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卫星遥感技术(上下册)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 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卫星遥感技术(上下册)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 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劲东等 著
图书标签:
  • 卫星遥感
  • 遥感技术
  • 空间技术
  • 国之重器
  • 出版工程
  • 互联网+
  • 空间科学
  • 地理信息系统
  • 测绘科学
  • 遥感应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五兄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568256261
商品编码:29229478593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5-01
字数:108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包含*1章到第9章,主要介绍各种遥感卫星任务分析及技术指标论证等总体设计方法,从用户提出的任务目标与需求(使命任务、功能性能等)出发,通过任务分析与设计,转化为遥感卫星系统总体设计要求和约束,如卫星轨道、载荷配置、系统构成等;下册包含*10章到*20章,主要介绍遥感卫星系统构建、控制推进、热控、数据处理、微振动抑制等各分系统总体设计,*后通过梳理未来航天遥感技术的发展,给出了未来航天遥感系统发展趋势。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宇航相关专业学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宇航工程、航天器总体设计及有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参考。



作者介绍
李劲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航天遥感领域专家,现任职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担任某领域总设计师。主要从事遥感卫星总体设计及航天器热控制技术研究,先后担任多颗遥感卫星总设计师、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专家、国防973项目&席科学家、俄罗斯齐奥尔科夫斯基宇航科学院院士。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国内外期刊、重要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关联推荐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 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合 未来宇航 宇航工程 载人航天 卫星遥感 卫星导航 遥感卫星轨道设计
目录
上 册
第 1章 卫星遥感技术基础001
1.1 引言002
1.2 卫星遥感物理基础003
1.3 近地空间环境019
1.4 卫星遥感工程系统简介028
参考文献031
第 2章 遥感卫星空间轨道设计032
2.1 概述033
2.2 遥感卫星轨道设计需求与特点036
2.3 光学遥感卫星多任务轨道设计分析043
2.4 微波成像遥感卫星轨道设计分析054
参考文献060
第3章 高分辨率可见光遥感卫星系统设计与分析061
3.1 概述062
3.2 需求分析及技术特点065
3.3 可见光遥感系统成像质量关键性能指标内涵068
3.4 高分辨率可见光相机成像质量设计与分析071
3.5 高分辨率可见光相机方案描述090
3.6 卫星在轨成像模式设计096
3.7 卫星在轨动态成像质量设计与分析099
3.8 几何定位精度分析 116
3.9 谱段配准分析120
3.10 实验室定标技术122
3.11 可见光遥感卫星应用 125
3.12 小结129
参考文献130
第4章 红外遥感卫星系统设计与分析131
4.1 概述132
4.2 需求分析及任务技术特点 135
4.3 红外遥感系统成像质量关键性能指标及内涵140
4.4 高分辨率红外相机成像质量设计与分析142
4.5 红外摆扫相机系统方案描述 151
4.6 红外遥感卫星在轨动态成像质量设计与分析157
4.7 红外遥感系统定标技术 170
4.8 红外遥感卫星应用 172
4.9 小结177
参考文献178
第5章 高光谱遥感卫星系统设计与分析179
5.1 概述180
5.2 需求分析及技术特点 184
5.3 高光谱遥感系统成像质量关键性能指标及内涵188
5.4 高光谱成像仪成像质量设计与分析 191
5.5 高分辨率干涉型成像光谱仪方案描述204
5.6 卫星在轨成像模式设计210
5.7 卫星在轨动态成像质量设计与分析212
5.8 高光谱成像系统定标技术225
5.9 高光谱遥感卫星应用227
5.10 小结232
参考文献233
第6章 高精度立体测绘卫星系统设计与分析235
6.1 概述236
6.2 需求分析238
6.3 光学测绘系统关键性能指标及内涵239
6.4 卫星测绘体制分析243
6.5 内方位元素要求与稳定性245
6.6 外方位元素测量与稳定性246
6.7 高精度时间同步技术254
6.8 同名点匹配技术257
6.9 三线阵立体相机方案设计260
6.10 几何标定技术265
