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住第5年

一个人住第5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俞君... 编
图书标签:
  • 一人生活
  • 自愈
  • 成长
  • 孤独
  • 独立
  • 生活方式
  • 个人思考
  • 情绪
  • 治愈
  • 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
ISBN:9787550215429
商品编码:28930084315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一个人住第5年
  • 作者:(日)高木直子|译者:洪俞君
  • 定价:39.9
  • 出版社:北京联合
  • ISBN号:9787550215429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06-01
  • 印刷时间:2015-06-01
  • 版次:2
  • 印次:4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59
  • 字数:30千字

编辑推荐语

《一个人住第5年》是绘本小天后高木直子系列作品。一个人独住的单身女生,也曾有过“想过时髦优雅的生活”之类的幻想,但实际住了一段日子之后,座右铭就变成了“不在一些无谓的事上花钱”。现实生活总中是很严苛的,但五年的岁月里,不知不觉间也有了一些生活的经验与智慧,自认过得颇舒适自在也很符合自己个性。自由随兴,但有时却又有点儿苦恼,这就是《一个人住第5年》。高木直子把自己一个人奋斗的成长经验,用轻松幽默的漫画绘成一连串亲切的故事与你分享!

内容提要

高木直子编著的这本《一个人住第5年》介绍了 ,一个人住的**年,想要每天都有鲜花陪伴的浪漫 生活;想要把房间布置得可爱;做菜一煮就是一大锅 …… 一个人住的第5年,“不在一些无谓的事上花钱 ”变成了座右铭;有了一些生活的经验和智慧;自认 过得颇舒适自在,也很符合自己个性。自由随兴,偶 尔也有点儿小苦恼,这就是一个人住的第5年。
    

作者简介

高木直子,1974年出生于日本三重县,插画家,中国读者*喜欢的漫画绘本作者。 小时候也和许多女孩一样,说“想开花店”“想开面包店”一类的话。但上了初中之后,开始觉得自己还蛮喜欢画画的。 高中时代憧憬成为漫画家,之后便以插画家为理想,1998年以成为自由插画家为目标,一个人来到东京。 2003年以《150cm Life》一*而红。 主要作品有:《一个人住第9年》《一个人住第5年》《一个人的小繁华1》《一个人的小繁华2》《**次一个人旅行》《一个人旅行2》等。

目录

住了第5年的小窝
寒酸简单的冷冻饭
在常去的超市里购物
金钱与我不可思议的关系
借沐浴的时间逃避现实
不小心看了恐怖片的夜晚
故乡呀我的故乡呀故乡
一个女人家去盖饭专卖店吃饭
患了感冒的冬夜
回家探亲时的战利品
笨拙的防盗法
半夜3点改变家具位置
独自小酌的方法
梦想中的新居理想格局
外一篇**次找房子
一个人的生活比较


