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壽文集》

《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壽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無 著,李華瑞薑锡東 編
圖書標籤:
  • 王曾瑜
  • 祝壽文集
  • 學術
  • 史學
  • 文化
  • 文獻
  • 贈言
  • 八秩壽辰
  • 中國學術界
  • 名傢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榮豐通達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73353
商品編碼:29120763904
包裝:圓脊精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6-01
頁數:679
字數:736000

具體描述

商品參數
《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壽文集》
曾用價 268.00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版次 1
齣版時間 2018年06月
開本 16
作者
裝幀 圓脊精裝
頁數 679
字數 736000
ISBN編碼 9787030573353
內容介紹
無 目錄
目錄
不必美化趙宋王朝——宋代頂*論獻疑 張邦煒(1)
宋代路級地方行政區劃虛與實 龔延明(27)
試論宋代資序體製的形成及其運作 鄧小南(41)
走齣“漢學心態”:中國古代曆史研究方法論芻議 包偉民(55)
宋代的誠敬理論及其當代價值 羅傢祥 高士捷(67)
兩宋攤丁入畝趨勢論析 葛金芳(81)
宋代“衣服變古”及其時代特徵——兼論“服妖”現象的社會意義 劉復生(98)
對王安石縣政思想的曆史思考 虞雲國(109)
道統之爭與政統之爭:兩宋時期的一樁公案 湯勤福(120)
宋代的傢內神崇拜 範 熒(136)
宋代奴婢問題再探討 戴建國 劉宇(151)
撥雲見日 激濁揚清——評王曾瑜先生《盡忠報國:嶽飛新傳》 趙治樂 楊果(167)
“玄武門之變”探源 魏明孔(174)
葉適經濟思想在海外——以哥大和京大為中心 葉坦(181)
南宋女兒繼承權的考察——《建昌縣劉氏訴立嗣事》再解讀 邢鐵(197)
宋代女性形象背後的社會性彆觀念與階級分層 程鬱(205)
《營造法式》與宋代建築領域中的經濟管理問題 王興文 吳夢柔(221)
學術史視野下的曆史研究與宋代紀實小說創作——王曾瑜先生“宋代紀實小說係列”述評 劉紅(233)
對南宋《龍泉誌》及其作者的重新解讀——兼論南宋《青田誌》《縉雲誌》的編纂 王菱菱(243)
淺析《宋人佚簡》中的官稱過呼問題 楊倩描(255)
宋代民間的武器及政府管製 程民生(263)
唐宋之際陸路與海路東西交通比較 李華瑞(283)
宋代軍功集團在政治上的消亡及其影響 陳峰(295)
濛哥釣魚城之敗與忽必烈滅宋之成 薑锡東(306)
論黨項宗族 杜建錄(318)
論“臨川之辨”——硃熹、陸九淵關於王安石其人其政其學的爭辯 王書華(329)
秦檜與王安石新學 高紀春(344)
耶律乙辛集團與遼朝後期政治格局 王善軍(360)
鬍應麟《華陽博議》編成時間考 王嘉川(377)
宋代鄉役人數變化考述 刁培俊(387)
《磧砂藏》宋人題記研究 遊彪(403)
王安石市易法與政府購買製度 李曉(420)
清規考述 瀋鼕梅(435)
遼金元貴族政治體製與選官製度的特色 關樹東(446)
元朝城市公共空間夜禁考論 王茂華(457)
宋代地方豪民與政府關係研究 賈芳芳(465)
嶽傢軍指揮機關的名稱與演變 史泠歌(477)
宋儒在《治平要覽》中的地位及其影響 [韓]洪承兌(485)
閤變時節:北(宋)嘉祐、治平年間理財思潮初探 任仁仁(497)
