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日录(精)/近代以来海外涉华艺文图志系列丛书

云冈日录(精)/近代以来海外涉华艺文图志系列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云冈石窟
  • 佛教艺术
  • 中国美术
  • 海外视华
  • 文化交流
  • 近代史
  • 艺术史
  • 图录
  • 历史
  • 文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画报
ISBN:9787514612820
商品编码:28792423283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云冈日录(精)/近代以来海外涉华艺文图志系列丛书
  • 作者:(日)木下杢太郎|编者:张明杰|译者:赵晖
  • 定价:78
  • 出版社:中国画报
  • ISBN号:9787514612820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11-01
  • 印刷时间:2017-1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264
  • 字数:180千字

编辑推荐语

《云冈日录》是日本南蛮文学创始人木下杢太郎将自己在中国云冈石窟二十多天来对当地佛像的考察、临摹以及拍摄汇集成此书。书中囊括了大量清末时期云冈佛像的历史图像,手绘照片,以及石窟布局示意图。由于战乱及自然灾害等因素,云冈石窟的部分洞穴及佛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以及损毁,因此,这些资料在**看来就显得尤为珍贵。此外,作者还将云冈一行的所遇到的林林总总记录于书中,鲜活地再现了晚清时期的人文风貌与社会现状。

内容提要

木下杢太郎于1920年9月游历云冈,为当地精湛 的石窟艺术所陶醉,滞留17日,并记下《云冈日录》 。后出版的《大同石佛寺》(与木村庄八合著,1921 年),即此次参观考察记录之汇总,是作者众多著作 中特别重要的一部,也是日本诸多云冈文献中十分独 特的一部。遗憾的是,后遭遇关东大地震(1923年9 月),初版本多半焚失。1938年木下单独改订出版, 两年多时间再版三次,成为畅销书。
     本书的*大特点在于,并非**学究式的研究考 证,而是从一个敏锐的文学家和美术史家的角度,对 石刻造像及其艺术所做的观感和描述,读来形象生动 ,令人陶醉。另外,本书还附有113幅十分清晰的照 片和作者手绘的67件素描插图,对复原云冈石窟的历 史,研究中国石窟艺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木下奎太郎,原名太田正雄,1885年8月出生于日本静冈县。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皮肤科医生、诗人、剧作家、翻译家、美术史家、宗教学家。 木下于1916年至1920年生活在中国,担任南满医学堂教授兼奉天医院皮肤科部长。期间,他游历中国各地,对中国古代美术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1920年9月,他同日本画家木村庄八到访大同云冈,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云冈石窟研究者。回国后,其著作《大同石佛寺》问世。 之后,木下前往欧美游学,研究领域也转向西方文学与宗教,但他对云冈石窟始终抱有极为深厚的感情。1944年,木下回到中国,并再访云冈。 1945年10月,木下奎太郎病逝于日本东京。

目录

主编序
《云冈日录》再版序言
初版序言
云冈日录(上)
云冈日录(中)
云冈日录(下)
云冈佛龛的名称
大同美术中的犍陀罗要素
一、佛传图
二、每座雕像的姿势
三、花纹的类似程度
附录
一、大同石佛杂谈
二、北魏的造像
三、云冈石佛文献摘录

