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试题解析(第3版)

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试题解析(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裴坚,卞江,柳晗宇 著
图书标签:
  • 化学竞赛
  • 化学奥林匹克
  • 竞赛辅导
  • 试题解析
  • 高中化学
  • 化学学习
  • 化学培优
  • 历年真题
  • 化学教材
  • 化学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96356
版次:3
商品编码:1238918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4
字数:6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从命题者角度对每一道试题从背景、分析与解答、评注、知识拓展等方面进行详解:
  【背景】给出了出题知识点的来源,使读者对题目快速上手。
  【分析与解答】采用引导、讨论的行文方式解析试题,帮助读者挖掘隐藏要点,理清解题思路,规避陷阱,顺利答题。
  【评注】从命题者的角度出发,对出题思路、考查要点、难度设计、同学实战情况进行多维度分析。引导读者从更高视角审视试题,理解试题。
  【知识拓展】利用丰富的补充案例拓展视野,深化思考,使读者在遇到类似题目时能够举一反三。

内容简介

  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试题在命题模式与考查内容上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机械单一的概念背诵题比例逐渐下降,取而代之的是考查参赛者推理能力、计算能力的综合性问题。题目的背景知识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经典结构、反应或方法,越来越多的一线科研内容开始走入竞赛。这些改变,在科学素质与思辨水平上无疑对同学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试题解析(第3版)》收录了2011—2017年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决赛14套试题的解析。对每道题目,从命题者的角度给出了详尽的分析过程,力求通过演绎的方式向读者展示合理的解题思路。

作者简介

  裴坚,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从事有机高分子半导体材料研究,已发表200多篇学术论文。主讲有机化学与中级有机化学等课程,已编写《基础有机化学》《中级有机化学》等教材。
  卞江,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十佳教师。从事无机理论化学研究,主讲普通化学原理、中国大学先修课“大学化学”等课程,参与主编北大版《普通化学原理》等教材。

目录

【目录】
第25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初赛)试题解析
(2011年9月11日)
第25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理论试题解析
(2011年12月3日·长春)
第26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初赛)试题解析
(2012年9月2日)
第26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理论试题解析
(2012年12月1日·天津)
第27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初赛)试题解析
(2013年9月8日)
第27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理论试题解析
(2013年11月29日·北京)
第28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初赛)试题解析
(2014年8月31日)
第28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理论试题解析
(2014年11月27日·长春)
第29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初赛)试题解析
(2015年8月30日)
第29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理论试题解析
(2015年11月28日·合肥)
第30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初赛)试题解析
(2016年8月28日)
第30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理论试题解析
(2016年11月24日·长沙)
第31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初赛)试题解析
(2017年8月27日)
第31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理论试题解析
(2016年11月25日·深圳)
附录
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基本要求(2008年4月)
Syllabus of the International Chemistry Olympiad(Version 2007)
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大纲(2007年)
Syllabus of the International Chemistry Olympiad(Version 2016)
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大纲(2016年)
元素周期表

精彩书摘

第27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初赛)试题解析
(2013年9月8日)

试 题
第1题(12分)
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1-1 加热时,三氧化二锰与一氧化碳反应产生四氧化三锰。
1-2 将KCN加入到过量的CuSO4水溶液中。
1-3 在碱性溶液中,Cr2O3和K3Fe(CN)6反应。
1-4 在碱性条件下,Zn(CN)42?和甲醛反应。
1-5 Fe(OH)2在常温无氧条件下转化为Fe3O4。
1-6 将NaNO3粉末小心加到熔融的NaNH2中,生成NaN3(没有水生成)。
第2题(23分)
2-1 Bi2Cl82?离子中铋原子的配位数为5,配体呈四角锥形分布,画出该离子的结构并指出Bi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
2-2 在液氨中,E^? (Na^+/Na)=-1.89 V, E^? (Mg^(2+)/Mg)=-1.74 V,但可以发生Mg置换Na的反应:Mg + 2NaI == MgI2 + 2Na。指出原因。
2-3 将Pb加到氨基钠的液氨溶液中,先生成白色沉淀Na4Pb,随后转化为Na4Pb9(绿色)而溶解。在此溶液中插入两块铅电极,通直流电,当1.0 mol电子通过电解槽时,在哪个电极(阴极或阳极)上沉积出铅?写出沉积铅的量。
2-4 下图是某金属氧化物的晶体结构示意图。图中,小球代表金属原子,大球代表氧原子,细线框出其晶胞。