略論元豐改製前北宋“司天颱(監)”的機構設置及其管理績效 呂變庭(506)
西夏的“二十四節氣” 彭嚮前(522)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方劑注釋初探 韓 毅(530)
論宋代地方政府縮減行政設施修建費用的舉措 王曉龍(542)
金代收藏行為分析 符海朝(554)
南宋東南地區民事案件執行狀況考述——以《名公書判清明集》中的財産案件為中心 高楠(570)
俄藏黑水城金代《西北諸地馬步軍編冊》新探暨重命名 範學輝(579)
論蔡京茶法與宋徽宗時代財經領域的集權 楊小敏(594)
宋代州縣倉管理製度初探 楊芳(608)
纔兼文武:宋初能吏何亮考論 邱誌誠(620)
宋代鬍寅《敘古韆文》研究 紀雪娟(634)
水洛城事件再探究 劉雙怡(646)
北宋廢止皇帝“田獵”之禮考述 孫方圓(655)
附錄:王曾瑜先生學術編年 李曉 瀋鼕梅 關樹東(667)
後記 李華瑞(678) 在綫試讀
不必美化趙宋王朝——宋代頂*論獻疑
  張邦煒?
  一、“往前多走瞭一步”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趙宋王朝真可謂時來運轉——30 年前,備受貶損:“守內虛外,積貧積弱”;30 年後,博得贊美:“,登峰造極。”宋朝頂*論,據說齣自史界泰鬥。的確,陳寅恪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韆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①鄧廣銘講過:“宋代的文化,在中國封建社會曆史時期之內,截至明清之際的西學東漸的時期為止,可以說,已經達到瞭登峰造極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鄧氏強調“曆史不能割斷”,既重視隋唐兩代的“傳承”,又在時間上嚴格予以限製,“截至明清之際”。②對於陳氏的論斷,應當正確理會,不能無限引申。正如那句名言所說:“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是謬誤。”
  宋朝頂*論的代錶作,當推肖建生先生所著《中國文明的反思》一書。該書有被稱“當代中國的《盛世危言》”,某些媒體在高度評價之餘,也曾指齣:“作者對每個時代史料的把握真切與否,有待曆史學傢去評說。其中有些分析和解釋,似乎有些牽強。”③肖先生曾言“中國文明的頂*不是唐朝而是宋朝”,“宋朝達到中國文明的頂*”,並情不自禁地將宋代艷稱為“大宋朝”。書中有關宋朝的論述不乏閤理的內核,但渲染過分之處似乎較多。諸如:“宋朝是一個言論自由、思想開放的時代”,“是一個君子時代”;宋代社會“是一個充滿人性化的社會,是一個適閤人類居住的社會”,是“一個自由開放和積極健康的多元化社會”;其“開放程度是我國曆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不可比擬的”;“在這個社會中,沒有愚民政策,沒有文字獄,沒有特務橫行,人民無憂無慮,具有安全感,所以充滿瞭寜靜、祥和、自然而又健康的氣氛”,“齣現瞭欣欣嚮榮的景象,使人民過上瞭300 年自由、富裕、文明而有尊嚴的生活”。在作者筆下,宋代是“知識分子、官員士大夫以及廣大民眾的黃金時代”,“不僅宋朝人的生活水平遠遠高於曆史上的任何一個朝代,而且文化和普及率也遠遠高於中國曆史上的任何一個朝代”;“知識分子的地位空前提高,確實活得很有尊嚴,思想獨立自由,人格高貴”;“農民比以往的朝代生活得開心和幸福,在中國的曆史上,像宋朝的農民那樣自由、快樂地生活的朝代是的”,“生活在大宋王朝的人民真正是幸運的、幸福的”。甚至還認為:“宋朝對婦女是一個非常尊重的社會,宋朝的婦女活得非常獨立而有尊嚴”;“做宋朝的女人是相當幸福的”。作者將“大宋文明的成功”歸功於宋朝統治者及其推行的政策。他在書中提到,“為瞭達到和平發展的目的,宋朝的統治者都把主要精力放在發展國內經濟、文化、教育之上,關注民生”。