译后记


《海外珍藏的中国艺术史:近代以来中国涉华艺文图志精选》 本书收录了自近代以来,海外学者、艺术家、收藏家等对中国艺术及文化进行的深入研究、艺术创作与文献整理的珍贵图志。内容涵盖了从古代绘画、雕塑、书法、陶瓷,到近现代的建筑、园林、工艺美术等多个领域,力图全面展现中国艺术在海外视域下的独特魅力与多元解读。 第一部分:海外的中国绘画视角 本部分聚焦海外学者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钩沉与研究。收录了多位西方汉学家、艺术史家对中国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的细致分析,不仅梳理了各朝代绘画的风格演变与代表人物,更着重探讨了画作背后的哲学思想、社会背景以及文人情怀。通过对大量海外收藏的中国画作的精选与高清呈现,读者可以近距离欣赏到如顾恺之、吴道子、宋徽宗、八大山人、石涛等大家的作品,并了解到海外学界对其艺术成就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收录了部分旅居海外的中国艺术家在异域文化影响下创作的具有中国意蕴的现代绘画作品,展现了中国画的时代传承与创新。 第二部分:雕塑与佛教艺术的异域回响 佛教艺术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海外对中国佛教雕塑,尤其是石窟艺术的关注由来已久。本部分精心挑选了海外研究者对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佛教艺术宝库的田野调查、考古发掘与学术论文。通过详实的图版,读者将得以窥见那些历经千年风霜的佛教造像,并从中了解其艺术风格、宗教含义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佛教艺术特色。此外,还包括了海外收藏的中国古代铜造像、木雕等珍贵艺术品,对其历史渊源、工艺技术和艺术价值进行了深入阐释。 第三部分:陶瓷、漆器与工艺美术的海外传承 中国以其精湛的陶瓷和漆器工艺闻名于世,这些艺术品也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深受海外喜爱。本部分汇集了海外多家著名博物馆、私人收藏的中国历代陶瓷珍品,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商周的青铜器,再到唐三彩、宋代五大名窑、元青花、明清景德镇瓷器等,一一进行详尽介绍。每件器物都配有高清晰度的实物照片,并附有详细的考证信息,包括年代、窑口、纹饰、釉色、工艺特点等。同时,也收录了海外对中国漆器、玉器、珐琅器、织绣等传统工艺美术的研究,展现了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在海外的传播、收藏与研究状况。 第四部分:建筑、园林与生活美学的海外观察 中国古典建筑与园林以其独特的东方美学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著称,吸引了无数海外的建筑师、园林设计师和文化学者。本部分收录了海外对中国古代宫殿、寺庙、民居、园林等建筑的测绘、摄影、研究资料。通过精美的图片和深入的文字,读者将领略到故宫的恢宏壮丽,苏州园林的精巧雅致,以及各地特色民居的韵味。此外,还包括了对中国传统家具、器皿、文房用品等生活美学的海外研究,展现了中国人对于“器以载道”的理解和实践。 第五部分:书画印谱与文献的海外整理 文字与图像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载体,海外学者在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书画、印谱以及相关文献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本部分精选了海外收藏的中国历代书法、绘画作品的题跋、印章,以及与这些作品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对这些一手资料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艺术品的创作背景、流传过程和鉴藏历史。同时,也包括了部分海外汉学家对中国古籍、碑帖的整理与研究,为我们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海外珍藏的中国艺术史:近代以来中国涉华艺文图志精选》不仅是一部汇集了海外珍贵艺术文献的集大成之作,更是一扇观察中国艺术的独特窗口。它通过海外的视角,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美的视觉呈现,展现了中国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多元解读。本书有助于打破地域隔阂,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让更多读者了解和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研究中国艺术史、艺术传播史、海外汉学史的学者,以及热爱中国文化的广大读者而言,本书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远远超出了其作为一本书本身。它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我从未真正了解过的世界。作者的文字具有一种魔力,能够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些遥远的时代,去理解那些鲜活的面孔。它所蕴含的文化信息量巨大,每一页都充满了知识的宝藏。我发现自己不断地在停下来,去思考、去查阅、去对比,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学习和提升的过程。这本书不仅仅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望,更点燃了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让我渴望去探索更多。它所引发的思考,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并对我未来的认知产生深远的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文结合做得非常出色。精美的图片贯穿全书,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插图,更是对文字内容的有力补充和生动诠释。很多图片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它们让抽象的文字变得具象,让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书中的图注也写得非常详细,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图片的内涵。我喜欢在阅读文字的同时,去欣赏图片,这两者相互呼应,共同构建了一个更加丰富立体的阅读世界。这种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阅读兴趣,也加深了我对内容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阅读体验是非常独特的。它不同于我以往阅读过的任何一本书,它既有学术论文的严谨,又有散文的细腻,还有故事的引人入胜。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多变,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深沉内敛,时而又带着一丝幽默。这种多样的风格,使得阅读过程始终保持新鲜感,不会感到枯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情感表达上的真实和克制,他能够将复杂的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却又不显得夸张和做作。这种真诚的表达,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某个知识点,更是与作者在情感上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叙事技巧堪称一流。尽管它可能涉及一些较为宏大的主题和复杂的历史背景,但作者却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故事的开端就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并且随着情节的推进,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沉浸其中,甚至在阅读过程中常常忽略了时间的流逝。作者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十分成功,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命运。即便是篇幅不大的配角,也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对场景的描绘更是细腻生动,仿佛将读者置身于那个时空之中,亲身经历着书中所述的一切。我非常喜欢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握,张弛有度,时而紧张激烈,时而舒缓悠长,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是一大亮点,采用精装本,触感温润,书页纸张也相当考究,厚实且不易泛黄,翻阅时有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封面设计采用了具有历史韵味的插画风格,色彩搭配沉静而富有艺术气息,能够迅速吸引那些对传统文化和艺术史感兴趣的读者。从开篇的几页就能感受到编辑团队在细节上的用心,无论是字体的选择、排版的疏密,还是图片与文字的呼应,都显得十分专业且具有美学价值。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划分上的处理,逻辑清晰,过渡自然,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即使是对相关领域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逐步深入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书中的插图质量更是令人赞叹,清晰度极高,色彩还原度也很好,很多都是首次公开的珍贵史料,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本书的收藏价值。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寻那些被时间尘封的故事。