2-4-1 写出金属原子的配位数 (m) 和氧原子的配位数 (n)。
2-4-2 写出晶胞中金属原子数 (p) 和氧原子数 (q)。
2-4-3 写出该金属氧化物的化学式(金属用M表示)。
2-5 向含[cis-Co(NH3)4(H2O)2]3+的溶液中加入氨水,析出含{Co[Co(NH3)4(OH)2]3}6+的难溶盐。{Co[Co(NH3)4(OH)2]3}6+是以羟基为桥键的多核配离子,具有手性。画出其结构。
2-6 向K2Cr2O7和NaCl的混合物中加入浓硫酸制得化合物X (154.9 g mol-1)。X为暗红色液体,沸点117 °C,有强刺激性臭味,遇水冒白烟,遇硫燃烧。X分子有两个相互垂直的镜面,两镜面的交线为二重旋转轴。写出X的化学式并画出其结构式。
2-7 实验得到一种含钯化合物Pd[CxHyNz](ClO4)2,该化合物中C和H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0.15%和5.06%。将此化合物转化为硫氰酸盐Pd[CxHyNz](SCN)2,则C和H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0.46%和5.94%。通过计算确定Pd[CxHyNz](ClO4)2的组成。
2-8 甲烷在汽车发动机中平稳、完全燃烧是保证汽车安全和高能效的关键。甲烷与空气按一定比例混合,氧气的利用率为85%,计算汽车尾气中O2、CO2、H2O和N2的体积比。(空气中O2和N2体积比按21:79计;设尾气中CO2的体积为1)。
。。。。。。


试 题 解 析
第1题
背景
2013年适逢各大学科竞赛改革,对化学奥林匹克提出了“回归基础,降低难度”的要求。作为卷首的第1题直截了当地考查了经典无机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从形式上回归了高考的出题风格,在内容上也与高考知识点相互关联(如氧化锰的还原反应可以与铁类比、非水体系反应也常在各地高考题中频繁出现)。然而考试结果表明,第1题的实际得分率与选手期望值相差较大,在某些省份,第1题丢分的多少甚至影响着高手之间对决的结果。
分析与解答
书写方程式题,常用的思路为:
(1)获取信息:明确反应物与反应产物。尤其注意反应的条件!
(2)根据获取的信息,推断方程中可能缺少的部分,书写反应并配平。
(3)结合实际,分析所写反应是否合理。注意:产物之间,反应物与产物间不能再发生其它反应。
1-1 该反应与氧化铁的部分还原反应类似,难度较低,简单配平即得
3Mn2O3 + CO == 2Mn3O4 + CO2
1-2 本题表面上考查的是铜的元素化学,实质是考查配位平衡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Cu(I)在溶液中通常不稳定,极易歧化为Cu单质与Cu(II),然而在特定配体,如CN?, I?存在的条件下,Cu(I)能够与它们生成稳定的配合物,改变了裸离子Cu2+/Cu+与Cu+/Cu的电极电势,使得反应逆转。在题目条件下,Cu2+从CN?处得电子,形成Cu(I)氰化物,CN?被氧化为剧毒的(CN)2气体。Cu(I)氰化物有多重状态:CuCN, Cu(CN)_2^-, Cu(CN)_3^(2-)等,到底哪一个是真正的产物?注意反应条件——Cu2+处于过量,因此只能得到CuCN,反应为:
4CN? + 2Cu2+ == 2CuCN + (CN)2
1-3 本题本质上同样考查配位与酸碱平衡对氧化还原电势的影响。酸性介质中重铬酸根氧化铁离子的反应是同学们所熟知的:
Cr2O72? + 6Fe2+ + 14H+ == 2Cr3+ + 6Fe3+ + 7H2O
而在此题的情形下,酸碱性、配位条件正好发生了倒置,对逆向反应的发生反而有利,因而反应为
Cr2O3 + 6Fe(CN)63? + 10OH? == 2CrO42? + 6Fe(CN)64? + 5H2O
1-4 本题难度较大,在实际考试中,这道题成为“高手之间过招”的试金石。题目中的反应源自分析化学课程中“掩蔽剂的解蔽”,在用EDTA滴定Mg2+, Zn2+混合溶液时,先加入CN?配位Zn2+,此时Mg2+可被EDTA单独滴定,然后加入甲醛解蔽。反应的方程式为
Zn(CN)42? + 4H2CO + 4H2O == 4HOCH2CN + Zn(OH)42?
如何理解这个反应?在溶液中,Zn(CN)_4^(2-) 存在着解离平衡:
Zn(CN)42? ? Zn2+ + 4CN?
作为配体CN?自然也是优良的亲核试剂,能够亲核进攻甲醛,形成稳定常数更大的氰醇:
HCHO + CN? + H2O == HOCH2CN + OH?
水解出的OH?正好可以与Zn2+配位。若从软硬酸碱的角度来看,反应的本质即为酸碱对的交换——软碱CN?与软酸H2Cδ+=Oδ?选择性结合,硬碱OH?与交界酸Zn2+选择性结合。
1-5 无氧条件下Fe(II)被氧化,Fe(OH)2中O已经处于最低价,因此氧化剂仅可能是H+。反应方程为
3Fe(OH)2 == Fe3O4 + H2 + 2H2O
1-6 本题难度较低,不过需要注意写出的反应不能有水的生成。反应方程式为
NaNO_3+3NaNH_2==NaN_3+NH_3+3NaOH
知识拓展
无机与有机叠氮化物化学是有趣的,兹将有关的反应总结如下:
叠氮化钠的工业制备:将N2O通入NaNH2的液氨溶液即可得到NaN3,注意这个反应也是无水的。
N2O + 2NaNH2 == NaN3 + NaOH + NH3
叠氮化物不稳定,容易爆炸且可以产生大量氮气。早期汽车的安全气囊曾经使用叠氮化钠作为气体发生剂。
2NaN3 == 2Na + 3N2
由于生成的金属钠很不安全,更关键的是叠氮化钠具有很高的毒性,因而目前已经不再使用。叠氮化钠的替代品有:硝基胍、硝酸铵、四唑、三唑、硝化纤维等——显然,它们在爆炸时也可以产生大量氮气。
结构特殊的N5+是通过N3?与N2F+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制备的,溶剂为液态HF:
[N2F][AsF6] + HN3 == [N5][AsF6] + HF
有机叠氮化物可以用无机叠氮化物的亲核取代反应制备:

