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杂粮食品生产实用技术
定价:29.00元
作者:马涛,肖志刚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1222793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杂粮原料涉及大麦、荞麦、燕麦、高粱、粟米、糜子等,产品包括市面上比较流行的杂粮饮料、五谷杂粮粉、杂粮面包、膨化杂粮食品等。书中一些产品既可规模化生产,也可供爱好者业余制作。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介绍了大麦、燕麦、荞麦、高粱、糜子等一些常见杂粮的物料特性,以及杂粮饮品和调味品、杂粮粉、蒸煮类杂粮食品、焙烤类杂粮食品、膨化杂粮食品的加工工艺、加工设备、产品配方和操作要点等。
本书可供从事杂粮食品加工的技术研发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目录
章主要杂粮作物简介1
节大麦1
一、大麦籽粒形态结构1
二、大麦的物理性质与加工品质2
三、大麦的化学性质与加工品质3
第二节燕麦5
一、燕麦籽粒形态结构5
二、燕麦的物理性质与加工品质5
三、燕麦的化学性质与加工品质6
第三节荞麦7
一、荞麦籽粒形态结构7
二、荞麦的物理性质与加工品质9
三、荞麦的化学性质与加工品质9
第四节粟米10
一、粟米籽粒形态结构10
二、粟米的物理性质与加工品质11
三、粟米的化学性质与加工品质12
第五节高粱13
一、高粱籽粒形态结构13
二、高粱的物理性质与加工品质14
三、高粱的化学性质与加工品质15
第六节糜子15
一、糜子籽粒形态结构15
二、糜子的物理性质与加工品质16
三、糜子的化学性质与加工品质17
第七节豆类杂粮18
一、豆类杂粮的营养特性18
二、豆类杂粮的物理性质与加工品质20
三、豆类杂粮的化学性质与加工品质21
第二章杂粮饮品及调味品加工23
节杂粮饮料加工23
一、杂粮饮料制作的一般工序23
二、杂粮饮料设备选型26
三、杂粮饮料加工实例31
第二节即食杂粮粥加工35
一、即食杂粮粥制作的一般工序35
二、即食杂粮粥加工设备选型36
三、即食杂粮粥加工实例39
第三节杂粮酱油加工42
一、杂粮酱油加工的一般工序43
二、杂粮酱油加工设备选型45
三、杂粮酱油加工实例50
第四节杂粮醋加工51
一、杂粮醋制作的一般工序51
二、杂粮醋加工设备选型56
三、杂粮醋加工实例62
第三章杂粮粉加工67
节杂粮粉加工工序67
一、选料67
二、清理68
三、调质72
四、炒制73
五、研磨74
第二节杂粮粉加工设备75
一、杂粮脱壳设备75
二、粉碎设备78
三、炒制设备79
四、干燥设备80
第三节杂粮粉营养配方设计81
一、营养配方设计原则82
二、营养配方平衡84
三、营养配方的核定及表示方法85
第四节杂粮粉加工实例88
一、大麦88
二、燕麦90
三、荞麦91
四、粟米93
五、高粱95
六、绿豆96
第四章蒸煮类杂粮食品加工99
节杂粮营养工程米加工99
一、杂粮营养工程米加工的基本理论99
二、杂粮营养工程米加工的一般工序99
三、杂粮营养工程米的品质调控与实例103
第二节杂粮面条加工107
一、杂粮面条加工的基本理论107
二、杂粮面条加工的一般工序108
三、杂粮面条的品质调控与实例111
第三节其他蒸煮类杂粮食品115
一、馒头类杂粮食品115
二、饼皮类杂粮食品117
三、馅料类杂粮食品120
第五章焙烤类杂粮食品加工123
节杂粮面包加工123
一、杂粮面包加工的基本理论123
二、杂粮面包加工的一般工序125
三、杂粮面包加工实例129
第二节杂粮饼干加工133
一、杂粮饼干加工的基本理论133
二、杂粮饼干加工的一般工序136
三、杂粮饼干加工实例145
第三节杂粮蛋糕加工150
一、杂粮蛋糕加工的基本理论150
二、杂粮蛋糕加工的一般工序152
三、杂粮蛋糕加工实例155
第六章膨化类杂粮食品加工158
节膨化类杂粮食品加工基本原理和过程158
一、膨化加工基本机理158
二、膨化动力的产生机制159
三、膨化加工基本操作过程160
第二节杂粮膨化设备160
一、挤压膨化机160
二、气流膨化机162
三、微波膨化设备163
四、油炸膨化设备165
第三节膨化类杂粮食品加工实例166
一、速食全谷物营养粉166
二、黑米膨化小食品167
三、速食杂粮米粥168
参考文献169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拿到《杂粮食品生产实用技术》这本书,我内心是激动又期待的。我对杂粮的认知,从最初的“粗粮”,逐渐深入到“全谷物”,再到现在对它们在加工过程中的“技术”环节产生浓厚兴趣。我一直觉得,真正的杂粮食品,不应该只是把几种杂粮简单混合,更应该是一种精细的、有科学依据的加工过程。书中关于“杂粮谷物的功能性成分的保持与提升”这一块,是我最想深入了解的。你知道,许多杂粮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B族、矿物质以及植物化学物,这些都是我们追求的健康要素。但是,在加工过程中,这些宝贵的成分很容易流失。例如,高温烘烤会损失一部分维生素,过度研磨会破坏膳食纤维的结构。那么,这本书是否会提供详细的工艺指导,告诉你如何在保证口感和可溶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这些功能性成分?它是否会提及一些特殊的加工技术,例如低温烘干、酶解技术、或者瞬时灭菌等,来应对这些挑战?我还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介绍如何“提升”杂粮的功能性成分。比如,通过发酵技术,是否能够转化出更多的生物活性物质,例如益生元、抗氧化剂等?书中是否会提供具体的发酵菌株选择和培养方法,以及如何优化发酵条件来达到最佳效果?这不仅仅是关于“如何生产”,更是关于“如何生产出更健康、更有价值的杂粮食品”。
