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我国“基本法律”的体系化和科学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正确定义“基本法律”概念、明确其法律地位和追溯其历史源流的基础上,科学界定“基本法律”体系化和科学化的内涵、要求及相互关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从理论和实践的多重视角观察和分析我国“基本法律”在体系化和科学化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剖析其原因,积极探寻完善和重构体系化的措施,明确提出促进和提升科学化的路径。最后,以修改后的立法法为例对书中的部分观点和看法进行了实证分析。
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基本法律的概念与地位
第一节基本法律的概念
一、基本法律的内涵
二、基本法律的特征
第二节基本法律的地位
一、基本法律的理论地位
二、基本法律的规范地位
第三节基本法律概念的历史源流
一、基本法律:从观念形态到宪法概念
二、基本法律: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宪法概念和
法律形式
第三章基本法律体系化与科学化的内涵
第一节基本法律体系化
一、法律体系与体系化的内涵
二、基本法律体系化及其要求
第二节基本法律科学化
一、法律科学化与科学立法
二、基本法律科学化及其要求
三、基本法律体系化与科学化的关系
第四章基本法律体系化的问题
与完善重构
第一节我国基本法律体系化的现状
一、我国基本法律的立法进程
二、我国基本法律的补充和修改
三、我国基本法律的部门分布
第二节我国基本法律体系化问题
一、我国基本法律体系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基本法律体系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我国基本法律体系化的完善与重构
一、切实树立宪法,适时修改完善宪法
二、坚持人大主导立法,正确处理好全国人大与其
常委会的立法关系
三、加强基本法律制度的顶层设计,使部门分布
合理化
四、改革运行机制,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五、创新机构和措施,强化立法监督
第五章基本法律科学化的问题
与提升路径
第一节我国基本法律的科学化进程
一、适应、服从、服务改革,推动和保障改革开放
从起步走向深化
二、立法理念转变,促进立法内容和技术不断完善
提高
第二节我国基本法律科学化方面存在的
问题
一、我国基本法律科学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我国基本法律科学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我国基本法律科学化的提升路径
一、整体推进“四个布局”,促进社会关系定型
二、树立正确的法治观,破除各种思想禁锢
三、理顺法律渊源关系,明确基本法律地位
四、完善立法体制机制,重视基本法律构造
五、加强立法队伍建设,提升立法技术水平
第六章结语
附文:实证分析——以立法法修改为例
一、修改立法法的时代背景
二、立法法修改的内容评析
三、立法法修改的问题检讨
参考文献
后记
这本书在论述中国法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展现了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和前瞻性的思考。李克杰先生并非孤立地看待中国法律,而是将其置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以及全球法律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审视。他深入分析了中国法律体系形成的历史渊源,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变革和演进。这种历史性的维度,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当前中国法律体系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书中对于未来中国法律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展望,也充满了启示性。他探讨了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同时保持中国法律的独特性。这种将历史、现实与未来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使得这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法律的中国特色”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在强调科学化和体系化的同时,也充分尊重了中国自身的国情和文化传统。
评分这本书的“科学化”研究方法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法律往往被视为是一种规则的集合,是静态的、教条式的。但李克杰先生的这本书,却展现了法律研究的科学维度。他并非仅仅满足于描述现有法律,而是运用了严谨的逻辑分析、比较研究甚至一定程度的量化方法,来审视和评估中国法律体系的科学性。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于法律概念的界定、法律原则的提炼,以及法律条文之间的逻辑一致性进行的深入探讨。这种科学化的视角,让我认识到法律不仅仅是经验的总结,更是一种理性构建的产物。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及“法律的精细化”、“法律的有效性”等概念,并试图通过科学的分析来衡量和提升这些指标。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针对某些领域法律存在的模糊性或滞后性,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这些建议并非空泛而谈,而是有理有据,体现了对法律实践的深刻洞察。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对作者的专业性深感钦佩,也让我对中国法律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强烈感受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著作。作者李克杰先生在强调法律的体系化和科学化的同时,并没有忽略法律的实际应用。他通过对大量法律实践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在实际操作中,法律体系可能存在的挑战和难题。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法律解释”、“法律适用”等环节的论述。这部分内容对于基层执法人员、法院法官以及广大法律从业者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书中对一些模糊法律条文的解读,以及对不同法律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的处理方法,都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方法。这种将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相结合的写作方式,使得这本书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我个人作为一名对法律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仅提升了自己对法律的理解,也对如何更好地运用法律解决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对于“法律的科学化”这一概念的解读,可以说是颠覆了我以往的一些认知。在我看来,法律的科学化更多地体现在规则的明确性、逻辑的严谨性以及证据的充分性等方面。然而,李克杰先生的论述,将“科学化”的范畴进行了拓展,涵盖了法律制度设计、法律运行机制以及法律的社会效果评估等多个维度。他不仅仅是关注法律条文本身,更是关注整个法律体系是如何科学地运作,如何能够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书中对一些法律程序中的“科学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例如在证据采信、事实认定等环节,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准确性。这种对法律“科学”内涵的深刻理解和全面解读,让我对法律这一社会科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可能更多地将法律视为一种“术”,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法律的“道”,看到了法律在追求公平正义的过程中,其内在的科学逻辑和方法论。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对中国法律体系的梳理之细致入微。在阅读之前,我总是觉得中国法律条文繁多,概念复杂,犹如迷宫一般,很难形成一个清晰的整体认知。然而,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走进了中国法律的内部。作者李克杰先生没有止步于罗列法律条文,而是深入分析了各项法律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他着重探讨了如何将分散的、有时甚至是看似矛盾的法律规定,整合成为一个有机、协调的整体。这种“体系化”的视角,让我能够从宏观上把握中国法律的架构,理解其背后的治国理政理念。尤其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一些关键法律部门(例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等)的分析,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定位、作用以及与其他法律部门的交叉与渗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对具体案例的引用和分析,这些案例生动地展现了抽象的法律条文如何落地生根,解决现实问题。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我不仅理解了法律条文的含义,更体会到了法律的生命力和社会功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