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苏东坡传:沧海寄余生 |
| 定价 | 29.80 |
| ISBN | 9787511342980 |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 作者 | 邓凌原 |
| 编号 | 1200867134 |
| 出版日期 | 2014-03-01 |
| 印刷日期 | 2014-04-02 |
| 版次 | 1 |
| 字数 | 268.00千字 |
| 页数 | 245 |
| D1一章/眉州苏家:一门父子三词客 D1一节物华天宝诞英才 D1二节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D1三节读书眉山中 D1二章/唤鱼姻缘:自主争取来的幸福 D1一节苏家的小插曲 D1二节少年逃婚 D1三节初恋的滋味 D1三章/同科及D1:苏氏兄弟与天下名士 D1一节进京赶考 D1二节'刊赏忠厚之至论' D1三节一举成名天下知 D1四章/命途多舛:妻亡母病仕途坎坷 D1一节噩耗传来 D1二节再度出川 D1三节初入仕途 D1四节优游岁月 D1五节十年生死两茫茫 D1五章/为民请命:反对新法遭贬谪 D1一节一场暴风骤雨 D1二节'辨奸论'与苏氏兄弟 D1三节反对新法 D1四节理想与现实 D1六章/谪居四州:疏狂太守开一代词风 D1一节杭州:寄情山水 D1二节密州:但愿人长久 D1三节徐州:政通词美 D1四节湖州:诗酒趁年华 D1七章/东坡居士:死里逃生后的超然洒脱 D1一节乌台诗案 D1二节死里逃生 D1三节初到黄州 D1四节赤壁绝响 D1八章/避居常州:无政扰无J陇劳的短暂时光 D1一节庐山之行 D1二节一笑泯恩仇 D1三节乞居常州 D1四节闲居人生 D1九章/被召还朝:独修一身难容于新旧两派 D1一节登州海市 D1二节东山再起 D1三节风靡京城 D1四节苏轼的危机 D1十章/自比乐天: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乐天生活 D1一节再赴杭州 D1二节辗转四州 D1三节心慕田园 D1十一章/一贬再贬:一蓑烟雨任平生 归去 D1一节谪居岭南 D1二节生死相伴的王朝云 D1三节再贬海南 D1四节在寂寞中归去 |
| 邓凌原 古典文学专业研究生 新闻记者 现居南京。酷爱文字、昆曲与民族乐器 喜欢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 晨昏忧乐每相亲”的情态 自信能在现代社会里寻觅一缕古典情韵。擅长古典人物传记写作。 |
| 普通成人 |
| 邓凌原编著的'沧海寄余生-苏东坡传'苏东坡的一生都卷在旋涡中 却又始终超脱于外。面对屈辱 他表现出极其高远的视野和宽广博大的心胸。更难得可贵的是 他以天真无邪的心灵 到处捕捉这在常人看来难以忍受的屈辱生活中的片刻诗意 并用笔墨将其化为永恒。'沧海寄余生-苏东坡传'不仅描写了苏东坡如日月光华般的才华 更展现了他旷达乐观的性格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
| 这首诗写于苏轼60岁时 一个60岁的老人做了一个关于童年时期的梦。他的梦里有严厉的父亲和贪玩的自己:父亲苏洵在出门前布置了一份作业 即读完'春秋左氏传' 但小苏轼调皮贪玩 等到父亲快回来的时候 他读了还不到三分之一 由于担心被责罚 他的心中忐忑不安 浑身上下就像挂在鱼钩上的鱼一样不舒服。 这个梦真实地记录了苏轼在少年时代所受到的严厉教育。苏轼的父亲苏洵到了27岁才发愤读书 一生在仕途上都郁郁不得志。为了不让两个儿子步自己的后尘 他对儿子的管教极其严厉。苏轼兄弟终日苦学不辍 饱读群书 广泛涉猎先秦诸子百家学说、历史典籍、各朝诗文等 在人生好看好的时光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6岁时 苏轼与苏辙在父亲的带领下来到眉州天庆观拜道士张易简为师。张易简颇有名气 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他为苏轼开设的科目主要是学习六经和诸子百家 以儒家经典为主。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 张易简不仅要求学生必须弄懂文章的要义 而且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背诵这些篇章。为了加强记忆 苏轼使用反复抄写的方法 具体做法则是“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 这种反复抄写的方法一直持续到苏轼晚年。他谪居黄州的时候还有“三抄'汉书'”的经历 让朋友无比佩服。 反复的抄写 使苏轼对书中内容很好熟悉 在抄书的同时还可以练习书法。苏轼成为学生中记忆力和领悟力较为突出的一个 他博闻强识 深得老师的赏识。 8岁到10岁的时候 苏轼的父亲进京赶考落D1。为了排遣心情 他来到江淮一带游历。苏轼兄弟俩则离开私塾 他们的教育全部由苏轼的母亲程夫人负责。程夫人是个大家闺秀 对孩子的管教颇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她亲自教孩子们读'舌汉书' 并将书中大义一点一点地讲给儿子们听。每当谈到古今成败事 苏轼都能领悟其中的要义。 有 程夫人正在给苏轼讲解'范滂传'。范滂是东汉时期一名清廉而正直的官吏 因得罪了奸宦 遭到党锢之祸 从而下狱致死。临死前 他对自己的母亲说:“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 怎么敢因为我的罪名连累您 又使得我的老母流离他乡呢?”