宋朝“實行和平發展和自由開放的政策,保護人權,具備瞭現代文明的許多特徵”;“宋朝非常尊重人的自由,對人的活動不加乾涉”;“官府對人民不是采取控製、壓迫和剝削的政策,相反,官府對人民采取瞭尊重、保護、幫助和開放的政策”;“切實保障人民的言論自由、思想自由的權利,實行包容和鼓勵各種思想自由發錶的政策,所以在宋朝,沒有思想的禁區”;“官方鼓勵的言論自由,直接導緻瞭整個社會思想的空前開放。這在中國曆史上是罕見的”;“實行瞭300 年自由、開放的政策,創造瞭一個自由、開放的社會,從而大大激發瞭中國人的創造精神和進取精神,使中國人敢想敢說,敢於打破舊的思維方式和傳統”。作者尤其贊揚宋朝官員“具有獨立的人格而不趨炎附勢,不巴結權貴”,“是中國曆史上*高傲、*有骨氣的一群知識分子”,“貪汙受賄、官官相護、吹牛拍馬、阿諛奉承、見風使舵等等官場遊戲規則,在宋代是沒有市場的”。作者高度評價宋朝的政治製度:“國傢政權完全嚮人民開放”;“齣現瞭黨派互相監督、互相製約的政治格局”,“君相互製的政治體製,比較有效地防止瞭君主專製現象的發生”;“改變瞭中國社會一言堂的專製傳統,有力地防止瞭腐敗的發生”。在作者看來,宋朝“集權加仁政的政治模式”,“是留給現在中國人的寶貴遺産”。作者還引用英國曆史學傢湯因比所說:“宋朝是*適宜人類生活的朝代,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生活在中國的宋朝”,以錶達對宋朝的“敬意”。①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其中不少結論性判斷頗具顛覆性。
  需要說明的是,筆者對於宋代並無固執的偏見,相反倒是較為頑固的宋朝“積貧積弱”論的反對者。“人雲宋史本痛史,我謂宋史亦壯篇。”30 年前,當宋朝“積貧積弱”論盛行於世時,筆者認為:“這種看法不免失之偏頗。平心而論,北宋弱而不貧。”後來又在《瞻前顧後看宋代》一文寫道:“宋代縱比前代,超*前代,是中國古代曆史上繼漢朝、唐朝之後又一座新高峰。”不用頂*而用“高峰”,以免引起誤解。通史貴在一個“通”字,曆朝曆代均各有其獨特的曆史地位和認識價值。為瞭避免陷入“揚宋抑唐”的泥潭,強調:宋代“足以同漢朝、唐朝前後相輝映,相互爭妍麗。揚唐抑宋,或揚宋抑唐,均大可不必”②。另瀏覽網絡不乏與《中國文明的反思》同調,“宋朝是*好的朝代”“無缺的朝代”,“是幸福指數*高的時代”“沒有文字獄的時代”,過甚之詞不勝其舉。當年王國維之次子王仲聞以“宋朝人”自詡③,可謂寥若晨星;如今“希望迴到宋朝,生活在宋朝”④者,不計其數。既有《夢裏迴到宋朝》的文章刊布⑤,又有《夢迴宋朝》的著作印行⑥。《迴到宋朝當書生》《迴到宋朝當將軍》《迴到宋朝當公主》《迴到宋朝當皇帝》《迴到宋朝當王爺》《迴到宋朝中狀元》一類的網絡小說,俯拾即是。甚至認為迴到宋朝做“剩男”⑦、當寡婦也很幸福。唐朝宋朝,各有所喜,“希望迴到宋朝”是各自的權利,他人無權乾預。隻是愚意以為,上述種種說法大抵齣自對有宋一代曆史的誤讀。人們難免會問:一傢一姓坐天下的趙宋王朝果真那麼嗎?
  提筆寫此文,主要齣於兩種考慮:第*,時下宋朝炒得太熱,說得太玄乎,是否會物極必反,否則不要30 年,宋朝“積貧積弱”論恐怕又將再度盛行於世。第二,某些片麵的說法與筆者仿佛不無乾係,如《宋代“剩男”的幸福生活:富紳爭相“榜下捉婿”》《宋朝之寡婦好嫁》一類的提法,有可能是筆者《宋代的“榜下擇婿”之風》《宋代婦女再嫁問題探討》等文⑧的引申,筆者似乎有必要齣麵加以說明和澄清。對於《中國文明的反思》一書作者勇於探索、勤於鑽研的精神,筆者由衷地敬佩。另對書中某些較為具體的枝節問題提齣學術性質疑,恰恰是尊重作者說話的權利,希望得到批評指教。
  二、沒有“量”,怎麼“計”?
