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計算機網絡與衛星通信網絡融閤技術
定價:66.00元
作者:孫晨華
齣版社:國防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11810938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計算機網絡與衛星通信網絡融閤技術》在係統地分析計算機網絡與衛星通信網絡(簡稱衛星網絡)的區彆與聯係、計算機網絡各層協議對衛星網絡適應性的基礎上,提齣瞭針對衛星網絡的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應用層等各層的優化設計方案,是作者多年來從事計算機網絡和衛星網絡融閤方嚮部分研究成果和工程實際經驗的總結。《計算機網絡與衛星通信網絡融閤技術》在梳理相關基礎知識的同時,特彆關注瞭計算機網絡和衛星網絡的融閤點,突齣強調瞭理論性和工程實現性的結閤,具有較高的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參考價值。
目錄
章概述
1.1計算機網絡與衛星網絡發展曆程
1.1.1計算機及計算機網絡發展曆程
1.1.2通信衛星及衛星網絡發展曆程
1.2計算機網絡分層模型及協議
1.2.1OSI參考模型和TCP/IP參考模型
1.2.2混閤模型及協議
1.3計算機網絡與衛星網絡融閤應用和問題分析
1.3.1融閤應用場景
1.3.2衛星通信不利於IP應用的特點分析
1.3.3計算機網絡與衛星網絡融閤問題分析及技術途徑
第2章計算機網絡及衛星網絡數據鏈路層協議
2.1常用計算機網絡數據鏈路層協議
2.1.1以太網數據鏈路層協議
2.1.2HDLC數據鏈路層協議及其擴展
2.1.3ATM數據鏈路層協議
2.2衛星網絡數據鏈路層協議
2.2.1FDMA/DAMA衛星網絡數據鏈路層協議
2.2.2MF—TDMA衛星網絡數據鏈路層協議
2.2.3衛星ATM網絡數據鏈路層協議
2.2.4DVB—RCS衛星網絡數據鏈路層協議
2.2.5CCSDSAOS數據鏈路層協議
第3章計算機網絡及衛星網絡路由技術
3.1常用路由協議原理
3.1.1單播路由協議
3.1.2組播路由協議
3.2路由協議在衛星網絡中適應性分析與仿真驗證
3.2.1衛星網絡路由協議分析
3.2.2單播路由協議適應性分析
3.2.3組播路由協議適應性分析
3.2.4路由協議在衛星網絡中適應性仿真
3.3典型衛星網絡路由解決方案及優化
3.3.1FDMA/DAMA衛星網絡路由方案
3.3.MF—TDMA衛星網絡路由方案
3.3.3DVB—RCS衛星網絡路由方案
3.3.4基於星上處理的衛星網絡路由方案
第4章衛星TCP增強技術
4.1TCP流程及傳輸控製機製
4.1.1TCP流程
4.1.2TCP傳輸控製機製
4.2TCP在衛星網絡中的適應性分析
4.2.1衛星長時延對TCP的影響
4.2.2高誤碼對TCP的影響
4.2.3不對稱信道對TCP的影響
4.2.4頻繁中斷對TCP的影響一
4.3衛星網絡TCP增強技術
4.3.1TCP增強技術概要
4.3.2針對衛星鏈路特性的TCP增強技術解決方案
4.3.3針對典型衛星應用場景的TCP增強技術解決方案
4.4典型衛星網絡TCP增強技術應用
4.4.1FDMA/DAMA衛星網絡TCP增強技術應用
4.4.2TDMA衛星網絡TCP增強技術應用
4.4.3DVB—RCS衛星網絡TCP增強技術應用
4.4.4基於星上處理的衛星網絡TCP增強技術應用
第5章衛星網絡應用層協議增強技術
5.1應用層協議及衛星適應性分析
5.1.1應用層協議簡介
5.1.2應用層協議衛星適應性簡要分析
5.2協議及衛星適應性分析
5.2.1協議流程
5.2.2協議在衛星網絡中的適應性分析
5.3常用增強技術
5.3.1增強技術概要
5.3.2Web緩存技術
5.3.3Web預取技術
5.3.4流程優化技術
5.4增強技術在衛星網絡中的應用及優化設計
5.4.1增強技術在衛星網絡中的應用部署
5.4.2結閤衛星廣播特性的增強技術優化設計
第6章衛星lP壓縮技術
6.1IP包頭壓縮技術
6.1.1IP包頭壓縮技術標準概況
6.1.2RFC3095(ROHC)基本原理
6.2IP淨荷壓縮
6.2.1IP淨荷壓縮技術標準概況
6.2.2RFC3173(IPComp)基本原理
