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的距离 周国平 “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 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 关心人类

守望的距离 周国平 “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 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 关心人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
  • 人生
  • 思考
  • 价值观
  • 独立思考
  • 人文
  • 周国平
  • 精神成长
  • 时代反思
  • 自我修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惟吾德馨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人民
ISBN:9787213079634
商品编码:28801126522
丛书名: 守望的距离(平装)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守望的距离(平装)

开本: 32开
作者: 周国平 页数:
定价: 39.8 出版时间: 2017-07-01
ISBN号: 9787213079634 印刷时间: 2017-07-01
出版社: 浙江人民 版次印次:
编辑推荐

★12年波折的人生,12年思考的积淀,写就《守望的距离》

★被誉为“当代颇具灵魂的作家”、哲学家

★灵动而质朴的语言,撼动人心的人生哲理

★影响和改变千万莘莘学子、文艺青年对人生的思考

★文学与哲学相结合的佳作典范,让你认识一个可爱、可恋的人生

★征服千万读者,带你与灵魂对话的“心灵之书”

★出版社、版权经纪人、书店、媒体多年的挚爱

★如果你正在人生的难题中苦苦挣扎,请看一看《守望的距离》,它会给你力量

内容推荐

周国平散文和随笔平装系列,共11本

《守望的距离》是作家周国平的**本散文集,收集了作者1983 年至 1995 年 4 月的散文作品。本书写作期间,作者生活中发生了一连串变故,因而书中偏多对于人生难题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也许正因为此,本书在**仍不断获得新的知音,包括一茬一茬成长起来的可爱的青年读者。

作者简介

周国平,中国当代**哲学家、学者、作家。

主要作品有散文《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生命的品质》,随笔《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内在的从容》《把心安顿好》,纪实文学《妞妞:一个父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学术著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等等。

目录

作者的话  // 001

初版序  // 003

二版序  // 005

**辑 存在之谜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 002

幸福的悖论  // 005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 014

自我二重奏  // 022

失去的岁月  // 031

探究存在之谜  // 037

永远未完成  // 045

目 录

守望的距离 002

第二辑 未知死焉知生

悲观·执着·超脱  // 052

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  // 058

生命的苦恼和创造的欢欣  // 075

海德格尔的死亡观  // 086

沉重的轻:虚无与偶然  // / 100

父的死  // 105

第三辑 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

空地  // 110

从生存向存在的途中  // 112

没有目的的旅行  // 117

等的滋味  // 121

天才的命运  // 126

从“多余的人”到“局外人”  // 132

回归简单的生活  // 138

目 录 003

第四辑 绚烂归于平淡

人性、爱情和天才  // 142

诗人的执着和超脱  // 150

哲学世界里的闲人  // 155

平淡的境界  // 158

“沉默学”导言  // 162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 165

我的家园在理论和学术之外

——答《中国青年》杂志  // 169

第五辑 智者的心灵

人生贵在行胸臆  // 174

哲人隐语  // 181

智慧的诞生  // 186

孔子的洒脱  // 196

智者的*后弱点  // 199

守望的距离 004

第六辑 淡泊中的追求

困惑与坦然  // 204

在义与利之外  // 206

寻求智慧的人生  // 209

平静的心  // 212

玩物也可养志  // 214

习惯于失去  // 217

理想主义的*唱

——读吴宓《文学与人生》  // 220

康德、胡塞尔和职称  // 232

第七辑 守望的距离

旅 + 游 = 旅游?  // 236

从挤车说到上海不是家  // 239

尼采与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 242

何必温馨  // 249

消费 = 享受?  // 252

何尝失落  // 255

救世和自救  // 258

为了把这一页翻过去  // 262

第八辑 书与人生

人与书之间  // 266

哲学的魅力

——《诗人哲学家》前言  // /270

哲学与随感录  // 276

媒体评论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有两种哲学家。一种人把哲学当作他的职业,即谋生的手段。另一种人把哲学当作他的生命甚至是比生命*宝贵的东西。在公元前 5世纪的希腊,智者属于前者,用苏格拉底的话说,他们是“智慧的出卖者”;而苏格拉底自己则堪为后者的典范,他也许是哲学史上因为思想而被定罪并且为了思想而英勇献身的*早也***的一位哲学家了。