  足以為宋代頂*論張目的數據莫過於:“北宋時期的國民生産總值,占當時世界的80%,是明朝的十倍之多”①;北宋有“2280 美元的人均GDP”②;可是,這些數據均查無實據。英國經濟史傢安格斯·麥迪森在《中國經濟的長期錶現:公元960—2030 年》一書中,將宋代的人均GDP 估算為450—600 美元③。我國已故知名經濟史傢吳承明、彭澤益對此均不錶認同。吳氏說:“但在18 世紀以前,無論中國或歐洲的GDP 都無法計算,麥氏自己也說這隻是guestimate(美俚語瞎猜)。”④“他高估宋代的經濟成就、低估明代的經濟發展。”⑤彭澤益“對麥迪森進行瞭不點名的批評”,認為:“因為對中國經濟史上的數量資料就很難搞清楚,沒有‘量’,怎麼來‘計’呢?”⑥
  沒有“量”,怎麼“計”?前輩經濟史傢說得很中肯。在古代曆史研究中,以例證為依據對研究對象作定性分析,其局限性之大顯而易見。以數量為依據的定量分析使研究對象由模糊變清晰,由抽象變具體,其優越性不言而喻。然而史籍提供的數據本身就不甚可靠,研究者在換算、推算、估算的過程中又容易齣錯。筆者在采用數據時,就曾齣過笑話。例如,為證明北宋“弱而不貧”,斷言:“北宋疆土雖然狹小於唐代,但耕地麵積比唐代至少增加600 萬頃左右。”⑦《宋史·食貨誌》載,北宋治平年間的天下墾田為“四百四十萬餘頃”,同時又說“賦稅所不加者十居其七”⑧。於是,筆者便相信加上隱漏的墾田,治平年間的耕地總麵積為1460 多萬頃。按一宋畝等於0.9 市畝換算,治平年間的耕地總麵積為13.14 億畝有餘。須知,北宋並非大一統王朝,其管轄區的麵積不足300 萬平方韆米⑨,不到當代我國國土麵積的1/3。當前我國的耕地總麵積不過略多於18 億畝,宋代竟高達13.14 億畝,這一推算顯然有悖常理。葛金芳先生認為:北宋*高耕地總麵積“可能接近800 萬頃”,南宋時期“當在600 萬頃上下浮動”。①相比之下,這個估算要閤理些。“有實事求是之意,無嘩眾取寵之心”是句老話,然而古人的言論並非一概可信。至道元年(995 年)九月,參知政事張洎稱:當今“比漢、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②。這分明是句模糊乃至誇張的片言隻語,竟被解釋為:“宋朝的京城人均財富是漢、唐的十倍”,並進而引申為:“宋朝人均財富是漢、唐的十倍”,“兩宋財富也許已經超過瞭秦、漢、晉、隋、唐、元、明、清這八朝的總和”。③依據宋代史籍關於財賦收入的記載來估算宋代的財富,很難得齣正確的結論。宋人的統計采用不同名數相加的辦法,往往以貫石兩匹或貫石兩斤等為單位。這種統計方法本身就很不科學。
  《中國文明的反思》一書不時以數據說明問題,所用數據均有來源,隻是個彆數據仍有斟酌的餘地。如作者所言:“宋朝時平均每個農民每年生産糧食為4158 斤,而在兩浙、江東、成都平原和福建沿海等發達地區,每個農民平均每年生産糧食為6930斤。”“再拿當代農業生産率來比較,1980 年我國糧食總産為6363 億斤,每個勞力平均生産糧食為3421 斤,依然遠遠低於宋朝的農業生産率。可見宋代農業之發達。”然而這組數據齣自推算,且有疑點。估算者在宣稱“這的確是個令人驚異的成就”之後,又缺乏自信地說:“估測不會離譜太遠。”④這類有些“離譜”的數據,*好不予引用。又如作者說:“宋朝的城市化水平已經很高。”究竟高到什麼程度?經濟史傢趙岡有個估算:“南宋時的城市人口已上升到總人口的五分之一,而到瞭1820 年,又降到瞭總人口的7%。”麥迪森對此已提齣異議,認為其證據“非常單薄”,依據“缺乏嚴肅可信性”。⑤再如作者說:北宋“全國各主要城市的居民也基本用煤作燃料。當時西方都是用木頭劈柴生火做飯取暖。中國一直到20 世紀70 年代各大城市都沒有達到城市全部用煤的水平”。其主要依據無非是宋人莊綽《雞肋編》裏的一條記載:“昔汴都數百萬傢,盡仰石炭,無一傢然薪者。”⑥數十年前,日本知名史傢宮崎市定正是根據這條記載和其他史料,證明宋代“煤之普遍使用”⑦。然而我國已故史傢嚴耕望指齣:“這項概括性的結論,誠然很動聽,顯得光輝有魄力;一般學人也多風從其說,以為定論。但仔細看來,不無問題。”嚴氏列舉齣若乾反證,證明莊綽的記述“過分誇張”,“其實北宋汴京的燃料恐怕仍以薪柴為主,至少薪柴與石炭參半”。並告誡後學:“不要忽視反麵證據。”①莊綽這條記載又稱:“今駐蹕吳越,山林之廣,不足以供樵蘇。雖佳花美竹,墳墓之鬆楸,歲月之間,盡成赤地。”“思石炭之利而不可得。”②此言或許同樣“過分誇張”,但南宋臨安的煤炭供應情況較北宋汴京差彆較大,應當是事實。關於北宋開封一地的煤炭使用狀況,嚴氏的總體估計似乎偏低,王曾瑜先生作瞭相當詳盡的動態考察。其結論是:“自北宋開國至宋英宗時的百餘年間,開封的燃料大體上使用柴和木炭。然而自宋神宗以後的近六十年間,開封燃料構成確實有很大變化,石炭的使用漸趨突齣,*後占據開封燃料的主體,甚至可以供應外地。”王氏同時又指齣:“南方煤炭資源不足”,“在宋人記載中已反映得相當清楚”。③在宋代的四川等南方廣大地區,包括其主要城市在內,居民隻怕遠遠未做到“基本用煤作燃料”。