没想到他的母亲回答说:“你现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齐名了 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一个人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 还要追求长寿 怎么可能有这么两全其美的好事呢?”母子同心 范滂的母亲也因此成就了儿子的美名。 苏轼听母亲讲完这个故事后 颇有感触。他感慨地对母亲说:“母亲 如果我要做一个范滂这样的人 您会同意吗?”程夫人立刻严肃地回答说:“你可以做范滂 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母子两人心灵相通 教学相长 母亲的启发和教育也因此影响了苏轼的一生。 苏轼七八岁时 正值宋仁宗启用范仲淹等人锐意改革弊政之时 朝中有人写了一篇'庆历圣德颂' 歌颂朝廷的“庆历新政”。当时苏轼正在乡校读书 有人从京城带了这首诗回来给乡校的老师们读。苏轼在旁边看到 便心中好奇 不免踮着脚不停地张望 还朗诵着诗中的句子 向老师询问诗句的意义。老师不耐烦地说:“你一个小小孩儿 打听这些干什么?” 苏轼回答道:“难道他们是天上的神仙吗?如果他们跟我是一样的人 我为什么就不能打听他们所做的事情呢?” 老师听苏轼语出不凡 便耐心地将庆历新政的核心人物一一讲给苏轼听 并告诉他 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人是时代的豪杰。苏轼尽管不能接近理解这些人的所作所为 但却将这些名字牢牢地记在了心中 尤其对于欧阳修的诗文 他更是仔细研读 一个字都不肯放过。后来 当他的父亲让他仿效欧阳修的诗歌'谢宜诏赴学士院 仍谢赐对衣、金带及马表'试作一篇 他写得很好成功 并得到了父亲的称赞。 苏辙的诗歌记载了很多他与哥哥苏轼一起读书求学的场景 如“结发皆读书 明月入我牖。纵横万余卷 临纸但挥手”-'次韵子瞻感旧见寄';“少年读书处 寒夜冷无火”-'和阳三适炙背读书';“游戏图书 寤寐其中。早余二人 要如是终”-'再祭亡兄端明文等。 由于天资聪颖 又受到良好的启发与教育 苏轼很小就有了神童的美名。在一片赞誉声中 他也难免有些自傲 自认为博览群书 无人能比。有一次 苏轼写了一副对联挂在门上:“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这幅对联刚被苏轼挂上去 就被一位老者看到了。老者认为这个孩子口气狂妄 不自量力 有心要难一难他。于是 他特意拿了一本书来到苏府 口称自己才疏学浅 特来向苏公子请教。老人将书递给苏轼 苏轼得意洋洋地接过书 打开一看 顿时傻眼了:原来书中的字自己一个也不认识 他羞得满脸通红 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 过了一会儿 他只好将实话告诉了老人 老人哈哈大笑地说:“你不是自称‘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吗?怎么连这本书也不认得呢?” 苏轼羞愧难当 老人走后 他立刻提笔来到门前 将对联改成了:“发奋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这副对联或许就这样激励着苏轼勤奋学习、苦读成才。 除了读书作文 苏轼对琴棋书画也很好感兴趣 他自称“幼而好书 老而不倦” 对绘画则是到了“轻死生而重画”的地步。此外 他在眉山读书的少年时光里 闭门书斋只是他生活的一个方面 乡间美丽的风景与自然的野趣也充实了他的成长空间。年少的苏轼或与小伙伴们捕鸟嬉戏 或与兄弟们登高游水 或独自静坐在田野间 感受那种天地开阔、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快乐。 到20岁的时候 苏轼已经精通经传历史 “属文日数千言 好贾谊、陆贽书” 他喜欢'庄子'的文章 还颇有自己的一番见解。眉山的读书经历已经为苏轼一生的文名、诗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个年方弱冠的少年正雄心勃勃地面对着自己的未来。不久后 他将走出四川 走向全国。P10-13 |
初识苏东坡,多半源于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或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些文字如同璀璨的星辰,点亮了我对这位北宋文坛巨匠的初印象。然而,仅凭只言片语,总觉隔靴搔痒,意犹未尽。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带我走进他生命历程的书,去感受他跌宕起伏的人生,去理解他诗词背后的万般滋味。尤其是在忙碌的生活中,总会感到一种精神上的疏离,渴望寻得一份古人的智慧与豁达来慰藉心灵。听闻有这样一部关于苏东坡的传记,不禁心生向往。我猜想,这本书定能描绘出一个立体的苏东坡,而非仅仅是一个符号化的名字。它或许会揭示他作为父亲、朋友、官员、甚至是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的孤独,他的坚持,他的不羁。我期待在字里行间,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苏东坡,他如何在风雨飘摇的时代,用他非凡的才情和坚韧的品格,书写了一段不朽的人生传奇。这不仅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了解,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汲取,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每次翻开一本新书,我都会下意识地去捕捉作者的笔触,去感受文字是否拥有那种直抵人心的力量。