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很难相信“慈善”可能是有害的,然而,本书正指出了这样一种可能性。本书聚焦于著名的福特、洛克菲勒和卡内基基金会对美国外交事务的介入,追溯了美国从一个"孤立主义"国家向世界*超级大国转变的历史,揭示了基金会对美国霸权的塑造和影响。二战后,美国希望取代英国的全球霸权角色,并创造了必要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军事的和制度的能力。作者通过美国三大基金会在几个国家活动的案例研究,揭示了这种由基金会构建的精英知识网络事实上构建了美国在20世纪主导地位的基础。作者认为“慈善”基金会并不如它们字面上的意思那样纯洁,正是借助基金会之手,美国对全球的思想和文化渗透得以实现,而所有这些都是以慈善的名义进行的。
目 录第一章基金会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重要性/ 001
一个被忽视的领域:基金会和外交事务/ 004
基金会和美国/ 007
基金会和网络/ 008
建立网络却不解决社会问题/ 013
国家—私人网络的概念化/ 017
问题和方法/ 028
第二章美国基金会领导人/ 033
国际背景/ 038
国内背景/ 039
起源、目标和创建者/ 043
基金会重要领导人/ 045
基金会领导人的世界观/ 064
结论/ 070
第三章建立全球主义的基金会:1930—1945/ 073
基金会和大学国际关系(及地区研究)课程与项目/ 077
提升政府的研究和精英智库的咨询实力/ 087
一项被拒绝的申请/ 102
国际网络:20世纪30—50年代/ 103
结论/ 107
第四章推行美国主义、打击反美主义和发展一个冷战
美国研究网络/ 111
在国内推销美国主义/ 115
“文化帝国主义的微光”:萨尔茨堡美国研究研讨会/ 123
“英国美国研究协会”和“欧洲美国研究协会”的会议/ 126
打击国外的反美主义/ 134
结论/ 137
目录以慈善的名义
美国崛起进程中的三大基金会
第五章印度尼西亚的福特基金会和亚洲研究网络/ 141
亚洲研究网络/ 145
康奈尔大学的“现代印度尼西亚计划”/ 149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印度尼西亚大学经济学院的合作/ 154
福特基金会与印尼从苏加诺到苏哈托的转变/ 162
结论/ 168
第六章尼日利亚的福特、洛克菲勒和卡内基基金会与
非洲研究网络/ 171
非洲对美国的重要性/ 174
基金会如何看待非洲/ 177
非洲研究网络的建立/ 180
非洲研究协会/ 184
1969年蒙特利尔“暴动”/ 189
尼日利亚的项目/ 194
结论/ 204
第七章冷战中的主要基金会、拉美研究和智利/ 207
拉丁美洲与美国/ 211
美国国内拉美研究的发展/ 213
智利项目/ 217
结论/ 250
第八章后冷战时期的美国权力和主要基金会/ 253
全球化和全球市民社会/ 257
“民主和平论”:美国权力新的理论依据/ 263
监控伊斯兰主义/ 287
结论/ 291
第九章结论/ 293
注释/ 305
这部著作的体量感扑面而来,光是翻开扉页,那种对历史脉络梳理的严谨与厚重便让人肃然起敬。它似乎不仅仅是在讲述某个组织或人物的生平,更像是一部微观的历史切片,将一个宏大时代背景下的权力结构、社会思潮乃至文化转向,都巧妙地熔铸进了基金会这一个独特的观察点中。作者的叙事功力高超,笔触在宏观的社会变迁与微小的决策细节之间游走自如,读者仿佛能跟随那些早期捐赠者的马车声,穿梭于镀金时代的奢华与进步主义改革的阵痛之中。我尤其欣赏它那种不加评判、近乎人类学的观察视角,它不急于贴标签,而是耐心地揭示,在那些冠冕堂皇的“善举”背后,究竟是如何编织出一张影响美国政治经济走向的隐形之网。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引导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公共利益”?在资本的巨大能量被释放出来后,如何通过看似无私的机构来塑造未来的形态?这种对历史原力的深刻洞察,使得本书远超一般的机构传记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美国精英阶层自我合法化进程的深刻剖析。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冷峻的史诗感”。它没有采用那种煽情或过度浪漫化的笔调来描绘慈善家的形象,相反,它以一种近乎精准的手术刀般的冷静,剖开了这些机构的运作逻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因果关系时的那种克制与细致,他从不轻易下结论,而是将证据层层堆砌,让事实本身去“说话”。比如,在探讨某个基金会在教育改革中的角色时,那种对地方政治阻力、意识形态冲突以及资金流向的描摹,简直就像一部精妙的政治惊悚片。它让你意识到,任何一场看似纯粹的社会改良,背后都是一场场关于资源分配权和话语权的暗战。阅读过程如同在走一条布满复杂岔路的迷宫,每一步都需要仔细辨认路标,但最终的视野豁然开朗,对美国社会结构复杂性的理解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
评分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这本书没有将“基金会”视为一个孤立的实体来研究,而是将其视为美国现代性的一个活体样本。它成功地将华尔街的金融逻辑、常春藤的学术精英思想、以及西部的开拓精神,通过这些捐赠机构的运作,串联成了一条清晰的时间轴。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历史书,而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社会学田野调查,只是调查对象是那些早已固化为历史遗产的巨型机构。书中对不同历史阶段基金会角色的演变——从早期的工业慈善到后来的科学研究赞助,再到对社会运动的微妙影响——的区分,展现出极强的分析洞察力。这使得即便是对美国近代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清晰地把握住权力形态转移的底层逻辑。这种叙事上的广度和对细节的深度挖掘的平衡,是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震撼,更多的是一种“知晓真相后的沉重感”。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或道德上的安慰,而是迫使我们直面资本与公共事务之间那种永恒的张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自己对当代社会议题的认知,去反思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决策对今天产生的影响。作者在构建历史图景时,对于社会阶层流动、种族隔离、以及知识产权等敏感议题的处理,都展现了非凡的审慎和深度。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它更像是一块需要细细咀嚼的橄榄,初尝可能略带苦涩,但回味无穷,留下的全是关于结构性力量如何塑造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深刻体悟。它是一部关于“如何管理社会”的历史教科书,但其叙述方式,却拥有文学作品般的引人入胜。
评分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拽进了一个巨大的档案馆,里面堆满了泛黄的信件、晦涩的董事会会议纪要和那些旨在“优化社会”的宏大蓝图。这种阅读体验是相当“费脑”的,因为它要求读者具备一种跨学科的视角,不仅要理解早期的慈善运作模式,还要熟悉当时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标准的制定,乃至移民政策的演变。作者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没有让这些枯燥的细节淹没叙事的主线,反而将每一个捐款决定、每一次战略转移,都置于一个巨大的社会实验的背景之下进行审视。它挑战了我们对于“美国梦”的线性理解,暗示了在看似人人平等的向上流动轨迹中,某些结构性的力量——这些基金会所代表的力量——是如何提前划定了跑道和终点线的。对于那些热衷于挖掘制度根源性问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丰富且难以回避的案例库,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久久无法摆脱那种被精密齿轮咬合的震撼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