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君混凝土结构(上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第五版)9787112137275程文瀼

正版君混凝土结构(上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第五版)9787112137275程文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程文瀼 著
图书标签:
  • 混凝土结构
  • 结构设计
  • 混凝土
  • 工程建筑
  • 程文瀼
  • 教材
  • 第五版
  • 高等教育
  • 9787112137275
  • 君混凝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温文尔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37275
商品编码:28600690335
包装:简装
出版时间:2012-01-01

具体描述

【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混凝土结构(上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第五版)

定价:48.00元

作者:程文瀼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112137275

字数:410000

页码:

版次:5

装帧:简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由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合编,分为上、中、下三册。此次修订全面参照*的国家规范和标准对全书内容进行了梳理、充实和重新编排。使本教材能更好地适应当前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发展的需要。上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主要讲述基本理论和基本构件;中册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设计,主要讲述楼盖、单层厂房、多层框架、高层建筑;下册混凝土公路桥设计。
  本书共分9章,主要结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编写,内容包括:绪论,混凝土结构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斜截面承载力,受压构件的截面承载力,受拉构件的截面承载力,受扭构件的扭曲截面承载力,变形、裂缝及延性和耐久性,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等。
  本教材可作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也可供从事混凝土结构设计、制作、施工等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章 绪论
第2章 混凝土结构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第3章 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
第4章 受弯构件的斜截面承载力
第5章 受压构件的截面载力
第6章 受拉构件的截面承载力
第7章 受扭构件的扭曲截面承载力
第8章 变形、裂缝及延性和耐久性
第9章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附录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的术语和符号
附录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规定的材料力学性能指标
附录3 钢筋的公称直径、公称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
附录4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的有关规定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百年匠心:古建飞檐翘角的艺术与工艺》 内容概述 《百年匠心:古建飞檐翘角的艺术与工艺》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国古建筑中标志性元素——飞檐翘角——的专题著作。本书并非关于现代建筑材料与设计,而是聚焦于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体系中,如何通过精巧的榫卯结构、严谨的木材选用、细腻的雕刻工艺以及富有哲理的文化内涵,塑造出那些轻盈舒展、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屋顶轮廓。本书旨在为读者揭示飞檐翘角的独特魅力,解析其在古代建筑中的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并追溯其背后蕴含的千年工匠智慧与东方审美情趣。 第一章:檐飞九天,翘首乾坤——飞檐翘角的历史溯源与文化意涵 本章将追溯飞檐翘角的起源和发展脉络,从早期建筑的朴素檐部演变,到唐宋时期达到艺术高峰,再到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和风格化。我们将考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对飞檐形态的影响,并深入探讨飞檐翘角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建筑的“眼眉”,更承载着古人对天空的向往、对自然秩序的理解,以及祈求吉祥、驱邪避煞的愿望。飞檐的曲线,宛如凤凰展翅,象征着祥瑞与腾飞;翘角的向上扬起,则寓意着步步高升、蒸蒸日上。本书将结合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和传世建筑实例,为读者勾勒出一幅飞檐翘角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第二章:木骨生花,榫卯传神——飞檐翘角的结构之美与工艺精髓 本章将聚焦于飞檐翘角的结构原理与建造工艺。我们将详细剖析构成飞檐翘角的各个部件,如檐椽、飞椽、承椽、雀替、撩风木等,以及它们之间如何通过精密的榫卯技术咬合连接,形成稳定而富有弹性的整体。本书将深入浅出地介绍古代木工师傅如何根据屋顶荷载、木材特性以及气候条件,巧妙设计檐角的曲度与翘度,以达到排水、防风、采光、隔热等多重实用目的。同时,我们也将展现飞檐翘角的雕刻艺术,从简洁的线条到繁复的纹饰,从龙凤祥云到花草瑞兽,无不体现了工匠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我们将通过大量的插图和示意图,让读者直观地理解这些古老技艺的奥妙。 第三章:材朽而艺永——传统木材的选择与处理 本章将探讨在建造飞檐翘角过程中,传统木材的选择与处理的重要性。我们将介绍古代工匠如何根据木材的纹理、密度、韧性以及耐腐蚀性,选择适合用于不同部位的木材,例如松木、杉木、楠木等。同时,本书也将介绍古人运用的一些传统的木材防腐、防虫、防裂的工艺,如浸泡、晾晒、涂漆等,这些方法在没有现代化学药剂的情况下,有效地延长了木结构的寿命,使得飞檐翘角得以历经数百年风雨而依然挺立。我们将分析不同木材的物理特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飞檐的形态和耐久性。 第四章:雕梁画栋,巧夺天工——飞檐翘角的装饰艺术 本章将集中展现飞檐翘角作为建筑装饰的重要载体,其所蕴含的丰富艺术价值。从檐下悬挂的斗拱,到飞檐下的彩绘、雕塑,再到翘角末端的脊兽,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工匠的匠心。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装饰风格,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文化象征。例如,龙凤图案象征皇权与祥瑞;花鸟图案寓意生机与和谐;几何纹样则体现了严谨与秩序。本书将通过对经典建筑实例的细致解读,分析这些装饰元素如何与飞檐的整体造型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宏伟壮丽、气势恢宏的建筑意境。 第五章:观古鉴今,匠心传承——飞檐翘角的现代意义与保护 在现代社会,当我们审视古建筑的飞檐翘角时,它们所传达的不仅仅是历史的沧桑,更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审美智慧和精湛技艺。本章将探讨飞檐翘角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借鉴意义,以及如何在新材料、新技术的条件下,传承和发扬这种独特的建筑文化。同时,本书也将关注古建筑飞檐翘角的保护问题,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并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我们将呼吁读者关注和珍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飞檐翘角”这一充满东方韵味的建筑符号,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本书特色 史料翔实,考证严谨: 本书汇集了大量古籍记载、考古发掘成果,并结合实地考察,力求呈现最真实、最准确的飞檐翘角历史面貌。 图文并茂,深入浅出: 大量高清实景照片、精美线图、结构示意图,辅以通俗易懂的文字阐释,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复杂的建筑原理与工艺。 跨学科视角,多维度解读: 本书不仅从建筑技术角度进行分析,还融合了历史学、文化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力求全面解读飞檐翘角的多重价值。 匠心传承,致敬古人: 本书旨在致敬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勤劳,唤起读者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百年匠心:古建飞檐翘角的艺术与工艺》将带领您走进中国古建筑的世界,感受那一份穿越千年的东方美学与工匠精神。它是一本献给所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关注古建筑保护的读者的珍贵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厚重”和“权威”。从装帧设计到内容深度,都透露着一股严谨和专业的学术气息。我并非结构专业的学生,但出于对建筑工程的兴趣,我一直希望能够系统地学习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原理。在翻阅这本书时,我发现它并没有因为面向读者群体的广泛性而牺牲学术的严谨性。书中对于各种理论公式的推导,以及对相关工程规范的引用,都显得非常到位。尤其是在讲解一些复杂的概念,比如“裂缝控制”、“耐久性设计”时,书中不仅给出了理论上的解释,还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数据分析,让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象化,也更容易被理解。书中的文字描述清晰流畅,很少出现晦涩难懂的术语,即使偶有涉及,也会有相应的解释。我个人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施工”和“检测”的相关章节,这部分内容往往是在纯理论书籍中被忽视的,而本书却能将其融入其中,体现了作者对整个生命周期的全面考量。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深入钻研的优秀学术著作。