6.11 高精度测绘处理技术与飞行试验结果271
6.12 立体测绘卫星应用273
6.13 小结276
参考文献277
第7章 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卫星系统设计与分析278
7.1 概述279
7.2 需求分析及技术特点282
7.3 星载SAR成像质量关键设计要素285
7.4 星载SAR载荷设计与分析287
7.5 星载SAR成像模式设计299
7.6 星载SAR载荷系统方案描述302
7.7 星载SAR成像质量分析与设计308
7.8 星载SAR成像定位精度分析321
7.9 星载SAR数据处理与反演技术324
7.10 SAR遥感卫星应用326
7.11 小结333
参考文献334
第8章 高精度微波遥感卫星系统设计与分析335
8.1 概述336
8.2 任务需求及其载荷配置分析339
8.3 雷达高度计设计与分析343
8.4 微波散射计设计与分析359
8.5 微波辐射计设计与分析367
8.6 校正辐射计设计与分析375
8.7 微波遥感卫星数据处理与应用380
8.8 小结384
参考文献385
第9章 地球同步轨道光学遥感卫星系统设计与分析387
9.1 概述388
9.2 需求分析及技术特点391
9.3 高轨光学遥感系统覆盖特性与时间分辨率分析393
9.4 高轨光学遥感卫星成像质量关键性能指标397
9.5 高轨光学遥感卫星系统成像质量设计与分析398
9.6 在轨成像模式设计 406
9.7 高轨高分辨率成像仪方案描述 408
9.8 卫星在轨动态成像质量设计与分析 415
9.9 高轨光学遥感系统在轨标定分析 429
9.10 高轨光学遥感卫星应用 433
9.11 小结437
参考文献438
缩略词440
索引442
下 册
第 10章 遥感卫星系统构建与总体构型布局设计443
10.1 卫星系统使命任务与使用要求444
10.2 卫星系统构建与组成 446
10.3 卫星遥感任务的关键能力设计450
10.4 卫星总体设计原则 454
10.5 卫星总体构型与布局设计 455
10.6 卫星飞行程序设计 474
10.7 卫星工作模式设计 477
10.8 卫星可靠性设计与分析 482
10.9 整星安全性设计490
参考文献492
第 11章 高速图像数据处理与传输系统设计与分析493
11.1 概述494
11.2 任务需求分析497
11.3 星上数据源及其数据率分析499
11.4 高速数据处理与传输系统设计与分析504
11.5 系统工作模式及其数据流设计509
11.6 多源高速数据处理与存储系统设计与分析513
11.7 高速数据传输系统设计与分析520
11.8 系统仿真分析与验证527
11.9 与卫星工程其他大系统接口设计533
参考文献535
第 12章 遥感卫星控制与推进系统设计与分析536
12.1 概述537
12.2 任务需求分析539
12.3 系统设计分析541
12.4 基于CMG+ 动量轮配置的快速姿态机动及稳定成像
控制方案545
12.5 基于全CMG 群配置的快速姿态机动及稳定成像控制
方案设计557
12.6 系统故障诊断与应急处理577
参考文献580
第 13章 遥感卫星信息管理与数管系统设计与分析581
13.1 概述582
13.2 需求分析583
13.3 卫星信息系统架构与信息流管理设计585
13.4 卫星自主任务管理设计598
13.5 星上自主健康管理设计603
13.6 星上数据管理系统设计与分析607
参考文献615
第 14章 遥感卫星测控与导航定位系统设计与分析616
14.1 概述617
14.2 需求分析与技术特点620
14.3 测控系统设计与分析623
14.4 导航定位系统设计与分析642
14.5 与测控大系统接口设计及验证651
参考文献655
第 15章 遥感卫星供配电系统设计与分析656
15.1 概述657
15.2 需求分析与技术特点659
15.3 光学遥感卫星供配电系统设计662
15.4 SAR卫星供配电系统设计683
参考文献694
第 16章 遥感卫星结构与机构分系统设计与分析695
16.1 概述696
16.2 需求分析及技术特点699
16.3 系统设计约束分析701
16.4 卫星结构传力设计703
16.5 卫星结构与机构系统组成706
16.6 对接段设计707
16.7 星箭解锁装置设计711
16.8 推进舱结构设计714
16.9 电子舱结构设计718
16.10 载荷适配结构设计721
16.11 太阳翼机械部分设计724
16.12 分析与试验验证728
参考文献738
第 17章 遥感卫星热控系统设计与分析739
17.1 概述740
17.2 需求分析和技术特点741
17.3 空间外热流特性744
17.4 空间外热流分析746
17.5 太阳同步轨道的特性分析及计算749
17.6 卫星内部热源分析及布局设计755
17.7 卫星散热面选择与散热能力分析757
17.8 遥感卫星热控系统设计759
17.9 微波遥感卫星恒温舱设计777
17.10 大型光学相机热控设计780
17.11 大型微波载荷热控设计788
参考文献793
第 18章 遥感卫星微振动抑制与在轨监测技术794
18.1 概述795
18.2 需求分析796
18.3 载荷成像敏感度分析799
18.4 星上微振动源特性分析 802
18.5 微振动抑制设计809
18.6 微振动在轨监测技术 814
18.7 微振动仿真分析与试验验证820
参考文献825
第 19章 遥感卫星总装集成、测试与验证技术 826
19.1 系统总装集成方案设计 ___________827
19.2 遥感卫星电性能综合测试技术834
19.3 遥感卫星系统级试验验证技术852
参考文献865
第 20章 发展展望866
20.1 未来 “互联网+卫星遥感+大数据+数字地球” 新体系867
20.2 低、 中、 高轨结合的高分辨对地观测卫星系统 870
20.3 未来新型遥感技术 872
参考文献875
缩略词876
索引879


