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战列舰全史 1914-1960 9787510709203

英国战列舰全史 1914-1960 978751070920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泓 著
图书标签:
  • 战列舰
  • 英国海军
  • 二战
  • 海军历史
  • 军事历史
  • 舰船
  • 英国
  • 历史
  • 战争
  • 海军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鸿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ISBN:9787510709203
商品编码:2908020258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英国战列舰全史 1914-1960

定价:59.8元

作者:江泓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107092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大舰巨炮时代的光荣与梦想!苍茫大海上的钢铁巨兽——战列舰的海权制霸!
  ◆海军史专家章骞倾情作序,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专家顾伟欣绘制超大拉页线图!
  ◆昔日海上霸主,大英帝国一个世纪的战列舰兴衰史。
  ◆上千张舰船照片和彩绘线图,资料详实,考证深入,极具收藏价值!

内容提要


作为曾经辉煌的日不落帝国,英国依靠强大的皇家海军控制着整个海洋。进入铁甲蒸汽时代之后,拥有大口径主炮、厚重装甲和高功率发动机的战列舰成为英国海上力量的象征。在战列舰建造领域,英国不断推出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作品,其中包括“君权”级、“无畏”号、“伊丽莎白女王”级等,这些强大的战舰成为世界海军发展的风向标。尽管如此有名,但是还没有一部系统完整介绍英国战列舰的著作,而本书在这方面次做了尝试。从“勇士”号到“前卫”号,本书收录并详细介绍了曾经在英国皇家海军中服役的每一艘战列舰,甚至还包括了没有成行的N3战列舰计划等。本书将成为读者系统了解英国战列舰和英国近现代海权的手资料。

目录


作者介绍


江泓,男,1984年生,博物馆学及考古学硕士,现就业于烟台市博物馆。自幼对于军事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二战时期的武器装备、战史、战略思想等。自2012年开始编写军事类书籍,现已出版多部作品。

文摘


节选自《“英王乔治五世”级——“威尔士亲王”号》
  1941年12月10日上午10时40分,舰队的瞭望哨发现有可疑飞机正在监视舰队,舰队将防空警戒的等级提高到高。11时,英军的雷达发现了正在靠近的庞大机群,它们是来自元山航空队的35架九六陆攻、来自美幌航空队的33架九六陆攻及来自鹿屋航空队的26架一式陆攻。
  波8架飞机于11时10分集中攻击了“却敌”号,这些飞机被Z舰队猛烈的防空火力击退。11时38分,由25架飞机组成的第二攻击波赶来,它们以9架吸引英舰火力,另外16架则在30米的低空快速向英国战舰靠近,其中9架在距离“威尔士亲王”号800至1800米的距离上投放。在防空作战中,“威尔士亲王”号击落了一架日机,炮手们发现相比平时训练使用的靶机,这些日本飞机的飞行高度更低,飞行速度刚快。
  在第二轮攻击中,有2 至3枚击中了“威尔士亲王”号的左舷,枚击中了靠近左舷螺旋桨支架的位置,爆炸炸断了支架导致螺旋桨轴弯曲、螺旋桨叶脱落。变形的桨轴搅碎了轴管中的密封材料,海水立即灌入机舱内。轮机长下令切断损坏主轴的动力,之后该机舱就被淹没。第二枚击中了后烟囱下方,爆炸致使184至298号肋骨区域进水,进水舱室包括应急柴油发电机舱、涡轮发电机舱。大量舱室进水导致了舰体发生倾斜,很多舱室都被放弃。两枚对“威尔士亲王”号造成的大损失就是让全舰一半的电力和动力丧失。舰体后部电力的中断导致通风、照明、通信系统中断,依靠电力运行的水泵无法工作。攻击同时还影响了“威尔士亲王”号的防空能力,1座133毫米炮塔的扬弹机出现故障,1座库被淹,2座丧失电力,1座282型和3座285型火控雷达失灵。
  等第二波日机飞走后,“威尔士亲王”号上的损管人员开始了全力抢修,大家头戴面具在闷热的舰底防堵漏洞、修复设备。尽管船员们奋力工作,但是“威尔士亲王”号还是出现了舰体倾斜和无法控制等严重问题。
  11时56分,日军的第三攻击波开始对Z舰队进行攻击,很快“却敌”号战列巡洋舰被击沉。由于舰体倾斜和供弹出现问题,“威尔士亲王”号上的防空炮战斗力大减,这艘行动缓慢的战舰接连被4枚击中右舷:枚鱼
  雷击中舰艏并炸出了一个直径6米的大洞;第二枚击中了“B”炮塔下方,炮塔的扬弹系统全毁;第三枚击中了后部指挥塔下方;第四枚直接击中了螺旋桨轴,整个桨轴弯曲到舰底内侧。
  12时41分,8架日本飞机在“威尔士亲王”号头上盘旋,它们在2600米高度上投下7枚500公斤炸弹,其中一枚击中了左舷的弹射器甲板。13时,“威尔士亲王”号的进水量已经达到了18000吨,里奇舰长命令弃舰。驱逐舰“伊莱克特拉”号靠近“威尔士亲王”号接走部分幸存的船员,他们回头时甚至能看到菲利普斯上将和舰长里奇站在舰桥上向大家挥手,两人打算与舰同沉。13时15分,“威尔士亲王”号快速向左倾斜翻了个个,其红色的
  舰底露了出来。一会儿,“威尔士亲王”号带着870名官兵从海面上消失,其中就包括菲利普斯上将和里奇舰长。
  “威尔士亲王”号和“却敌”号是批完全由飞机击沉的大型战舰,这一战预示了海战模式将在未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海军的报告中指出:的攻击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人员必须接受充分的防空训练才能在遇到类似的攻击时减少伤亡。
  今天,“威尔士亲王”号的残骸静静地躺在海平面以下68米的地方,位置是:N 3°33′36″,E 104°28′42″。根据英国颁布的《1986年海军遗址保护法》,“威尔士亲王”号在2001年成为受到保护的海军遗址,皇家海军会定期更新在海面上白色的标识浮标。2002年,在英国国防部的许可下,潜水员将“威尔士亲王”号上的船钟打捞出水,Z舰队的幸存者们也举行了悼念活动。打捞上来的船钟后来由英国海军大臣兼海军参谋长的海军上将阿伦·韦斯特(Alan West)爵士亲手放在利物浦默西塞德海事博物馆的展位中。

