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空间多维协同传输理论与关键技术
定价:98.0元
作者:白琳,梁仙灵,肖振宇,金荣洪,于全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115383587
字数:441千字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小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理论基础和创新技术成果的综合体;
2.科研工作的理想参考书;
3.**科研项目的技术成果;
4.本书作者所在的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宽带无线通信方面的相关研究,已承担过多项***重点科研项目,具有从理论到工程实践的相关基础。
5.本书从空间多维信号传输以及多天线系统的原理出发,分别介绍了在地基、空基以及天基协同传输系统中如何**程度利用空间维度资源提升系统性能以及频谱效率。
内容提要
本书从空间多维信号传输以及多天线系统的原理出发,分别介绍了在地基、空基以及天基协同传输系统中如何大程度利用空间维度资源提升系统性能以及频谱效率。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自适应天线系统、MIMO多天线系统中的空间多维信号发送、接收,多天线设计以及迭代信号处理等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基于以上理论与技术,本书还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分别介绍了空间多维协同传输在地基、空基以及天基通信系统中的特点及应用。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是一本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技术书籍,可作为移动互联网络通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亦适合于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阅读与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白琳,1982年生,男,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以作者著有英文专著一部:《Low Complexity MIMO Detection》,由美国Springer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2012年销售145本;作者中文专著一部《空间信号组合理论与关键技术》,由人民邮电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
文摘
序言
这是一本非常具有前瞻性的著作,它所探讨的“空间多维协同传输”概念,在我看来,是未来信息传输发展的重要方向。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对传输速度、稳定性和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单维传输方式,已经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而“多维协同”,顾名思义,就是将不同的传输维度进行整合和优化,比如在空间维度上利用多个通道,在时间维度上进行调度,在频率维度上进行复用,甚至可能还涉及到更深层次的维度融合。这种思想的引入,可能会带来传输效率的指数级提升,并且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和多样的业务需求。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出相关的理论框架,并深入剖析实现这些理论所必须掌握的关键技术,这对于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尤其好奇书中对于“协同”机制的阐述,是如何通过数学模型来描述和实现的,以及在实际部署中会遇到哪些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案。
评分作为一个对科技发展动态有着敏锐观察力的人,我一直在关注通信技术和信息传输领域的最新进展。近年来,“智能化”、“网络化”、“融合化”已经成为关键词,而“空间多维协同传输”正是这些趋势下应运而生的一项重要课题。这本书的出现,及时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研究成果。我理解,“多维”可能指的是在通信链路中引入了更多的自由度,比如除了传统的时域、频域,还可能包括空域、编码域,甚至可能是更抽象的维度。而“协同”则强调了这些维度之间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配合,共同优化整体的传输性能。这让我联想到近年来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的突破,也许书中也会涉及到如何利用这些先进的AI技术来辅助实现“多维协同”的优化和控制。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清晰的理论推导,以及对关键技术环节的深入剖析,让我能够更具体地了解,在现实世界中,如何去设计和实现这样一种高效、智能的传输系统。
评分这本书的目录和内容简介(我虽然没读,但从书名和出版信息推测)给我一种感觉,它并非那种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而是有非常扎实的研究基础和深度。我了解到“HJ 空间多维协同传输理论与关键技术”这个书名,就已经能感受到其专业性。“理论”部分,我猜测会涉及一些信息论、通信原理、信号处理等基础理论的拓展和应用,而“关键技术”部分,则可能聚焦于具体的算法、协议、硬件实现或者系统架构等。这本书的出版,对于那些希望在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工程师,以及对高科技前沿领域感兴趣的学生来说,都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我个人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在我对某些通信瓶颈的理解上有所突破,比如在网络拥塞、信号衰减、干扰抑制等方面,是否能提供一些新的理论视角和技术手段。能够清晰地阐述“空间”和“多维”这两个概念在传输过程中的具体含义,以及“协同”是如何实现,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而我相信这本书会给我带来很多启发。
评分老实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毕竟“理论”和“关键技术”这几个词,听起来就不是轻松易懂的。我本身是做软件开发的,平时接触的更多是应用层面的东西,对于底层通信原理和传输理论,接触的比较少,相对来说也更抽象一些。但是,我一直相信,深入理解底层原理,对于提升自己的技术视野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的出版,恰好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知识的渴求。封面上的出版社名字,也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质量应该是有保障的。我翻了几页,虽然有些术语和公式需要花点时间去理解,但整体的逻辑架构还是比较清晰的。作者似乎很注重理论的严谨性,同时又不回避实际应用中的挑战。我特别关注书里面会不会提到一些具体的算法或者模型,以及这些技术在实际工程中是如何落地的,比如在5G、物联网或者未来的6G通信中,是否会有相关的应用和实践案例。如果能有一些图示或者案例分析,那就更好了,这样可以帮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严谨和专业的劲儿,那种沉稳的深蓝色搭配烫金的字体,一看就不是那种轻松读物。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空间多维协同传输”这个概念的,当时就被它的复杂性和潜在的应用前景深深吸引。虽然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但平日里对科技发展和前沿理论有着浓厚的兴趣,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就觉得它可能触及了我一直好奇的某个核心。尤其是“多维协同”这几个字,让我联想到在处理海量数据、构建复杂系统时,如何让不同维度的数据或者传输链路不再孤立,而是能够互相配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协同”的思想,本身就充满了智慧。而“传输”又是信息时代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无论是通信、计算还是存储,都离不开高效的传输。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探索未知的大门,让我有机会去了解那些隐藏在幕后,支撑着我们日益便捷的数字生活的底层逻辑。我非常期待能通过这本书,对“空间多维协同传输”有一个更系统、更深入的认识,理解它背后的理论基础,以及那些在现实中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技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