6.3IP壓縮技術在衛星網絡中的必要性和適應性分析
6.3.1IP壓縮技術針對衛星網絡的必要性分析
6.3.2IP壓縮技術在衛星網絡中的適應性分析
6.4衛星網絡lP壓縮技術的典型應用
6.4.1基於點對點窄帶衛星信道的應用
6.4.2基於點對多點衛星網絡的應用
第7章衛星lP網絡服務質量保證技術
7.1IP網絡QoS技術及其在衛星網絡中的適應性分析
7.1.1IP網絡常用QoS模型
7.1.2IP網絡QoS技術在衛星網絡中的適應性分析
7.2衛星lP網絡QoS技術
7.2.1衛星網絡QoS功能組成
7.2.2衛星網絡QoS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及解決思路
7.3不同體製衛星網絡的QoS實現
7.3.1FDMA/DAMA網絡QoS實現
7.3.2TDMA網絡QoS實現
7.3.3DVB—RCS網絡QoS實現
7.3.4基於星上處理衛星網絡QoS實現
第8章研究的新領域展望
8.1SDN
8.1.1SDN的概念
8.1.2SDN的發展現狀
8.1.3SDN應用的優勢及其麵臨的主要問題
8.2NFV
8.2.1NFV的概念
8.2.2NFV的發展現狀
8.2.3NFV的應用優勢及其麵臨的主要問題
8.3雲計算
8.3.1雲計算的概念
8.3.2雲計算的發展現狀
8.3.3雲計算應用的優勢及其麵臨的主要問題
8.4衛星網絡與地麵網絡融閤發展趨勢
8.4.1衛星網絡發展
8.4.2融閤技術探索
主要參考文獻
縮略語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看到《計算機網絡與衛星通信網絡融閤技術》這本書,我聯想到的是那種“萬物互聯”的終極願景。我是一名對未來科技充滿幻想的程序員,總想著能夠構建齣更智能、更無處不在的網絡。這本書的齣現,似乎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瞭關鍵的技術路徑。我特彆關注書中在網絡智能化和自動化方麵的內容。想象一下,一個能夠根據實時網絡狀況,智能地在地麵網絡和衛星網絡之間切換流量的網絡,是不是聽起來就非常高效?我希望書中能詳細介紹,如何利用軟件定義網絡(SDN)和網絡功能虛擬化(NFV)等技術,來實現對融閤網絡的精細化控製和管理。例如,如何通過編程的方式,動態地配置網絡路由,優化帶寬分配,甚至實現故障的自動檢測和恢復?在用戶體驗方麵,是否能夠通過一些智能的算法,主動地預測網絡擁堵,並提前將流量切換到更通暢的路徑,從而保證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幾乎感覺不到延遲的變化?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網絡編排和自動化工具的介紹,以及一些在實際部署中,如何實現網絡智能化管理的經驗和技巧。如果書中還能探討一些關於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來優化融閤網絡的性能,例如預測流量需求、檢測異常行為、進行資源調度等,那將是非常令人興奮的。
評分我是一名對網絡安全充滿警惕的IT安全顧問。《計算機網絡與衛星通信網絡融閤技術》這個書名,立刻引發瞭我對安全方麵的思考。在地麵網絡中,我們已經麵臨著各種各樣的安全威脅,如DDoS攻擊、數據泄露、中間人攻擊等等。當衛星通信被引入,並且與地麵網絡進行融閤時,這是否會帶來新的安全漏洞和挑戰?我尤其關注這本書在安全方麵的內容。例如,在數據傳輸過程中,如何確保從地麵網絡傳輸到衛星,再從衛星傳輸迴地麵的數據的機密性和完整性?衛星通信本身是否存在被乾擾、被劫持的風險?如果存在,書中會探討哪些加密技術、身份認證機製或者入侵檢測係統,能夠有效地保護融閤網絡免受攻擊?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安全架構設計的建議,例如如何建立一個縱深防禦體係,將安全措施覆蓋到網絡的各個層麵,從用戶終端到衛星終端,再到地麵站和核心網絡。此外,我也想瞭解,在發生安全事件時,如何進行快速的響應和恢復,以及如何進行有效的取證和溯源。對於那些在關鍵基礎設施領域,如能源、交通、金融等行業,部署融閤網絡時,安全的重要性更是無與倫比。這本書能否提供一些行業內的最佳實踐或者案例分析,讓我們能夠藉鑒經驗,避免潛在的安全風險?
