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计算机网络与卫星通信网络融合技术
定价:66.00元
作者:孙晨华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1181093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计算机网络与卫星通信网络融合技术》在系统地分析计算机网络与卫星通信网络(简称卫星网络)的区别与联系、计算机网络各层协议对卫星网络适应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卫星网络的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等各层的优化设计方案,是作者多年来从事计算机网络和卫星网络融合方向部分研究成果和工程实际经验的总结。《计算机网络与卫星通信网络融合技术》在梳理相关基础知识的同时,特别关注了计算机网络和卫星网络的融合点,突出强调了理论性和工程实现性的结合,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参考价值。
目录
章概述
1.1计算机网络与卫星网络发展历程
1.1.1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发展历程
1.1.2通信卫星及卫星网络发展历程
1.2计算机网络分层模型及协议
1.2.1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
1.2.2混合模型及协议
1.3计算机网络与卫星网络融合应用和问题分析
1.3.1融合应用场景
1.3.2卫星通信不利于IP应用的特点分析
1.3.3计算机网络与卫星网络融合问题分析及技术途径
第2章计算机网络及卫星网络数据链路层协议
2.1常用计算机网络数据链路层协议
2.1.1以太网数据链路层协议
2.1.2HDLC数据链路层协议及其扩展
2.1.3ATM数据链路层协议
2.2卫星网络数据链路层协议
2.2.1FDMA/DAMA卫星网络数据链路层协议
2.2.2MF—TDMA卫星网络数据链路层协议
2.2.3卫星ATM网络数据链路层协议
2.2.4DVB—RCS卫星网络数据链路层协议
2.2.5CCSDSAOS数据链路层协议
第3章计算机网络及卫星网络路由技术
3.1常用路由协议原理
3.1.1单播路由协议
3.1.2组播路由协议
3.2路由协议在卫星网络中适应性分析与仿真验证
3.2.1卫星网络路由协议分析
3.2.2单播路由协议适应性分析
3.2.3组播路由协议适应性分析
3.2.4路由协议在卫星网络中适应性仿真
3.3典型卫星网络路由解决方案及优化
3.3.1FDMA/DAMA卫星网络路由方案
3.3.MF—TDMA卫星网络路由方案
3.3.3DVB—RCS卫星网络路由方案
3.3.4基于星上处理的卫星网络路由方案
第4章卫星TCP增强技术
4.1TCP流程及传输控制机制
4.1.1TCP流程
4.1.2TCP传输控制机制
4.2TCP在卫星网络中的适应性分析
4.2.1卫星长时延对TCP的影响
4.2.2高误码对TCP的影响
4.2.3不对称信道对TCP的影响
4.2.4频繁中断对TCP的影响一
4.3卫星网络TCP增强技术
4.3.1TCP增强技术概要
4.3.2针对卫星链路特性的TCP增强技术解决方案
4.3.3针对典型卫星应用场景的TCP增强技术解决方案
4.4典型卫星网络TCP增强技术应用
4.4.1FDMA/DAMA卫星网络TCP增强技术应用
4.4.2TDMA卫星网络TCP增强技术应用
4.4.3DVB—RCS卫星网络TCP增强技术应用
4.4.4基于星上处理的卫星网络TCP增强技术应用
第5章卫星网络应用层协议增强技术
5.1应用层协议及卫星适应性分析
5.1.1应用层协议简介
5.1.2应用层协议卫星适应性简要分析
5.2协议及卫星适应性分析
5.2.1协议流程
5.2.2协议在卫星网络中的适应性分析
5.3常用增强技术
5.3.1增强技术概要
5.3.2Web缓存技术
5.3.3Web预取技术
5.3.4流程优化技术
5.4增强技术在卫星网络中的应用及优化设计
5.4.1增强技术在卫星网络中的应用部署
5.4.2结合卫星广播特性的增强技术优化设计
第6章卫星lP压缩技术
6.1IP包头压缩技术
6.1.1IP包头压缩技术标准概况
6.1.2RFC3095(ROHC)基本原理
6.2IP净荷压缩
6.2.1IP净荷压缩技术标准概况
6.2.2RFC3173(IPComp)基本原理
6.3IP压缩技术在卫星网络中的必要性和适应性分析
6.3.1IP压缩技术针对卫星网络的必要性分析
6.3.2IP压缩技术在卫星网络中的适应性分析
6.4卫星网络lP压缩技术的典型应用
6.4.1基于点对点窄带卫星信道的应用
6.4.2基于点对多点卫星网络的应用
第7章卫星lP网络服务质量保证技术
7.1IP网络QoS技术及其在卫星网络中的适应性分析
7.1.1IP网络常用QoS模型
7.1.2IP网络QoS技术在卫星网络中的适应性分析
7.2卫星lP网络QoS技术
7.2.1卫星网络QoS功能组成
7.2.2卫星网络QoS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及解决思路
7.3不同体制卫星网络的QoS实现
7.3.1FDMA/DAMA网络QoS实现
7.3.2TDMA网络QoS实现
7.3.3DVB—RCS网络QoS实现
7.3.4基于星上处理卫星网络QoS实现
第8章研究的新领域展望
8.1SDN
8.1.1SDN的概念
8.1.2SDN的发展现状
8.1.3SDN应用的优势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
8.2NFV
8.2.1NFV的概念
8.2.2NFV的发展现状
8.2.3NFV的应用优势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
8.3云计算
8.3.1云计算的概念
8.3.2云计算的发展现状
8.3.3云计算应用的优势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
8.4卫星网络与地面网络融合发展趋势
8.4.1卫星网络发展
8.4.2融合技术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