评分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在一位前辈的推荐下得知了这本书。当时我正面临着一个结构设计上的瓶颈,对某些关键的设计原理感到迷茫。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其严谨的逻辑结构所吸引。从基础概念的引入,到复杂理论的推导,再到具体工程实例的应用,整个流程清晰明了,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在循循善诱地指导你。书中对于各种荷载类型及其组合的分析,对于各种构件在不同受力状态下的行为预测,都做了非常详尽的阐述。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变形与稳定”章节的讲解,这部分内容往往是初学者容易忽略但又至关重要的环节,本书却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提供了详细的计算方法和设计原则。另外,书中还包含了不少图表和数据,这些都为理解和应用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可以反复查阅的“设计手册”,其中的知识体系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确实很不错,封面设计既稳重又不失专业感,纸张的厚度和质感也符合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的标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内容肯定很扎实。我翻阅了一下目录,感觉覆盖的内容相当全面,从基础的材料性能介绍,到各种构件的受力分析,再到整体结构的设计思路,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尤其是看到关于混凝土材料性能的章节,里面关于各种添加剂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论述,以及不同养护条件下的强度增长曲线,感觉这部分内容对深入理解混凝土的内在表现非常有帮助。书中穿插的一些示意图和表格,也都很清晰,逻辑性很强,能够帮助读者快速抓住要点。我个人对书中关于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弯、受剪设计部分尤其感兴趣,这部分是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础,也是难点,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更清晰的理解和更实用的方法。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仅从这些初步的观察来看,这本书的编写质量和内容深度都令人期待,相信它会是我在学习混凝土结构设计过程中一本得力的助手。

评分

对于我这种非科班出身,但又对建筑结构设计领域充满好奇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简直是难以估量。我之前接触过一些零散的结构知识,但总感觉不成体系,也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它的内容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材料特性讲起,逐步深入到各种结构形式的力学行为分析。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极限状态设计法”的章节,这本书对这一设计理念的阐述,让我对现代结构设计的核心思想有了全新的认识,理解了如何从更安全、更经济的角度去考量结构设计。书中大量的计算示例,也让我能够边学边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这本书的编写团队似乎非常注重知识的“可读性”,即使是对于一些复杂的数学模型,也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其背后的物理意义。虽然有些章节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消化,但这种“啃硬骨头”的过程,带来的满足感是巨大的。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老师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乏清晰的逻辑性,对于一些复杂的概念,总能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解读,让人感觉豁然开朗。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理论推导的详尽展示,虽然有时会觉得有些“硬核”,但正是这些严谨的推导过程,才让我对设计原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不只是停留在公式的记忆层面。例如,在讲解受力分析时,书中不仅给出了最终的公式,还详细阐述了荷载传递的路径、内力产生的机制,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应力分布。这种“追根溯源”的讲解方式,对于建立扎实的设计基础至关重要。书中的配图也很有特色,并非简单的示意图,而是包含了一些实际工程的案例分析,或者是针对特定问题的剖面图,这些图例的出现,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具体和生动,也让我能够更好地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联系起来。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的书,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收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