第二个反应生成的咪唑磺酰叠氮可作为其他一级胺的叠氮化试剂:

当然,有机叠氮化物也可以通过Dutt–Wormall反应制备: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写出上面两个反应的机理。
有机叠氮化物用途广泛,可参与诸如Curtius重排、氮宾插入、Staudinger偶联、Huisgen环加成(点击化学)等一系列反应,这些反应不论从机理还是应用的角度上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请同学们写出它们的机理。




第2题
分析与解答
本题是一道考查基础无机化学、元素化学和结构化学的综合题目,题量较大,难度较低,要求同学们耐心、冷静分析每一道小题。
2-1 本题考查简单分子结构的有关知识,只要认真审题,即可做对。已知离子中Bi的配位数为5,而2个Bi原子只有8个Cl,故必定有两个Cl是共用的,很自然地可以写出如下结构:

配体呈四角锥分布,则剩余两个Cl垂直于此平面,且有顺反两种异构体:

Bi为15族元素,最外层有5个电子,为了形成6个杂化轨道(其中有一个空轨道和一个排一对电子的轨道),需要sp3d2杂化。
2-2 这是一道简单的“解释化学”类型的题目,即:理论A告诉我们某化学现象应为A,而实际化学现象却是B,解释原因。同学们需要做的就是将现象B背后的理论B(在无机化学中更多时候是另一种“更本质”的现象C)挖掘出来。
具体到本题,理论A为Na电极电势低于Mg,应有的现象A为Na还原Mg;实际的现象B为Mg还原Na。那么可以推得的理论,或者说现象C就是实际反应中的E(NaI/Na) > E(MgI2/Mg)。联想到基础的电化学知识,可知在此条件下降低电极电势的原因为难溶物的产生,即MgI2在液氨中为难溶物。
解答本题需要牢记液氨作为背景,不能以水溶液化学中的刻板印象去思考。
2-3 这是一道非常简单的计算题。
在此体系中,Pb的存在形式为Pb94?,处在负氧化态,要变为Pb单质需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在阳极沉积出,方程式为
Pb94? ? 4e? == 9 Pb
每9 mol Pb失4 mol电子,故1 mol电子能氧化产生9/4 mol Pb。
2-4 本题是一道读图题,要求同学们能够在不是很直观的晶胞中获得其组成和结构信息。
首先判断配位数,容易看出所有的M都是四配位,晶胞内的氧原子为四配位,棱上的氧均等同,可知也都是四配位,即m = n = 4,M是平面四方配位,而氧是四面体配位。
接下来要判断其组成,仔细观察晶胞中用阴影标出的面,可知晶体由斜交的MO面共用氧原子形成。可以画出更便于观察的晶胞如下:

