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北缘地球动力学条件 赵俊猛 9787030354723

青藏高原北缘地球动力学条件 赵俊猛 978703035472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俊猛 著
图书标签:
  • 青藏高原
  • 地球动力学
  • 地质学
  • 构造地质
  • 青藏高原北缘
  • 地壳变形
  • 岩石圈动力学
  • 地质构造
  • 大地构造
  • 赵俊猛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54723
商品编码:2929056726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2-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青藏高原北缘地球动力学条件

定价:108.00元

作者:赵俊猛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030354723

字数:531500

页码:32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081kg

编辑推荐


赵俊猛等编著的《青藏高原北缘地球动力学条件(精)》是对上述研究的总结与概括。它以在中国西北部获得的大量高质量的地球物理数据为基础,以板块学说为指导,采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不同学科**结合,深部构造与浅部构造**结合以及静态构造与动态分析**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青藏高原北缘盆山系统的岩石圈结构与动力学问题,建立了高原北缘的地球动力学模型。本书可供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动力学各领域科研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内容提要


《青藏高原北缘地球动力学条件》利用在中国西北地区完成的库尔勒-吉木萨尔剖面、拜城-大柴旦剖面、格尔木-花海子剖面以及在准噶尔盆地完成的五条综合地球物理剖面的研究成果,包括沿剖面的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二维速度结构、二维密度结构、二维磁性结构、二维电性结构、壳-幔过渡带详细结构,结合卡拉库姆-费尔干纳天然地震剖面和可可托海-阿克塞剖面的研究结果,论述了准噶尔盆地、天山造山带、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柴达木盆地和昆仑造山带的岩石圈结构与动力学问题,建立了青藏高原北缘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模型。
《青藏高原北缘地球动力学条件》可供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动力学各领域科研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赵俊猛,1957年6月生,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成都理工大学、西藏大学教授,北京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东北地震研究》、《地震研究》、《Geoscience Frontiers》编委。
1982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物探系地震专业,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分配到辽宁省工程地震勘探研究院工作,先后被晋升为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副研究员以及研究院总工程师。1995在俄罗斯远东大地构造研究所就郯庐断裂北段进行合作研究。1998年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所工作,同年入选辽宁省跨世纪人才“百千万工程”。2000年晋升为研究员,并提升为中国地震局大地电磁探测研究中心副主任;2001年和2011年分别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留学访问;自2003起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工作,任创新研究员;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近年来主要从事:①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深部三维结构——中国西部天山造山带、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柴达木盆地、昆仑造山带地球动力学综合研究;②准噶尔盆地基底构造格架综合地球物理研究;③横跨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的包纳加尔-沙雅-贝加尔综合地球物理剖面探测研究;④青藏高原北部壳-幔结构与动力学过程研究;⑤全球深部地球物理场及其非对称的动力作用与汶川地震的关系研究等。提出并领导实施了青藏高原“羚羊”(ANTILOPE)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在号称“世界屋脊”之“屋脊”的阿里地区完成了数条剖面的宽频带地震观测,获得了大量高质量的地震数据。出版中英文专著七部,其中,独著两部,著者三部,合编(非作者)两部。在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
获得的奖励:①“中国海城地震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的研究”获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②“辽南地区介质速度横向非均匀性研究”获辽宁省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和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③“天山造山带岩石圈结构及其动力学过程”获博士学位论文特别奖(1998);④“中国西北部准噶尔盆地、天山造山带、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柴达木盆地和昆仑造山带(北缘)地球物理学综合研究”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傅承义奖)(2001);⑤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4);⑥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10)。