序言


前言
  战列舰(Battleship)是历史上强大的海战兵器,其装备了威力巨大的大口径舰炮和厚重坚韧的硬化装甲,是大舰巨炮时代苍茫大海上的钢铁巨兽!战列舰是人类迈入工业文明之后创造的庞大、复杂的精密武器系统,其代表了当时科学技术的高成就。作为海军力量的核心,战列舰饱含了一个国家的光荣与梦想!
  战列舰一词来源于战斗编列舰(line-of-battle ship),代表了17至19世纪在海战中排成战列线进行战斗的大型风帆战舰。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蒸汽机、装甲钢板和后装火炮等技术开始应用于海军造舰领域,铁甲舰由此诞生。经过铁甲舰时代的摸索,英国于1889年开始建造的“君权”级奠定了近代战列舰的基本结构,而1906年下水服役的“无畏”号更是掀起了“全装重型火炮”的革命,此后世界海军强国纷纷进入热血沸腾的无畏舰时代。
  在战列舰的发展史上,英国就像一面旗帜,一直在战列舰建造技术的革新与发展。以海权立国的英国一直将海军的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战列舰更是重中之重,它们是大英帝国海权的象征。曾几何时,当一艘艘巨大战舰喷着黑烟在海平面上露出绵延不绝的高大三角桅杆时,那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就已经证明了谁才是大海的真正主人。
  作为系统介绍英国战列舰发展历史的书籍,以大时间段叙事的《英国战列舰全史》分为三册:前无畏舰时代、无畏舰时代和超无畏舰时代。从“勇士”号开始,在经历了稳重的“君权”级、革命性的“无畏”号、坚实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憨厚的“纳尔逊”级、高大的“英王乔治五世”级之后,英国战列舰终以俊美的“前卫”号收官。可以说,英国战列舰的历史就是其海上霸业的兴衰史。
  本书在宏观介绍英国海军每个级别战列舰(包括计划与未建成的级别)的同时,对每一艘战列舰的舰史都有详细记述。在战列舰之外,本书还增加了与战列舰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英国海军发展战略、重要海军人物、造船工业及技术革新、海军军备竞赛、经典海上战役等等,力求可以在大历史的背景下去记录英国战列舰的发展之路,追溯大舰巨炮时代的壮丽与辉煌。
  本书的相关数据资料来源于英国海军官方网站、档案馆已公开的文档以及与英国战列舰相关的专业论著,此外还有外的专业军事网站和杂志等。在编写过程中,由于掌握的资料有限,难免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读者指正。
  在《英国战列舰全史》的成书过程中,我有幸请到中国海军史研究会的顾伟欣先生为本书绘制精细战列舰线图,其精湛的技术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令人钦佩,精美的线图为本书增色不少。在此我还要感谢中国海军史研究会的朋友、王子午、赵国星等人,感谢诸位老师提供的大量资料及指导意见。
  我要特别感谢章骞老师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作为学识渊博的海军史专家,章骞老师不但一直支持鼓励我,而且还为本书提供宝贵资料,我本人深感荣幸。后我要感谢李泽慧,正是你的帮助和关怀伴我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江泓
  2015年1月10日于烟台