缩略语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计算机网络与卫星通信网络融合技术》的书名,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技术好奇心。我是一名在通信运营商工作的技术支持人员,平时接触的主要是光纤、4G/5G等地面通信技术。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and its integration with traditional computer networks – this is a domain that has always seemed somewhat distant and specialized to me. However, the prospect of merging these two seemingly disparate worlds opens up a fascinating avenue of exploration. I'm particularly intrigued by th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Imagine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s where vast amounts of data collected by satellites need to be efficiently processed and transmitted back to ground-based computing centers; how would a converged network facilitate this? Or consider the deployment of large-scale IoT networks in geographically challenging terrains – how can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act as a backbone or a supplementary link to ensure reliable connectivity? The book’s title suggests a deep dive into the technical intricacies, and I'm eager to understand the protocols and standards that govern such a fusion. Is there a standardized approach, or are there multiple competing architectures? What are the challenges in terms of interoperability, security, and Quality of Service (QoS) when bridging terrestrial and space-based networks? I’m hoping for explanations that demystify complex concepts with clear diagrams and logical flow. The idea of a unified network, capable of leveraging the strengths of both worlds – the ubiquity and low latency of terrestrial networks, and the global reach and resilience of satellite networks – is incredibly appealing. I’m keen to learn about the innovative solutions that have been developed to overcome the inherent limitations of each technology and to create a synergistic whole.
评分我是一名对网络安全充满警惕的IT安全顾问。《计算机网络与卫星通信网络融合技术》这个书名,立刻引发了我对安全方面的思考。在地面网络中,我们已经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安全威胁,如DDoS攻击、数据泄露、中间人攻击等等。当卫星通信被引入,并且与地面网络进行融合时,这是否会带来新的安全漏洞和挑战?我尤其关注这本书在安全方面的内容。例如,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如何确保从地面网络传输到卫星,再从卫星传输回地面的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卫星通信本身是否存在被干扰、被劫持的风险?如果存在,书中会探讨哪些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机制或者入侵检测系统,能够有效地保护融合网络免受攻击?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安全架构设计的建议,例如如何建立一个纵深防御体系,将安全措施覆盖到网络的各个层面,从用户终端到卫星终端,再到地面站和核心网络。此外,我也想了解,在发生安全事件时,如何进行快速的响应和恢复,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取证和溯源。对于那些在关键基础设施领域,如能源、交通、金融等行业,部署融合网络时,安全的重要性更是无与伦比。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行业内的最佳实践或者案例分析,让我们能够借鉴经验,避免潜在的安全风险?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计算机网络与卫星通信网络融合技术》,听起来就充满了科技前沿的魅力。我是一名对物联网(IoT)发展非常感兴趣的工程师,我看到这本书的出现,立刻联想到它在物联网领域的巨大潜力。如今,物联网设备数量爆炸式增长,很多设备部署在传统网络难以覆盖的区域,比如广阔的农田、海洋、沙漠,甚至是移动的交通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卫星通信的加入,无疑能够极大地拓展物联网的部署范围和应用场景。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如何将物联网通信与卫星网络进行有效的融合。例如,对于那些低功耗、低带宽的物联网设备,如何设计一种高效的通信协议,使其能够通过卫星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同时又不至于消耗过多的能源?在数据汇聚方面,当海量的物联网设备通过卫星上传数据时,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平台来接收、处理和存储这些数据?