《璀璨星河:人类探索宇宙的史诗》 引言: 自古以来,仰望星空便点燃了人类心中无尽的好奇与渴望。从远古先民对日月星辰的崇拜,到伽利略用望远镜窥探月球的环形山,再到阿波罗计划将人类的足迹印上月球,探索宇宙的步伐从未停止。这不仅是科学技术的飞跃,更是人类精神边界不断拓展的壮丽史诗。《璀璨星河:人类探索宇宙的史诗》一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回顾人类在宇宙探索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领略那些改变我们认知、拓展我们视野的重大发现与里程碑事件。本书力求以宏大的视角、生动的叙事,展现人类与宇宙的深层对话,以及这场对话对我们自身文明的深刻影响。 第一篇:仰望星辰,追寻奥秘 黎明前的曙光:古代文明的宇宙观 我们将从人类文明的萌芽时期开始,审视古埃及人如何将天象与神话、农业生产紧密联系;古巴比伦人如何通过细致的观测,建立起早期的天文学体系;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如亚里士多德,如何提出地心说的宇宙模型,并影响了后世千年;古中国则有“天圆地方”的朴素认识,以及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寄托着对宇宙的想象。这些早期对宇宙的认知,虽然不乏朴素与局限,却奠定了人类对天空的关注,孕育了科学探索的最初火种。 革命的曙光:望远镜下的新世界 伽利略·伽利莱,这位伟大的天文学家,用他改进的望远镜,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宇宙的看法。本书将详细描绘伽利略如何观测到月球表面的细节,发现木星的四颗卫星,以及揭示金星有盈亏变化,这些发现直接动摇了统治千年的地心说。紧随其后,开普勒提出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更是为认识宇宙的运行规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还将探讨牛顿的反射望远镜,以及惠更斯、卡西尼等天文学家在观测上的贡献,展示这一时期科学革命的勃勃生机。 群星闪耀的时代:恒星的秘密与星系的诞生 进入19世纪和20世纪,天文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飞跃。从赫歇尔对遥远星云的观测,到斯蒂芬·雷耶斯发现仙女座星系并非“星云”而是独立的“宇宙岛”,人类对宇宙的尺度和组成有了全新的认识。爱德华·哈勃通过观测造父变星,首次精确测定了仙女座星系的距离,证实了宇宙的浩瀚。本书将深入介绍射电天文学的兴起,从弗朗西斯·克拉克发现的第一颗脉冲星,到射电望远镜如何揭示宇宙中隐藏的神秘信号。我们还会探讨恒星的演化,从恒星的诞生、生命周期到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的形成,勾勒出宇宙演化的壮丽画卷。 第二篇:飞向太空,触摸星辰 太空竞赛的序曲:人类的太空梦启航 20世纪中叶,冷战的阴影笼罩着世界,但也激发了人类探索太空的巨大热情。本书将聚焦于冷战背景下的太空竞赛,从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开始,引发了全球对太空技术的关注。美国迅速反应,成立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并启动了“水星计划”。我们将回顾尤里·加加林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人类,以及艾伦·谢泼德的太空飞行,这些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人类正式迈入太空时代。 登月壮举:人类的“一大步” “阿波罗计划”无疑是人类探索太空史上的巅峰之作。本书将详细描述“阿波罗计划”的艰辛历程,从早期的失败与牺牲,到“阿波罗8号”绕月飞行,再到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成功将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送上月球,实现人类首次登月。我们将重温阿姆斯特朗那句“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并探讨登月任务的科学意义,包括月球样本的采集与分析,以及对月球地质、历史的深入了解。 行星探测的步伐:揭开太阳系的神秘面纱 在载人航天之外,无人探测器成为了人类探索太阳系的“眼睛”和“触角”。本书将回顾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行星探测任务:从“先驱者”和“旅行者”系列探测器飞越外行星,传回令人惊叹的图像;到“维京号”登陆火星,搜寻生命迹象;再到“伽利略号”探测木星,“卡西尼号”探测土星及其卫星,揭示了太阳系行星的复杂与多样。我们还会关注对小行星和彗星的探测,以及未来载人登陆火星的设想,展现人类对太阳系乃至更广阔宇宙的持续探索。 