《时间的回响:一座城市的百年变迁与个体命运的交织》 导读: 本书并非一部个人生活记录,而是一部以宏大叙事为骨架,以细致入微的观察为血肉的城市史诗。它聚焦于一座虚构却又处处可见的东方大都市——“江州”,通过剖析其自二十世纪初工业化萌芽至二十一世纪信息爆炸的百年发展轨迹,探讨了环境、建筑、人口流动与社会结构变迁如何共同塑造了生活于其中的无数个体命运的复杂图景。这不是一个关于“我”如何适应独立生活的故事,而是一部关于“我们”如何共同构筑和被城市吞噬的历史。 第一部分:钢筋与泥土的序曲(1900-1949) 本书开篇追溯了江州从一个江南水乡码头,如何被卷入近代工业化的洪流。我们聚焦于那些第一批奠定城市基调的群体:从乡下来到城市谋生的手工业者、被吸引而来的外国工程师、以及试图在这片土地上建立新秩序的实业家们。 1.1 码头与作坊的诞生: 详细描绘了早期简陋的公馆、烟馆和初建的火车站周边的生态。重点刻画了“天字号面粉厂”和“永兴纱厂”的兴衰,这些工厂不仅是经济的象征,更是早期工人阶级生活的熔炉。我们深入到工厂宿舍的潮湿与拥挤,记录下工人们在机器轰鸣声中诞生的最初的互助与抗争。 1.2 租界的界限与交错: 江州独特的殖民地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本书以大量的档案资料和口述回忆,重构了租界区内奢靡生活与外部贫民窟的鲜明对比。我们关注那些在东西方文化夹缝中生存的角色: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知识分子,如何试图在保守的家庭观念与解放的思想之间找到立足之地;以及那些游走于灰色地带的买办和翻译,他们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是利益输送的管道。 1.3 战火中的坚守与流离: 战争的阴影不可避免地投射在这座城市上。本章节细致描绘了物资短缺、日夜颠倒的防空洞生活,以及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在颠沛流离中对文化血脉的抢救与传承。这不是对宏大战争场面的渲染,而是聚焦于普通市民如何在本能的求生欲和对家园的眷恋中挣扎。 第二部分:红色的印记与野蛮的生长(1950-1980) 新时代的到来,为江州带来了彻底的社会结构重塑。本书着重于城市规划的激进转变、集体生活的建立,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社会阵痛。 2.1 城市肌理的重构: 描写了大规模的“平改”运动。那些错综复杂的弄堂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筒子楼”和苏式风格的政府大院。我们探究了这种“标准化”对市民空间记忆和地方认同感的冲击。详细描述了“大院生活”的内部逻辑——严格的等级制度、共享资源的日常琐碎以及邻里间复杂的情感依赖。 2.2 生产与记忆的重塑: 城市的功能被重新定义。江州从商业中心转变为重工业基地。书中通过对“红旗机械厂”的长期跟踪,展现了工人阶级身份的荣耀与局限。我们采访了数位退休老工人,记录了他们在“铁饭碗”保障下,对个人理想的压抑与对集体荣誉的集体认同。 2.3 历史的修正与沉寂: 针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运动,本书采取冷静的史学态度,重点分析了文化和知识分子群体在那个特殊年代所遭受的冲击,以及他们如何以隐秘的方式,在日常的缝隙中保持对历史真相的微弱记录与传承。 第三部分:霓虹灯下的迷失与重构(1980至今) 改革开放的浪潮将江州推向了全球化的前沿,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传统秩序被彻底打破,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上的迷失与新的机遇。 3.1 速度与异化: 本章节聚焦于城市核心商务区(CBD)的拔地而起。高耸的摩天大楼象征着资本的胜利,但也制造了前所未有的阶层分化。我们描绘了“白领阶层”的诞生——他们拥有高收入,却往往承受着高压力的生活,在格子间中与老城区的旧记忆渐行渐远。 3.2 候鸟的迁徙与边缘化: 大批外来务工人员涌入江州,他们构成了城市运转的底层力量。本书详细考察了城市边缘的“城中村”和简易工棚区,记录了他们如何忍受恶劣的环境,在城市边缘支撑起城市的繁荣,却始终无法真正融入城市身份的困境。这是一种空间上的在场,和身份上的缺席。 3.3 记忆的考古与数字的幽灵: 面对城市日新月异的拆建速度,老一辈市民与新一代移民之间产生了深刻的“记忆断层”。本书探讨了城市遗产保护运动的艰难,以及社交媒体和数字技术如何成为新的“集体记忆”的载体——有人试图通过网络重构消失的弄堂,有人则被虚拟的城市景观所裹挟,失去了对真实物理空间的感知。 结语:永不完工的城市 《时间的回响》最终呈现的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矛盾的生命体。江州从未真正“完成”,它总是在拆除、重建、迭代中向前奔跑。个体在这个洪流中,或被裹挟,或奋力攀爬,但终究无法逃脱被城市规则重新定义的命运。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现代都市复杂性的多维视角,去思考我们所栖居的每一寸土地背后,所承载的无尽的人间故事与历史重量。它是一部关于“场所”如何定义“存在”的严肃探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但又不是那种令人绝望的悲伤,而是一种温柔的、带有抚慰感的忧伤。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能够精准地描绘出一个人独处时的内心波动,那些不易察觉的情绪起伏,都被她捕捉得恰到好处。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书中的主角就是我自己,在经历着同样的挣扎和释然。比如,书中关于如何处理孤独感的那一部分,没有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而是通过一些日常的细节,展现了主人公是如何一点点地与孤独和解,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慢生活”的理解,不是刻意的放慢脚步,而是顺应内心的节奏,去做那些真正让自己感到快乐和满足的事情。那些关于阅读、关于音乐、关于散步的描写,都充满了生活的诗意。我喜欢书中那种“不被打扰”的氛围,主人公在自己的世界里,与自己对话,与生活共处,不强求,不迎合,只是自在地存在着。