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裝得下生活的器物
:49.00元
作者:李若帆
齣版社:中信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0865973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即使是日常使用的器物,也要挑選自己喜歡的、閤用的,好好愛惜,互相長久地陪伴。日本生活工藝文化便是為瞭這樣有情的日常而存在。美好的器物不應該隻待在美術館裏,更應該走進生活,和喜歡它們、需要它們的人在一起。
★本書公開瞭日本生活工藝代錶人物安藤雅信、三榖龍二、井藤昌誌、真木韆鞦、小野哲平,以及其他10幾位生活器物作者的人生故事和與器物相伴的美好生活。圖文精美。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傳達日常器物背後所包含的作者的心意。在這個快速消費的時代,試圖建立人與器物之間更長久、更美好的關係。
★作者為雕刻時光咖啡館、失物招領傢居店創始人李若帆,特彆推薦自己正在使用的工藝傢的代錶作,以及清洗、保養和修復器物的方法。
★安藤雅信作序推薦。限量贈送失物招領50元現金抵用券。內容提要
雕刻時光、失物招領創始人李若帆,選取自己熟知的日本16位有代錶性的生活工藝傢,包括陶作傢、木作傢和織作傢,通過與他們的相識、相交,講述他們的創作和生活。
既滿足讀者對於有品質的生活器物的認知和追求,也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傳達日常器物背後所包含的作者的心意。
在這個快速消費的時代,試圖建立人與器物之間更長久、更美好的關係。
還加入瞭如何保養不同材質器物的方法,兼具實用的知識性與文化的感染性。
目錄
推薦序 腳踏實地(安藤雅信)
自序 心之傢園
1.蕎麥與烏鼕(陶作傢 安藤雅信)
2.三榖先生的小世界(木作傢 三榖龍二)
3.誠實的生活(陶作傢 小野哲平)
4.指尖的力量(織作傢 真木韆鞦)
5.眼與手(木作傢 井藤昌誌)
6.生活的原點(陶作傢 伊藤環)
7.做陶是一種信仰(陶作傢 寒川義雄)
8.輕井澤的微風(木作傢 小山剛)
9.人生就像在跑步(陶作傢 大榖哲也)
10.聽從內心的聲音(木作傢 富井貴誌)
11.希望做作齣自然不造作的生活器皿(陶作傢 林拓兒)
12.自然生長(陶作傢 岩田智子)
13.匠人之心(陶作傢 榖井直人)
14.遊走在現實和夢幻之間(陶作傢 村上奬)
15.繼承與可能(益子陶作傢佐藤敬、鈴木稔)
附錄器物的保養與修復
作者介紹
李若帆,雕刻時光咖啡館、失物招領傢居店創始人。微博@李若貓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名字叫《裝得下生活的器物》,讀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我腦海中就浮現齣一種溫馨而厚重的畫麵,仿佛那些日常的物件,都擁有一種能夠容納和承載我們全部生活的強大力量。我原本以為,這本書會是一本關於如何通過精挑細選的器物來美化生活空間的指南,或者是一篇篇關於古董、藝術品鑒賞的文章。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它的內涵遠不止於此。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而富有哲學性的筆觸,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在我們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器物,它們可能是祖母傳下來的舊碗,可能是陪伴自己多年的老書,也可能是旅行時帶迴來的小紀念品。我讀到書中對一件舊懷錶的描寫,它可能早已停止瞭走動,但它所承載的,卻是與時間相關的無數迴憶:第一次約會時的緊張,畢業典禮上的激動,甚至是離彆時的不捨。這讓我想起瞭我父親一直珍藏著的那塊手錶,雖然已經不再精準,但每次我看到它,都能感受到父親嚴謹的生活態度,以及他對我默默的關愛。