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1932-追寻新共和-张东荪早期思想与活动研究

1886-1932-追寻新共和-张东荪早期思想与活动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波 著
图书标签:
  • 张东荪
  • 思想史
  • 近代史
  • 新文化运动
  • 中国近代思想
  • 政治思想
  • 学术史
  • 民国史
  • 历史研究
  • 知识分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图书大厦旗舰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62164
商品编码:29301241361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1886-1932-追寻新共和-张东荪早期思想与活动研究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8-05-01
作者:高波 译者: 开本: 32开
定价: 45.0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108062161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作者简介

高波1982年生,陕西省榆林市人。北京大学 心理学学士、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 院讲师,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士人与知识分 子史。除本书外,还有译著《战争与革命交织的 近代中国《1895-1949)》,及论文多篇。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1886-1932-追寻新共和-张东荪早期思想与活动研究》一书的图书简介,内容将侧重于展现该研究的学术价值、史料深度以及对民国初期思想史的贡献,同时确保不提及原书名,且行文自然流畅: --- 百年共和梦的探索者:民初知识分子群像与思想嬗变研究(1886-1932) 导言:风云激荡中的思想转向 本书聚焦于中华民国建立初期(1886年至1932年)这一关键历史阶段,深入剖析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在旧制瓦解、新政初创的复杂环境中,对国家出路、政治哲学和社会未来进行艰难的探索与实践。这一时期,传统儒家思想的根基遭受空前动摇,西方思潮如洪水般涌入,知识精英们肩负起改造中国的历史使命。本书的研究核心,旨在重建彼时知识界围绕“共和”概念的内涵界定、政治路线选择以及社会现代化路径的激烈辩论场域,特别是对那些试图在自由主义、社会改良与国家主义之间寻求平衡的思想家群体的命运与贡献,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 第一部分:时代背景与思想的萌芽(1886-1912) 研究伊始,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清末最后二十年,即新政与预备立宪的年代。这一时期,作者精心钩沉了数位关键人物早年的求学经历与思想启蒙过程。他们大多出身于传统士大夫家庭,却在接触到近代西方科学、哲学与政治学说后,经历了深刻的自我重塑。 本书详尽考证了这些知识分子在海外,尤其是在日本、欧美接受教育的经历。他们的学业选择——无论是侧重法律、政治、经济学还是社会学——都直接影响了他们日后在中国政治实践中的定位。我们考察了他们早期对于君主立宪、议会制度、乃至激进革命的看法演变,通过分析他们早期发表的文章、书信和日记,勾勒出他们对“现代国家”的初步想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清廷试图推行“仿行宪政”的过程中,这些潜在的改革力量是如何在体制内和体制外进行博弈与定位的。 第二部分:共和初建:理想与现实的碰撞(1912-1916) 辛亥革命的爆发,将这些知识分子的理论构想迅速推向了实践的前沿。然而,共和政体的建立并未带来预期的安定与进步,反而迅速陷入了派系斗争、军阀割据的泥潭。 本书的第二部分,重点剖析了知识分子在国民政府成立初期的角色转换。他们不再仅仅是理论家,而是深入到内阁、议会和各省政务之中。研究着重分析了围绕“国家构建”的核心议题展开的争论:如何平衡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如何构建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宪法框架?以及,在亟需经济建设和民族独立的前提下,应优先采取何种发展模式? 通过对大量档案、会议记录和同时期报刊的细致解读,本书揭示了在袁世凯称帝风波前后,知识精英群体内部的分裂与挣扎。一部分人坚守对程序正义和宪政理念的信仰,不惜与强权对立;而另一些人则倾向于实用主义,认为在国家危亡之际,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更为重要。这种“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张力,构成了民初政治思想史的核心矛盾。 第三部分:思想的再塑与“国是”的重申(1916-1923) 袁世凯倒台后,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无政府”状态。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经历了对自身所信仰的西方政治模式的深刻反思。他们发现,简单地移植西方议会民主,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土壤中遭遇了巨大的水土不服。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五四运动”前后知识界对于“如何建设中国”这一根本问题的重新叩问。我们发现,许多曾经坚定的自由主义者和改良主义者,开始转向对社会组织、民族主义和民众动员的关注。研究特别关注了他们对于“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再理解,以及他们如何开始思考底层民众在国家转型中的地位。 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考察他们对新思潮的吸收与本土化改造。他们试图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杜威式的实验主义以及传统儒家社会伦理之间寻找结合点,以期提供一个既能实现现代化,又能保持民族主体性的“中国方案”。对这一时期知识分子思想路线的动态追踪,清晰地展现了他们试图超越纯粹的政治形式争论,转向更深层次的文化重建与社会基础建设的努力。 第四部分:向着新的未来张望(1924-1932) 研究的终点定格于国民党“训政”时期以及随之而来的思想格局的进一步分化。在北伐战争前后,政治权力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知识分子社群面临着新的站队与抉择压力。 本书最后一部分,通过追踪几位代表人物在国民政府初期对国家“集权”与“民主”关系的论述,考察了他们对未来政治形态的最终想象。他们对“党国体制”下的权力运行、对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以及对国家教育体系建设的关注,都反映了他们在经历了十余年的动荡之后,对“共和”概念的成熟理解——即共和不仅是一种制度形式,更是一种长期的、需要文化和教育支撑的社会工程。 学术价值与结论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对单一政治事件的叙述,而是将视野置于一个宏大而复杂的思想史脉络之中。通过对大量一手资料的细致发掘与交叉印证,本书成功地重建了一个群体的“精神地图”,揭示了他们在面对前所未有的现代化挑战时,思想是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挤压中不断调适、深化与重塑的。这不仅是对民国初期政治思想史的深化,也是对理解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谱系的溯源,为理解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复杂性,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与理论洞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特别是“追寻新共和”,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在中国近代史上,无论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还是其后持续多年的探索,都围绕着“共和”这一核心概念展开。但“共和”究竟是什么?如何在乱世之中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一个能够让国家走向富强、人民获得解放的共和?这无疑是当时无数有识之士思考的终极命题。张东荪,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的“早期思想”,定然是对这个时代最深刻的追问的回应,是对“新共和”的构想和擘画。而他的“活动”,则展现了他如何将自己的理念付诸实践,如何在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尝试推动国家的进步。这本研究,能否生动地展现出张东荪在探索“新共和”道路上的心路历程,他遇到的机遇与挑战,他的成功与失误?这本书仿佛是一张藏宝图,指引我前往那个充满理想主义与现实困境交织的年代,去理解知识分子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定位自己,为民族的未来贡献智慧与力量,这是一种对历史深层逻辑的探求,一种对时代精神的致敬。

