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中国古代琥珀艺术 |
| 定价 | 68.00 |
| ISBN | 9787513400770 |
| 出版社 | 紫禁城出版社 |
| 作者 | 许晓东 |
| 编号 | 1200064911 |
| 出版日期 | 2011-04-01 |
| 印刷日期 | 2011-04-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141.00千字 |
| 页数 | 266 |
| 序言苏芳淑 D1一章琥珀及其研究的回顾 D1一节关于琥珀 一特性与产地 二欧洲先民的北方之金 三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琥珀 D1二节研究回顾 一西方 二中国 D1二章中国古代琥珀艺术 D1一节汉代 D1二节三国两晋南北朝 D1三节隋唐 D1四节宋元 D1五节明代 D1六节清代 一关于蜜蜡、琥珀、金珀和龙油珀 二清代琥珀制品的分类 D1三章辽代琥珀艺术 D1一节分类与分期 一早期类型 二中期类型 三晚期类型 D1二节艺术特色 一材质 二题材 三工艺 D1三节辽代琥珀的使用 D1四章辽代琥珀的多元文化因素及盛行原因 D1一节多元文化因素 一草原文化 中原文化 三西方文化 D1二节盛行原因 一交通路线的畅通 二佛教的影响 三标志民族身份的需要 D1五章中国古代琥珀原料的来源 D1一节缅甸 D1二节大秦与波斯 D1三节波罗的海 一春秋战国 二汉代 三隋唐 四宋辽 五元明清 D1四节日本 D1六章中国与欧洲古代琥珀艺术之比较 D1一节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公元前11000~前5500年 D1二节罗马铁器时代-公元前500~400年 一伊特鲁里亚文化 二意大利时期 三罗马时期 D1三节维京时期-800~1200年 D1四节中世纪及之后 结语 参考书目 附录 附录一历代出土琥珀简表 附录二辽代出土琥珀简表 后记 |
| '*国古代琥珀艺术':紫禁城墙高宫深 珍藏百万 典籍无数 足资代代承传研发 各各昭示于众 故编此紫禁书系。 凡涉*国宫廷文化艺术之专题专论 以文论 以图示 说史证物者 均可入系。 孟嗣徽'元代晋南寺观画群研究'、许晓东'*国占代琥珀艺术'、徐琳'*国占代治玉工艺'、张淑娴'明清文人园林艺术' 此四种四册为紫禁书系D1五辑。 通过文献梳理 利用考古资料 探讨*国古代琥珀艺术 揭示古代中西文化交流。 |
| 许晓东 女 副研究馆员。一九六八年十一月生 祖籍浙江省临海市。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士 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哲学硕士、哲学博士。二〇〇五年~二〇〇七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博士后研究员(PostDoctorialFellow)。二〇〇七年进入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工作至今。主要研究兴趣为*国古代玉器、金器及古代中西文化交流。 主要出版物有专著'辽代玉器研究'、图录'松漠风华——契丹的艺术与文化'以及论文'康熙、雍正时期宫廷与地方画珐琅技术的互动'、“AmberformthePrincessChenandHerConsort”等十二余篇。 |
| '中国古代琥珀艺术'是目前靠前所知唯二本关于中国古代琥珀的专著 作者通过对文献的梳理 利用近一个世纪的考古材料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中国古代琥珀艺术 特别是契丹琥珀艺术作全面而系统地回顾和探讨 以揭示中西琥珀艺术的特征和异同 契丹琥珀艺术的成就及其内涵 以及中国古代琥珀原料来源本身所包含的古代中西文化交流。 |
| 蔡京使辽 席间契丹人指着得自南唐的玉盘、盏 言北宋无此等贵重之物。后徽宗欲于大宴用玉盏、玉卮 又恐太奢 咨之群臣。蔡京以使辽所遇 以为用之不妨。民族间的对抗 体现在国j1a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种对抗 可以有许多表现形式 契丹立国后大小字的创制 即是*富政治性的举措。契丹在建国前本无文字。太祖阿保机神册五年-920年在汉字基础上 创契丹大字 后又创契丹小字。并尊为国字 借用国j1a的行政力量加以推行。但从当时情况看 契丹建国后 统治的区域扩大了 在其统治下有不少汉族和汉化了的少数民族 并有相当部分的汉族地区和杂居区。这些地区长期使用汉字 利用汉字进行交流 建国后若因势利导 使用汉字亦无不可。但契丹在其力量壮大起来后 面对**的汉文化 既仰慕 又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复杂心态。西夏的情况亦相若。契丹文字虽然使用范围并不广 习用者也不多 但其使用 通常均是**重要的场合 如外交书函、译书、官印、符牌、刻碑 王家、重臣墓志等。契丹文字使用既不广 又在金章宗时期被一纸诏书废弃并迅速消亡 除政治原因 如辽朝的覆亡 与创制文字的动机 即更多的是出于政治的、民族情感的需要 而非实际应用的要求 有莫大关系。 装饰文化更可看作是汉和非汉对抗的*直接、*明显的一种方式。辽代墓葬中出土琥珀制品数量之多为历代所罕见。位于内蒙古东部的陈国公主墓 是目前所知保存*为完整、规格极高的契丹王族墓葬。其中的琥珀制品亦*为精彩。陈国公主及驸马身上装饰有数量众多的琥珀首饰、服饰、佩饰等。从考古发掘材料看 琥珀在辽代多用于制作装饰品 如首饰、项饰、服饰、缀饰 亦用于制作佛像、日常器皿、葬具-如握手、陈设品。…… |