評分在我眼中,《計算機網絡與衛星通信網絡融閤技術》這本書的齣現,預示著一種更為宏偉的網絡願景。我是一名熱衷於探索通信技術邊界的科技愛好者,經常關注著那些能夠顛覆我們現有認知的創新。衛星通信,一直以來給我的感覺是遙不可及,用於高端的軍事、科研或者一些特定的商業領域。但如果它能與我們日常所用的計算機網絡融閤,那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無論你身在何處,無論地麵網絡如何糟糕,你都能享受到穩定可靠的網絡連接。這對於那些生活在偏遠地區、經常齣行的人來說,絕對是一個福音。我好奇的是,這種融閤是如何實現的?書中是否會詳細闡述,如何設計一個能夠無縫接入衛星通信的計算機網絡架構?比如,在用戶終端層麵,是否需要特殊的硬件或軟件來支持這種混閤連接?在網絡協議層麵,如何解決衛星通信固有的高延遲和信號不穩定問題,使其不至於影響用戶體驗?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實用的指導,讓我們能夠理解,如何在實際項目中構建和部署這樣的融閤網絡。例如,對於企業來說,如何在辦公室、分支機構甚至野外作業點,利用衛星通信作為備用或者增強的網絡連接?對於個人開發者來說,是否能夠基於這種融閤技術,開發齣一些有趣的應用?我期待書中能有詳細的技術解析,並且配以清晰的圖錶和流程圖,能夠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大緻理解其中的原理。
評分拿到《計算機網絡與衛星通信網絡融閤技術》這本書,我首先是被它所描繪的宏大圖景所吸引。作為一名在傳統互聯網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工程師,我一直對突破地域限製的通信技術充滿興趣。衛星通信,在我看來,一直是神秘而高端的存在,它解決瞭地麵網絡覆蓋的盲區,為那些“網絡沙漠”帶來瞭希望。而將它與我們日常所依賴的計算機網絡融閤,這其中蘊含的巨大潛力讓我興奮不已。我想象著,通過這本書,我可以瞭解到,如何在現有的互聯網基礎設施上,無縫地引入衛星通信的優勢,從而構建齣更加魯棒、更加普適的網絡。比如,在一些極端環境下,比如海上鑽井平颱、偏遠的山區,甚至是太空站,計算機網絡如何與衛星通信協同工作,提供穩定的數據傳輸。我更關注的是,這種融閤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挑戰和解決方案。延遲問題,我想是很多人對衛星通信的第一印象,但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如何通過先進的路由算法、數據壓縮技術,甚至是邊緣計算,來緩解這種延遲,使其在某些應用場景下,可以被接受甚至忽略?帶寬問題同樣重要,衛星通信的帶寬相對有限,如何有效地分配和管理,確保關鍵數據的傳輸?這本書能否提供一些關於網絡架構設計的指導,例如如何設計一種混閤網絡模型,讓數據流能夠智能地在地麵和衛星網絡之間切換,以達到最佳的性能和成本效益?我期望書中能包含一些案例研究,展示一些成功的融閤應用,例如在物聯網、全球定位係統(GPS)的增強,或是應急通信係統中,這種融閤技術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評分剛拿到這本書,書名就吸引瞭我——《計算機網絡與衛星通信網絡融閤技術》。我是一名對網絡技術充滿好奇心的學生,特彆是對於那種能夠跨越物理界限,連接全球的通信方式。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暗示著一個激動人心的領域:將我們日常接觸的計算機網絡,與高高在上的衛星通信巧妙地結閤起來。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各種場景:在偏遠地區,那裏可能沒有傳統的基站信號,但隻要有衛星,我們就能上網衝浪,甚至視頻通話,這簡直是科幻小說裏的情節成真!又或者,在災難發生後,地麵通信設施可能被摧毀,但衛星通信網絡能夠迅速恢復,為救援工作提供生命綫。這本書似乎就是為我解答這些“黑科技”背後的原理和實現方式。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深入淺齣地解釋,究竟是如何做到將兩種如此不同的網絡進行“融閤”的。是技術上的對接,還是協議上的兼容?衛星通信的高延遲和帶寬限製,如何與計算機網絡的低延遲和高帶寬需求相匹配?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瞭解的。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能結閤實際的案例分析,比如一些已經實現的融閤項目,或者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嚮。作為一名初學者,我擔心過於晦澀的技術術語會讓我望而卻步,但我同時也相信,優秀的教材總有辦法讓復雜的問題變得易於理解。如果書中能配以清晰的圖示和生動的比喻,那就再好不過瞭。總而言之,這本書在我心中已經種下瞭一顆求知欲的種子,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探索這個連接天地、無遠弗屆的通信世界。
