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和田玉把玩与鉴赏(D12版) |
| 定价 | 28.00 |
| ISBN | 9787805014821 |
| 出版社 |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
| 作者 | 宋建中 |
| 编号 | 1200304261 |
| 出版日期 | 2012-07-01 |
| 印刷日期 | 2013-04-01 |
| 版次 | 2 |
| 字数 | 50.00千字 |
| 页数 | 105 |
| 序 壹 和田玉考略 D1一节 俗人说玉 D1二节 和田玉名称的由来 D1三节 和田玉古今谈 D1四节 白玉河中仔玉“天上”来的吗 贰 一玉难求 D1一节 寻玉难 D1二节 采玉难 D1三节 捞玉难 D1四节 挖玉难 D1五节 雕玉难 叁 慧眼识玉 D1一节 和田玉与其他玉石的区别 D1二节 如何识别和田仔玉真与假 肆 xuan购、把玩与收藏 D1一节 和田玉种类 D1二节 如何xuan购和田玉工艺品 D1三节 收藏和田玉须知 D1四节 和田玉保养与把玩 伍 文化与保健 D1一节 漫谈和田玉的文化资源 D1二节 正确开发和田玉物质和文化资源 D1三节 玉石奇特的保健作用 D1四节 佩玉洁身明志祈福平安 陆 精品赏析 D1一节 为什么说“黄金有价 玉无价” D1二节 寓意深刻的和田玉工艺品 D1三节 精品赏析 后记 |
| 把玩艺术品爱好者、收藏者 |
| 本书是'把玩艺术系列图书'中的一本 这套丛书中的每一分册都讲述了一种把玩艺术品 如核桃、手串、挂件手把件、琥珀蜜蜡、象牙、烟斗、紫砂壶、鸟笼、葫芦、和田玉、橄榄核雕、铜印钮、折扇……这些都是*受把玩者、收藏者喜爱的热门艺术品 既有艺术价值、收藏价值 有的还有保健功效 其外形小巧玲珑 制作工艺精湛 让人爱不释手。 内容方面 本书虽然仅有一百几十页 但是内容上从历史、鉴赏、xuan购、收藏、把玩、保养到行情、近年拍卖价格等知识信息全面而精要;而且基本每页都有至少1张实拍精美照片 保证了这本展现美物的书能让读者大饱眼福。 装帧形式方面 虽然本书开本小巧 但是装帧精美 富有质感的特种纸封面加烫银工艺 以及铜版纸内页 都保证了本书精美如艺术品的品质。 作者都是艺术品鉴赏专家或发烧级“玩”友 对把玩艺术品的相关知识及市场行情了如指掌 还提供了很多艺术品实物供本书拍摄使用。 |
第二篇 对于《和田玉把玩与鉴赏(第2版)》这本书,我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玉石的书,更像是一扇通往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窗户。和田玉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从古至今,它都被视为吉祥、美好的象征,与君子品德相联系。我一直对这种“玉德”文化很感兴趣,书中对这部分的阐述,让我对和田玉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它不仅仅是物质的珍贵,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温润而泽”的描写,这种触感和视觉上的双重享受,是其他任何宝石都无法比拟的。在书中,我看到了关于如何通过“触感”来感受玉石的细腻程度,如何通过“声音”来辨别玉石的纯净度,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鉴赏技巧。我曾经在一些古籍中读到过关于“玉有九德”的说法,这本书中似乎也隐约透露了这方面的知识,让我对古人的智慧充满了敬意。
评分第三篇 这本书《和田玉把玩与鉴赏(第2版)》带给我的最大惊喜,在于它详尽地描绘了“把玩”这一行为的艺术性。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爱玉之人,不仅仅是拥有玉,更是与玉“对话”。通过日复一日的摩挲,让玉石的温润在掌心流转,让玉石的灵气在指尖传递。书中对不同形态的把玩件,比如手把件、挂件,以及它们在把玩过程中会产生怎样的变化,都进行了细致的入微的描述。我记得书中提到,经过长时间的把玩,玉石的颜色和光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这是一种“包浆”的形成,是人与玉石之间建立情感联系的印记。这种“包浆”的形成,需要时间和耐心,也需要对玉石的真心喜爱。我以前总觉得,这不过是一种老化的现象,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这是一种生命的痕迹,是玉石在与主人的互动中,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评分第四篇 当我翻开《和田玉把玩与鉴赏(第2版)》这本书时,我首先被吸引的是那些图片。那些图片,不仅仅是简单的展示,更像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每一张图片都经过精心挑选,展现了和田玉最迷人的光彩。无论是羊脂玉那如凝脂般的温润,还是碧玉那沉静内敛的翠绿,亦或是青玉那庄重典雅的色泽,都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颜色和田玉的价值判断,也有着清晰的分析。我一直觉得,颜色是和田玉最直观的吸引力,但书中也强调,颜色的纯正、均匀、饱满,以及与玉质的结合度,才是决定其价值的关键。读到关于“俏色”的部分,我更是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些仿佛是巧匠之手点缀其上的色彩,为玉石增添了无限的生命力。
评分第一篇 拿到这本《和田玉把玩与鉴赏(第2版)》时,我心中是满怀期待的。一直以来,我对和田玉都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那种温润的光泽、细腻的质感,仿佛蕴含着大自然的千年沉淀,让人心生敬畏。这次购书,主要也是想深入了解和田玉的方方面面,从它最本源的魅力,到如何将其从一块璞玉,变成手中可细细摩挲的珍宝。翻开书的第一页,就被那精美的排版和清晰的图片所吸引。虽然我不是行家,但也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书中关于和田玉的产地、种类、颜色,甚至包括不同产地玉石的细微差别,都介绍得非常详尽。读到关于“籽料”的部分,我更是着迷。那种经过河流亿万年冲刷,形成的浑圆形态,表面泛起的“绺裂”和“石皮”,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古老的故事。我一直觉得,一件好的和田玉,不仅仅是石头,它更像是有生命的艺术品,承载着时间和自然的印记。书中对这些细节的描述,让我对籽料的喜爱又加深了几分。