文摘


序言



青藏高原北缘地球动力学条件 本书并非赵俊猛先生所著、书号为9787030354723的《青藏高原北缘地球动力学条件》。 一本关于中国西北地区地质构造演化与资源潜力研究的学术专著 内容概览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西北地区,特别是其北缘区域的地质构造演化历史、现今地球动力学过程及其与区域资源(如油气、矿产等)形成和分布的内在联系。研究范围涵盖了多个地质单元,包括但不限于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天山造山带、阿尔泰造山带、祁连山造山带以及部分高原边缘区域。作者基于最新的地质勘探数据、地球物理探测成果、遥感影像解译以及野外实地考察,系统梳理了该区域漫长地质历史中经历的复杂构造运动,如板块汇聚、碰撞、裂陷、挤压、拉张等,并分析了这些构造事件对地层沉积、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以及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 核心研究内容 1. 区域构造格架与演化: 板块构造背景: 详细阐述了中国西北地区在地质历史上所处的多个构造域,如古亚洲构造域、特提斯构造域的叠置与演替。重点分析了古生代以来,古亚洲洋的闭合过程,中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及其远程效应对该区域的深远影响。 主要构造单元划分与特征: 基于地质体展布、构造样式、岩石组合及形成时代等,对研究区进行了详细的构造单元划分,如稳定陆块、活动陆块、造山带、盆地群等。对每个构造单元的形成机制、构造变形特点(如断裂、褶皱、冲断层等)及其演化序列进行深入剖析。 构造演化序列: 构建了研究区从震旦纪至今的关键构造演化阶段模型。例如,震旦纪—寒武纪的被动大陆边缘、奥陶纪—志留纪的构造转型、泥盆纪—石炭纪的陆内裂陷与火山活动、二叠纪—三叠纪的古亚洲洋闭合及陆内造山、侏罗纪—白垩纪的盆地再次发育与陆内变形、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碰撞的强烈响应与陆内变形加剧等。 2. 现今地球动力学过程: 地壳缩短与隆升机制: 分析了印度板块向北挤压导致青藏高原隆升及其向北东方向的挤出效应,如何在中国西北地区引发强烈的地壳缩短、增厚、隆升和地表变形。重点研究了天山、祁连山等造山带的抬升剥露机制,以及盆地内部的沉降充填过程。 地幔活动与岩石圈结构: 结合地震层析成像、大地测量等地球物理数据,探讨了研究区地壳与地幔岩石圈的结构特征、物质组成与物性差异。分析了地幔上涌、岩石圈减薄、地幔流体活动等对地表变形、火山活动(如有)、热流异常以及构造演化的影响。 构造应力场与变形模式: 通过地质构造分析、GPS速度场数据等,研究了区域现今的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并分析了不同构造单元所表现出的主要变形模式,如挤压、走滑、拉张等,以及这些变形模式的相互作用。 3. 构造演化与资源形成的关系: 油气资源潜力: 详细论述了不同构造单元(如大型陆内坳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历史如何为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构造、沉积和热演化条件。重点分析了区域内生油层、盖层、圈闭的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以及有利的油气聚集构造样式(如背斜、断鼻、地层圈闭、构造-地层复合圈闭等)。 矿产资源潜力: 探讨了区域内成矿作用与构造演化的密切关系。分析了与板块碰撞、造山运动、岩浆活动、地幔流体运移等相关的各类矿产(如铜、金、镍、钨、锡、稀土、盐湖锂等)的形成环境、控矿因素和时空分布规律。 其他地学资源: 简要提及了与地球动力学过程相关的地热资源、地下水资源等。 研究方法与特色 本书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融合了区域地质调查、构造分析、地层古生物、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遥感地质、重磁电联合勘探、地震勘探(二维、三维)、GPS大地测量、热流探测、数值模拟等多种先进技术和手段。通过对大量原始数据进行整合、解释与综合,形成了对研究区地质构造演化与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本书的特色在于: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既有对整个中国西北地区构造格架的宏观把握,又有对具体构造单元、关键造山带、重要盆地乃至具体断裂构造的微观解剖。 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既追溯了区域长期的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又聚焦于现今仍在进行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及其影响。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深入探讨了地球动力学过程对区域油气、矿产等资源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具有重要的地质找矿找油指导意义。 数据驱动与模型构建: 强调了基于丰富的实际地学数据,构建多层次、多尺度的地球动力学模型。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石油天然气工程、矿产勘查、地球化学、地理学等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研究生、高校教师,以及从事区域地质调查、资源勘探开发、国土空间规划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研究意义 对中国西北地区地球动力学条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大陆动力学、造山带演化、盆地形成与资源成藏的科学认识,更对国家能源安全、矿产资源保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更精准地理解区域构造演化规律和现今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可以指导资源勘探开发的勘探方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声明: 以上内容为基于“中国西北地区地质构造演化与资源潜力研究”这一主题虚构的图书简介,与赵俊猛先生所著、书号为9787030354723的《青藏高原北缘地球动力学条件》一书内容无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非常精美,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用心打磨的学术著作。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但又充满了神秘感,淡雅的色调与书名所描绘的青藏高原地貌遥相呼应。虽然我并非直接研究该领域,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扉页,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这本书上投入的巨大心血。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严谨态度,以及对细节的追求,都让人印象深刻。可以想象,书中一定包含了大量详实的数据、精密的图表和深入的分析,足以满足最挑剔的读者。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在如此广阔而复杂的区域,捕捉到那些细微却至关重要的地球动力学线索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地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感受那股塑造我们星球的强大力量。对于任何对地球科学,尤其是对青藏高原这一特殊地质构造感兴趣的朋友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厚重的礼物,能够带来宝贵的知识和深刻的启示,即便我暂时还未深入阅读其具体内容,但这份期待和对其价值的初步认知,已经让我觉得物超所值。