  三、“民間苦賦重,王稅何由備?”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宋代是廣大民眾的苦難時代。清人趙翼的論斷常常被引用:“恩逮於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財取於萬民者,不留其有餘。此宋製之不可為法者也。”“民之生於是時者,不知何以為生也。”④《中國文明的反思》一書則認定:宋朝是“廣大民眾的黃金時代”,“在中國的曆史上,像宋朝的農民那樣自由、快樂地生活的朝代是的”。其主要依據是唐詩和宋詩:“隻要看看唐朝和宋朝詩人描寫農民的詩歌就知道瞭”,唐詩“描寫的卻是農民的苦難史。而宋朝的詩歌裏,記錄的卻是農民的歡歌笑語聲”。
  不必查閱捲帙浩繁的《全宋詩》,僅在錢鍾書《宋詩選注》中就有宋代農民歡樂說的大量反證。北宋王安石《河北民》曰:“今年大旱韆裏赤,州縣仍催給河役。老小相依來就南,南人豐年自無食。悲愁天地白日昏,路傍過者無顔色。汝生不及貞觀中,鬥粟數錢無兵戎!”劉攽《江南田傢》雲:“官傢不愛農,農貧彌自忙。盡力泥水間,膚甲皆疥瘡。未知鞦成期,尚足輸太倉。不如逐商賈,遊閑事車航。”南宋徐照《促促詞》曰:“東傢歡欲歌,西傢悲欲哭。丈夫力耕長忍飢,老婦勤織長無衣。”戴復古《庚子薦飢》雲:“餓走拋傢捨,縱橫死路歧。有天不雨粟,無地可埋屍。劫數
《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壽文集》是一部匯集瞭王曾瑜先生眾多親友、學生以及學界同仁為祝賀其八秩華誕而創作的學術論文、研究劄記、迴憶錄、詩詞歌賦等多種形式的紀念性文集。本書旨在迴顧王曾瑜先生在曆史學研究領域,特彆是宋史研究方麵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及其在教學、治學、為人等方麵所展現齣的崇高品格和深遠影響。 內容聚焦與學術價值: 文集的核心內容聚焦於王曾瑜先生畢生耕耘的宋史研究領域。收錄的文章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麵深入探討瞭宋代的政治製度、經濟發展、軍事變革、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等方方麵麵。讀者可以通過這些文章,瞭解宋代政治的復雜性,如北宋官僚體製的運作與演變,南宋的君臣關係與政治鬥爭;探究宋代經濟的繁榮,如商品經濟的活躍、城市的發展、海外貿易的興盛;審視宋代軍事的特點,如宋朝在麵對北方強敵時的戰略與戰術;感悟宋代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如程硃理學的興起與發展、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體驗宋代社會的生動圖景,如士農工商各階層的日常生活、民間信仰與習俗。 這些文章不僅體現瞭作者們紮實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研究方法,更反映瞭他們在繼承王曾瑜先生學術思想的基礎上,進行的創新性探索與深入的分析。部分文章可能對某些曆史事件或人物提齣新的見解,對過去的研究進行補充與修正,從而推動宋史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文集所展現齣的豐富史料運用、深刻問題意識以及多元研究視角,將為宋史研究者提供寶貴的參考資料和學術啓迪。 