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护的政治:罗尔斯公共辩护思想研究 陈肖生 著 三联

辩护的政治:罗尔斯公共辩护思想研究 陈肖生 著 三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肖生 著
图书标签:
  • 政治哲学
  • 罗尔斯
  • 公共辩护
  • 正义论
  • 政治理论
  • 法理学
  • 伦理学
  • 三联书店
  • 陈肖生
  • 现代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60860
商品编码:28705560748
包装:平装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陈肖生博士通过系统分析罗尔斯的公共辩护理念,一方面试图一般地解决实践上的合法性危机问题,另一方面对罗尔斯的“政治学转向”、尤其是其晚期政治哲学提出一个详细的批判性阐释。他不仅提出了诸多有原创性的见解,对一些重要思想家做了有见识的批判性分析,而且有力地澄清了罗尔斯晚期政治哲学中容易遭受误解的地方。这部著作在总体上代表了国内年轻一代政治哲学研究者的*高成就,其论点、叙述和论证与国外某些同类著作相比也毫不逊色。

 

——徐向东

根据陈肖生博士的分析,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的“政治性”, 首先是以公共辩护原则为基础的“辩护性政治”。他认为,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可以说是在实践理性的新哲学基础上系统地重建了社会契约论传统通过公民同意为现代政治原则奠基的努力,书中澄清了许多对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思想的误解。这一阐释思路,不仅系统阐发了罗尔斯的政治哲学思想,也对我们如何观察宪法、*高法院、定期投票和代议政府结构等现代政治体制提供了新的出发点。

——李 猛

作者简介

陈肖生,哲学博士,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主要研究方向是政治哲学。在《外国哲学》、《现代哲学》等刊发表专业论文多篇,译著包括《罗尔斯论文全集》、《万民法》等。

序言(何怀宏)
前言
一章 公共辩护的理念
1.1 公共辩护与实践理性
1.2 谁就什么对谁作辩护?
1.3 公共辩护的双重目标
1.4 辩护的公共性要求
1.5 正义,合法性与公共辩护的要求
第二章 公共辩护原则的基础
2.1 基础问题的产生及争论焦点
2.2 公民的两种道德能力与公共辩护原则的基础
2.3 总结性评论
第三章 公共辩护的策略及其依据
3.1 平等尊重,辩护理由与双重辩护的要求
3.2 认识论的禁制与辩护的真诚性
3.3 分阶段的辩护策略
3.4 辩护策略的依据:人同时作为“两种立场占据者”的理论
第四章 公共视角的确立与正义原则的建构
4.1 为什么要采纳政治建构主义:导向政治中立性的论证及问题
4.2 理解政治建构主义
第五章 对公共视角与政治建构的内外批评
5.1 来自普遍主义的外部批评及回应
5.2 对公共视角内部批评
第六章 充分辩护与公共辩护
6.1“稳定性”问题
6.2《正义论》中的契合论证及其问题
6.3 新的稳定性论证策略与罗尔斯的“双重论”
6.4“双重论”之下充分辩护的困境
6.5 对正义原则的“公共辩护”:罗尔斯与哈贝马斯的论争
第七章 结语
7.1 一种辩护的政治
7.2 辩护政治之基础的薄与厚
7.3 辩护政治的吸引力与生命力
参考文献
后记