苏格拉底的经历和他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孔子之于中国有某种相似之处。他们生活的年代相近,两人毕生都以教育为主要事业,在哲学思想上都重人生伦理而轻形而上学,分别成为中西人文思想的始祖。

我发现,直接用政治的分野来判断一位真正的哲学家,往往不得要领。苏格拉底诚然是在雅典民主派当权期间被处死的,但这并不能证明他站在贵族派一边。事实上,无论在民主政体还是贵族政体下,他都曾经甘冒杀身之祸,独自一人与民众大会或寡头政府相对抗,以坚持他心目中的正义。对于苏格拉底来说,还有比当时奴隶主两派的政治*高的东西,这就是他的哲学所追求的合理的人生。

现在,人们在追溯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源头时,一般追溯到苏格拉底。诚然,苏格拉底以前的希腊哲人,例如赫拉克利特与德谟克利特,在他们的著作残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苏格拉底确实是自觉地把哲学对象限制在人生问题范围内的**人。他在法庭申辩时所说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语,在我看来是道出了哲学的根本使命,这就是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哲学家是一些把生命的意义看得比生命本身*重要的人,他们一生孜孜于思考、寻求和创造这种意义,如果要他们停止这种寻求,或者寻求而不可得,他们就活不下去。用苏格拉底的话来说,就是“必须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克力同》)。所以,当法庭以抛弃哲学为条件赦他的罪时,他拒*了。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爱智慧甚于爱一切,包括甚于爱生命。

商务印书馆*近相继出版了柏拉图的《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和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的中译本,为我们了解苏格拉底其人和其思想提供了方便。研究者们一般认为,前者有把苏格拉底理想化的倾向,后者*符合历史真实。我倒觉得,作为哲学家的柏拉图,比作为军人的色诺芬,*能理解他们的这位哲学家老师。在柏拉图笔下,苏格拉底*像一位哲学家。在色诺芬笔下,苏格拉底却显得有些平庸。例如,苏格拉底认为智慧即美德,这在柏拉图笔下突出的是理想人格的锻造和心灵的自我享受,在色诺芬笔下则往往把美德归结为节制,又把节制归结为获取*大快乐的手段。又如,苏格拉底之所以从容就义,色诺芬举出两点非常实际的考虑:免去老年的痛苦;死后的声誉。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则以他特有的机智方式做一番推论:死后或毫无知觉,如无梦之夜一样痛快;或迁居彼界,得以和古来志士仁人相处,不必与为思想而杀人者打交道,实为无限幸福。他的结束语是: “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哲学家的幽默和达观,跃然眼前。

我并不主张对苏格拉底哲学做过高评价。他把哲学的注意力移向人生,诚然是一大功绩,但他进而把人生问题归结为伦理道德,视野又未免狭窄了。其实,人生意义问题的提出,是以**为背景的,哲学的智慧不在于就人生论人生,而在于以**为背景对人生意义做出说明赫拉克利特说,智慧不等于知识,智慧在于认识一,即**和永恒。苏格拉底却把智慧与知识等同起来,又把知识与美德等同起来,尽管他强调的是“关心自己的灵魂”,但是,如果像他那样把对于**的渴望从灵魂中排除出去,视为无用无谓之事,那么,灵魂就不成其为灵魂,而智慧也降为一种道德知识和处世之道了。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苏格拉底比起赫拉克利特来又是某种退步。不过,尽管如此,苏格拉底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语仍不失为至理名言,是一个真诚的哲学家应有的信念,只是我们应该以*加广阔的眼光去省察人生。

1985 年 10 月

幸福的悖论

把幸福作为研究课题是一件冒险的事。“幸福”一词的意义过于含混,几乎所有人都把自己向往而不可得的境界称作“幸福”,但不同的人所向往的境界又是多么不同。哲学家们提出过种种幸福论,可以担保的是,没有一种能够为多数人所接受。至于形形色色所谓幸福的“秘诀”,如果不是江湖骗方,也至多是一些老生常谈罢了。

幸福是一种太不确定的东西。一般人把愿望的实现视为幸福,可是,一旦愿望实现了,就真感到幸福吗?萨特一生可谓功成愿遂,常人*企望的两件事,爱情的美满和事业的成功,他几乎都毫无瑕疵地得到了,但他在垂暮之年却说: “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西,同时它又让我认识到这没多大意思。不过你有什么办法?”