评分

《1886-1932-追寻新共和-张东荪早期思想与活动研究》这个书名,让我对作者的严谨和深入研究充满期待。研究“张东荪早期思想与活动”,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的任务,因为历史人物的“早期”往往是最不容易被全面掌握的部分,但也正是这一时期,奠定了其后续的思想基础和行为模式。“追寻新共和”则点明了研究的核心主题,它暗示着张东荪的思想和行动,都围绕着构建一个理想的共和政体而展开。这本书能否清晰地勾勒出张东荪思想发展的脉络,从最初的萌芽到逐渐成熟?他所处的时代环境,例如当时的政治格局、思想潮流,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而他的“活动”,又如何在现实的政治舞台上留下印记?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史料的堆砌,更能通过对张东荪思想和活动的深入分析,揭示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前途的焦虑与探索,以及他们为实现“新共和”所付出的努力,这是一种对历史人物深度解读的渴望,一种对复杂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关注。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1886-1932-追寻新共和-张东荪早期思想与活动研究》,光听名字就足够吸引人。1886到1932,这是一个跨度近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画卷,从晚清的积贫积弱,到民国的风云变幻,再到革命的黎明,这是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也是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民族命运奔走的时代。而“张东荪”这个名字,虽然可能不像陈独秀、李大钊那样家喻户晓,但他一定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他的“早期思想与活动”更是引人遐想。这本书似乎在试图挖掘一位被历史洪流淹没却又至关重要的人物,通过他的视角,去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彷徨、探索与抉择。我想,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一个历史人物,更是穿越时空,去触摸那个时代的脉搏,去感受那份追寻“新共和”的艰辛与执着。它能否拨开历史的迷雾,揭示出张东荪这位思想者和行动者的真实面貌,是他如何在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孕育出自己的见解,并为之付诸实践?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仿佛一场寻宝之旅,去发现被遗忘的珍宝。

评分

仅仅从书名来看,《1886-1932-追寻新共和-张东荪早期思想与活动研究》,就散发出一种学术的厚重感和历史的沧桑感。1886年至1932年,这四十七年的时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和深刻的转折时期之一。在这期间,旧王朝的根基摇摇欲坠,新的思潮汹涌澎湃,革命的火种逐渐燎原。张东荪,作为一个在这一时期活跃的思想者和行动者,他的“早期思想与活动”,无疑是理解那个时代复杂图景的一扇重要窗口。这本书,是否能带领我们深入到那个年代的智识土壤中,去感受张东荪的思想是如何孕育、如何发展,又是如何在“追寻新共和”的伟大理想中,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他当时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政治思潮,以及与其他重要人物的互动,这些都可能在这本书中得到细致的呈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一位历史人物是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坚定地追寻自己的理想,他所提出的“新共和”,究竟是什么样的构想,又是如何一步步被践行或者受阻。

评分

“1886-1932”这个时间跨度,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历史信息。1886年,晚清正处于洋务运动的后期,改革的呼声渐起,但积弊深重。而1932年,中国已经经历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国家依然四分五裂,内忧外患。张东荪的早期思想和活动,恰恰贯穿了这一转型时期最关键的阶段。这本书,是否能够细致地梳理出张东荪的思想是如何在时代变迁中演变的?他如何从一个时代的局限性中汲取养分,又如何超越时代的局限性,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参与的那些“活动”,又是如何体现了他的思想的?是论辩,是办刊,是参与政治?这本书如果能将这些零散的历史片段串联起来,展现出张东荪作为一位思想者和行动者的立体形象,那将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回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位知识分子是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为国家的命运寻找出路的,他的每一次思考,每一次行动,都可能是在为“新共和”添砖加瓦,即使微小,也可能意义非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