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品质,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有特色,它不像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充满了跳跃性和碎片化的思考。作者以一种非常随性、非常个人化的方式,将自己一个人居住的心得体会融入到文字之中。我常常会在某个句子上停顿很久,细细品味其中的深意。它不是那种会让你一口气读完的书,反而需要你放慢脚步,去感受其中的韵味。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自我对话”的描写,主人公是如何在独处的时候,与自己进行深入的交流,如何理解自己的需求,如何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自我探索,也是我一直以来都想要学习的。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一个人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它不是无聊和乏味的,反而可以充满惊喜和创造力。主人公如何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手作、烹饪,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一个人”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期待自己能够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我被其平实却充满力量的文字所吸引。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真实的情感,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多年未见的老友重逢,她静静地坐在你对面,分享着她独居的日常,那些琐碎却又充满意义的点点滴滴。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家的意义”的阐述所打动。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承载着情感、记忆和自我认同的地方。主人公如何一点点地将自己的住所打造成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避风港”,如何在这个空间里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这些都让我感同身受。我喜欢书中那种“微小确幸”的捕捉,一杯热茶的温度,一本书的香气,一次不期而遇的微笑,这些都构成了生活的美好。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独立”的定义,它不是孤立,而是拥有自主选择和自我创造的能力,能够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活出精彩。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意想不到的启发。我一直以为“一个人住”可能意味着某种程度的孤独和无奈,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通过她真实的经历和感悟,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积极、更加充实的一面。她并没有回避一个人生活中的挑战,但她更侧重于如何从中发现乐趣,如何将这种独处的时光转化为一种成长的契机。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自我关怀”的部分,主人公是如何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如何通过一些简单的仪式感来提升生活的品质。比如,每天为自己准备一顿营养均衡的早餐,睡前听一段舒缓的音乐,或者在周末抽出时间去探索城市里的小巷。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构建了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生活。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也开始尝试着在自己的生活中加入一些新的元素,比如定期给自己买一束鲜花,或者学习一道新的菜肴。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住,更是关于如何爱自己,如何过好属于自己的每一天。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简约的色调,一个孤零零的人影,却带着一种莫名的宁静感。翻开书,我并没有立刻被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反而是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作者细腻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捕捉。读着读着,我仿佛也跟着主角一起,在那个属于自己的空间里,感受着孤独,却又从中汲取力量。那些关于食物的描写,简单的食材,却被赋予了治愈人心的力量;那些关于小确幸的瞬间,一次偶然的阳光洒落,一首喜欢的歌,都像是生活中的小小的惊喜。这本书不是那种会让你热血沸腾的,它更像是一位知心的朋友,在你需要的时候,静静地陪在你身边,用一种温和的方式,告诉你,即使一个人,也可以活得有滋有味。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整理和收纳的段落,不是那种冰冷的技巧,而是渗透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我空间的尊重。看着主角如何一步步将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我仿佛也受到了启发,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如何让自己的空间变得更加舒适和有意义。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才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引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