可见,4个M原子在面上,2个M原子在晶胞内,共4 × 1/2 + 2 = 4个;8个氧在棱上,2个氧在晶胞内,共8 × 1/4 + 2 = 4个。所以化学式为MO。
2-5 这是一道结构推断题。离子{Co[Co(NH3)4(OH)2]3}6+的组成已知,并且以羟基为桥键,可以判断此结构中三个[cis-Co(NH3)4(OH)2]相当于双齿配体,各以两个羟基与中心Co桥连,大致结构为

这种三个双齿配体的配合物一定具有手性,画出结构如下:

2-6 根据元素知识和结构信息推断化合物及其结构。
根据题目所述,X是一种含铬的具有强氧化性的分子。对元素化学知识比较熟悉的同学应该可以迅速推知X为铬酰氯,即CrO2Cl2,通过相对分子质量可以验算之。而根据其对称性的描述,2σ + C2,可以推出X是一种组成为AB2C2的四面体形分子,再根据其生成过程也可推出X为CrO2Cl2。结构如下:

2-7 通过元素含量计算化合物组成。
首先,可以根据Pd[CxHyNz](ClO4)2和Pd[CxHyNz](SCN)2中两种元素的含量计算两个化合物中的C、H比。
Pd[CxHyNz](ClO4)2中:
30.15/12.01:5.06/1.008=1:2
即y = 2x。
Pd[CxHyNz](SCN)2中:
40.46/12.01:5.94/1.008=0.572
即(x + 2) / y = 0.572。
即可解得:x = 13.89 ≈ 14,y = 28。
然后,可以通过相对分子质量计算z:
z=(14×12.01/30.15%-[106.4+12.01×4+1.008×28+2×(35.45+64.00)])/14.01=3.99=4
故Pd[CxHyNz](ClO4)2的组成为Pd[C14H28N4](ClO4)2。
2-8 简单的化学反应计量计算。
反应方程式为
CH4 + 2O2 == CO2 + 2H2O
1体积CH4完全燃烧需要2体积O2,而O2的利用率为85%,故需要的O2为2/0.85 = 2.35体积,剩余的O2为0.35体积。又空气中的N2为2.35 × 79/21 = 8.84。则汽车尾气中O2、CO2、H2O、N2的比例为0.35:1:2:8.84。
评注
本题分为8个小题,考查基本的无机化学知识,只涉及很简单的元素化学和结构化学知识及简单的计算。虽然题量较大,但只要认真分析仔细审题都可做对,要求同学们能够在连续处理不相关问题时保持耐心和清晰的思路。
探寻化学奥秘的智慧之光——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试题解析(第3版) 在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璀璨星空中,每一道题目都凝聚着智慧的闪光,每一次解析都蕴藏着思维的跃迁。对于怀揣化学梦想的青少年们而言,这不仅是一场知识的较量,更是一次对化学本质的深度探索。而《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试题解析(第3版)》正是点亮这条探索之路的明灯,它并非简单罗列答案,而是带领读者穿越题海,触及化学的灵魂,领悟解题的艺术,培养科学的素养。 本书的诞生,源于对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多年来发展演变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参赛者在备赛过程中遇到的普遍困难与需求的细致体察。第三版的修订与完善,更是力求以最前沿的视角、最精炼的语言、最严谨的逻辑,为广大学子提供一份集权威性、指导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宝贵资料。它不仅仅是一本习题集,更是一部化学学习的“百科全书”,一本思维训练的“教练手册”,一本走向卓越的“导航仪”。 一、题目精选,深度解析:挖掘化学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本书收录的试题,严格遵循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历年的考察重点和难度梯度,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机制的方方面面。试题的选取并非随意拼凑,而是经过精心筛选,力求反映竞赛的最新趋势和高频考点。每一道题目都经过深度剖析,其背后所蕴含的化学原理、概念、定律被一一揭示。 解析的严谨性是本书的基石。对于每一道题目,本书不仅提供了详尽的解题步骤,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究了“为什么这样做”背后的逻辑。解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易错点、陷阱,以及不同解法的优劣之处,都得到了清晰的阐释。例如,一道关于热化学方程的问题,解析不会止步于计算焓变,而是会探讨熵变、自由能的关联,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化学反应的自发性,从而引导读者建立起更系统、更全面的化学认知。 对于有机化学部分的题目,本书的解析更是将结构、性质、反应机理紧密结合。一个看似简单的官能团转化,背后可能牵涉到多步反应,各种中间体、过渡态的形成过程。本书将通过清晰的分子模型、反应路径图,帮助读者直观理解反应的发生机制,进而掌握如何预测反应产物,设计合成路线。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有机合成能力、以及对复杂有机分子结构的分析能力至关重要。 无机化学部分的题目,则着重于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配位化学的原理、以及固态化学的进展。本书会引导读者从原子结构、电子排布出发,理解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以及不同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的特性。对于配位化合物,本书会详细解析配位键的形成、晶体场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在解释其结构和性质方面的应用。 物理化学部分的解析,更是本书的亮点之一。从热力学、动力学到量子化学,每一项基本理论都会通过与竞赛题目的结合,变得生动而实用。例如,在涉及化学平衡的题目中,本书会引导读者理解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利用温度、压力、浓度等因素来调控反应方向和产率。对于化学动力学,本书会深入解析反应速率方程、活化能、催化剂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数据来推断反应机理。