现代海权战略的演进:从无畏舰时代到冷战前夕的全球海军格局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上半叶,全球主要海军强国在技术革新、战略思想转变和地缘政治冲突驱动下,如何塑造和重塑其海上力量的复杂历程。聚焦于1906年至1960年代初这一关键时期,我们将探讨“无畏舰革命”如何彻底颠覆了既有的海军设计哲学,以及随后的几次世界大战如何检验并最终改变了海战的本质。 第一部分:无畏时代的黎明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军对决(1906-1918)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20世纪初,以英国“无畏舰”(Dreadnought)的问世为标志的海军军备竞赛的白热化阶段。我们详细考察了各国——尤其是英国和德国——在舰船设计上的竞争与差异,分析了蒸汽轮机、全重炮布局以及火控系统的技术飞跃如何使得传统战舰迅速过时。 随后,叙事转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聚焦于北海的“针锋相对”。详尽描述了日德兰海战(Jutland)的战略背景、战术部署及其对双方海军指挥官心理和国家海军政策的长期影响。本书不仅关注了主力舰的直接交锋,还深入探讨了潜艇战(U-boat Campaign)的兴起,分析了它如何首次对传统的海上贸易和防御战略构成了结构性的威胁。此外,对水上飞机和早期航空母舰概念的萌芽阶段也有所涉猎,探讨了海军航空兵在早期战争中扮演的侦察和辅助角色。 第二部分:战间期的困境与海军条约体系的兴衰(1919-1939)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未带来持久的和平,而是催生了旨在限制军备的国际条约体系。本章核心分析了华盛顿海军会议(1922)和伦敦海军会议(1930)的谈判过程、主要参与者的战略考量以及这些条约对各国海军现代化计划的深远限制。我们将详细阐述条约如何迫使各国在战列舰的口径、吨位上做出妥协,并意外地促成了航空母舰这一新兴力量的加速发展。 在分析技术发展时,本部分着重考察了战间期对战列舰设计的改进尝试,包括装甲防护理论的演变、主炮射程和精度的提升,以及如何试图在新的速度与防护之间找到平衡。同时,深入研究了航空母舰从试验平台向成熟战斗单位的转变,特别关注了美国、英国和日本在舰载机联队组织和舰体设计上的不同侧重点。潜艇技术也未被忽视,其潜航深度、续航力和鱼雷性能的显著提升,预示了它们在下一次冲突中的关键作用。 第三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海权决定性时刻(1939-1945)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全书的高潮,详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战如何重新回归其战略核心地位,但其形态已截然不同。 首先,关注大西洋的“狼群战术”与反潜战的激烈较量。分析了德国水面突击舰(如“俾斯麦”号)的战略意图与最终失败的原因,并详细描述了声呐(ASDIC)、雷达以及护航体系在扭转大西洋战局中的决定性作用。 其次,重点剖析了太平洋战场的“航母主导时代”。我们细致地梳理了珊瑚海、中途岛和圣巴巴拉海战等关键冲突,展示了在这些战役中,舰载航空兵如何取代了主力舰炮火成为决定性的杀伤力量。分析了美国海军在快速工业化和大规模航母建造计划下的战略优势,以及日本海军在技术和后勤上的局限性。 最后,讨论了二战后期对剩余主力舰的重新定位,例如英国海军在欧洲战场对岸轰炸的支持任务,以及战列舰在面对先进空袭时所展现的脆弱性。同时也考察了登陆作战(如诺曼底登陆)中,旧有大舰艇火力支援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部分:战后调整与冷战的序幕(1946-1960) 战争的结束带来了海军力量的结构性重组。本部分探讨了战后各国如何处置庞大的战争舰队,以及在美苏对峙的背景下,海军战略的焦点如何从远洋决战转向区域威慑和反潜防御。 重点分析了喷气式飞机时代的到来对舰载航空兵设计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同时,研究了核动力技术在水面舰艇(巡洋舰和航母)和潜艇(特别是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SSBN的研发)上的初步应用,以及这些“次世代”舰艇对未来海战概念的影响。战后,剩余的战列舰大多被迅速退役或改造,象征着一个时代的彻底终结。本书在此段落探讨了“列克星敦”级和“依阿华”级等舰艇的短期复役与最终命运,分析了它们在朝鲜战争中作为岸轰平台的短暂“回光返照”。 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深入分析,本书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图景:描绘了从追求超无畏舰到最终接受核动力导弹水面舰艇出现的五十年间,现代海军如何应对技术颠覆、外交限制与全球冲突的严峻考验,展现了技术进步与国家战略目标之间复杂而动态的相互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关于战列舰的书籍时,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关于船舰本身的技术细节。我更想深入探究的是,在历史的洪流中,战列舰所扮演的具体角色以及它们对地缘政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北海的几次大规模舰队决战,它们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战争的进程?又比如,二战期间,俾斯麦号的覆灭,或者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在珍珠港事件后的重建,这些事件都与战列舰的命运息息相关。我还对战列舰的设计理念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什么在某个时期,大家会疯狂地追求更大口径的主炮?而到了后期,又为何开始强调防空能力和速度?这些演变背后,必然有其深刻的军事战略和技术原因。我相信,这些巨舰不仅仅是军事武器,更是国家力量和工业实力的象征。它们的兴衰,也折射出了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崛起与衰落。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看到一个更广阔的历史图景。