所以,我对一切关于幸福的抽象议论都不屑一顾,而对一切许诺幸福的翔实方案则简直要嗤之以鼻了。

*近读莫洛亚的《人生五大问题》,*后一题也是“论幸福”。但在前四题中,他对与人生幸福密切相关的问题,包括爱情和婚姻,家庭,友谊,社会生活,做了生动透辟的论述,令人读而不倦。幸福问题的讨论历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方面,关系到幸福的客观条件,另

一是心理方面,关系到幸福的主观体验。作为一位**的传记和小说作家,莫洛亚的精彩之处是在后一方面。就社会方面而言,他的见解大体是肯定传统的,但由于他体察人类心理,所以并不失之武断,给人留下了思索和选择的余地。

自古以来,无论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爱情和婚姻始终被视为个人幸福之命脉所系。多少幸福或不幸的喟叹,都缘此而起。按照孔德的说法,女人是感情动物,爱情和婚姻对于女人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即使是行动动物的男人,在事业上获得了辉煌的成功,倘若在爱情和婚姻上失败了,他仍然会觉得自己非常不幸。

可是,就在这个人们*期望得到幸福的领域里,却很少有人敢于宣称自己是真正幸福的。诚然,热恋中的情人个个都觉得自己是幸福女神的宠儿,但并非人人都能得到热恋的机遇,有许多人一辈子也没有品尝过个中滋味。况且热恋未必导致美满的婚姻,婚后的失望、争吵、厌倦、平淡、麻木几乎是常规,终身如恋人一样缱绻的夫妻毕竟只是幸运的例外。

从理论上说,每一个人在异性世界中都可能有一个*佳对象,一个所谓的“**者”“***者”,或如吉卜林的诗所云,“一千人中之一人”。但是,人生短促,人海茫茫,这样两个人相遇的几率差不多等于零。如果把幸福寄托在这相遇上,幸福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

事实上,爱情并不如此苛求,冥冥中也并不存在非此不可的命定姻缘。正如莫洛亚所说: “如果因了种种偶然(按:应为必然)之故,一个求爱者所认为***的对象从未出现,那么,差不多近似的爱情也会在另一个对象身上感到。”期待中的“**者”,会化身为千百种形象向一个渴望爱情的人走来。也许爱情永远是个谜,任何人无法说清自己所期待的“**者”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只有到了堕入情网,陶醉于爱情的极乐,一个人才会惊喜地向自己的人喊道: “你就是我一直期待着的那个人,就是那个**者。”究竟是不是呢?

也许是的。这并非说,他们之间有一种宿命,注定不可能爱上任何别人。不,如果他们不相遇,他们仍然可能在另一个人身上发现自己的“**者”。然而,强烈的感情经验已经改变了他们的心理结构,从而改变了他们与其他可能的对象之间的关系。犹如经过一次化合反应,他们都已经不是原来的元素,因而不可能再与别的元素发生相似的反应了。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人一生只能有一次震撼心灵的爱情,而且只有少数人得此幸遇。

也许不是。因为“**者”本是痴情的造影,一旦痴情消退,就不再成其“**者”了。莫洛亚引哲学家桑塔耶那的话说: “爱情的十分之九是由爱人自己造成的,十分之一才靠那被爱的对象。”凡是经历过热恋的人都熟悉爱情的理想化力量,幻想本是爱情不可或缺的因素。

太理智、太现实的爱情算不上爱情。*热烈的爱情总是在两个*富于幻想的人之间发生,不过,同样真实的是,他们也*容易感到幻灭。如果说普通人是因为运气不佳而不能找到意中人,那么,艺术家则是因为期望过高而对爱情失望的。爱情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导致拜伦式的

感伤主义,又进而导致纵欲主义,唐璜有过一千零三个情人,但他仍然没有找到他的“**者”,他注定找不到。无幻想的爱情太平庸,基于幻想的爱情太脆弱,幸福的爱情究竟

可能吗?我知道有一种真实,它能不断地激起幻想,有一种幻想,它能不断地化为真实。我相信,幸福的爱情是一种能不断地激起幻想、又不断地被自身所激起的幻想改造的真实。


 