量子化学的内容,虽然在竞赛中占比相对较少,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书会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介绍原子轨道、分子轨道理论,以及它们在理解化学键、分子光谱等方面的应用,帮助读者构建对微观世界更深刻的认识。 二、思维训练,能力提升:解锁科学探究的钥匙 《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试题解析(第3版)》并非仅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解题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本书在解析中,尤其注重引导读者“学以致用”,将零散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在解题思路的构建上,本书强调“多角度审视”。面对一道题目,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思维切入点,可能会导向不同的解题途径。本书会展示多种解题方法,分析其优缺点,鼓励读者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解题风格,并学会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解题策略。例如,一道需要定量计算的题目,可能可以通过理论推导,也可能可以通过类比或简化模型来近似求解。本书会引导读者思考这些不同的可能性。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本书的核心目标之一。化学竞赛题目往往具有开放性、综合性,需要学生具备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完整科学思维过程。本书的解析,会详细展现这个过程。当遇到一个新问题时,本书会引导读者首先识别问题的关键信息,然后将其与已有的知识储备联系起来,逐步构建解决问题的框架。对于一些开放性问题,本书更是提供了多种可能的思路和解决方案,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 本书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化学题目中,常常需要运用数学工具进行计算和分析。本书的解析,会清晰地展示如何将化学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如何运用相关的数学公式和方法进行求解,以及如何解释计算结果的化学意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更能为他们未来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本书还关注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它鼓励读者不满足于“知其然”,而是追求“知其所以然”。在解析中,本书会追溯化学原理的起源,介绍相关的科学史背景,以及不同理论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完善的。这种人文关怀式的解析,能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深厚兴趣,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视野拓展,能力升级:迎接未来的挑战 《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试题解析(第3版)》不仅仅聚焦于竞赛本身,更着眼于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未来创新能力的化学人才。本书在内容编排和解析方式上,力求与国际化学教育前沿接轨。 在题目选择上,本书兼顾了国内竞赛的特色,同时也适当引入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化学问题,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例如,在分析化学领域,可能会涉及一些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来解决。 对于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化学领域,如纳米材料、生物无机化学、绿色化学等,本书也进行了适当的介绍和题型设计。这些内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更能激发他们对未来科学研究方向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前沿意识。 本书的解析中,也常常会引导读者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背后的科学哲学和思想方法。例如,在讨论化学反应机理时,可能会涉及到对微观粒子行为的概率性描述,这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认识的局限性,以及如何通过模型和假说来逼近真理。 总而言之,《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试题解析(第3版)》是一本集知识性、思想性、实践性于一体的经典之作。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精妙的解题智慧、广阔的学术视野,为每一位渴望在化学领域有所作为的学子,提供了一条清晰、可行、且充满启发的道路。它不仅仅是一本助你征服竞赛的工具书,更是一本激发你对化学永恒热爱,引领你探索科学无限可能的智慧之书。手捧此书,如同握住了通往化学殿堂的钥匙,踏上了通往科学高峰的征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学习的“陪伴”。我今年准备冲击化学奥赛,深知这条路并不好走,需要大量的练习和深刻的理解。我需要一本能够陪伴我度过这段备考时光的书,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个可以随时翻阅的参考。我希望这本书的解析能够具有一定的深度,能够让我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理解,而是能够深入到化学反应的本质,以及相关的理论基础。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功底,让我面对各种复杂的问题时,都能游刃有余。我期待它能够帮助我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并且提供针对性的训练。