评分

坦白说,我对战列舰的兴趣,更多地源于一种历史情怀和对工业美学的欣赏。想象一下,那些庞大的船体,密集的炮塔,精密的火控系统,它们在那个没有卫星导航、信息传递相对缓慢的时代,是如何协调运作,协同作战的?我特别好奇的是,在实战中,战列舰是如何发挥其“炮术艺术”的。那动辄数百吨的炮弹,如何在数百公里的距离上精确命中目标?这背后涉及到的弹道计算、风速修正、炮手经验等等,都充满了令人着迷的细节。还有,战列舰在战术上的运用,例如是作为舰队的核心,提供火力支援,还是作为独立的突击力量,进行破交作战?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对战列舰的战术定位又有哪些差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解读这些内容,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战列舰在海战中的实际作用,以及它们在战争策略中的地位。

评分

我购买这类书籍,最看重的是其资料的翔实程度和分析的深度。关于战列舰,我希望能看到详尽的舰船数据,包括排水量、尺寸、装甲厚度、主副炮型号和射程、发动机功率等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看到这些数据背后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演变。例如,为什么某些战列舰会采用独特的舰体设计?为什么某些时候会优先选择更大口径的火炮?这些变化是如何受到当时技术水平、战争需求和经济条件的影响的?我不仅想了解“是什么”,更想知道“为什么”。另外,我对战列舰的部署和战役运用也很感兴趣。它们是如何被分配到各个舰队的?在具体的战役中,它们是如何被部署和指挥的?战役的结果又与战列舰的表现有多大的关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深入的分析,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战列舰在战争中的作用。

评分

对于我而言,战列舰不仅仅是冰冷的钢铁和火炮,它们更像是活着的历史。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关于战列舰的“第一次”。第一次出现全无畏舰的舰队;第一次出现拥有倾斜装甲的战列舰;第一次参加海战的超级战列舰;第一次在实战中,战列舰被航空炸弹击沉,等等。这些“第一次”往往代表着历史的转折点,预示着新的时代的到来。我还会关注战列舰的“最后”。最后建造的战列舰是哪一艘?最后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战列舰炮战发生在何时何地?战列舰最终是如何淡出历史舞台的?是技术原因,还是战略原因,亦或是经济原因?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梳理出战列舰从诞生到辉煌,再到走向没落的完整脉络,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它们在军事史上的独特地位。

评分

在浩瀚的海洋史诗中,有这样一类巨舰,它们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荣光与梦想,书写着波澜壮阔的海上传奇。提到“战列舰”,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钢铁巨兽的身影,它们如同海上的君王,用舰炮的轰鸣宣告着力量与意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激战,乃至冷战前期的剑拔弩张,战列舰都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的设计理念、技术革新、战术运用,无不反映着当时的军事思想和工业水平。从最初的无畏舰时代,到后来追求更大口径主炮和更厚装甲的超级战列舰,再到最后被航空母舰逐渐取代的命运,这一系列演变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我想了解的,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和参数,更是这些庞然大物背后,那些设计者、建造者、指挥官以及水兵们的故事。他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这些钢铁造物送上海洋战场?在残酷的炮火中,他们又经历了怎样的生死考验?那些辉煌的胜利,又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我渴望通过阅读,去触摸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海上时代,去感受战列舰那独特的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