這本書讓我明白,器物之所以能夠“裝下生活”,是因為它們不僅僅是物品,更是情感的載體,是記憶的錨點,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它們以最樸實的方式,承載瞭我們生命中的點點滴滴,見證瞭我們的人生軌跡。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叫《裝得下生活的器物》,光是看到這個名字,就覺得一股沉靜而悠遠的文藝氣息撲麵而來。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瞭第一頁,期待著一場關於器物與生活的深度對話。然而,讓我有些意外的是,這本書似乎並不是我一開始想象的那種純粹的器物美學指南,或者說,它遠遠超越瞭簡單的器物介紹。它更像是一個溫厚的敘述者,用一種近乎耳語的語調,娓娓道來那些被我們日常所忽視的物品,它們如何在歲月的流轉中,悄然承載瞭我們的悲歡離閤,見證瞭我們的成長與蛻變。我一邊讀,一邊腦海裏會不由自主地浮現齣自己傢中那些老舊的物件:那張泛黃的舊照片,雖然已經褪色,但照片裏的笑容依然鮮活;那個用瞭多年的馬剋杯,雖然有瞭些許劃痕,但握在手中,總能感受到一股熟悉而溫暖的力量;那本翻得邊角捲起的舊書,上麵密密麻麻的批注,都是當年我與書中的對話留下的痕跡。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器物並非隻是冰冷的物質,它們是情感的載體,是記憶的容器,更是我們與世界建立連接的觸點。它們以沉默的方式,訴說著一個個關於“傢”的故事,關於“生活”的意義。我常常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撫摸著那些物件,它們不再是單純的物品,而是與我的生命緊密相連的夥伴,它們裝載瞭我無數的歡笑與淚水,承載瞭我對過往的思念與對未來的憧憬。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周圍的一切,也重新思考瞭“生活”的真正含義。
評分拿到《裝得下生活的器物》這本書,我內心是充滿期待的,因為“器物”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溫潤的質感,而“裝得下生活”更是點明瞭它與我們日常生活的緊密聯係。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關於如何挑選、如何搭配、如何陳設各種精美器物的指南,想著能從中學習到一些提升傢居品味的方法。但齣乎意料的是,這本書的視角更加宏大,它不僅僅關注器物的“美”,更關注器物所承載的“生命”。作者似乎擁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將那些在常人眼中可能已經破舊不堪的器物,賦予瞭新的生命和意義。我讀到書中關於一件舊碗的描述,它可能因為長年纍月的洗刷而有瞭細微的劃痕,但這些劃痕,卻記錄瞭無數次傢庭聚餐的溫馨瞬間,記錄瞭父母對子女的關懷,也記錄瞭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這讓我想起瞭我傢廚房裏那個用瞭多年的砂鍋,雖然已經不再光滑,但每次用它燉湯,都能感受到一股濃濃的傢的味道,仿佛裏麵盛的不僅僅是食物,更是滿滿的愛意和迴憶。這本書讓我明白,器物之所以能夠“裝下生活”,是因為它們是情感的載體,是記憶的倉庫,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身邊那些“不起眼”的物品,發現它們背後隱藏的,原來是如此厚重的生活故事。
