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广州科技与信息化发展报告(2011)
定价:59.00元
售价:30.1元,便宜28.9元,折扣51
作者:庚建设,谢学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5097239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中国广州科技与信息化发展报告(2011版)》(作者庾建设、谢学宁)由总论、专题、创新、区县、信息化、人才、科技投入、科技社团等八个部分构成,汇集了广州诸多研究科技问题的专家、学者和实际部门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是全面了解广州当前科技与信息化发展状况与未来发展走向的重要参考资料。
内容提要
《中国广州科技与信息化发展报告(2011)》(作者庾建设、谢学宁)作为《广州蓝皮书》系列之一被列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国家皮书系列”,由广州大学联合广州市科技与信息化局共同主编,在全国公开发行。《中国广州科技与信息化发展报告(2011版)》(作者)是连续出版的第六本,由总论、专题、创新、区县、信息化、人才、科技投人、科技社团等八个篇章构成,汇集了广州诸多研究科技问题专家、学者和实际部门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是全面了解广州当前科技与信息化发展状况与未来发展走向的重要参考物。
《中国广州科技与信息化发展报告(2011版)》指出:2010年,广州以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智慧广州”试点为契机,着力发挥科技和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大胆先行先试,在科技创新资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发展、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应用推广、产学研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创业投资融资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圆满完成广州亚运会科技和信息安全保障任务,使科技和信息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2011年,是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广州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智慧广州”全面提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根据市“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三个重大突破”、“五个全面推进”的战略部署,2011年广州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预计会在新一代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重大战略性主导产业项目、“智慧城市”,重大信息化工程和重大核心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目录
BⅠ 总论
B.1 2010年广州科技与信息化形势分析与2011年展望
BⅡ 专题:回顾“十一五”
B.2 广州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评价与比较
BⅢ 创新篇
B.3 广州开发区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研究
B.4 广州开发区创新政策体系述评
BⅣ 区县篇
B.5 2010年广州黄埔区科技和信息化形势分析及2011年展望
B.6 2010年广州番禺区科技和信息化形势分析
B.7 2010年广州增城市科技和信息化形势分析与2011年展望
BV 信息化篇
B.8 广州市物联网技术应用与产业研究报告
B.9 广州市农村家庭信息化情况调查统计报告
BⅥ 人才篇
B.10 确立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中心城市科学发展——新时期广州人才发展报告
B.11 广州市海外高层次人才现状及分析
B.12 广州开发区人才政策述评
BⅦ 科技投入篇
B.13 关于广州财政科技投入政策的建议
B.14 白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现状与发展措施
B.15 广州黄埔区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现状与建议
BⅧ 科技社团篇
B.16 广州市科技社团承接职能委托与转移研究
B.17 广州市科协直属单位发展调研报告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排版风格,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种严谨、学术的基调。作为一名非专业人士,我可能会担心书中充斥着过于晦涩的技术术语和复杂的统计图表,读起来会比较吃力。不过,我更倾向于相信,即使是专业的报告,也应该有其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对于“发展报告”这类旨在面向更广泛读者的出版物。我期待作者能够用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科技概念和信息化进展呈现在读者面前。例如,书中如果能对当年广州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布局和进展进行解读,并分析其潜在影响,我会觉得非常有价值。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些关于政府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政策解读,了解当时的政策导向是如何塑造了广州的科技版图。毕竟,科技发展并非仅仅是技术本身的进步,更是政策、市场、人才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评分收到这本《中国广州科技与信息化发展报告(2011)》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目录。我对其中关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企业发展”的部分尤为感兴趣。2011年,正值中国互联网蓬勃发展,移动互联网开始崭露头角的时期。我想知道,当时的广州在这个大潮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例如,在宽带普及、4G技术初步探索方面,广州的进展如何?是否有一些标志性的信息基础设施项目在那一年启动或完成?另外,对于科技企业,我非常想了解当年在广州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科技企业,它们在哪些领域进行了创新?是互联网、生物科技、还是新能源?书中有没有对这些企业的成长历程、技术突破或者市场表现进行分析?这些内容对我来说,就像是挖掘这座城市发展宝藏的地图,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广州的科技基因是如何在那个时期孕育和成长的。
评分从书名来看,《中国广州科技与信息化发展报告(2011)》似乎是一份比较偏重宏观和数据的文献。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更倾向于一些具有故事性和人文关怀的内容。所以,我希望这本书在提供翔实数据和专业分析的同时,也能穿插一些能够触动人心的故事。比如,书中是否会记录当年一些科技创业者或者信息技术领域先行者的奋斗历程?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抓住机遇,推动广州科技信息化的?又或者,关于信息技术如何改变普通市民生活的片段,例如电子政务的普及,让市民办事更加便捷;或者信息化服务如何渗透到教育、医疗等领域,提升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如果书中能有这样的“人”的故事,能让冰冷的数字和报告变得有温度,让读者能够感受到科技进步背后的人文关怀和时代变迁。
评分刚拿到这本《中国广州科技与信息化发展报告(2011)》,还没来得及细细研读,但光看这厚度和沉甸甸的份量,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信息。作为一名对广州这座城市科技发展历程充满好奇的普通市民,我一直很想了解在2011年那个时间节点,广州的科技和信息化究竟发展到了什么程度。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它不仅聚焦于“科技”,还强调了“信息化”,这恰恰反映了那个时代技术革新与信息传播的紧密联系。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当年有哪些新兴的科技企业在这个城市扎根成长,或者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如网络覆盖、宽带普及)达到了怎样的水平。毕竟,宏观的报告固然重要,但具体生动的事例更能让读者感同身受,也更容易理解科技发展给城市带来的实际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老朋友一样,娓娓道来广州在那个特定年份的科技脉搏,让我能从中窥见这座城市发展的轨迹,也为我日后理解当下的科技热潮提供一个坚实的背景。
评分拿到《中国广州科技与信息化发展报告(2011)》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可能比较厚重,信息量巨大,适合作为一本参考资料。对于我这样一个对科技趋势和城市发展有一定关注但非专业人士来说,我更希望从这样的报告中获得一些能够启发的洞见。比如,2011年,对于广州的科技和信息化发展来说,有哪些关键性的转折点?有哪些重要的政策或事件对当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是否能够对这些关键点进行深入的剖析,并提供一些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我尤其好奇,在那个时期,广州在吸引和留住高科技人才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和成效?人才的流动和聚集,往往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如果书中能在这方面有所提及,我会觉得非常有价值,因为它关系到城市的未来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