评分《杂粮食品生产实用技术》这本书,从书名上就透着一股踏实和专业劲儿,正是我这样想在杂粮食品领域有所作为的人所急需的。我一直认为,杂粮食品的生产,绝非简单的物理混合,而是一门融汇了食品科学、工程学和营养学的复杂工艺。我特别想知道,书中对于“杂粮谷物的结构改造与品质控制”是如何阐述的。杂粮的颗粒形态、淀粉结构、蛋白质网络的形成,都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构和口感。例如,对于制作杂粮饼干,如何才能让它酥脆而不易碎?对于制作杂粮面条,如何才能让它劲道而不粘牙?这背后一定涉及对谷物原料的精细化处理,比如不同程度的研磨,对淀粉颗粒的物理或化学改性,以及蛋白质交联等。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这些“微观”的加工原理,并提供具体的操作参数?我期待它能像一本“秘籍”一样,揭示那些决定杂粮食品好坏的关键技术。而且,“品质控制”这四个字,更是点睛之笔。在杂粮食品生产过程中,如何确保产品的一致性,避免批次间的差异,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书中是否会介绍从原料验收、生产过程监控到成品检验的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例如,如何通过检测淀粉糊化度、蛋白质溶解度、水分活度等指标,来预测和控制产品的最终品质?是否还会提供一些针对常见质量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办法?这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和提升品牌信誉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杂粮食品生产实用技术”本身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健康饮食很感兴趣,杂粮食品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市面上关于杂粮的书籍不少,但大多偏重于食谱或者健康益处的介绍,真正深入到生产技术的却不多。我尤其好奇,在工业化生产的背景下,如何才能保证杂粮食品的营养价值不流失,口感又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本书是否会解答关于杂粮的加工方式,比如蒸、煮、烤、发酵等过程中,不同温度、湿度、时间对营养成分的影响?例如,你知道吗,有些杂粮在烹饪过程中会释放出抗氧化物质,而另一些则可能因为高温而损失维生素。这本书是否会提供具体的工艺参数,例如针对不同种类的杂粮(小米、藜麦、燕麦、荞麦、黑米等),需要采取怎样的前处理步骤?是需要浸泡、去皮、还是破碎?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这些关键的技术环节。而且,对于杂粮食品的安全生产,这本书是否也会有涉及?比如,杂粮在收割、储存、加工过程中如何避免霉变、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出厂的杂粮食品安全可靠?这对于消费者来说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告诉我“怎么做”,更能告诉我“为什么这么做”,并提供科学的依据。另外,这本书的“实用技术”这四个字,让我对它的可操作性充满期待。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设备选择建议,例如不同类型的粉碎机、烘干机、膨化机等,以及它们在杂粮食品生产中的应用?是否还会涉及一些包装技术,以保证杂粮食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新鲜度和稳定性?我非常希望它能像一本操作手册一样,为我提供清晰的指导。
评分拿到这本《杂粮食品生产实用技术》我真是眼前一亮,感觉像是淘到宝了!我一直觉得,现在市面上的杂粮食品虽然多,但很多时候都感觉少了点“原汁原味”,或者说,它的营养价值并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我特别好奇书中关于杂粮品种选择和特性分析的部分。要知道,不同的杂粮,它们的淀粉含量、蛋白质结构、脂肪酸组成、膳食纤维的种类和含量都大相径庭,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到最终产品的口感、风味和营养价值。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这些细微之处?比如,针对糯性杂粮和非糯性杂粮,它们在加工过程中应该采取哪些不同的策略?又比如,糙米和精米在加工后,其淀粉的消化速度会产生多大的差异?我期待书中能提供具体的杂粮成分分析表格,以及不同杂粮在加工过程中的响应模型,这样就能从根本上理解为什么某种加工方法对某种杂粮更有效。而且,这本书的“实用”二字,让我对其内容的落地性充满信心。它会不会提供一些针对不同规模生产线的技术方案?比如,对于小型家庭作坊,有哪些经济适用的加工设备和工艺?对于大型工业化生产,又有哪些高效节能的生产流程?我尤其关心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绿色环保的生产技术,例如采用天然酶制剂替代化学添加剂,或者利用生物发酵技术提升杂粮的风味和营养?这些都是我作为消费者非常关注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议题。