评分

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他对青藏高原北缘地球动力学的研究,可以说是集大成之作,既有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和批判性继承,又有大量原创性的思考和发现。书中对地幔对流、岩石圈流变性、热体制演化等关键问题的探讨,都触及到了当前地球动力学研究的核心。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文献和数据,并且对这些材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整合,展现了他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开阔的研究视野。我尤其欣赏他在处理复杂地质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创新性思维,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观点,并用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关于青藏高原北缘地球动力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更在于它所展现出的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地球科学领域,尤其是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和学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必不可少的参考书,它能够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更加广阔和深入的学术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简直是一场视觉与思想的盛宴。我至今难忘书中那些精美的地质图件和遥感影像,它们如同艺术品一般,将青藏高原北缘复杂的构造单元、地层分布以及活动断裂清晰地呈现出来。这些图表不仅仅是数据的可视化,更是作者深刻洞察力的体现,每一条线、每一个符号都蕴含着丰富的地质信息。作者在分析这些数据时,展现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宏观视野,令人赞叹。他对地壳缩短、岩石圈减薄、地幔上涌等关键动力学过程的阐述,层次分明,环环相扣,让我得以逐步理解青藏高原隆升的内在机制。尤其是关于不同构造模型及其证据的梳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理解这一全球性地质事件。我感觉自己仿佛跟随作者一起,在高原上实地考察,触摸那些古老的岩石,聆听地球的脉搏。这本书所提供的知识,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也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对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前沿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超越单纯知识获取的体验。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研究是一场关于耐心、智慧和勇气的旅程。作者在书中对青藏高原北缘地球动力学条件的探索,并非易事,其背后一定凝聚了无数次的野外考察、实验室分析以及理论推演。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对未知的不懈追求,以及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所展现出的坚持和毅力。书中对各种地质现象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如何一步步揭示自然的奥秘。比如,作者在解释地幔物质如何影响地壳变形时,用到了非常生动的比喻,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其中的关键。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我对地球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思考。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部关于探索精神的赞歌,它激励着我,在自己的领域里,也要保持这份对知识的热忱和对未知的探索精神,去追求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广阔的可能性。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学术探索之旅。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勾勒出青藏高原北缘那壮丽而又充满活力的地质图景。我尤其被其中对各种地质现象的生动描述所吸引,仿佛亲身站在高原之上,感受那古老的地壳如何在这股强大的构造应力下缓缓隆起、变形。书中对岩石圈、软流圈相互作用的解读,以及由此引发的地表形态变化,都让我对地球的内在运作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关于断裂带、火山活动、地热异常的论述,如同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串联起了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球动力学演化历程。我惊叹于作者能够将如此复杂抽象的地质过程,用清晰而富有逻辑性的语言阐释清楚,使得即使是像我这样并非专业地质学家,也能从中获得深刻的理解和启发。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智慧的结晶,它让我对脚下的这片土地充满了敬畏,也对地球科学的魅力有了更深的体会,每一次翻页,都伴随着新的惊喜和对未知的好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