如果书中能够有一些“进阶”的题目,或者一些引导性的思考题,那就更好了,可以帮助我不断挑战自我,突破瓶颈。我希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能够平实易懂,不会过于晦涩难懂,让我能够轻松地阅读和理解。同时,如果它能够提供一些学习建议,例如如何安排复习计划,如何进行有效的刷题,那就更能体现出它作为一个“备考助手”的价值了。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心里是既期待又有点忐忑。毕竟“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圣和挑战的意味。翻开书页,那种熟悉的、略带纸张特有味道的触感,瞬间拉近了我和知识的距离。我一直对化学这门学科充满着好奇,尤其是在高中阶段,那些精妙的反应、奇妙的分子结构,总是能点燃我探索的欲望。然而,奥赛的题目,就像是给这些知识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既令人着迷,又让人望而却步。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这片知识的迷宫,去发现化学世界的更多奥秘。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能够激发我学习兴趣的题目,那些不落俗套、设计巧妙的考题,能够让我体会到化学的逻辑之美和创造性。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实用的解题技巧和思考方法,让我能够举一反三,而不是死记硬背。毕竟,化学的学习,最终是要回归到理解和应用上来。这本书的版次更新,也让我对它充满信心,至少说明它一直在与时俱进,能够反映最新的竞赛趋势和知识点。我期待它能够帮助我打开一扇新的学习之门,让我对化学奥赛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当初选择这本书,主要还是看中了它“解析”这个关键词。我参加过一些化学竞赛的辅导班,也看过不少题目,但很多时候,即使看了答案,也依旧是云里雾里,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就像是拿到了一块精美的拼图,但不知道每一块碎片是如何契合在一起的。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它承诺的“解析”,在我看来,就是那种能够剥开层层迷雾,直击核心的讲解。我最怕的就是那种简单罗列题目和答案的书,那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我希望这本书的解析,能够详细到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公式的推导,每一个概念的解释,都能够清晰明了,易于理解。最好能有一些图示或者类比,来帮助我理解那些抽象的化学原理。我非常看重“条理清晰”和“逻辑严谨”的解析,能够让我看到出题者的思路,理解题目背后所蕴含的化学思想。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包含一些不同类型的题目,涵盖基础理论、实验操作、计算分析等多个方面,这样我才能更全面地掌握奥赛所需的能力。如果解析中还能穿插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或者历史故事,那就更妙了,这样学习起来就不会那么枯燥乏味。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像是为那些真正想要在化学领域有所建树的学生量身打造的。我一直认为,参加奥赛不仅仅是为了获奖,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深入地学习和理解化学。这本书的“试题解析”,让我看到了一个学习的路径。我之前尝试过自己做一些奥赛真题,但很多题目都让我觉得无从下手,仿佛进入了一个陌生的领域。我需要的,不仅仅是答案,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我遇到难题的时候,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它能告诉我,面对这样的题目,我应该从哪些角度去思考,应该运用哪些已有的知识,应该如何去构建解题的框架。我希望它能够培养我的“化学直觉”,让我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题目中的关键信息,而不是被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所迷惑。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帮助我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让我能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解题的“陷阱”或者常见的误区,并且给出相应的纠正方法,那就更能体现出它的价值了。

评分

作为一名对化学充满热情的高中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提升我化学理解能力和解题技巧的书籍。市面上有很多化学相关的图书,但真正能够打动我的,却并不多。这本书的名字,以及它的“第3版”,让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推测,它一定经过了多次的打磨和更新,一定能够反映出当前化学奥赛的最新动态和最前沿的知识。我最希望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是一种“举一反三”的能力,它能够让我不仅仅学会解决书中的题目,更重要的是,能够学会如何去解决自己遇到的任何化学问题。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种“系统性”的学习方法,让我能够将那些零散的化学知识点融会贯通,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期待它能够帮助我突破思维定势,看到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逻辑。同时,我更希望它能够激发我对化学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让我能够不仅仅是为了竞赛而学习,而是真正地爱上化学,享受化学带来的乐趣。如果这本书能够在我心中种下一颗对化学更深入探索的种子,那就比任何成绩都更有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