《自由的基石:正义的政治哲学探微》 序言 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程,始终伴随着对公平、正义与秩序的永恒追问。从古老的部落规约到现代的民主宪政,我们从未停止过对理想社会形态的探索与构建。在这场思想的洪流中,约翰·罗尔斯以其《正义论》奠定了当代政治哲学的全新坐标,深刻影响了我们对政治、道德和社会结构的认知。本书《自由的基石:正义的政治哲学探微》并非对罗尔斯著作的简单复述,而是试图深入罗尔斯思想的核心,挖掘其“作为公平的正义”(Justice as Fairness)理念的内在逻辑,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哲学与社会语境中进行审视与阐释。 本书将聚焦于罗尔斯政治哲学中最具原创性与影响力的部分,即他对“原初状态”(Original Position)与“无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的设定。我们认为,这并非是脱离现实的抽象游戏,而是罗尔斯为探寻普遍的、可被理性接受的正义原则而设计的精巧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工具。通过模拟一种排除个人特殊利益、偏见与天赋的决策情境,罗尔斯意图引导我们思考,在这样的平等起点上,自由、理性的人们会选择怎样的基本社会结构与分配原则。 第一章:罗尔斯思想的哲学谱系与时代背景 在深入探讨罗尔斯的核心概念之前,理解其思想的来源与所处的时代背景至关重要。本章将追溯罗尔斯的思想脉络,考察他如何借鉴与回应了契约论传统,尤其是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创新性的发展。我们将探讨自由主义内部的诸多思潮,如康德的道德哲学、功利主义的挑战,以及罗尔斯本人对这些学说的批判性吸收。 同时,我们也将审视罗尔斯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二战后的西方社会,面对贫富差距、社会不公以及意识形态的冲突,罗尔斯试图为自由主义社会寻找一个稳固的道德基础,以弥合分歧、促进社会合作。本章将着重分析,罗尔斯所处的历史语境如何塑造了他的理论关切,以及他的理论又如何试图回应那个时代的紧迫问题。 第二章:原初状态与无知之幕:正义原则的诞生之地 本章将是本书的重中之重,我们将对罗尔斯的“原初状态”与“无知之幕”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我们将详细阐述这一思想实验的设计意图:为何需要一个“原初状态”?“无知之幕”究竟“遮蔽”了什么?它又“揭示”了什么? 我们认为,“原初状态”并非历史上的某个真实时刻,而是一种概念性的安排,用以确立公平的起点,从而使得人们在选择正义原则时,不会受到自身特殊境遇的影响。而“无知之幕”则是实现这一公平起点的关键机制。它剥离了人们关于自身种族、性别、社会地位、经济能力、宗教信仰、人生目的乃至于天赋才能的信息,迫使参与者从一个普遍的、超然的视角来思考社会的基本结构。 本章将深入探讨,在“无知之幕”的遮蔽下,理性个体将如何选择正义原则。罗尔斯认为,他们会基于风险规避的原则,也就是“最大最小化”(maximin)原则,来选择能够最大化最不利者的利益的原则。这构成了他著名的“两个正义原则”的基础。 第三章:两个正义原则:自由与公平的平衡 在“原初状态”下,罗尔斯推导出了两个相互关联且具有优先顺序的正义原则: 第一原则(自由原则): 每个人都应在尽可能广泛的范围内享有与他人同等的自由体系相容的、最广泛的平等基本自由。 第二原则(差别原则与机会公平原则): 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以致于(a)它们能为最不利者带来最大利益(差别原则),且(b)隶属于在机会公平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都向所有人开放。 本章将对这两个原则进行深入解读。我们将详细阐述“自由原则”的内涵,包括政治自由、良心自由、思想自由等基本自由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罗尔斯体系中的优先性。我们还将重点分析“第二原则”的两个部分:首先,为何需要“机会公平”?它如何超越了形式上的机会平等?其次,何谓“差别原则”?它如何挑战了传统的公平分配理念,并为解决社会不平等提供了一个具有伦理深度的视角? 我们将强调,这两个原则并非相互排斥,而是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致力于构建一个既尊重个体自由,又关注社会公平的理想社会。 第四章:社会基本善与人的理性:正义原则的哲学支撑 为了理解人们在“原初状态”下为何会选择这两个正义原则,本章将深入探讨罗尔斯关于“社会基本善”(Primary Goods)与“人的理性”(Rationality)的观念。 “社会基本善”是指任何理性人都希望拥有的东西,无论他们的人生计划是什么。这包括权利和自由、机会、权力和地位,以及收入和财富。罗尔斯认为,正义的原则就是旨在公平地分配这些社会基本善。本章将分析不同社会基本善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与正义原则的内在联系。 同时,本章还将探讨罗尔斯对“人的理性”的理解。他并非将理性视为一种冷酷的计算工具,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能够反思自身目标、修正人生计划,并与他人达成协议的能力。在“原初状态”下,参与者的理性引导他们做出符合自身长远利益的选择,而这种选择恰恰导向了正义的原则。我们将分析,罗尔斯对理性的这种理解如何为其契约论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第五章:作为公平的正义的政治维度:公共理性与合法性 罗尔斯的政治哲学并不仅限于抽象的原则构建,它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向。本章将进一步考察“作为公平的正义”的政治维度,特别是其关于“公共理性”(Public Reason)与“合法性”(Legitimacy)的论述。 罗尔斯认为,在一个多元主义社会中,要维持政治秩序的稳定与合作,需要一种“重叠共识”(Overlapping Consensus)。这意味着,即使人们拥有不同的关于“善”的观念(如宗教信仰、人生哲学等),他们仍能就政治制度的基本正义原则达成一致。而“公共理性”正是实现这种共识的关键。它要求我们在公共领域中,仅使用那些能够被所有理性人接受的理由来论证政治主张。 本章将深入分析“公共理性”的特征与要求,以及它如何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合法性奠定基础。我们将探讨,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正义原则体系,如何能够获得不同政治派别与社会群体的认可,从而保证政治决策的稳定与社会的长期合作。 第六章:对罗尔斯理论的批评与回应 任何伟大的理论都不可避免地面临批评与挑战。本章将梳理并回应学界对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提出的主要批评意见。 我们将探讨来自社群主义、自由至上主义、女性主义以及后结构主义等不同哲学流派的质疑。例如,社群主义者可能批评罗尔斯的“无知之幕”过于抽象,忽视了个人身份与社群联结的重要性;自由至上主义者则可能认为其差别原则限制了个人的自由选择权;女性主义者可能会指出其理论中可能存在的性别偏见等。 对于这些批评,本章将进行审慎的分析,并试图阐释罗尔斯理论中可能存在的辩护空间,或者反思其理论的局限性。我们认为,对这些批评的理解与回应,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罗尔斯思想的认识,更能促进政治哲学在当代语境下的持续发展。 结语:自由的基石在何方? 《自由的基石:正义的政治哲学探微》力图通过对罗尔斯核心思想的深入挖掘与系统阐释,为读者呈现一个丰富、深刻且具有现实意义的政治哲学图景。我们相信,罗尔斯的“作为公平的正义”不仅是一种精妙的理论构建,更是一种对理想社会形态的庄严承诺。 本书并非要提供一个终极的“答案”,而是希望激发读者对正义、公平与自由的思考。在理解罗尔斯思想的同时,我们也鼓励读者将其置于当今世界的具体语境中,反思其理论对于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启发意义。我们期望,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自由的基石究竟建立在何种哲学与伦理的根基之上,以及我们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中,不懈地追求一个更加公正、自由与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的一个直观感受是,它成功地将一场原本可能局限于象牙塔的辩论,带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核心关切之中。作者并未将“政治”仅仅视为权力的分配,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持续不断的、以说服为目的的社会实践。书中对“公开辩论”这一行为的规范性要求,其细致程度令人印象深刻,几乎如同在进行一场严格的司法程序审理。我非常欣赏作者在不牺牲严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用清晰、有力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伦理选择。它不仅仅是在解释一个哲学家的思想,更是在邀请读者亲自参与到这场关于我们应如何共同生活的严肃对话中去。这本书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代社会面临的深刻挑战,并提供了一套审视这些挑战的全新工具。