紀念意義與情感溫度: 除瞭學術價值,《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壽文集》更承載著濃厚的情感與深切的懷念。文集中收錄的迴憶錄部分,由王曾瑜先生的學生、同事以及相識多年的故舊撰寫,以樸實真摯的筆觸,勾勒齣王曾瑜先生作為學者、師長、朋友的鮮活形象。 這些迴憶或許會描繪齣他在課堂上循循善誘、深入淺齣的講授場景,他嚴謹治學、一絲不苟的研究態度,他誨人不倦、關懷學生的師者情懷。或許會記錄下他與同仁之間在學術沙龍上的思想碰撞,他待人謙和、平易近人的生活風采,他心係傢國、憂國憂民的遠見卓識。這些文字,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聯起王曾瑜先生豐富的人生軌跡,展現瞭他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的傑齣品格,以及他對曆史學界乃至社會所做齣的傑齣貢獻。 詩詞歌賦的加入,則為文集增添瞭藝術的色彩和深情的祝福。這些作品或抒發對王曾瑜先生學術造詣的敬佩,或贊美其高尚的品德,或寄托對先生長壽安康的美好祝願,字裏行間流淌著濃濃的師生情、同事情、友情,展現瞭真摯的情感力量。 學術傳承與時代精神: 《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壽文集》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份關於學術傳承的生動見證。它錶明瞭王曾瑜先生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在學術界得到瞭廣泛的認可和傳承。他的學生們在繼承其學術衣鉢的基礎上,銳意進取,取得瞭令人矚目的成就,將宋史研究推嚮新的高度。 文集中的文章,不僅關注中國古代曆史,也可能摺射齣作者們對當下中國社會發展的思考,體現瞭曆史研究與現實關照的緊密聯係。在祝壽的語境下,文集也傳遞瞭一種對學者風範的尊重,對知識分子的推崇,以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視,體現瞭新時代背景下,學者們肩負的文化使命和社會責任。 總而言之,《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壽文集》是一部集學術研究、人生迴憶、藝術創作於一體的精品文集。它既是對王曾瑜先生學術貢獻的全麵展示,也是對他個人品德的由衷贊譽,更是對學術傳承與發展的美好期許。這部文集將為後人研究宋代曆史、瞭解王曾瑜先生的學術思想和人格魅力,提供一份珍貴而有意義的文獻。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我纔剛剛拿到,但光看書名《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壽文集》,就讓我心生無限的敬意。王曾瑜先生,作為中國史學界,尤其是宋史研究領域的泰鬥級人物,他的學術成就早已享譽海內外。他的著作,我不僅熟讀,更是將其奉為圭臬,從中汲取瞭無數寶貴的學術養分。因此,當我知道有這樣一本由眾多學者、學生共同編輯齣版的祝壽文集時,我的期待值簡直是飆升。我猜測,這本文集一定是一次對王先生學術思想和人生品格的全麵緻敬。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有對王先生在宋史研究領域,特彆是對某些重大曆史問題的獨到見解和創新性研究的深入探討。同時,我也希望能看到,那些曾受王先生教誨的弟子們,是如何迴憶先生嚴謹的治學態度、淵博的學識以及其寬厚仁愛的師者風範。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份生日賀禮,更是一次與學術大傢進行精神對話的絕佳機會。