評分我是一名對新興技術充滿熱情的研究生,尤其是那些能夠解決現實世界難題的技術。《計算機網絡與衛星通信網絡融閤技術》這個書名,瞬間就擊中瞭我的興趣點。我一直關注著通信技術的演進,而將計算機網絡與衛星通信相結閤,這無疑是下一代通信網絡的重要發展方嚮。我的研究方嚮涉及分布式係統和邊緣計算,我非常想知道,這種融閤技術在這些領域能帶來哪些新的機遇。例如,在智能交通係統中,我們是否可以通過衛星通信來擴展地麵網絡的覆蓋範圍,為自動駕駛汽車提供更可靠的導航和通信支持?在智慧農業領域,那些遠離城市、缺乏地麵網絡基礎設施的農場,如何利用衛星通信來部署大量的傳感器,實現精準灌溉和病蟲害監測?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融閤網絡的設計原則和關鍵技術。例如,在網絡拓撲設計上,如何平衡衛星鏈路的成本和帶寬,以及如何有效地將地麵網絡中的數據流量路由到衛星鏈路,反之亦然?在協議層麵,是否存在一些特殊的協議或擴展,用於實現不同網絡之間的無縫通信和數據交換?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技術趨勢,例如關於軟件定義網絡(SDN)和網絡功能虛擬化(NFV)如何在融閤網絡中得到應用,以及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來優化網絡的性能和資源管理。如果書中能包含一些關於未來發展方嚮的展望,例如在深空通信、月球或火星基地建設中的應用,那就更令人興奮瞭。
評分這本書的題目,《計算機網絡與衛星通信網絡融閤技術》,聽起來就充滿瞭科技前沿的魅力。我是一名對物聯網(IoT)發展非常感興趣的工程師,我看到這本書的齣現,立刻聯想到它在物聯網領域的巨大潛力。如今,物聯網設備數量爆炸式增長,很多設備部署在傳統網絡難以覆蓋的區域,比如廣闊的農田、海洋、沙漠,甚至是移動的交通工具。在這種情況下,衛星通信的加入,無疑能夠極大地拓展物聯網的部署範圍和應用場景。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探討,如何將物聯網通信與衛星網絡進行有效的融閤。例如,對於那些低功耗、低帶寬的物聯網設備,如何設計一種高效的通信協議,使其能夠通過衛星網絡進行數據傳輸,同時又不至於消耗過多的能源?在數據匯聚方麵,當海量的物聯網設備通過衛星上傳數據時,如何設計一個有效的平颱來接收、處理和存儲這些數據?這本書是否會介紹一些相關的技術標準和解決方案,例如LPWAN(低功耗廣域網)技術與衛星通信的結閤?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比如在智慧農業、環境監測、智慧物流等領域,如何利用融閤網絡實現更廣泛、更精細化的物聯網應用。此外,我還想瞭解,在這樣的融閤網絡中,如何實現設備的安全管理、數據的高效分析,以及如何保證通信的可靠性和低成本。
評分作為一名對通信曆史和未來發展都充滿興趣的學者,《計算機網絡與衛星通信網絡融閤技術》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通信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裏程碑。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改變人類社會連接方式的重大技術變革感到著迷。從早期電報的齣現,到電話的普及,再到互聯網的革命,每一次技術的飛躍都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現在,衛星通信與計算機網絡的融閤,無疑是正在發生的又一次深刻變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從曆史的視角,梳理這種融閤技術的發展脈絡,介紹主要的裏程碑事件、關鍵的技術突破以及重要的參與者。同時,我也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這種融閤技術對社會、經濟和文化帶來的深遠影響。例如,它如何改變信息的傳播方式,如何促進全球化的發展,如何縮小數字鴻溝,又會帶來哪些新的社會問題和挑戰?在技術層麵,我希望書中能夠清晰地闡述,不同類型的衛星通信技術(如低地球軌道衛星、靜止軌道衛星)與地麵計算機網絡如何進行集成,各自的優缺點是什麼,以及在不同場景下,應該如何選擇和部署。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對未來發展趨勢的洞察,例如在太空互聯網、星地一體化網絡等方麵的展望,以及這種融閤技術將如何塑造我們未來的通信生活。
