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粟与蔡元培

刘海粟与蔡元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安源 著
图书标签:
  • 刘海粟
  • 蔡元培
  • 近代史
  • 美术史
  • 教育史
  • 人物传记
  • 文化名人
  • 中国近现代史
  • 艺术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06267
商品编码:2916164087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刘海粟与蔡元培

:18.00元

作者:李安源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54740626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蔡元培与刘海粟皆为开拓性人物,颇富传奇色彩。刘、蔡二人的友谊,堪称佳话。刘、蔡二人在艺术教育上的建树,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在他们的交往中。《刘海粟与蔡元培》通过梳理刘、蔡交往史实——“从上海美专到柏林中国美术展”,指出二人的合作意义在于:一是西学引进,一是文化输出。前者,在“五四”前后西学传播过程中,刘、蔡二人以上海美专为平台,用“闳约深美”的教育理念,将西方以“科学主义”为核心的艺术教育形制引入中国,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提供了一个鲜明的个案与典范;后者,二人通过合力打造柏林中国美术展,将中国传统艺术向西方世界输出,反映了二人自觉的民族与历史意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播扬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刘海粟与蔡元培》在钩沉刘、蔡二人交往史实的同时,也用力于清理刘、蔡艺术思想的心路历程,进而挖掘刘、蔡行谊所承载的文化蕴涵。

目录


作者介绍


  李安源,1972年生,安徽庐江人,中国美术史博士,现为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教师,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著有《艺术概论》(与顾平合著),辽宁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文摘


序言



史海钩沉:民国知识分子群像与时代洪流 一卷近观,窥见风云际会中个体命运的挣扎与光辉;一支笔触,勾勒出百年变局下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两位特定人物的并置与比较,而是以更广阔的视角,深入挖掘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界风起云涌的历史现场。它致力于呈现一个立体、复杂且充满张力的知识分子群像,探讨在那个动荡不安、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年代,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群体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动,以及他们的选择对国家命运产生了何种深远影响。 全书结构宏大,分为“思潮的激荡”、“学院的坚守与突围”、“艺术与社会责任”、“海内外的目光与选择”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幅清晰的民国知识图景。 第一部分:思潮的激荡与精神的断裂 本章着重探讨了在“五四”浪潮席卷之后,新旧思想体系如何激烈交锋,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分化与整合。我们细致梳理了新文化运动后,自由主义、科学主义、激进的社会思潮(如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如何在知识精英中扎根、演变。 细读篇章示例: “引介与内化:西方思潮在东方的变异”:探讨康德、杜威、罗素等人的思想如何被中国知识分子选择性地吸收,并与本土传统进行艰难的对话。重点分析了“全盘西化”与“中学为体”两种看似对立实则并行存在的思维模式的内在张力。 “论知识分子的‘启蒙焦虑’与‘救亡图存’的悖论”:深入剖析了知识分子在“救亡”的紧迫感下,对“启蒙”进程的自我怀疑与加速冲动。探讨了这种焦虑如何驱使他们从纯粹的学术研究转向社会干预,甚至参与政治实践。 第二部分:学院的坚守与突围——高等教育的黄金时代 本部分将镜头聚焦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艰难建立与发展,描绘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富有远见的教育家和学者如何在一无所有的环境下,筚路蓝缕地奠定中国现代学术的基石。我们并非简单罗列名校的历史,而是关注制度构建、学术自由的争取,以及教育家们在政治压力下的取舍。 细读篇章示例: “大学的边界:政权与学术的拉锯战”:通过对多所著名高校校务会议的记录与私人信函的分析,展现了教育界人士如何竭力维护大学的自治权,抵御军阀及后续政治力量对校园的渗透。 “学科的本土化实验:从翻译转向原创”:关注如史学、哲学、自然科学等领域,早期学者如何在吸收西方先进理论的同时,尝试用中国本土的材料和问题意识进行开创性的研究,避免学术上的“依附性”。 “教书匠的困境:薪酬、生存与理想的平衡”:揭示了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物质生活条件的窘迫,以及这种困境如何影响他们的研究深度和广度,许多大师不得不身兼数职,辗转于多所学校之间。 第三部分:艺术与社会责任——审美觉醒与现实关怀 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并不仅限于学术殿堂。本章探讨了文学、艺术、新闻等领域知识分子的介入方式。他们如何利用新兴的传播媒介,影响大众的审美取向与价值判断,成为社会舆论的塑造者。 细读篇章示例: “从白话到大众:文学语言的革命与社会动员”:分析了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如何被用作社会批判和大众教育的工具,以及知识分子在推行新的语言规范时所遭遇的阻力。 “现代性的视觉表征:从传统图绘到现代摄影的冲击”:这一部分考察了视觉艺术领域,如何引入西方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观念,以及艺术家们如何运用新的媒材(如版画、电影)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切。 “报刊:知识分子的战场与良心”:通过对当时重要知识分子主编或撰稿的刊物的文本分析,展示了知识分子对时政、社会弊病的尖锐批评,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公共论辩中确立自己的社会角色。 第四部分:海内外的目光与选择——流亡、坚守与身份认同 动荡的局势必然导致知识分子的迁徙与选择。本章关注抗日战争及后续的国共竞争背景下,知识分子面对的抉择——南迁、西迁、出洋,或是留在沦陷区。重点不在于评判谁的选择更“高尚”,而在于理解在极端环境下,知识分子如何调适其身份认同和学术使命。 细读篇章示例: “西南联大的精神遗产:临时性的完美与永久的记忆”:详细考察了迁徙背景下,教育资源如何在艰苦条件下重新集结,学术传统如何在颠沛流离中被顽强地延续,这种“相濡以沫”的精神如何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跨越太平洋的目光:知识分子在海外的身份重塑”:探讨了那些选择赴美、赴欧的学者,他们如何在美国的大学体系中找到新的学术立足点,同时在文化认同上经历的挣扎与适应。 “战后中国的知识结构重塑:回归与疏离”:分析了抗战胜利后,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因经历不同而产生的隔阂,以及他们面对新的政治格局时,如何重新定义自己的学术立场与政治参与度。 结语:未竟的对话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进入民国知识世界复杂肌理的入口。它避免了对任何一位历史人物的简化式颂扬或贬抑,而是努力还原一个充满理想主义、务实精神、也夹杂着妥协与困惑的知识群体。他们留下的精神遗产,至今仍是理解当代中国知识界复杂性的重要参照。阅读此书,如同穿越历史的迷雾,亲耳聆听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深沉叩问。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读历史人物的传记,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看到他们如何在时代浪潮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又如何在相互的联系与张力中,共同书写历史。刘海粟先生的艺术,以其奔放的色彩和独特的笔触,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而蔡元培先生则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深厚的造诣,更在思想启蒙和人格塑造上有着卓越的贡献。这本书《刘海粟与蔡元培》,我更看重的是它如何将这两位似乎有些不同轨迹的人物,进行有机的结合,展现他们之间除却简单的“相识”之外,更深层次的关联。是他们共同的教育理念的契合?是他们对中国未来文化发展的共同愿景?还是在特定历史事件中,他们各自发挥的作用,又如何相互映衬?我渴望看到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具体、细致的细节,比如他们在一场艺术展览上的对话,或者在一次教育改革的讨论中的观点交流,甚至是他们之间某封书信的往来。这些细节,往往能最直接地触动人心,也最能展现人物的真实面貌和时代的温度。