对于苏东坡这样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想要写出新意、写出深度,实在是不易。我好奇作者会以何种视角来切入?是侧重于他政治生涯的波折,还是艺术成就的辉煌?又或者是他与亲友间的深厚情谊?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够将那些历史的尘埃拂去,用一种更加鲜活、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将苏东坡置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中,去展现他如何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我设想,这本书中或许会描绘出他对朝政的忧心,对民生的关切,以及在仕途失意时,那种不屈服于命运的顽强生命力。同时,我也希望看到他生活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例如他如何品尝美食,如何与友人吟诗作对,如何在被贬之地寻得生活乐趣。我坚信,一个真正伟大的灵魂,必然是在细微之处也闪耀着光芒。这本书,能否让我看到那个真实、细腻、充满烟火气的苏东坡?这是我心中最大的期盼。
评分偶尔会陷入一种对当下生活的迷茫,总觉得缺少了某种深刻的意义。这时候,我便会转向那些历史的长者,试图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智慧。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位让我心生敬意的人物。他的名字,常常与豁达、乐观、才情联系在一起。然而,我知道,任何一个伟大的灵魂,其背后都一定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和挣扎。我期待这本传记,能够将那些被时间掩埋的细节挖掘出来,让我看到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苏东坡。我设想,书中或许会描绘他初入仕途时的雄心壮志,他在官场上的跌宕起伏,以及他如何在一次次的打击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我尤其好奇,在那些被贬的漫长岁月中,他是如何度过的,又是如何从困顿中找到精神的寄托,并创作出那些传世之作。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他身上那种强大的生命力,那种即使身处逆境,依然能够笑对人生的乐观精神。这本书,能否成为我人生中的一座灯塔,指引我前行,教会我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超脱?
评分最近总感觉生活有些平淡,少了些波澜壮阔的体验,多了些按部就班的琐碎。于是,我便开始渴望通过阅读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寻找一些能够点燃我内心激情的故事。苏东坡,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传奇色彩,他的诗词,他的文章,他的人生,无一不充满了智慧与豁达,还有一种令人动容的浪漫。我想,一本好的传记,不仅仅是历史事实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北宋,亲眼见证苏东坡的成长、他的辉煌、他的低谷,以及他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我期待书中能够出现许多生动的场景,比如他在朝堂上的侃侃而谈,他在黄州田园的耕作乐事,他与挚友临别时的依依不舍。通过这些细致的描写,我希望能更深刻地理解他为何能够写出那些激励人心的诗句,为何能够成为后世景仰的楷模。这本书,是否能成为我精神旅途中的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给予我面对生活挑战的力量?
评分总觉得,对历史人物的了解,若仅仅停留在课本上的只言片语,未免太过浅薄。苏东坡,这位名字响彻古今的文坛巨匠,我对他有着深深的好奇,但也深知,他的人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丰富得多。我渴望通过一本深入的传记,去揭开他神秘的面纱,去触摸他灵魂深处最真实的情感。我猜想,这本书定会带领我穿梭于历史的长河,去见证他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饱经沧桑的老者,每一个阶段的蜕变。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他作为一位官员,如何为民请命,如何面对政治斗争的残酷;也期待看到他作为一位文人,如何挥洒才情,如何用文字构筑起一个瑰丽的文学世界。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捕捉到他人生中的那些“沧海寄余生”的况味,那些在风雨飘摇中,他如何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真正读懂苏东坡,不仅仅是他的才华,更是他的品格,他的精神,他那种超脱世俗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