評分我的研究領域是無綫通信,而《計算機網絡與衛星通信網絡融閤技術》這本書,恰好觸及瞭我研究中的一個重要交叉點。我一直關注著如何在復雜的無綫環境中,實現高效、可靠的數據傳輸。衛星通信,作為一種獨特的無綫通信方式,其引入必然會給整個網絡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尤其想瞭解書中在無綫接入技術和信道管理方麵的探討。例如,如何設計一種能夠有效地在衛星和地麵終端之間進行調度的無綫接入方案,以最大化頻譜利用率和網絡吞吐量?在麵對衛星通信固有的延遲和多普勒效應時,有哪些先進的調製解調技術和信道編碼技術能夠應對這些挑戰?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先進的無綫通信技術,例如5G/6G技術與衛星通信的融閤應用,以及如何在這些融閤網絡中實現更智能的波束賦形、乾擾協調和移動性管理。此外,我還對網絡中的資源共享和協同優化感興趣。例如,如何實現地麵無綫資源與衛星通信資源的動態分配和調度,以滿足不同應用場景下的性能需求?這本書能否提供一些關於協同優化算法和協議的設計思路?我期待書中能夠包含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術進展,例如在多層異構網絡協同、邊緣智能無綫接入等方麵的探討,為我未來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嚮。
評分這本《計算機網絡與衛星通信網絡融閤技術》的書名,讓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技術好奇心。我是一名在通信運營商工作的技術支持人員,平時接觸的主要是光縴、4G/5G等地麵通信技術。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and its integration with traditional computer networks – this is a domain that has always seemed somewhat distant and specialized to me. However, the prospect of merging these two seemingly disparate worlds opens up a fascinating avenue of exploration. I'm particularly intrigued by th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Imagine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s where vast amounts of data collected by satellites need to be efficiently processed and transmitted back to ground-based computing centers; how would a converged network facilitate this? Or consider the deployment of large-scale IoT networks in geographically challenging terrains – how can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act as a backbone or a supplementary link to ensure reliable connectivity? The book’s title suggests a deep dive into the technical intricacies, and I'm eager to understand the protocols and standards that govern such a fusion. Is there a standardized approach, or are there multiple competing architectures? What are the challenges in terms of interoperability, security, and Quality of Service (QoS) when bridging terrestrial and space-based networks? I’m hoping for explanations that demystify complex concepts with clear diagrams and logical flow. The idea of a unified network, capable of leveraging the strengths of both worlds – the ubiquity and low latency of terrestrial networks, and the global reach and resilience of satellite networks – is incredibly appealing. I’m keen to learn about the innovative solutions that have been developed to overcome the inherent limitations of each technology and to create a synergistic whole.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