评分

我必须要说,这本书的装订和纸张质量绝对是同类书籍中的佼佼者。拿到手里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它的分量和质感。精装封面,不仅坚固耐用,而且显得非常有档次,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作为礼物赠送,都显得十分体面。书页的纸张厚实,触感细腻,印刷清晰,字迹工整,即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翻阅时,书页也不会出现褶皱或者散开的情况,整体感觉非常舒服。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在品质上的不懈追求。我真心希望市面上能有更多这样用心制作的书籍。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是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将看似零散的信息巧妙地串联起来。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原来如此”的感叹,仿佛一直以来困扰我的某个问题,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解答。作者的知识储备之丰富,让我感到惊叹,他能够游刃有余地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之间穿梭,并将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融会贯通,形成独到的见解。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仿佛是一个独立的精彩世界,但又紧密地与整体结构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宏伟的画卷。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一些史料细节时的细致入微,他会挖掘出那些常人容易忽略的细节,并赋予它们深刻的含义,从而使整个故事更加立体和生动。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能够激发读者思考的书。它提出的观点并非是简单罗列事实,而是引导读者去审视、去质疑、去建构自己的认知。作者的思考方式非常独特,他常常能够从一些非常规的角度切入问题,打破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从而带来新的启发。我反复咀嚼书中的一些论述,每一次都会有新的体会。作者在辩证分析时,往往会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鼓励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而不是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传递知识,更是在传递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许多关于方法论的宝贵经验。作者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严谨逻辑和清晰思路,对我个人在学习和工作中都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他对于如何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有着一套成熟而有效的体系。在书中,我看到了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自己的理论框架,又是如何用扎实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种条分缕析的分析过程,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教会我“知道什么”,更是教会我“如何去知道”。我开始尝试将书中的一些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发现效率和效果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和研究成果,并且都标注得非常清晰,这对于希望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在学术研究中,严谨性是至关重要的,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我注意到作者在分析问题时,往往会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不偏不倚,力求客观。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使得论点更加扎实,结论也更加令人信服。书中对一些复杂概念的解释,也做到了深入浅出,即使是涉及一些专业术语,作者也会配以通俗易懂的解释,或者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加以说明,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既保持学术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写作风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