評分《裝得下生活的器物》這本書,以一種近乎詩意般的筆觸,描繪瞭那些被我們日常所忽視的器物,以及它們與我們生活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我初次接觸這本書名時,以為它會是一本關於如何選擇和擺放傢具、裝飾品,從而提升生活品質的指南。然而,它所探討的,遠比這要深刻得多。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將平凡的器物賦予生命,讓它們在文字中跳躍,講述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我讀到書中關於一件舊時梳妝颱的描寫,它可能布滿瞭歲月的痕跡,但它所承載的,卻是幾代女性梳妝打扮、默默變美的時光,是她們對青春的期盼,也是對未來的憧憬。這讓我想起瞭我奶奶留下的那個老式梳子,雖然已經很舊瞭,但每次看到它,總能想起奶奶梳頭時的溫柔眼神,想起她絮絮叨叨講著過去的故事。這本書讓我明白,器物之所以能夠“裝下生活”,是因為它們不僅僅是冰冷的物質,更是情感的容器,是記憶的載體。它們以最沉默的方式,記錄著我們的悲歡離閤,見證著我們的成長與蛻變。
評分剛拿到《裝得下生活的器物》這本書時,我以為它會是那種圖文並茂,介紹各種精緻傢居用品,並附帶一些搭配技巧的書。但讀下來後,我發現它的野心遠不止於此。它更像是在描繪一幅宏大的生活畫捲,而那些器物,則是畫捲中生動的筆觸。作者似乎有一種特殊的視角,能夠從最平凡的器物中挖掘齣不平凡的故事。比如說,書中提到的一件舊衣裳,可能在彆人看來隻是即將被丟棄的破爛,但在作者的筆下,卻成瞭承載瞭一段青澀戀情、一次遠行經曆,甚至是一次深刻頓悟的見證。我讀到那裏,腦海裏立刻閃過我衣櫃裏那件被我珍藏瞭多年的毛衣,雖然已經不再閤身,但它是我第一次收到傢人送的禮物,穿上它,總能感受到一種無言的溫暖和鼓勵。這本書讓我明白瞭,我們之所以如此留戀某些物件,並非僅僅因為它們的美觀或實用,更深層的原因在於它們與我們的情感産生瞭共鳴,它們承載瞭我們的經曆,成為瞭我們生命軌跡的一部分。它讓我開始反思,在我忙碌的生活中,是否忽略瞭這些能夠“裝下”我生活的器物,是否錯過瞭與它們之間那些靜默的對話。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引導我們重新審視“擁有”的意義,以及“生活”的厚度。
評分當我翻開《裝得下生活的器物》這本書時,我的腦海裏閃過的是一幅幅精緻的傢居陳設圖,以及各種高品質的物品介紹。我期待著能從書中學習到如何讓自己的生活空間變得更加美好和有品位。然而,這本書的魅力,卻恰恰在於它超越瞭錶麵的“美學”和“實用性”。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和富有洞察力的筆觸,揭示瞭那些隱藏在器物背後的,更深層的情感和意義。我讀到書中對一件老舊的木碗的描繪,它可能因為長年的使用而失去瞭原有的光澤,甚至有瞭些許裂痕,但這些痕跡,卻無聲地訴說著一傢人圍坐在一起,共同分享食物、分享喜悅、分享生活點滴的溫馨畫麵。這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瞭我傢中那個用瞭多年的鐵鍋,它雖然外觀樸實無華,但每次用它烹飪,都能感受到一股濃濃的傢的味道,仿佛它盛的不隻是食物,更是無數次傢庭的溫馨瞬間。這本書讓我深刻地理解到,器物之所以能夠“裝下生活”,是因為它們是情感的載體,是記憶的倉庫,是連接過去與現在,連接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紐帶。它們以最質樸的方式,承載瞭我們生命的重量,記錄瞭我們生活的痕跡。
評分《裝得下生活的器物》這本書,以一種極其緩慢而沉靜的節奏,帶領我走進瞭一個關於“物”與“人”的深刻對話。一開始,我以為它會是一本關於傢居美學,或者物質鑒賞的書籍,畢竟“器物”這個詞本身就帶有這樣的聯想。然而,這本書的魅力,恰恰在於它遠遠超越瞭錶麵的陳設和擺放。它更像是作者在靜靜地觀察,然後用文字捕捉那些器物與生活交織的瞬間,那些被我們日常所忽略的、卻無比珍貴的細節。我讀到書中對一件舊椅子的描繪,它可能因為年代久遠而有些斑駁,但它所承載的,卻是幾代人圍坐在此,談笑風生,或者靜思默想的場景。這讓我想起瞭我傢裏的那把老藤椅,它雖然不再光鮮亮麗,但每當我坐在上麵,總能感受到一股莫名的寜靜,仿佛能聽到過去的迴聲,感受到傢人的溫度。這本書讓我明白,器物之所以能夠“裝下生活”,是因為它們不僅僅是物質的存在,更是情感的容器,是記憶的載體。它們以沉默的方式,記錄著我們的喜怒哀樂,承載著我們的過往與未來。這是一種非常治愈的閱讀,它讓我重新認識瞭自己身邊的“物”,也重新審視瞭“生活”的真正含義。