第三篇:宇宙的奥秘,未知的边疆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大爆炸理论的证据 宇宙是如何诞生的?这个问题是人类最古老也是最深刻的疑问之一。本书将深入浅出地介绍当前最为主流的宇宙起源理论——大爆炸理论。我们将探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它是大爆炸留下的“余晖”,为该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此外,还会介绍宇宙膨胀的观测证据,以及元素丰度的观测与理论预测的符合,这些都指向一个遥远的、炽热的开端。 暗物质与暗能量:宇宙的“隐形居民” 现代宇宙学研究发现,我们所能看见的物质只占宇宙总质能的极小一部分。本书将重点介绍“暗物质”和“暗能量”这两个神秘的概念。我们将解释暗物质是如何通过其引力效应被推测存在的,以及它在星系形成中的关键作用。而暗能量,则是驱动宇宙加速膨胀的神秘力量,其本质仍然是天文学家面临的最大谜团之一。对这些“隐形居民”的研究,正不断刷新我们对宇宙结构的认知。 搜寻地外生命:宇宙中的“我们” “宇宙中是否存在地外生命?”这个问题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本书将回顾人类搜寻地外生命的努力,从SETI(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的射电望远镜观测,到对系外行星的发现与研究,特别是那些可能拥有液态水的“宜居带”行星。我们将探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以及我们目前对于生命起源和演化的理解,并展望未来探测地外生命的技术和方法。 结论: 《璀璨星河:人类探索宇宙的史诗》不仅是一部回顾人类科技成就的编年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好奇心、勇气与智慧的颂歌。从仰望星辰到飞向太空,每一次的探索都拓展了我们的认知边界,让我们对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场波澜壮阔的宇宙探索之旅仍在继续,前方是更广阔的未知,等待着人类以永不熄灭的热情去揭开它的面纱。本书希望能激励读者,继续保持对宇宙的好奇,关注科学前沿的发展,因为我们对宇宙的每一次深入了解,最终都将回馈于我们对人类自身文明的深刻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四 这次能读到《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卫星遥感技术(上下册)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真是一次知识的盛宴。上册从基础理论讲起,一步步深入,让我这个对遥感知识了解不多的人,也能逐步跟上节奏。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更多的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卫星遥感是如何“看”地球的。比如,书中关于不同地物光谱特征的对比分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的植被看起来是绿色,而在卫星图像上却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这背后的科学原理真是太有趣了。还有关于不同类型的卫星和传感器,它们各自的“眼睛”有什么不同,能看到什么,看不到什么,都有非常详细的介绍。让我觉得最神奇的是,原来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到那么细微的地表变化,比如地下水的变化,甚至一些地质活动的迹象,这些都超出了我的想象。下册则更加接地气,特别是“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这一部分,让我看到了遥感技术如何真正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书中提到了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让遥感数据变得更容易获取和使用,不再是只有少数专家才能接触到的东西。比如,在农业领域,通过遥感和互联网,农民可以更精准地了解土壤情况和作物长势,从而实现节水、节肥,提高产量。在环境保护方面,遥感可以帮助我们监测空气质量、水体污染,并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发布信息,让更多人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这本书让我感觉,我们国家在遥感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融合发展方面,已经走在了前列,未来可期。