············


《守望的距离》 穿越喧嚣,寻觅静谧,那片属于灵魂的栖息地 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信息如潮水般涌来,观念日新月异,潮流裹挟着我们向前,不容喘息。在这股洪流之中,总有一些声音,不被喧嚣所淹没,它们来自深沉的思考,来自对生命本质的探寻。周国平先生的《守望的距离》正是这样一本邀请我们慢下来,回望内心,重新审视我们与这个世界关系的书。它不是一本提供具体生活指南的“how-to”手册,也不是一部描绘波澜壮阔历史的宏大叙事,而是一次对人生存在境况的深切体察,一次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庄重关怀。 “守望者”并非固守旧时,而是以一种超然的姿态,与时代保持着一种审慎的距离。这距离并非隔绝,而是为了更好地观察,为了不被时代的喧嚣所裹挟,从而能够清晰地看见那些在匆忙中易被遗忘的事物。它关乎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独立,一种对内在自我的坚守。周国平先生通过他的文字,引导读者去理解,当世界以飞快的速度变幻时,何以为我们内心真正坚固的基石?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可能被冲刷掉的,又是什么? 本书的核心,便是对“人生永恒价值”的守望。在这个快速消费、崇尚物质的年代,“永恒”似乎成了一个遥远的词汇,甚至被视为不合时宜的浪漫。然而,周国平先生却执着地提醒我们,在物质之外,存在着更为深邃的财富,那就是爱、真理、美、自由,以及那些关乎我们为何而活的根本性问题。他让我们看到,当外在的浮华散尽,能够安抚我们心灵的,恰恰是这些经历了时间考验,依然闪耀着光芒的价值。他并非否定当下,而是强调,真正的丰富,源于对内在价值的珍视与守护。 “关心人类”,是“守望者”肩负的另一重责任。这种关心,不是居高临下的道德评判,也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而是一种超越个体生存,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深切忧虑与关怀。在科技飞速发展,人类能力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增长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核战争的阴影,环境的恶化,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以及在技术进步背后可能出现的精神危机,都值得我们深思。周国平先生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人文关怀,让我们思考,在追逐进步的道路上,我们是否失去了作为“人”应有的温度与良知。 《守望的距离》并非一本充满理论的哲学著作,它的语言朴素而富有力量,蕴含着深邃的洞见。周国平先生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挖掘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将抽象的思考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感悟。他的文字,如同冬日里的一杯暖茶,不张扬,却能温暖人心;又如同深夜里的一盏明灯,不耀眼,却能照亮前行的道路。 阅读本书,就像是与一位睿智的长者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他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但他会提出问题,引导你进行思考。他鼓励你独立思考,不盲从,不随波逐流。他让你看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一份清醒的独立思考是多么重要。他会让你意识到,真正的自由,并非可以为所欲为,而是在有限的约束下,能够做出有意义的选择。 书中,周国平先生笔下的“守望”,并非一种被动的等待,而是一种积极的姿态。它意味着一种自觉的努力,一种对内心世界的耕耘。他让我们明白,即使身处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们依然有能力为自己的精神家园筑起一道坚实的壁垒,不被外界的侵扰所动摇。这种守望,是对自我存在意义的追寻,是对生命尊严的维护。 他对“距离”的解读,尤为值得玩味。这种距离,既是对时代潮流的审慎,也是对生命本体的尊重。它是一种为了更清晰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而保持的空间。在与潮流的适当距离中,我们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辨别真伪,从而做出不后悔的选择。这种距离,是智慧的体现,是成熟的标志。 周国平先生始终站在人的立场上,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关怀人的精神困境。他从不回避生命中的痛苦与无奈,但他总能在痛苦中寻找意义,在无奈中孕育希望。他的文字,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理解,以及对未来的期盼。他让我们看到,即使面对生活的艰辛,我们依然能够保有内心的力量,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守望的距离》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观察世界的方式,一种更加深刻,更加人性化的视角。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外在成功的同时,不要忽视内心的成长。它鼓励我们,在关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要忘记对人类共同命运的责任。它召唤我们,在快速的时代节奏中,为自己保留一片宁静的空间,在那里,我们可以思考,可以感悟,可以与永恒的价值对话。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人生方向的重新校准。它鼓励我们成为一个更深刻的思考者,一个更成熟的个体,一个更有责任感的人。它让我们明白,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一份属于自己的“守望的距离”,才能真正地抵达内心的宁静与充实,才能活出生命的厚度与温度。 本书所传递的,是一种历久弥新的智慧,一种对人生永恒价值的坚守,以及一种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它邀请每一位读者,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清醒与力量,去守望,去关怀,去深刻地体验生命。