評分

這本書,我還沒細讀,但僅僅是看到書名《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壽文集》,我的內心就已經充滿瞭敬意。王曾瑜先生,在中國史學界,尤其是在宋史研究領域,無疑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的著作,我幾乎是如飢似渴地閱讀,每一本都讓我受益匪淺。因此,當得知有這樣一本由眾多學者、學生共同撰寫的祝壽文集齣版時,我便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睹為快。我猜想,這本文集一定蘊含著深厚的學術情誼和崇高的學術精神。我非常期待,能夠從中讀到關於王先生治學理念的闡釋,他如何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提煉齣真知灼見,他的學術研究方法有哪些獨到之處。同時,我也希望能看到,那些受王先生教誨的學子們,是如何迴憶先生的教導,如何傳承先生的學術精神。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份對王先生的祝福,更是一次嚮中國史學界傑齣代錶學習的機會,一次深入瞭解宋史研究最新動態的窗口。

評分

拿到《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壽文集》這本書,我的內心是無比激動和期待的。王曾瑜先生,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一位嚴謹求實、學風正派的史學大傢,他的著作,我更是反復研讀,受益匪淺。因此,當得知有這樣一本匯集瞭眾多學者對先生崇敬與祝福的文集齣版時,我便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睹為快。我猜想,這本書中一定蘊含著豐富的學術思想和深厚的師生情誼。我非常期待,能夠從中讀到關於王先生在宋史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或者對某些爭議性曆史問題的獨到見解。同時,我也希望能看到,那些受王先生教誨的後輩學人,是如何迴憶先生的教學點滴,如何傳承先生的學術精神。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份對王先生的生日祝福,更是一次深入瞭解中國史學發展脈絡,學習學術大傢治學經驗的寶貴機會。

評分

這本書,僅僅是它的名字《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壽文集》,就足以讓我心生敬意。王曾瑜先生,對於我這樣一個熱愛曆史,特彆是熱衷於宋史研究的讀者來說,他的名字如同一座豐碑,他的學術著作更是我案頭的必備書籍。因此,當我知道有這樣一本匯集瞭眾多學界同仁和晚輩後學對其敬意與祝福的文集齣版時,我的心中充滿瞭無比的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窺書中內容,我想象著,這裏麵一定會有對王先生學術成就的深入解讀,無論是他對宋代經濟史、政治製度的獨到見解,還是他對曆史文獻的精闢分析,都將是我非常期待的閱讀內容。同時,我也好奇,那些與王先生長期共事、受其教誨的學者們,會如何在文字中展現先生嚴謹治學、為人師錶的一麵。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是一份祝壽的佳作,更是一次學習和汲取學術智慧的寶貴契機。

評分

初次捧讀《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壽文集》,我便感受到瞭一種撲麵而來的學術溫度和人文關懷。王曾瑜先生,在我心中,早已是宋史研究領域的一座燈塔,指引著我前行的方嚮。他的著作,我不僅是閱讀,更是揣摩,總能在其中發現新的智慧和新的啓示。因此,當得知有這樣一本匯集瞭眾多學者對其敬意與祝福的文集問世時,我的心中充滿瞭激動和期待。我非常好奇,在這八秩壽辰之際,會有哪些學界大傢,從怎樣的角度,來解讀王先生的學術成就?是關於他對宋代政治製度的深刻洞見,還是他對宋代經濟文化的獨到分析?我更期待,在書中能夠看到王先生的學生們,是如何迴憶先生嚴謹治學、誨人不倦的師道風範。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次對學術巨匠的緻敬,更是一次對中國傳統史學精神的傳承與弘揚,我希望能從中汲取養分,不斷提升自己的學術視野和研究能力。

評分

拿到《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壽文集》這本書,我腦海裏瞬間浮現齣無數關於王曾瑜先生的學術記憶。作為一名對宋史懷有濃厚興趣的讀者,王先生的著作早已是我案頭必備的參考書。他的文字,嚴謹而不失風趣,深刻而不落俗套,總能讓我對那個繁復而充滿活力的時代有更深一層的理解。因此,這本書的齣現,對我而言,簡直是一份遲來的驚喜。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文集中,能夠看到王先生的弟子們,是如何評價他的治學之道,是如何迴憶他嚴謹細緻的教學風格。同時,我也好奇,那些與王先生同輩或更年長的學者們,又會從怎樣的角度,來解讀和評價王先生在中國史學史上的地位和貢獻。我堅信,這本書中一定不乏對王先生學術研究方法的探討,對他在某個具體史學問題上獨到見解的分析,甚至可能是一些鮮為人知的學術故事。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祝壽的紀念冊,更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一次與學術大傢精神對話的契機。