评分

评价八 这次阅读《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卫星遥感技术(上下册)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上册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卫星遥感技术的核心概念,从最基础的电磁波理论,到不同传感器如何捕捉地球的信息,再到如何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可用的图像和数据,整个过程被描绘得清晰而引人入胜。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不同地物光谱反射特性的讲解,它用一种非常形象的方式,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东西在卫星图像上会有不同的“颜色”,这让我对遥感技术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而且,书中列举了大量实际应用案例,比如如何利用遥感监测森林火灾、监测土地退化、甚至监测全球气候变化,这些都让我对遥感技术的强大功能有了深刻的认识。下册的内容则更加令人兴奋,特别是“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这一部分,它展示了遥感技术是如何与当今最热门的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产生巨大的应用价值。书中提到了如何构建一个智能化的遥感数据处理平台,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来分析海量的遥感数据,以及如何通过互联网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获取和使用这些数据。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智慧农业的介绍,通过遥感和互联网,农民可以更精准地了解土壤情况和作物生长状况,从而实现精准施肥、精准灌溉,提高农作物产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在推动科技进步、服务社会发展方面的决心和成果,充满了令人振奋的力量。

评分

评价十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卫星遥感技术(上下册)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是一部中国在空间技术和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其内容之丰富、体系之完整、论述之深入,都令人印象深刻。上册集中展现了卫星遥感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从遥感成像的物理机制,到各类遥感传感器的原理与特性,再到遥感数据的获取、处理与分析方法,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书中对多光谱、高光谱、热红外、微波遥感等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以及遥感影像的几何与辐射定标等核心技术,都有深入的探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应用领域案例的详实介绍,如在农业、林业、地质、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成功应用,这些都极大地展现了遥感技术在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下册则将重点放在了“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合”,这一部分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国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方面的战略眼光。书中深入探讨了如何构建遥感大数据平台,如何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海量遥感数据进行高效处理和挖掘,以及如何将遥感信息服务于智慧城市、智慧农业、应急管理等多个领域。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遥感数据共享、服务化以及普惠化应用的探讨,这预示着遥感技术将更加便捷地服务于社会各界。总而言之,这套书不仅是遥感技术领域研究者和工程师的宝贵财富,更是任何对中国空间技术发展和应用感兴趣的读者都应该阅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

评价三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卫星遥感技术(上下册)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是一套极其珍贵的研究资料,尤其是对于我这样长期从事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者而言,其价值更是不可估量。上册中关于遥感影像几何校正和辐射定量的章节,详细阐述了各种校正方法背后的数学原理和实际操作流程,这对于确保遥感数据的精度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复杂算法时,所采用的图示化和类比式的方法,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例如,在解释地物反射率的测量时,书中用生活中的例子来比喻不同材质表面的吸光和反光特性,让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生动具体。此外,关于遥感数据预处理技术,如大气校正、云雪掩膜等,书中也给出了非常详尽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这些都是在实际应用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下册则将遥感技术与“互联网+”的战略相结合,这正是我当前研究的重点方向。书中对遥感大数据平台的设计理念、关键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如何构建面向服务的遥感数据产品和服务体系的章节,这涉及到如何将原始遥感数据转化为用户友好的信息产品,并通过互联网进行高效的分发和应用。例如,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书中提出了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与城市规划数据、人口流动数据等相结合,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决策支持的构想,这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书中对云计算、边缘计算在遥感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前景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未来研究的广阔空间。整套书结构严谨,内容翔实,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无疑是中国空间技术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

