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想象的互动 网络人际传播中的印象形成 |
| 作 者: | 张放 |
| 定价: | 49.00 |
| ISBN号: | 9787301291696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开本: | 16 |
| 装帧: | 平装 |
| 出版日期: | 2018-2-1 |
| 印刷日期: | 2018-2-1 |
| 编辑推荐 |
| 现代传播媒介重构了人类的精神意识活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中的大部分都由媒介来提供并终反映在媒介文化之中。网络媒介及其构造出的虚拟空间更加凸显了这一趋势,它不仅在宏观上催生社会结构的变革,同时也在微观上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认知。而印象形成是社会认知的核心,因此探索网络印象与面对面有何差异以及如何形成,是深入认识网络人际传播中的社会认知过程与机制的重要基础。 |
| 内容介绍 |
| 网络世界中的人际交往在当下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人际关系也成为现实人际关系的重要补充。但通过网络人际传播进行的交往带给人们的是与线下交往完全不同的体验,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的途径和方式更是与线下迥然不同。本书通过对不同网络传播平台使用者进行在线访谈的质性研究和基于网络聊天模拟的控制实验研究对网络人际传播中印象形成的影响因素、机制与效果进行了探究,既是对网络媒介如何改变日常生活的理论探索,也可以作为传播学研究者从事控制实验研究、在线访谈研究的参考。 |
| 作者介绍 |
| 张放,博士,四川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传播学会人际传播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计算传播学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史论、人际传播、传播效果,研究成果先后获全国百篇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首届全国新闻传播学论文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
| 目录 |
|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文献回顾/ 四、 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 五、 研究框架与内容/ 章网络人际传播的发展及现状/ 一、 网络人际传播的界定/ 二、 网络人际传播的技术形态及其模式 演变/ 第二章网络人际印象形成影响因素的预研究/ 一、 方法与设计/ 二、 访谈资料的扎根理论分析/ 三、 探讨与结论/ 第三章网络人际传播中印象形成效果的实验 研究/ 一、 研究问题与假设/ 二、 实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四、 解释与讨论/ 五、 结论/ 第四章网络人际传播中印象形成机制的实验 研究/ 一、 研究问题与假设/ 二、 实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四、 解释与讨论/ 五、 结论/ 第五章网络人际传播中各类线索对印象形成影响的实验 研究/ 一、 研究问题与假设/ 二、 实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四、 解释与讨论/ 五、 结论/ 第六章网络印象形成双因素模型/ 一、 网络印象形成双因素模型的构建/ 二、 网络印象形成双因素模型的理论意义/ 三、 本书的不足与未来研究的建议/ 附录一论“computer�瞞ediated communication”的中译定名问题 ——基于学术史与技术史的考察/ 附录二NEO五因素印象测评量表/ 附录三印象目标人物基本特征设定/ 附录四强启动材料/ 附录五弱启动材料/ 附录六个人资料线索单独呈现材料/ 附录七表达风格线索与交流内容线索结合呈现材料/ 附录八表达风格线索单独呈现材料/ 附录九交流内容线索单独呈现材料/ 参考文献/ 后记/ |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
我一直对“传播”这个宏大的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充满兴趣,而《想象的互动》则直接将目光聚焦在了网络人际传播这个最具代表性的领域。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暗示着网络环境下的交流并非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充满了主观的解读和建构。我们如何在屏幕的另一端,去“想象”对方的表情、语气、甚至人格?这种“想象”是基于真实的线索,还是更多地受到我们自身过往经验、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网络平台算法的影响?作者张放教授,作为北京大学的一位学者,其研究的严谨性和理论的深度是毋庸置疑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深入探讨,网络媒介的特质,比如异步性、匿名性、以及信息的可塑性,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我们形成印象的规则和逻辑。它是否会揭示出,网络印象形成与面对面交流中的印象形成,存在着哪些根本性的差异?又或是,是否存在着一些共通的心理机制,只是在网络环境下被放大或扭曲了?我渴望从中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去洞察那些驱动我们在虚拟世界中相互理解与误解的深层原因。
评分拿到《想象的互动》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它直击了当下社会最核心的议题之一。网络人际传播已经从一个新奇事物,演变成了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印象形成”则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我们如何在网络上塑造自己的形象,又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海洋中去认识他人?这本书的书名就点出了核心问题——“想象的互动”。这让我思考,在没有非语言线索(如表情、肢体语言)的情况下,我们对对方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文字、图片、视频等媒介所呈现出的信息,然后通过我们自己的理解和加工“想象”出来的。张放教授的这本书,究竟会如何深入剖析这个“想象”的过程?它是否会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解释我们为何会倾向于做出某种特定的印象判断?还是会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不同网络平台的特性如何影响着印象形成的质量和准确性?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系列令人信服的理论框架和案例分析,帮助我理解网络媒介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了人与人之间的“看见”与“被看见”,以及这种重塑对我们现实社交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
评分《想象的互动》这本书的标题,让我立刻联想到当代人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的数字生活。从微信的聊天列表到微博的热搜,再到抖音的短视频流,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进行着某种形式的“互动”。而“印象形成”,作为人际交往的基石,在网络世界中似乎变得尤为微妙和复杂。我们如何从寥寥数语的评论、一张精心挑选的自拍,甚至一段经过剪辑的视频中,去勾勒出一个人的形象?“想象的互动”这个词,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不确定性和主观性。我很好奇,作者张放教授将如何引领我深入这场关于网络人际传播的理论探索。这本书是否会揭示,在虚拟的空间里,我们构建对他人的印象,是更容易受到信息过滤、群体效应,还是个人偏好的影响?它是否会探讨,当“印象”的形成过程被高度“想象化”后,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情感连接、信任建立,甚至社会认同,可能产生哪些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分析的工具,让我能够更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网络中所看到的“对方”,究竟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基于我们自己的“想象”构建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想象的互动:网络人际传播中的印象形成》,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为一个深度网络用户,我常常在思考,我们究竟是如何在虚拟世界中认识和理解彼此的?“想象的互动”这个词,道出了其中的精髓——在缺乏直接感官体验的网络环境中,我们对对方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推测和构建的。这让我对张放教授的研究充满了期待。我想知道,他将如何运用传播学理论,去解析这种“印象形成”过程的独特性。例如,社交媒体上精心包装的个人主页,是否会引导我们形成一种“理想化”的印象?而即时通讯中的简短回复,又是否会让我们对对方的情绪产生误判?这本书是否会探讨,这种“想象”出来的印象,与我们基于现实生活中的直接互动所形成的印象,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又或者,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共同塑造我们对人际关系的理解的?我非常渴望从这本书中获得一些深刻的洞见,去理解网络媒介如何改变了我们感知他人、评价他人,以及最终与他人建立连接的方式,从而更有效地 navigate 这个日益数字化的社交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想象的互动:网络人际传播中的印象形成》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在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人际交往。我们通过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工具、视频会议等多种方式进行着前所未有的“互动”。然而,这些互动并非总是如我们所愿的直接和真实。书名中的“想象的互动”似乎暗示着,在虚拟的世界里,我们对对方的认知和判断,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构建,一种基于零碎信息、片面观察和个人预设的“想象”。这让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剖析这种“想象”的过程的,它又如何影响着我们在网络上如何形成对他人、对自己乃至对整个社交环境的印象。是关于那些被精心编辑过的个人资料,还是那些经过深思熟虑的回复?亦或是那些隐藏在屏幕背后的真实情绪和意图?张放教授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又会从哪些经典传播学理论出发,来解读这一新现象?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平常的网络交流,理解其中隐藏的复杂机制,以及这种印象形成方式,最终如何塑造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