评分

这本书的论证密度极高,我发现自己不得不经常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长句和复杂的从句结构,但这完全是值得的。作者在处理“冲突的合法化”这一核心议题时,展现了一种近乎建筑师般的严谨性,每一个概念的引入和每一个论点的铺陈,都像是在为一座宏伟的理论大厦添砖加瓦,结构严密,几乎没有可乘之机。尤其是在比较不同政治立场时,作者的态度是极其审慎和克制的,他避免了将任何一方简化为漫画式的对立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论证的内在合理性,即使最终选择了批判性的立场。这种对对话对象的充分尊重,使得全书的基调显得既专业又充满人文关怀。对于致力于理解现代政治责任核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关于“应然”与“实然”之间张力的最深刻探讨之一。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具有个人色彩,读起来有一种久违的、酣畅淋漓的智力挑战感。作者的笔触时而如同精密的解剖刀,将复杂的理论结构一丝不苟地拆解开来;时而又化身为充满激情的演说家,对某些关键的道德直觉进行强有力的辩护。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分析充满了阅读的张力。我特别关注到作者对于“公共理性”概念的重新界定时所采用的独特视角,这似乎超越了以往对该概念的常规理解,赋予了它一种更具规范性和实践性的内涵。在处理那些经典争议时,作者的处理方式显得尤为老到,他既尊重了传统的对话基础,又勇敢地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修正意见。对于希望在现有政治哲学对话中找到一个坚实立足点并准备好进行深入辩论的学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深度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理论背景,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穿透迷雾的清晰感是无与伦比的。作者似乎在试图构建一座跨越不同学科领域的桥梁,将纯粹的理论思辨与具体的社会治理难题紧密结合起来。我感受最深的是书中关于如何维持一个稳定且被广泛接受的政治框架所必须付出的认知努力。书中对“合理性边界”的描绘,精妙地揭示了在自由民主体制下,不同群体如何能够既保持其根本分歧,又共同致力于维护一个可操作的公共生活空间。这种对平衡点的执着探求,让整本书散发出一种既理想化又脚踏实地的独特光芒。它迫使我们思考,我们所谓的“共识”究竟建立在何种脆弱的基础上,以及我们愿意为维护这种共识付出多大的思想努力。

评分

这本聚焦于特定政治哲学流派的著作,深入挖掘了其核心理念的复杂性与实践意义,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在试图解构一个宏大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通过精妙的论证结构,将原本晦涩难懂的概念变得清晰可见。特别是书中对于“正义原则”如何在多元社会中获得合法性基础的探讨,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所展现的严谨态度,他没有满足于简单的概念罗列,而是将思想的演进视为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过程。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书中提出的那些关于社会基本结构如何影响个体权利与义务的深刻问题所吸引,感觉仿佛在进行一场高强度的智力体操。对于那些渴望超越表面争论,真正理解当代政治哲学基石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把开启复杂思想迷宫的钥匙。它不仅仅是学术探讨,更像是一次对我们共同生活世界秩序的深刻反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