评分

评价七 作为一名在遥感应用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技术人员,我一直非常关注国内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卫星遥感技术(上下册)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无疑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最系统、最权威的著作之一。上册详细阐述了遥感成像的物理基础、传感器原理、数据获取技术以及基础的图像处理方法。书中对传感器光谱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等关键参数的论述,深入浅出,兼具理论深度和工程实践指导意义。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类型遥感数据(如光学、热红外、微波、雷达等)的特性及其适用领域的辨析,这对于我们选择合适的数据源进行应用开发至关重要。书中关于影像几何纠正和辐射定量的详细讲解,提供了实用的操作技巧和方法论,对于保证遥感产品的精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下册将遥感技术与“互联网+”战略相结合,这一点是我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书中对遥感大数据处理平台建设、云服务模式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在遥感影像解译中的关键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书中关于如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地物分类、变化检测、特征提取的案例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书中对遥感数据服务化、产品化以及面向公众的开放共享模式的构想,也预示着遥感技术在未来将更加普及和深入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而言之,这套书是遥感技术领域研究者、工程师和应用开发人员的案头必备,其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评分

评价九 作为一名对地理信息科学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能体现前沿应用的书籍。《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卫星遥感技术(上下册)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期望。上册为我构建了一个扎实的遥感理论基础。书中对遥感成像过程的细致讲解,从物理原理到传感器类型,再到数据预处理,每一个环节都梳理得清晰明了。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不同遥感传感器(如光学、热红外、微波)的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的深入分析,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研究场景下的应用潜力。例如,关于合成孔径雷达(SAR)的介绍,让我对其在全天候、全天时条件下获取地表信息的独特优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书中关于遥感影像几何校正和辐射定量的详细阐述,为我未来的数据处理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册内容则让我眼前一亮,特别是“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这一章节,充分展现了遥感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书中对遥感大数据平台的设计理念、关键技术以及应用模式的探讨,让我看到了遥感技术如何从科研领域走向更广泛的应用。我对于书中关于如何构建面向服务的遥感数据产品和信息服务的讨论非常感兴趣,这为我理解如何将复杂的遥感数据转化为易于理解和使用的信息产品提供了新的视角。这本书不仅更新了我对遥感技术的认知,更激发了我对未来利用空间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评分

评价一 这套《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卫星遥感技术(上下册)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无疑是中国在航天技术领域,尤其是卫星遥感方面,又一次扎实的学术积淀。我尤其惊喜于它被纳入了“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这本身就预示着其内容的权威性和战略性。翻开上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遥感基本原理的深入剖析,从电磁波的辐射、传输到与地物的相互作用,再到传感器的工作机制,每一个环节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作者们并未止步于理论的陈述,而是巧妙地结合了大量的实际应用案例,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从原始数据采集到最终信息提取的全过程。比如,书中对多光谱、高光谱遥感在农作物估产、地质勘探中的应用,以及雷达遥感在穿透云层、监测地表形变方面的独特优势,都做了详尽的阐述。那些复杂的公式和算法,在图文并茂的解释下,显得不再那么晦涩难懂,反而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而下册更是将视角拓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特别是“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合”,这一点是我最期待的部分。书中深入探讨了如何将海量的遥感数据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融合,构建高效、智能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例如,如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自动识别和分类地物,如何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遥感数据的快速共享和在线分析,以及如何将遥感信息集成到智慧城市、精准农业等应用场景中,都给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路和初步的解决方案。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教材,更像是中国在推动空间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方面的一次全面总结和战略展望,其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工程师乃至决策者,都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书中对于未来遥感技术发展趋势的预测,例如高分辨率、智能化、星座化等,也让我对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评分