评分拿到《杂粮食品生产实用技术》这本书,我立刻被它所蕴含的“实用”二字所吸引。我一直觉得,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中的操作,才是真正的挑战。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杂粮原料的采购、储存与预处理”的详细阐述。你知道,不同的杂粮,它们的成熟度、含水量、杂质含量都会有所不同,这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加工效果。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份详尽的杂粮采购指南,告诉你如何挑选优质的原料,以及如何避免潜在的质量问题?比如,如何通过外观、气味来判断杂粮的新鲜度和是否存在霉变?在储存方面,杂粮的保质期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温度、湿度、光照等。书中是否会提供科学的储存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延长杂粮的保质期,并防止其营养成分的流失?尤其是一些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杂粮,如亚麻籽、奇亚籽,它们很容易氧化变质。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特殊的储存技术,例如惰性气体保护、冷冻储存等?而对于预处理,像浸泡、去皮、粉碎等步骤,对于杂粮食品的最终品质至关重要。书中是否会提供不同类型杂粮的针对性预处理方案,并给出具体的工艺参数,例如浸泡时间、水温、粉碎粒度等?这直接关系到杂粮的消化吸收率和口感。
评分《杂粮食品生产实用技术》这本书,对于我这样对杂粮食品充满好奇,又希望深入了解其生产环节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雨。我一直觉得,杂粮食品的健康属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加工过程”是否科学、是否能够最大化地保留其天然的营养价值。我特别想深入了解书中关于“杂粮食品的机械加工与设备选择”的内容。杂粮的加工涉及到多个环节,比如清选、去杂、破碎、筛分、膨化、挤压等。不同的加工目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设备。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各种常用的杂粮加工机械的原理、结构、性能和适用范围?例如,对于粉碎设备,是选择锤磨机、辊磨机,还是气流粉碎机?它们在加工不同杂粮时,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我又如何根据我的生产规模和产品需求,来选择最合适的设备?这不仅关乎生产效率,更关乎产品的最终品质。而且,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也非常重要,书中是否会提供相关的指导,以确保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避免因设备问题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我还希望书中能够提及一些关于自动化和智能化在杂粮食品生产中的应用。例如,如何通过PLC控制系统,精确控制加工参数,提高生产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这些信息对于我想要实现现代化生产非常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杂粮食品生产实用技术》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认为,杂粮食品的未来,在于不断地创新和突破,而这些突破,离不开对生产技术的深刻理解和掌握。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杂粮食品的包装与储存技术”的部分。要知道,再好的杂粮食品,如果包装不当,也很容易失去其价值。杂粮食品通常含有丰富的油脂和碳水化合物,容易受到氧气、水分、光照和微生物的侵蚀,导致变质、氧化、吸潮以及营养成分的流失。那么,这本书是否会详细介绍各种包装材料的特性,例如阻隔性、密封性、机械强度等,并根据不同类型杂粮食品的特点,给出最佳的包装方案?例如,对于富含油脂的杂粮零食,是否需要采用带脱氧剂的包装?对于易吸潮的杂粮粉,是否需要采用铝箔复合膜包装?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包装设计的原则,以及如何通过包装来延长产品的货架期,并保持其新鲜度和风味。同时,关于储存技术,书中是否会区分不同包装形式下,杂粮食品的最佳储存条件?例如,在常温、冷藏、冷冻等不同环境下,它们的保质期会有怎样的差异?这对于物流和销售环节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从生产的源头,一直考虑到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每一个环节。
