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号:7511863553
条码:9787511863553
图书名称:从教师到区委书记:原丰台区委书记李英威回忆录
定价:58
作者:李英威
版别:法律
出版日期:2014-07-01
质量:630g
目录:
序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求学之路,星夜离开故乡到了京城
少小被迫离家
13岁起,求学北京
言难尽的1949年
“服从组织”留校任教
二、教书育人,精彩曲折的32个年华
19岁时,留在北京八中任教
23岁那年,创建所新中学
在丰台中遭遇“文革”
北京十二中,大展宏图的岁月
30年教育生涯中的三点感悟
附:陶西平同志回忆片段
三、方庄,丰台城市化的个脚印
与方庄的缘分
和张百发副市长起工作
方庄,明星样的方庄
经营“食街”,差点告了国家体委
回望方庄,收藏份永恒记忆
四、丰台大桥的前世今生
亚运会前,再见老桥
“桥南”是个“旧社会”
修桥还差500万
大桥修好之后
“桥南”代表的选票
附:李英威1991年度述职报告
五、“蹦蹦”得来的丰台体育中心
亚运会要开了
推翻棒球场项目
为了钱,“三追”张百发
为了政策,“四等”张百发
建了个“小亚运村”
附:“李改革”眼中的“李开放”
六、从无到有,西客站南广场的诞生
西客站,“八五”项目
为开辟南广场献出110亩土地
莲花池公园“挤进”西客站项目
南广场带来的发展机遇
20年后抚今追昔透露“秘密”
七、世界公园,圆了国人的出国梦
丰台要建“小人国”
从50亩到780亩
大师的舞台
项目差点搁浅
处“干净”的工程
开“银企合作”先河
与“世界之窗”比拼速度
开园盛况
八、科技园区,让丰台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1988年,丰台的科技春天
7万多名工程师的“人才家底”
次震撼人心的“串门”
继续发扬“孙子”精神
建设中的场“拆迁风暴”
为丰台经济腾飞插上翅膀
附:李毓福和今日“榆构”
九、怡海花园,楼盘和名校的成功姻缘
香港招商,结识王小姐
三年漫长的“准备期”
三个垃圾坑的巧妙利用
开创楼盘和名校联姻模式
突破体制的怡海教育集团
十、大红门,服装王国的缔造史
果园村里的“浙江村”
47个大院的倒掉
共建京温大厦,从驱逐到共处
北京人的大红门时代
CBC,今日大红门
附:“陈重才这个人,我们当年用对了”
十、王佐,丰台的欧洲小镇
为王佐找水
为王佐找带头人
三请吴恒出山
为王佐修路
王佐发生巨变
个欧洲小镇的诞生
附:为大自然疗伤的吴恒
十二、新发地,菜篮子工程变迁记
老办法不行了
花乡放弃了当家菜
海淀的大钟寺和丰台的岳各庄
新发地的发展路径
新发地的新图景
附:张玉玺在2013年博鳌论坛的发言
十三、草桥,花世界
美丽事业的近千年传承
草桥村的新起点
王茂春时代
草桥的美丽图景
从奥运颁奖鲜花到园博园……
十四、涵养税源,从三资企业到纳税大户
23杯白酒与家三资企业
家大型国企落户丰台始末
十五、绿色经济之路,从丰台花园到北京园博园
改革开放,从栽树做起
丰台花园风波
从荒山到4A景区的北宫森林公园
从鹰山公园到北京园博园
十六、依法治区,从崔大庆烈士牺牲后说起
崔大庆烈士牺牲之后
“五普法”,将全国先进单位收归丰台
身为区长,对公检法不干预、不护犊、多支持
十七、人才工程,所提拔官员无“倒下”
任人唯贤,陶西平等人的成长路
张培养年轻干部的蓝图
杨宗奎,个爱“放炮”的搭档
与用人有关的230多条意见
份干干净净的干部名单
十八、由官转民,离开领导岗位之后
转弯子,退休后的个春节
“保八争九、上不封顶”的目标
发挥余热,为丰台区建设添砖加瓦
附:和老书记在起的日子
找事儿干,和丰台区的世情缘
后记 京官难当吗?
