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汉语大词典订补
定价:380.00元
作者: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53263236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至今为止收词多的汉语语文工具书,正文为12卷,共收词三十七万五千余条,约五千万字。从总体上说,《汉语大词典》以其释义准确、义项齐备、书证翔实、体例严谨,能够反映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面貌等特点而成为我国汉语语文词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2005年以来,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整合了历年有关《汉大》的专著、论文13000多份,充分吸收学界研究成果,结合编纂处历年来积累的材料,对《汉大》进行补订,编成《汉语大词典订补》,收词三万多条,主要解决了收词立义有缺陷、书证晚出、注音未当、体例不统一、前后不一致、编排印刷有错误等问题,并为全面修订《汉大》打好了基础。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太让人惊喜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沉甸甸的分量,握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踏实感,这绝对不是那种轻飘飘的、页码稀疏的“快餐式”词典能比拟的。外壳的材质选用了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精装硬壳,颜色是低调而经典的深蓝色,配上烫金的书名和厂名,显得既庄重又不失典雅,放在书架上绝对是C位担当。侧边书脊的字体排版也极为考究,即使在光线不那么充足的书房角落里,也能一眼辨认出它的大名,这对于需要快速查阅的读者来说太友好了。我尤其欣赏它内页的纸张选择,那种略微偏米黄的哑光纸张,不仅有效缓解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眼部疲劳,而且油墨的印刷效果也清晰锐利,即便是最小的注释和引文,其笔画边缘也保持了极高的清晰度和稳定度,完全没有普通印刷品可能出现的洇墨现象。装订工艺也做得相当扎实,我特意试着翻开了跨页,发现书页的展开角度可以非常平整地贴合桌面,这对于需要对照查阅的场景至关重要,完全不用担心它会像某些廉价版本那样,动不动就“拱”起来,或者导致中间部分内容被书脊阴影遮挡。总的来说,从拿到手的第一个瞬间,我就知道这不是一本应付了事的工具书,它散发着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和对读者的尊重,光是外在的品质就值回票价了。
评分对于我们这些深度依赖工具书进行学术研究或专业写作的人来说,词典的“订补”和“修订”部分往往才是重中之重,这直接决定了它是否能跟上时代和学术前沿的发展。我特地翻阅了几处我熟悉的、近年来在特定学科领域内有争议或有新解释的词条,结果大为振奋。编纂处显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进行跟踪修订,许多原本在老版本中略显保守或模糊的解释,在这里得到了更精准、更符合当前主流学术界共识的界定。例如,在某个哲学概念的翻译上,新版清晰地标注了不同学派间的细微差异,并提供了权威的译者观点。这种“订补”绝非简单的文字增删,而是基于对学科前沿的深刻洞察所做的结构性优化。它不仅收录了新的规范用词,还对一些历史上曾被误解或流传不广的古词进行了详尽的辨析,并补充了新的声韵学信息,这对于文史工作者来说是无可替代的宝贵财富。这种持续的、高质量的迭代,让这本词典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它不再是一部静止的文献,而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动态的语言学参考系统。
评分在实际使用体验上,这本书的“友好度”设计得非常人性化,这在动辄上千页的大部头词典中是难能可贵的。首先,其索引系统的设计简直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品。横向的音序排列清晰,而纵向的部首查法也考虑到了不同使用者的习惯,笔画数标注准确无误,定位速度极快。我惊喜地发现,它在词条内部还设计了一种“知识卡片”式的侧边栏或脚注,专门用来解释一些与查阅词汇相关的文化背景、典故出处,或者提供与之相近但意义截然不同的易混淆词的对比。这些附加信息虽然不影响主词条的流畅性,却极大地丰富了查阅的附加价值。例如,当我查阅一个与古代官职相关的词汇时,我能立刻在旁边看到关于该职位历史沿革的简短介绍,这比我需要放下词典再去查阅另一本史书要高效得多。这种体贴入微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深度学习的门槛,让查阅过程保持了高度的沉浸感和连贯性,真正做到了“一册在手,事半功倍”。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内文编排逻辑简直是字典界的一股清流,它彻底颠覆了我对传统大型词典那种枯燥乏味、索引混乱的刻板印象。我之前习惯性地会对着一些比较生僻的词语感到迷茫,很多时候是知道这个字读什么,但对其复杂的词义层次和用法变迁感到无从下手。然而,这本大词典在词条的结构设计上,采用了多维度的解析框架。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定义,而是将一个词语的“生命周期”都呈现在你面前——从最古老的本义溯源,到中古时期的引申义,再到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语境,每一种含义都有详尽的例句支撑,而且例句的选取可谓是匠心独运,涵盖了文学、科技、哲学乃至日常生活中的不同侧面,真正做到了“百科全书式”的注释。更让我赞叹的是,它对于近现代新增词汇和语素的收录尺度把握得极其精准,既保持了权威性、避免了过度追逐网络热词的浮躁,又确保了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实用价值。查阅过程如同进行一场知识的“寻宝之旅”,每一次查找都能带来意料之外的收获,它引导你去思考词语的演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机械的记忆层面,这种系统性和深度,让学习语言变成了一种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或者说它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在于它所代表的文化传承的重量感和严肃性。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碎片化、语言表达日益简化的时代,很多词汇的精确含义正在被快速地稀释和淡化。而像这样一部由权威机构呕心沥血编纂的巨著,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对语言纯粹性的捍卫。翻阅它,就像进行一场与无数先贤语言学家的对话。我感受到的不是冰冷的字词集合,而是一种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敬畏之心。它所收录的那些已经淡出日常使用的优美词汇,通过准确的释义和恰当的例证,得以重新焕发生机,为我们提供了更丰富、更细腻地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工具。对我个人而言,拥有它,不仅仅是拥有了一本工具书,更像是拥有了一把开启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它用无可争议的权威性和详尽度,为每一个渴求精确表达的人,构建了一个坚实可靠的语言基石,这份对知识的虔诚态度,是任何网络工具都无法比拟的厚重底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