评分

初拿到《刘海粟与蔡元培》这本书,我便被它厚重的封面所吸引。两位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和教育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时代的重量和学术的深度。翻开书页,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两位大师在艺术、教育、乃至社会变革的交汇点上,留下了怎样的思想火花?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他们之间的联系,不仅仅是他们各自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如何相互影响,又如何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面貌。我尤其好奇,作为一位在艺术领域大胆革新、不拘一格的画家,刘海粟与另一位以严谨治学、倡导新文化运动著称的教育家蔡元培,他们的“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是思想的碰撞,还是理念的融合?这本书是否有迹可循地展现了他们共同探讨艺术教育、培养新兴艺术人才的场景?亦或是,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们如何在各自的领域内,又如何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贡献力量?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的。

评分

对于《刘海粟与蔡元培》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一种“并置”而非简单的“串联”的视角。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讲述了两位人物各自的生平事迹,而是能够展现他们之间在思想、行动、以及对中国文化发展方向上的某种“对话”或者“张力”。例如,刘海粟先生在艺术创作上的“海派”风格,充满了自由奔放的精神,而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提倡的“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也正是这种自由精神的体现。那么,这种精神层面的契合,在他们各自的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书中是否能通过一些具体的例证,比如他们对某个艺术流派的看法,或者对某位年轻艺术家的培养方式,来展现他们之间思想的交汇点?亦或是,当他们的观点存在差异时,这种差异又如何促进了中国艺术和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深刻的解读,让我能够理解,在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这两位伟大的灵魂是如何以各自的方式,共同推动着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以及他们之间微妙而又深刻的联系。

评分

作为一个对民国时期艺术与教育发展颇感兴趣的读者,我始终认为,理解一位艺术家的成长轨迹,离不开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而蔡元培先生,作为北京大学校长,对中国高等教育和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么,刘海粟先生作为当时一位充满活力的青年画家,是如何在他那“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教育理念下,受到影响,又如何在他自己的艺术探索中,与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产生某种共鸣或者分歧?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梳理两位先生的思想轨迹,特别是他们各自在艺术和教育领域的核心理念,以及这些理念是如何在当时的中国社会落地生根,又如何影响了后来的发展。例如,蔡元培先生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对于当时的艺术界,尤其是像刘海粟这样勇于挑战传统、追求创新的艺术家,是否提供了某种理论上的支撑和情感上的鼓舞?书中是否能通过具体的史料和案例,来展现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思想交流,或者至少是他们共同的时代精神?我非常想看到,他们的个人经历是如何折射出那个时代对艺术与教育的深刻变革。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民国时期艺术与教育复杂交织的迷人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文化精英们如何看待艺术的社会功能,以及他们如何构想未来教育的蓝图充满好奇。刘海粟先生作为一位极具前瞻性的艺术家,他的艺术风格大胆创新,而蔡元培先生作为一位开明且富有远见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更是影响深远。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在那个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两位先生在各自领域内所做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例如,刘海粟先生对艺术教育的改革主张,是否受到了蔡元培先生倡导的教育思想的启发?或者,蔡元培先生在推行新教育的过程中,是否也借鉴了艺术领域的一些开放性和包容性?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他们如何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如何影响当时的社会,又如何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这种跨领域的思考和实践,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也更能展现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