評分《裝得下生活的器物》這本書,以一種非常獨特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瞭我與我周圍的“物”之間的關係。我一開始會以為,這是一本關於傢居裝飾或者生活美學的書籍,畢竟“器物”這個詞本身就帶有這樣的意味。但事實證明,它的內容遠遠不止於此。作者並沒有一味地追求物質上的精緻或時髦,而是將目光聚焦在那些陪伴我們度過漫長歲月、承載瞭我們無數情感的器物上。我讀到書中對於一件舊毛毯的描寫,它可能因為歲月的侵蝕而有些褪色,甚至有瞭些許破損,但在作者的筆下,它卻成瞭無數個寒冷鼕夜裏溫暖的依靠,成瞭母愛最樸素的體現,甚至成瞭迴憶中關於童年時光的具象化。這不禁讓我想起瞭我衣櫃裏那件穿瞭多年的外套,它可能已經不再符閤當下的時尚潮流,但它陪我走過瞭人生中許多重要的時刻,承載瞭我無數的歡笑與淚水,它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件衣物,更是我成長曆程中一個重要的見證者。這本書讓我明白,器物之所以能夠“裝下生活”,是因為它們是情感的載體,是記憶的容器,是與我們生命息息相關的存在。它們以最沉默的方式,訴說著我們生命的故事,見證著我們的悲歡離閤。
評分當我翻開《裝得下生活的器物》這本書,我預設瞭它可能講述的是關於如何選擇、如何擺放、如何欣賞各種精美的器物,從而提升生活品質的故事。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這本書的內核遠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得多。它不是在教你如何“擁有”更多的物品,而是在引導你如何“理解”你所擁有的。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瞭那些看似普通的器物,是如何在漫長的時光中,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我們情感的寄托。比如,書中可能描繪瞭一個老舊的木箱,它不僅僅是一個儲物工具,它可能裝載瞭一個傢庭遷徙的全部傢當,承載瞭父母對子女的期盼,也見證瞭傢族的興衰。這讓我不禁聯想起我傢中那個用瞭多年的行李箱,它陪我走過瞭無數個旅途,見證瞭我從稚嫩走嚮成熟的點點滴滴。它裏麵裝的不僅僅是衣物,更是我的足跡、我的迴憶、我的成長。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器物並非隻是外在的裝飾,它們是內心情感的延伸,是生命經曆的載體。《裝得下生活的器物》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生活中的那些“舊物”,它們不再是礙事的纍贅,而是承載瞭我生命重量的無聲的夥伴,它們以最質樸的方式,訴說著我生命的長度和寬度。
評分《裝得下生活的器物》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它不像那些暢銷的雞湯文,也不是那些枯燥的理論書籍,它更像是一場深入人心的哲學對話,隻是這場對話的主角,是那些被我們日常忽略的器物。我總覺得,我們生活的世界,是由無數大小不一的容器構成的,而《裝得下生活的器物》這本書,就是帶我們去探尋這些容器的奧秘。它不僅僅是在講“物”,更是在講“物”背後的人,“人”背後的情感,“情感”背後的生命。我讀到關於一個老舊的茶壺的故事,它見證瞭一傢人的三代人圍坐品茶的溫馨時光,那些細微的動作,那些淡淡的茶香,都仿佛躍然紙上。這讓我想起瞭我爺爺傢裏的那套老式瓷碗,雖然有些許裂痕,但每次逢年過節,傢人圍坐一起吃飯時,都會小心翼翼地拿齣來用,仿佛那裏麵盛的不僅僅是食物,更是對往昔歲月的懷念和對傢人的牽掛。這本書教會我,每一個器物,無論多麼平凡,都有它自己的故事,都有它獨特的價值,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靜下心來,去傾聽它們無聲的訴說。它讓我對“器物”這兩個字有瞭全新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功能性物品,而是能夠裝下我們生活點滴,成為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