后记二 回忆录诞生记
后记三 次不同寻常的人生体验
内容简介:
本书记录了原丰台区区委书记李英威46年的工作历程,他的生,几乎全部是在丰台这片沃土上和丰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朝夕相处、共同奋斗起走过来的。本书真实生动的勾画了李英威46年职业生涯的三条线——教育人生、任人唯贤、当官走群众路线,通过李英威丰富的人生可以阅读出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丰台,而通过丰台这个“点”,也可以进步读懂改革开放30多年的北京和中国。这本书为的是揭开尘封的记忆,铭记过去艰苦奋斗的历程,激励后人坚持走改革开放道路不懈追求的奋斗精神。
当我翻开《从教师到区委书记:原丰台区委书记李英威回忆录》,我仿佛进入了一个时光隧道,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从一位默默无闻的教师,到执掌一方的区委书记,这中间的跨越,绝非坦途。我无比好奇,在那个讲求实际、同时也充满变革的时代,李英威先生是如何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在不同的岗位上脱颖而出,最终走到更高的领导岗位?书中是否会提及他当年在教师岗位上所积累的经验,如何转化为他在处理复杂社会问题时的独特优势?例如,教育工作者通常具备的沟通能力、耐心和对人性的洞察,这些特质在政治工作中是否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我期望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描绘出他人生轨迹中的关键节点,那些让他做出重要选择的时刻,以及他在面对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和担当。通过阅读,我希望能够理解,一个人的成长,是如何受到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自身品质的共同影响,最终成就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评分《从教师到区委书记:原丰台区委书记李英威回忆录》这个书名,本身就勾勒出一条引人入胜的职业与人生轨迹。作为一名读者,我被这种从教育领域跨越到行政管理领域的巨大反差所吸引。我非常想知道,李英威先生在成为一名区委书记之前,作为一名教师的经历,对他日后的执政理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否他会把教育中培养人才、注重长远发展的理念,运用到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中?一个好的教育者,往往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我猜想,这些素质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时,会让他有更加细腻和人性化的处理方式。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政治传记,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基层干部群体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奋斗与成长。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他在推动区域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困难,以及他如何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克服这些困难,最终带领一方人民走向繁荣。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关于一群人的奋斗史。
评分《从教师到区委书记:原丰台区委书记李英威回忆录》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思考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如何理解基层权力运作的复杂性上。作为一名读者,我深感好奇,一个曾经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的平凡教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权力中心的?这中间一定经历了无数的转变和挑战。从书名来看,“回忆录”这个词本身就暗示着一种个人的视角和叙述,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李英威先生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面临的真实困境、所做的艰难抉择,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他日后的执政风格。特别是在基层,权力与责任往往是紧密相连的,而如何平衡这两者,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最大化地服务于民,是每一个基层领导者都需要面对的课题。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基层政治生态,以及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像李英威先生这样的领导者,是如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中,努力推动社会发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基层政治变迁和人物成长的独特窗口。
评分读完《从教师到区委书记:原丰台区委书记李英威回忆录》,我掩卷长思,脑海中回荡着那个时代的烙印,以及一位普通人如何在历史洪流中书写自己人生篇章的轨迹。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并非是政坛风云的波诡云谲,而是李英威先生那份扎根泥土的质朴情怀,以及他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出身的独特视角,如何渗透到他日后的执政理念之中。从一名乡村教师,到丰台区委书记,这跨越的不仅仅是职务的升迁,更是人生阅历的跌宕起伏,是社会变迁的缩影。我尤其好奇,在那个充满挑战的年代,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如何在复杂的局面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那些影响区域发展的决策。回忆录往往是个人历史与时代交汇的独特文本,它让我们窥见那些宏大叙事之外,更为真实、更为人性化的个体故事。李英威先生的这段经历,无疑承载了太多属于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也折射出中国基层干部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如何摸索前行、承担责任的奋斗历程。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一窥历史深处,看到一个具体的人,如何在一连串的机遇与挑战中,塑造了自己的道路。
评分读罢《从教师到区委书记:原丰台区委书记李英威回忆录》,我深感这部作品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一位区委书记的个人奋斗史,更在于它以一种极为罕见的视角,展现了教育背景对政治生涯的深远影响。李英威先生的起点,是在三尺讲台,这本身就赋予了他一种与众不同的思考维度。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他是否会将对待学生的耐心与引导,应用于处理复杂的社会矛盾?他是否会将教育理念中的“育人”精神,注入到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回忆录之所以引人入胜,往往在于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那些让人物更加鲜活、更具血肉的瞬间。我期待在书中找到答案,去理解这位从教师成长为区委书记的领导者,他的决策背后,是否始终跳动着那颗关怀教育、培养人才的初心。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常常感慨,教育是百年大计,而将教育的理念融入到更广泛的社会治理中,其意义更是不可估量。李英威先生的经历,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生动的样本,启示我们如何从更深厚的文化与教育根基出发,构建更具人文关怀和长远眼光的公共服务体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