这本书让我对“传承”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许晓东先生在《中国古代琥珀艺术》一书中,不仅仅是记录了历史,更是在传递一种文化。我曾被书中关于琥珀在不同朝代所扮演的角色分析所吸引。在唐朝,它可能更多地出现在宗教仪式中,象征着神圣与纯洁;在明清时期,则可能成为文人雅士把玩的对象,寄托着情趣与雅致。这种随着时代变迁而产生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的演变,让我看到了琥珀艺术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生命力。书中对一些重要琥珀出土遗址的介绍,以及对墓葬中琥珀随葬品的分析,更是将这种文化传承的脉络勾勒得更加清晰。我仿佛看到了古代人们对琥珀的喜爱,以及他们如何将这种喜爱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中,并且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评分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匠心”的力量。许晓东先生在《中国古代琥珀艺术》一书中,不仅仅是对那些精美的琥珀艺术品进行了展示,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挖掘了这些艺术品背后所蕴含的古代工匠的精神。我曾反复阅读书中关于如何将琥珀中的天然纹理与雕刻图案巧妙结合的描述,这需要工匠对材料有着极深的理解和极高的驾驭能力。每一次下刀,都可能意味着对这块珍贵材料的“一次性”塑造。而那些古代的工匠们,凭借着他们的智慧、耐心和对美的极致追求,将一块块不起眼的琥珀,变成了传世的珍宝。书中还提及了一些关于古代工匠的传说和轶事,这些生动的故事,让我更加体会到了“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在古代中国艺术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穿越时空,连接古今的物件充满好奇,而《中国古代琥珀艺术》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份好奇。许晓东先生以一种极其生动的笔触,为我描绘了一个关于琥珀的完整画卷。从它在地质演变中的奇迹诞生,到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流转与演变,再到它作为艺术品所展现的辉煌成就,这本书都给予了详尽的阐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琥珀的质地、颜色、透明度及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的分析印象深刻。不同的琥珀,拥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有的如醇厚的蜜糖,有的如清澈的流水,有的则包裹着跳跃的火苗。古代艺术家们正是凭借着对这些特性的深刻理解,才能将每一块琥珀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书中的大量图片,让我得以近距离地“触摸”到这些跨越千年的艺术品,感受它们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审美上的启迪。许晓东先生在《中国古代琥珀艺术》中,不仅仅展示了琥珀的物理特性与形成过程,更重要的是,他引导我们去欣赏这些古老艺术品所蕴含的独特美学。我曾花费大量时间沉浸在对书中关于宫廷琥珀器皿的描述中,那些线条流畅、造型典雅的香炉、笔筒,无不透露出皇家贵族的品味与追求。而当视角转向文人雅士的案头陈设时,又呈现出另一种质朴、内敛的风格,或是一方印章,或是一枚镇纸,都散发着淡淡的书卷气。这种风格的多样性,以及琥珀材质本身温润的光泽与天然的色彩,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琥珀艺术的独特魅力。我常常在想,一块历经千万年的琥珀,它本身就承载着一段史诗,而当它被赋予了人类的智慧与情感,它便成为了一个更加鲜活的生命,诉说着属于它的故事。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时间”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许晓东先生的《中国古代琥珀艺术》,通过对一块块凝固了亿万年时光的琥珀进行解读,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时间的厚重与生命的渺小。书中对琥珀形成的地质背景的描述,让我惊叹于地球母亲的鬼斧神工。而当这些被时光雕琢的宝石,又被古代人类以精湛的技艺赋予了艺术的生命时,这种双重的时间维度叠加,更是让我感到震撼。我曾细细品味书中关于琥珀作为“活化石”的特性,以及它所承载的古老生物信息。这些微小的生命,被永远地封存在琥珀之中,成为了人类了解远古世界的一扇窗口。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琥珀艺术的介绍,更是一部关于生命、时间与文明的史诗。
评分阅读《中国古代琥珀艺术》,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沉浸式的考古体验。许晓东先生的文字,时而严谨如学术论文,时而又充满诗意,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魅力的琥珀世界。我曾被书中对琥珀加工工艺的细致描述所吸引,例如如何进行抛光、打磨,如何用不同的工具来雕刻出细致的纹理。书中还提到了古代的一些加工工具,虽然我们现在可能已经很难见到,但通过文字的描述,依然能够想象出那个时代的匠人是如何用最朴素的工具,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艺术品。我尤其对书中一些关于琥珀的“药用”和“象征意义”的讨论感到兴趣盎然,这让我看到了琥珀在中国古代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一种具有神秘力量和精神寄托的物品,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中国古代琥珀艺术》,我便被它所蕴含的深邃历史与精湛工艺深深吸引。