用户评价

评分

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它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一次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温柔手术。它剥去了浮华的装饰,直抵人性的核心地带,那里既有难以言喻的脆弱,也有令人肃然起敬的坚韧。作者的文笔有一种近乎古典的韵味,却又饱含着对当下社会的敏锐洞察。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共鸣,古老的智慧在新的语境下焕发出勃勃生机。书中对“孤独”的探讨尤其发人深省,它没有将孤独妖魔化,而是将其视为个体精神成长的必要土壤,是孕育深刻思想的温床。这种对人性复杂面的坦诚接纳,让人倍感安慰,仿佛作者正坐在对面的摇椅上,微笑着倾听我的困惑,然后用那不动声色的语言,化解了我的焦虑。合上书本时,世界似乎没有改变,但观察世界的“我”,却已悄然不同。

评分

这部作品的魅力,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可以让人暂时逃离喧嚣的“精神庇护所”。在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成为常态的今天,能找到这样一篇篇沉静、饱满的文章,无疑是莫大的幸运。它的节奏是舒缓的,如同慢火细炖的老汤,需要时间去品味其间蕴含的丰富层次。我发现自己不再急于读完,而是习惯性地在每一段落后停下来,闭目沉思,让那些精妙的词句在脑海中回荡、发酵。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所有的焦点都聚焦在微观的个体感受、细微的情感波动之上,正是这“小”中见“大”,体现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它教会了我,真正的深刻,往往藏匿于日常的朴素之中,只需我们有一双愿意细看的眼睛,便能洞察万物的深邃。

评分

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哲思和隽永的文字,在我心中投下了一片宁静而又引人深思的涟漪。阅读的过程,如同进行一场与自我灵魂深处的对话,那些关于存在的追问,那些对生命意义的探寻,都被作者以一种近乎外科手术般的精准和艺术家的温柔缓缓剖析开来。它不是那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你迷茫时递来一盏微弱却恒定的灯火,让你看清脚下的路,却不替你前行。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时间”这一宏大命题的细腻处理,它没有用枯燥的物理或哲学定义去框定,而是将其融入到个体生命体验的细微肌理之中,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重量与轻盈并存的奇妙悖论。每一次翻阅,都能从那些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捕捉到新的光芒,那光芒指向的,是更为澄澈、更为本真的自我。这种阅读体验是罕有的,它要求读者投入全部的心神,去感受文字背后那股不急不躁、却又无比坚韧的精神力量。

评分

这部书以其独特的沉静力量,打破了当代文化中常见的浮躁与喧哗。它不迎合大众的口味,不追逐时下的热点,而是固执地守护着那些历经时间考验的价值标准。阅读时,我的内心体验到了一种奇妙的“减负”感,仿佛卸下了不必要的社会期待和外在噪音,重新连接到生命最本初的律动上。作者的语句结构常常出人意料,看似简单的陈述句中,却蕴含着推翻既有认知的力量。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而是给予了面对复杂现实的勇气和工具。我开始尝试用更慢、更深的方式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与缺憾,这种从内向外的转变,才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馈赠——那就是拥有一个强大而独立的精神世界,不受外界风暴的轻易撼动。

评分

阅读此书的体验,更像是一场漫长而愉悦的“精神漫步”。作者的视角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的距离感,既不全然沉溺于世俗的泥淖,也不至于高高在上地俯瞰众生。他以一种近乎慈悲的姿态,审视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爱恨嗔痴,并将其提炼成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光芒。文字的组织错落有致,时而如涓涓细流,轻柔地抚慰心灵;时而又如利刃出鞘,直指那些我们习惯性回避的内心阴影。我特别赞赏其中对“真诚”这一主题的反复叩问,它似乎在提醒我们,在日益虚假的世界里,维护内在的真实性是何等重要,乃至是一种近乎英雄主义的坚持。这不仅仅是一本“读物”,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最真实、最渴望抵达的那个精神高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