的变迁,乃至早期的版权和发行制度的建立过程,都有详尽的记录和分析。这使得它不仅仅是一部“讲故事”的书,更是一份珍贵的“史料汇编”。对于任何想要撰写相关论文或进行专题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基石,很多以往只能在尘封的档案中寻找的蛛丝马迹,在这里被系统地梳理出来了。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作者的专业精神和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特色”新闻事业的独特性和内在逻辑。它并非简单地嫁接或模仿西方媒体发展的模式,而是展示了在特定社会结构、政治环境和文化土壤中,新闻工作是如何被塑造、驯化,又是如何努力寻求突破和自我实现的。书中有大量关于新闻体制改革、管理机构变迁以及意识形态与新闻专业主义之间持续张力的论述,这些分析深入且不回避敏感性,非常具有启发性。它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在某些关键的历史时期,媒体的功能和定位会发生剧烈的转向,以及这种转向背后的深层社会动因。对于那些希望理解中国当代意识形态传播和公共舆论场形成机制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把理解其历史根源的钥匙。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更是在解析一种特定社会权力与信息流之间的复杂共生关系。

评分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技术史观”来审视新闻业的发展。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内容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传播技术的迭代如何深刻地重塑了新闻生产、分发和消费的模式。从铅字排版到无线电广播,再到后来的卫星通讯和网络技术的介入,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被作者视为重塑媒体形态和社会认知的重要驱动力。这种将技术进步与新闻理念、体制变革并置考察的分析框架,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过去往往更关注报道的内容和立场,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传播的“载体”和“速度”本身,就是塑造新闻属性的核心要素。读完之后,我再看今天的短视频、即时通讯,都会不自觉地将其置入这个长长的技术演进链条中去考量其历史位置和未来走向,这种跨越时代的洞察力,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之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