这本书是否会介绍一些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解决方案,例如LPWAN(低功耗广域网)技术与卫星通信的结合?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在智慧农业、环境监测、智慧物流等领域,如何利用融合网络实现更广泛、更精细化的物联网应用。此外,我还想了解,在这样的融合网络中,如何实现设备的安全管理、数据的高效分析,以及如何保证通信的可靠性和低成本。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书名就吸引了我——《计算机网络与卫星通信网络融合技术》。我是一名对网络技术充满好奇心的学生,特别是对于那种能够跨越物理界限,连接全球的通信方式。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暗示着一个激动人心的领域:将我们日常接触的计算机网络,与高高在上的卫星通信巧妙地结合起来。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场景:在偏远地区,那里可能没有传统的基站信号,但只要有卫星,我们就能上网冲浪,甚至视频通话,这简直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成真!又或者,在灾难发生后,地面通信设施可能被摧毁,但卫星通信网络能够迅速恢复,为救援工作提供生命线。这本书似乎就是为我解答这些“黑科技”背后的原理和实现方式。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深入浅出地解释,究竟是如何做到将两种如此不同的网络进行“融合”的。是技术上的对接,还是协议上的兼容?卫星通信的高延迟和带宽限制,如何与计算机网络的低延迟和高带宽需求相匹配?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了解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比如一些已经实现的融合项目,或者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作为一名初学者,我担心过于晦涩的技术术语会让我望而却步,但我同时也相信,优秀的教材总有办法让复杂的问题变得易于理解。如果书中能配以清晰的图示和生动的比喻,那就再好不过了。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种下了一颗求知欲的种子,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探索这个连接天地、无远弗届的通信世界。
评分我是一名对新兴技术充满热情的研究生,尤其是那些能够解决现实世界难题的技术。《计算机网络与卫星通信网络融合技术》这个书名,瞬间就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一直关注着通信技术的演进,而将计算机网络与卫星通信相结合,这无疑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的重要发展方向。我的研究方向涉及分布式系统和边缘计算,我非常想知道,这种融合技术在这些领域能带来哪些新的机遇。例如,在智能交通系统中,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卫星通信来扩展地面网络的覆盖范围,为自动驾驶汽车提供更可靠的导航和通信支持?在智慧农业领域,那些远离城市、缺乏地面网络基础设施的农场,如何利用卫星通信来部署大量的传感器,实现精准灌溉和病虫害监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融合网络的设计原则和关键技术。例如,在网络拓扑设计上,如何平衡卫星链路的成本和带宽,以及如何有效地将地面网络中的数据流量路由到卫星链路,反之亦然?在协议层面,是否存在一些特殊的协议或扩展,用于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无缝通信和数据交换?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趋势,例如关于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如何在融合网络中得到应用,以及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来优化网络的性能和资源管理。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例如在深空通信、月球或火星基地建设中的应用,那就更令人兴奋了。
评分在我眼中,《计算机网络与卫星通信网络融合技术》这本书的出现,预示着一种更为宏伟的网络愿景。我是一名热衷于探索通信技术边界的科技爱好者,经常关注着那些能够颠覆我们现有认知的创新。卫星通信,一直以来给我的感觉是遥不可及,用于高端的军事、科研或者一些特定的商业领域。但如果它能与我们日常所用的计算机网络融合,那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无论你身在何处,无论地面网络如何糟糕,你都能享受到稳定可靠的网络连接。这对于那些生活在偏远地区、经常出行的人来说,绝对是一个福音。我好奇的是,这种融合是如何实现的?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如何设计一个能够无缝接入卫星通信的计算机网络架构?比如,在用户终端层面,是否需要特殊的硬件或软件来支持这种混合连接?在网络协议层面,如何解决卫星通信固有的高延迟和信号不稳定问题,使其不至于影响用户体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让我们能够理解,如何在实际项目中构建和部署这样的融合网络。例如,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在办公室、分支机构甚至野外作业点,利用卫星通信作为备用或者增强的网络连接?对于个人开发者来说,是否能够基于这种融合技术,开发出一些有趣的应用?我期待书中能有详细的技术解析,并且配以清晰的图表和流程图,能够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其中的原理。