评价二 作为一名对空间科学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一直以来都对遥感技术的神奇之处深感着迷,能够有机会接触到《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卫星遥感技术(上下册)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这样一部厚重的作品,实属幸运。这本书的上册,详细地讲解了卫星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从光波的性质,到不同传感器如何捕捉地物反射或发射的能量,再到这些信号如何被转化为我们能够理解的图像和数据,每一个步骤都被清晰地描绘出来。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电磁波谱的章节,它生动地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的地物会在不同的波段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以及科学家们如何利用这些“色彩”来识别和分析地表信息。比如,植物的叶绿素在近红外波段有着特殊的反射特征,这使得遥感技术在监测植被健康状况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书中还介绍了各种遥感传感器的类型,包括光学传感器、热红外传感器、微波传感器等,并详细解释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这让我对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册的内容则更加令人兴奋,特别是“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合”这一部分。它不再局限于单点的技术讲解,而是着眼于如何将庞杂的遥感数据转化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并且能够通过互联网这一现代基础设施,让更多人受益。书中提到了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平台的构建,以及人工智能在遥感图像解译中的作用,这些都是当今科技发展的热点。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如何利用遥感数据辅助灾害监测和应急响应的案例很感兴趣,想象一下,在突发灾难发生时,能够快速获取卫星传回的受灾区域图像,并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分析和传播,这对救援工作将是多么巨大的帮助。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空间技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科研领域,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正在通过“互联网+”的模式,变得更加 Accessible 和 Powerful。

评分

评价六 我一直对中国的航天事业抱有极大的关注,这次能读到《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卫星遥感技术(上下册)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感觉像是窥见了国家在这一前沿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上册的内容,从最基础的遥感原理讲起,像是给我这位“小白”扫清了迷雾。书中的图示和案例非常丰富,让我对遥感技术是如何“看见”地球有了全新的认识。比如,书中对不同地物在不同光谱下的反射曲线的讲解,就好像给各种地物建立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指纹”,通过对比这些“指纹”,我们就能知道这是什么。对我来说,最吸引人的部分是关于遥感影像的应用,从监测农作物长势,到勘探地下矿藏,再到监测森林火灾,这些案例都让我惊叹于遥感技术的强大能力。而且,书里还介绍了各种卫星的类型,比如有专门看地表的,有专门看海洋的,还有专门看大气的,感觉就像是地球的“全科医生”。下册的内容,特别是“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这一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科技如何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书中提到的,如何利用遥感数据和互联网,来做一个更智能的城市,比如更高效的交通管理,更精准的防灾减灾,这些都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如何让遥感信息更方便地分享和利用的部分,这意味着遥感技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科学研究,而是能够真正地服务于普通人,服务于社会发展。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决心和实力。

评分

评价五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卫星遥感技术(上下册)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的出版,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对中国航天科技实力的一次深刻认知。上册内容详实,从遥感成像的基本原理,到不同波段的遥感技术应用,再到数据获取和处理的基础方法,都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光学遥感、微波遥感等不同技术原理的剖析,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势和局限性。例如,书中对合成孔径雷达(SAR)在全天候、全天时成像能力方面的介绍,让我对其在军事侦察、灾害监测等领域的关键作用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同时,对多光谱和高光谱遥感在资源勘探、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案例分析,也展示了遥感技术在精细化探测方面的强大潜力。书中关于遥感数据预处理,如辐射定标、几何校正、大气校正等关键步骤的详细讲解,对于实际操作人员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下册则将焦点转向了“互联网+与空间技术的结合”,这一部分的内容更是充满了前瞻性和创新性。书中探讨了如何构建遥感数据共享平台,如何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对海量遥感数据进行高效存储、处理和分析,以及如何通过互联网将遥感信息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智慧城市建设中遥感技术的应用,例如利用遥感影像监测城市绿地覆盖率、分析城市热岛效应、优化交通流量等,这些都是“互联网+”与空间技术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这本书不仅展现了中国在遥感技术领域的科研实力,更体现了将这些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和社会效益的战略眼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