评分第六篇 这本书《和田玉把玩与鉴赏(第2版)》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认识到,收藏和田玉,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追求,更是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我一直觉得,那些流传下来的老物件,都承载着岁月的沧桑,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书中关于“老件”和田玉的介绍,让我对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玉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了解到,一些经过几代人把玩的玉器,会因为长时间的接触,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包浆”,这种包浆,是时间留下的印记,也是主人对玉石情感的寄托。我甚至觉得,一件好的老件和田玉,它不仅仅是一块玉,更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
评分第五篇 《和田玉把玩与鉴赏(第2版)》这本书,让我对“鉴赏”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一直以为,鉴赏就是看价格,看名气,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鉴赏,是对玉石内在品质的深刻洞察。书中关于“玉质”的阐述,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它不仅仅是提到“细腻”、“温润”,更是深入到“结构”、“绺裂”、“棉”、“僵”等细节。我学习到,要通过放大镜观察玉石的内部结构,看它的晶体颗粒是否均匀,是否紧密。我也明白了,一些看似瑕疵的“绺裂”,如果处理得当,反而能成为玉石的“筋骨”,赋予其独特的韵味。书中甚至提到了如何通过“敲击声”来判断玉石的质量,这让我觉得,鉴赏和田玉,真的是一门集视觉、触觉、听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评分第八篇 这本书《和田玉把玩与鉴赏(第2版)》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了我对和田玉那份纯粹的喜爱。它没有过于晦涩的术语,也没有矫揉造作的辞藻,而是用朴实而生动的语言,将和田玉的魅力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籽料”的描写,那种“溪流的吻痕,河床的印记”,让我仿佛能看到它在水中翻滚、磨砺的景象。书中对于“皮色”的分析,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原来不同的“皮色”,背后隐藏着不同的成因和价值。读着这些文字,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新疆的戈壁荒滩,与那些埋藏在地下的宝藏进行着一场心灵的对话。
评分第九篇 《和田玉把玩与鉴赏(第2版)》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关于“保养”的全新认知。我之前总觉得,和田玉很“皮实”,随便怎么放都可以,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便是坚硬如玉,也需要细致的呵护。书中关于“清洗”、“存放”、“避免磕碰”等方面的建议,都非常实用。我学习到,用软布轻轻擦拭,避免接触化学物品,以及在存放时,要注意与其他硬物的隔离,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都能延长和田玉的寿命,保持它的温润光泽。我甚至还读到,有些玉石会因为温度的剧烈变化而产生裂纹,这让我对玉石的“娇贵”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第七篇 《和田玉把玩与鉴赏(第2版)》这本书,让我对“玉石的价值”有了更系统的认识。我之前总觉得,和田玉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稀有程度和市场价格,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真正的价值,是内在品质和外在形态的完美结合。书中对“玉质”、“玉色”、“玉形”等要素的权重分析,让我对如何评价一件和田玉,有了一个更清晰的标准。我了解到,即便是同样一种颜色的玉石,如果玉质不同,价值也会天差地别。书中也强调了“工艺”的重要性,一件精美的雕刻,能够极大地提升玉石的艺术价值。
评分第十篇 我拿到《和田玉把玩与鉴赏(第2版)》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专业性”。作为一本面向读者的书籍,它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书中关于和田玉的分类,从“山料”、“籽料”,到各种具体的玉种,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我甚至了解到,不同产地的和田玉,在矿物成分、物理性质上都存在细微的差异,这些差异,恰恰是鉴赏者需要关注的重点。书中还涉及到了关于“仿冒品”的辨别,这一点对于新手来说尤为重要。我学习到了如何通过“密度”、“硬度”、“光泽”等物理指标,来初步判断一件玉石的真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