评分这本书《杂粮食品生产实用技术》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个关于如何将天然的杂粮转化为美味、健康、可大规模生产的食品的“指南”。我一直觉得,杂粮的营养价值很高,但很多时候,它们的“接受度”却不高,这很大程度上归咎于生产技术上的不足。我最关心的是书中关于“杂粮食品的创新应用与产品开发”的章节。要知道,市场在不断变化,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这本书是否会引领我们跳出传统的杂粮粥、杂粮馒头的范畴,去探索更多创新的产品形式?比如,如何利用杂粮来制作更具吸引力的零食、功能性饮料、甚至是替代肉类的植物蛋白产品?它是否会介绍一些新的加工技术,例如微胶囊包埋技术,可以将不耐热的维生素或益生菌包裹起来,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保持活性,并在人体内缓慢释放?又或者,是否会提及一些利用生物技术,例如酶工程或发酵工程,来生产具有特定功能性的杂粮衍生物?我希望这本书能激发我的灵感,让我看到杂粮食品未来的无限可能。同时,关于“产品开发”,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市场调研、消费者偏好分析的思路,以及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的方法?这对于想要进入杂粮食品行业的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指导。
评分《杂粮食品生产实用技术》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非常专业,也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我一直觉得,杂粮食品的魅力在于它的多样性和营养价值,但要将这些优势转化为真正的产品,背后一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技术门道。我特别想知道,书中关于杂粮的预处理技术是如何阐述的。你可能知道,有些杂粮的籽粒比较坚硬,或者有特殊的表皮结构,这都会影响到后续的加工。这本书会不会详细介绍如何进行有效的浸泡、脱皮、破碎、以及可能需要的酶解等步骤?比如,对于藜麦,它的皂苷如何去除?对于荞麦,它的涩味如何降低?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可能直接决定产品的口感和接受度。我希望书中能提供详细的操作指南,包括适宜的水温、时间、以及可能使用的辅助设备。此外,对于杂粮的膨化技术,我非常感兴趣。膨化能够改变杂粮的质地,使其更容易消化,也能带来独特的口感。这本书是否会介绍不同膨化原理(如挤压膨化、热风膨化、微波膨化)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杂粮选择最合适的膨化工艺?例如,如何控制膨化过程中的温度和压力,以最大化保留杂粮的营养成分,同时获得理想的膨胀率和酥脆度?这些具体的技术参数,对于理解和掌握杂粮食品的生产至关重要。我还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杂粮复配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杂粮的优点在于组合,不同的杂粮搭配在一起,可以产生更丰富的营养和更佳的风味。书中是否会介绍如何根据营养学原理,进行科学的杂粮配比,以达到特定的健康目标?例如,如何组合能够有效降低血糖,或者如何组合能够提供全面的氨基酸?
评分我一直对杂粮食品抱有极大的热情,认为它们是健康饮食的基石,但往往在追求“健康”的同时,口感和便利性却打了折扣。这本书《杂粮食品生产实用技术》恰好能填补这个认知鸿沟。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杂粮食品的“风味”和“口感”是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塑造的。众所周知,杂粮的原始风味可能不够浓郁,甚至有些“粗糙”。那么,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发酵、烘烤、蒸汽处理等工艺,来激发杂粮的天然香气,并改善其口感?例如,你知道吗,某些微生物发酵过程可以产生丰富的风味物质,并且分解部分抗营养因子,提高营养吸收率。这本书会详细介绍不同发酵菌种的选择、发酵基质的配制、发酵条件的控制(温度、湿度、时间)以及发酵终点的判断吗?对于烘烤,不同温度和烘烤时间对杂粮风味的影响又有多大?是不是通过精准的烘烤参数,就能带来类似坚果的香气?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风味图谱,或者通过感官评价的方法来指导生产。另外,在口感方面,杂粮往往质地比较硬,或者容易出现“噎人”的现象。这本书是否会介绍如何通过调整加工工艺,比如加入适量的水分、油脂,或者采用特殊的挤压、膨化技术,来获得更细腻、更柔滑的口感?比如,对于制作杂粮馒头、面包,如何才能让它蓬松有弹性,而不是干硬难咽?这需要对淀粉糊化、蛋白质变性等过程有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