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法律专业高考志愿填报指引:以法律职业为导向
书号:9787519721770
定价:39.80
作者/编者: 杜宝川著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编辑推荐
从法律专业到法律职业 给你的未来搭一座桥!
★阅读法律故事
★了解法律专业
★成就法律人生
《法律专业高考志愿填报指引:以法律职业为导向》分为职业、学业、学校三大板块。职业板块(第一章)包含虚拟若干法律故事,题材涉及常见民事、刑事案件和非诉讼法律事务,意在展示法律职业的典型工作场景和职业形象,介绍若干行业难题,提供职业信息协助读者决策。学业板块(第二至五章)和高校板块(第六章),介绍法律专业的学习内容及方法、介绍开设法律专业的高校及相关情况。
杜宝川,1987年生,山东微山人,先后考入山东理工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烟台大学法律专业学习,分别获得法学学士、法律硕士学位。2011年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现为山东方隆律师事务所律师。
第一章 法律故事 / 001
(一)死亡赔偿金/ 003
1.关于法律 / 013
2.关于律师的分类 / 015
(二)从天而降的盗窃案 / 017
1.关于公安和公诉案件刑事诉讼 / 024
2.关于公安学类专业、法律专业(本科) / 027
(三)非法买卖 / 028
1.关于刑事审判法官 / 034
2.关于量刑 / 036
(四)合同是否生效 / 037
1.关于民事审判法官 / 045
2.关于陪审员与合议庭 / 046
(五)犯罪数额 / 048
1.关于刑事上诉案件不开庭审理的问题 / 052
2.关于商事仲裁和仲裁委员会 / 053
(六)罪名之辩 / 054
1.关于检察院和刑事公诉案件庭审 / 058
2.关于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业务部门 / 060
3.关于法院书记员 / 061
(七)诉前调解 / 062
1.关于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 / 070
2.关于调解与协商 / 071
3.关于“打赢坐牢,打输住院” / 072
(八)是否共犯 / 073
1.关于审前羁押 / 080
2.关于共同犯罪案件庭审中的同盟与背叛 / 082
3.关于死刑(不含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适用和存废 /084
(九)骗婚 / 086
1.关于检察官、律师庭前沟通意见 / 090
2.关于检察官、律师参与刑事案件的必要性 / 091
(十)单方解除权 / 092
关于企业法律事务人员 / 096
(十一)不欢而散 / 098
1.关于侦查权滥用和刑讯逼供 / 101
2.关于律师的收入 / 103
(十二)无奈的申请执行人 / 104
1.关于执行法官和执行工作 / 109
2.关于“政法委” / 110
(十三)贩卖毒品案上诉咨询 / 111
1.关于法律职业中的诱惑 / 116
2.关于公证员和公证处 / 116
(十四)确认劳动关系纠纷 / 118
关于劳动争议仲裁 / 124
(十五)离婚咨询 / 125
1.关于婚姻自由 / 131
2.关于民事案件的起诉准备工作 / 131
(十六)过失还是故意 / 133
关于犯罪主观方面(故意或过失)与笔录(特指询问或讯问笔录) / 138
(十七)兴师问罪 / 140
1.关于不满意的当事人 / 144
2.关于刑事辩护律师挨骂的问题 / 145
第二章 学习内容 / 149
(一)课程与教科书 / 151
(二)法律条文 / 154
1.《合同法》条文节选及情况说明 / 155
2.《刑事诉讼法》条文节选及情况说明 / 185
(三)案例 / 237
(四)相关知识 / 247
第三章 学历和具体专业 / 249
(一)本科 / 256
(二)专科 / 257
(三)专升本 / 259
第四章 从业资格考试 / 263
第五章 不宜就读的情形 / 269
第六章 相关高等学校 / 273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似乎是在努力地塑造一种健康的、务实的专业认知,而非盲目地神化法学教育。作者在对一些热门法学院进行分析时,没有一味地追捧“名校光环”,而是非常客观地指出了某些顶尖学府在专业设置上可能存在的偏科现象,或者其培养模式可能更偏向于学术研究而非实务操作。这种平衡的、批判性的审视态度,对于我们这种处于十字路口的决策者来说至关重要。它提醒我们,选择专业和学校,本质上是一场“定制化”的选择,而不是“最好”的选择。它成功地引导我从一个“考上就好”的心态,转变为“为未来做最匹配的规划”的心态,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可能才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出乎我意料的。本以为涉及到法律职业规划的书籍,内容会是枯燥的术语堆砌,或者过于学术化,让一个高中生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文字非常平实、流畅,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学长在给你进行一对一的深度咨询。作者在解释复杂的法学专业设置和院校培养差异时,总能找到非常生活化且贴切的比喻,把抽象的教育理念具象化了。比如,它将不同法学院的培养侧重点比喻成“特种部队的训练”和“全科医生的培养”,一下子就让我明白了不同路径的利弊。这种将深度思考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的能力,是衡量一本指南好坏的关键,它极大地降低了信息获取的门槛,让非法律专业的家长也能大致理解其中的深意,这一点做得非常成功。
评分与其他市面上热衷于堆砌大学排名和分数线的指南相比,这本书在“软信息”的挖掘上做得非常到位。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法律职业素养培养”和“非传统法律就业”的章节。它没有回避法考的难度和就业的竞争压力,而是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除了过硬的专业知识,哪些软技能(比如辩论能力、写作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在现代法律服务中愈发重要。这一点非常具有前瞻性,现在的学生不仅需要分数,更需要知道如何将分数转化为核心竞争力。书中还探讨了知识产权、合规师、法律科技等新兴领域对法学人才的需求变化,这无疑拓宽了我们对“法律人”的传统认知。这种对行业脉搏的精准把握,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一个简单的填报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确实没得说,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是那种耐读的哑光纸,不反光,看起来很舒服。我特意对比了一下,市面上很多同类型的指南,要么是纸质太薄,印制粗糙,没多久就边角卷曲了,要么就是油墨味太重,翻起来心烦。但这本《指引》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的把控还是很严格的。特别是封面设计,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蓝灰色调,很符合法律专业的严肃气质,不会像有些志愿书那样花里胡哨。作为一本面向高考志愿填报的书籍,我认为基础的物理品质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专业、可靠”。我期待着内页的排版和内容结构也能像外在一样扎实。毕竟,选专业和学校是人生大事,工具书的品质直接影响阅读体验和信息的吸收效率,这点上,它算是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
评分这本书的目录结构组织得相当清晰,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粗略地浏览了一下大致的脉络。它似乎并没有走传统志愿指南那种“按地域罗列大学”的旧路子,而是采用了“以法律职业为导向”的全新叙事框架。这种思路非常对我的胃口,因为我更关心的是未来能做什么,而不是单纯追求一个名校的牌子。书中对不同法律分支,比如刑法、民商法、国际法等,在就业市场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点是我之前看其他书从未如此细致了解过的。它不仅仅告诉你哪个学校的法学强,更重要的是,它在阐述“为什么强”,以及这种优势对应着哪些现实的职业路径。我尤其欣赏它对司法改革背景下法律职业变化的讨论,内容的时效性很强,绝非那种几年前的数据拼凑而成,读起来能感受到作者对当前法学教育生态有着非常敏锐的洞察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