评分作为一名对通信历史和未来发展都充满兴趣的学者,《计算机网络与卫星通信网络融合技术》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通信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改变人类社会连接方式的重大技术变革感到着迷。从早期电报的出现,到电话的普及,再到互联网的革命,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现在,卫星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融合,无疑是正在发生的又一次深刻变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历史的视角,梳理这种融合技术的发展脉络,介绍主要的里程碑事件、关键的技术突破以及重要的参与者。同时,我也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种融合技术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带来的深远影响。例如,它如何改变信息的传播方式,如何促进全球化的发展,如何缩小数字鸿沟,又会带来哪些新的社会问题和挑战?在技术层面,我希望书中能够清晰地阐述,不同类型的卫星通信技术(如低地球轨道卫星、静止轨道卫星)与地面计算机网络如何进行集成,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以及在不同场景下,应该如何选择和部署。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洞察,例如在太空互联网、星地一体化网络等方面的展望,以及这种融合技术将如何塑造我们未来的通信生活。
评分看到《计算机网络与卫星通信网络融合技术》这本书,我联想到的是那种“万物互联”的终极愿景。我是一名对未来科技充满幻想的程序员,总想着能够构建出更智能、更无处不在的网络。这本书的出现,似乎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关键的技术路径。我特别关注书中在网络智能化和自动化方面的内容。想象一下,一个能够根据实时网络状况,智能地在地面网络和卫星网络之间切换流量的网络,是不是听起来就非常高效?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如何利用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等技术,来实现对融合网络的精细化控制和管理。例如,如何通过编程的方式,动态地配置网络路由,优化带宽分配,甚至实现故障的自动检测和恢复?在用户体验方面,是否能够通过一些智能的算法,主动地预测网络拥堵,并提前将流量切换到更通畅的路径,从而保证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几乎感觉不到延迟的变化?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网络编排和自动化工具的介绍,以及一些在实际部署中,如何实现网络智能化管理的经验和技巧。如果书中还能探讨一些关于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来优化融合网络的性能,例如预测流量需求、检测异常行为、进行资源调度等,那将是非常令人兴奋的。
评分拿到《计算机网络与卫星通信网络融合技术》这本书,我首先是被它所描绘的宏大图景所吸引。作为一名在传统互联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一直对突破地域限制的通信技术充满兴趣。卫星通信,在我看来,一直是神秘而高端的存在,它解决了地面网络覆盖的盲区,为那些“网络沙漠”带来了希望。而将它与我们日常所依赖的计算机网络融合,这其中蕴含的巨大潜力让我兴奋不已。我想象着,通过这本书,我可以了解到,如何在现有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上,无缝地引入卫星通信的优势,从而构建出更加鲁棒、更加普适的网络。比如,在一些极端环境下,比如海上钻井平台、偏远的山区,甚至是太空站,计算机网络如何与卫星通信协同工作,提供稳定的数据传输。我更关注的是,这种融合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延迟问题,我想是很多人对卫星通信的第一印象,但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如何通过先进的路由算法、数据压缩技术,甚至是边缘计算,来缓解这种延迟,使其在某些应用场景下,可以被接受甚至忽略?带宽问题同样重要,卫星通信的带宽相对有限,如何有效地分配和管理,确保关键数据的传输?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关于网络架构设计的指导,例如如何设计一种混合网络模型,让数据流能够智能地在地面和卫星网络之间切换,以达到最佳的性能和成本效益?我期望书中能包含一些案例研究,展示一些成功的融合应用,例如在物联网、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增强,或是应急通信系统中,这种融合技术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评分我的研究领域是无线通信,而《计算机网络与卫星通信网络融合技术》这本书,恰好触及了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交叉点。我一直关注着如何在复杂的无线环境中,实现高效、可靠的数据传输。卫星通信,作为一种独特的无线通信方式,其引入必然会给整个网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尤其想了解书中在无线接入技术和信道管理方面的探讨。例如,如何设计一种能够有效地在卫星和地面终端之间进行调度的无线接入方案,以最大化频谱利用率和网络吞吐量?在面对卫星通信固有的延迟和多普勒效应时,有哪些先进的调制解调技术和信道编码技术能够应对这些挑战?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先进的无线通信技术,例如5G/6G技术与卫星通信的融合应用,以及如何在这些融合网络中实现更智能的波束赋形、干扰协调和移动性管理。此外,我还对网络中的资源共享和协同优化感兴趣。例如,如何实现地面无线资源与卫星通信资源的动态分配和调度,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性能需求?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关于协同优化算法和协议的设计思路?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例如在多层异构网络协同、边缘智能无线接入等方面的探讨,为我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