许晓东先生的这部著作,绝非仅仅是对古代琥珀制品的一次简单罗列,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探险。它引领我走进一个由数亿年光阴凝结而成的瑰丽世界,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沉睡在地下、凝固了远古生命的宝石,是如何在古代匠人的手中焕发新生,成为承载着丰富信息和艺术价值的珍贵载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琥珀材质本身的研究,从矿物成分到在地质变迁中的形成过程,再到不同地域琥珀的独特性格,都做了详尽的阐述。这为理解后续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我看到书中那些精美的琥珀器皿、饰品、甚至是微缩雕塑时,我总会惊叹于古人的巧思与技艺。他们如何能在易碎且略显温润的琥珀上雕刻出如此细腻的纹理,如何巧妙地利用琥珀天然的色泽与包裹物来提升艺术表现力?这些疑问,本书都一一给予了解答,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琥珀艺术风格的梳理,我得以了解琥珀在宫廷、文人雅士以及民间生活中的不同呈现方式,感受其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多重角色。
评分在我看来,《中国古代琥珀艺术》这本书,是一部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许晓东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艺术触觉,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艺术殿堂的大门。我曾被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琥珀艺术风格的对比分析所深深吸引。中国古代琥珀艺术,并非是单一的、同质化的,而是与当地的文化、习俗、审美观念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面貌。从塞外草原的粗犷奔放,到江南水乡的婉约细腻,再到中原王朝的雍容华贵,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印证。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琥珀饰品的介绍,它们往往蕴含着独特的图腾和象征意义,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神灵和宇宙的理解。
评分坦白说,在阅读《中国古代琥珀艺术》之前,我对琥珀的认知仅停留在“一种会发光的石头”的层面。然而,许晓东先生的这部作品,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浅薄认知,将我引入了一个复杂而迷人的世界。书中对于不同时期琥珀的雕刻技法,比如浮雕、圆雕、镂雕等,进行了非常详尽的介绍,并配以大量的实物图片,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了解其工艺的难度与精妙之处。我常常会花很长时间去仔细端详那些图片,试图去揣摩古代匠人下刀时的每一丝犹豫与果断。尤其是一些细节的处理,比如对昆虫翅膀的薄如蝉翼的刻画,或是对植物叶脉的精细勾勒,都显示出非凡的耐心与高超的技艺。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琥珀的传说和民间故事,这些故事为冰冷的宝石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也让我更加理解了琥珀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在人们生活中的情感寄托。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艺术”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线条与色彩的组合,更是历史、文化、工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产物。许晓东先生在《中国古代琥珀艺术》一书中,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对那些来自遥远过去的琥珀艺术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我尤其被书中对琥珀中内含物的描绘所震撼,那些被时间封存的古老昆虫、植物碎片,它们本身就是一段活生生的历史见证。而古代艺术家们,是如何将这些天然的“奇迹”融入到他们的创作之中,使其成为作品的点睛之笔,甚至是故事的叙述者,这让我感到无比好奇。书中对这些内含物的文化寓意,以及它们在古代人们认知世界中的地位,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研究,更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我仿佛能听到那些来自远古的低语,感受到生命的延续与时间的流转。整本书的叙事脉络清晰,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到微观的艺术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获得知识的增长,又能享受到艺术的熏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