評分

這本書,我拿到手裏的時候,就覺得分量十足,不僅僅是紙張的厚重,更是知識和情感的積澱。雖然我還沒有細緻地翻閱每一篇文章,但僅從目錄和前言就能感受到,這是一部凝聚瞭眾多學界同仁、晚輩後學對王曾瑜先生深厚敬意和真摯祝福的嘔心之作。王曾瑜先生,作為中國史學界,特彆是宋史研究領域德高望重的前輩,他的學術成就早已為學界所公認,他的治學精神更是激勵瞭一代又一代的史學愛好者。因此,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我們這些熱愛曆史,尤其是熱愛宋史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場思想的盛宴。我想,這裏麵的文章,必然涵蓋瞭王先生治學生涯中的重要節點,或是對其學術思想的深入探討,或是對其學術方法和精神的傳承與發揚。我特彆期待能從中讀到一些關於宋代社會經濟、政治製度、文化思想等方麵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希望能從王先生的弟子們筆下,窺見先生治學嚴謹、循循善誘的教學風範。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簡單的祝壽文集,不如說是一份沉甸甸的學術答捲,是對王曾瑜先生一生學術貢獻的肯定,也是對中國史學事業傳承與發展的有力注腳。我會抽空靜下心來,逐字逐句地品味其中的智慧,感受其中蘊含的情誼,相信這本書定會給我帶來深刻的啓發和寶貴的收獲。

評分

這本書,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僅僅是拿到它,就能感受到它背後蘊含的深厚情誼和學術分量。《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壽文集》,光聽名字就讓人肅然起敬。王曾瑜先生,在中國史學界,尤其是在宋史研究領域,是一位如雷貫耳的名字。他的學術著作,我一直視為珍寶,反復研讀。因此,當得知有這樣一本集結瞭眾多學者對先生的祝福與評價的文集齣版時,我的心中充滿瞭期待。我猜測,這本文集裏,一定包含瞭許多學界同仁和王先生的學生們,對先生學術成就的肯定,對先生人格魅力的贊賞,以及對先生一生治學精神的緬懷。我尤其好奇,在這八十壽辰之際,會有哪些學者,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對王先生的學術貢獻進行梳理和評價?比如,對於他開創性的研究,或者他對某一史實的新穎解讀,這些都將是我非常期待的閱讀內容。這本書,不僅僅是對王先生個人的祝賀,更是一次中國史學界對一位傑齣學者的緻敬,也是一次對學術傳承的有力證明。

評分

初見《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壽文集》,心中便湧起一股莫名的激動。王曾瑜先生的名字,在我還是個埋頭於故紙堆中的年輕學子時,便已如雷貫耳。他的著作,我幾乎是逐捲拜讀,每一字每一句都仿佛帶著曆史的溫度,引領我深入那個風雲變幻的宋朝。如今,能有這樣一本匯集瞭眾多學者對先生的敬仰與祝福的文集,對我而言,簡直是莫大的榮幸。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想知道那些與王先生長期共事、受先生教誨的學者們,是如何迴憶他的學術生涯,又是如何評價他的學術貢獻的。我尤其好奇,在這八秩壽辰之際,會否有文章觸及王先生治學之道的獨特之處?比如,他如何在一個被認為“無新意”的領域裏,挖掘齣如此多的新材料、新視角?他的嚴謹治學態度,他對史料的精細辨析,他對曆史真相的不懈追求,這些精神特質,我想一定是文集中濃墨重彩的篇章。這本書,不僅僅是對王先生個人的頌揚,更是一次對中國史學研究優良傳統的梳理與弘揚。我期待著,在這些篇章中,能夠找到我作為一名晚輩學人,繼續前行的方嚮與力量。

評分

說實話,拿到《王曾瑜先生八秩祝壽文集》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沉甸甸”。不僅僅是它本身的重量,更是它所承載的意義。王曾瑜先生,在我心中,早已是宋史研究的泰鬥級人物。他的著作,我幾乎是翻來覆去地讀,每一次都能有新的體會,新的感悟。所以,當我知道有這樣一本集結瞭眾多學者對其學術成就和人生品格的贊譽之作問世時,我的期待值簡直是爆棚。我猜想,這本書裏的文章,一定會有對王先生學術思想的深入解讀,比如他對宋代中央與地方關係的獨到見解,或者他對宋代經濟史的精闢論述,這些都是我一直以來非常感興趣的領域。同時,我也非常期待能看到那些與王先生有過深入交流的學者們,他們筆下的先生,是怎樣一位嚴謹治學、誨人不倦的長者?他的學術魅力,他的個人風采,一定會在這些文字中得到淋灕盡緻的展現。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嚮學術巨匠緻敬的盛會,我希望能從中汲取智慧,學習方法,更希望能感受到那種源遠流長的學術傳承的精神。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