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2014全國無綫及移動通信學術大會論文集
定價:200.00元
作者:中國通信學會無綫及移動通信委員會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11537165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涵蓋頻譜管理與檢測、網絡優化與規劃、應急通信、軟件無綫電、終端技術與應用、無綫網絡與基礎技術創新等諸多領域,全麵反映我國無綫及移動通信領域研究、部署、應用、運維、優化等的研究進展,書中有很多運營商一綫人員的實驗或者試商用的相關資料和經驗總結,是一本業界非常少見的、非常好的參考資料。
內容提要
2014全國無綫及移動通信學術大會論文集共收錄論文138篇,內容涵蓋無綫通信技術與研究、移動互聯網發展與創新、頻譜資源管理、通信網絡運維與規劃、雲計算與大數據等領域,全麵反映我國在這些領域的研究、部署、創新以及應用等新進展,充分體現我國産業鏈各方在這些領域的積極創新和深入探索。
《2014全國無綫及移動通信學術大會論文集》可供全國無綫及移動通信領域的運營人員、科研工作者和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參考。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對這次的收獲主要集中在無綫資源管理(RRM)的跨層設計方麵。當時的挑戰是如何在有限的頻譜資源內,高效地服務於日益增多的移動設備,並應對不同應用(如實時視頻流與後颱數據同步)的差異化QoS需求。這本論文集裏的一組文章專門探討瞭基於博弈論的乾擾協調策略。他們將基站間的功率分配視為一個納什均衡問題,試圖通過分布式決策來實現係統級的最大化效用。這種跨越通信、控製和經濟學的多學科交叉視角非常吸引人。我發現其中一篇對乾擾鉗製(Interference Canning)技術的仿真結果非常詳盡,它精確地模擬瞭鄰區小區間乾擾對主小區間吞吐量的負麵影響,並提齣瞭一個動態調整保護裕度的方案。雖然這些模型在今天看來可能需要用更先進的優化工具進行重新驗證,但其建模思想和問題分解方法,至今仍是理解復雜無綫網絡調度的核心邏輯。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直觀感受是,它完整地記錄瞭中國在移動通信標準化和技術預研方麵在特定曆史時期的努力與思考。它並非一本麵嚮初學者的入門教材,更像是一個特定時間點上,國內頂尖研究機構集體智慧的快照。其中關於傳感器網絡能耗優化的幾篇短文,雖然篇幅不長,卻切中瞭要害——如何設計齣在極低功耗模式下仍能保持高喚醒速度的通信協議。我尤其欣賞其中對占空比調度算法的細緻剖析,它不僅考慮瞭節點剩餘電量,還納入瞭環境溫度和曆史數據包到達率作為預測因子,這顯示齣研究者在追求理論最優的同時,並未忽視實際部署的復雜性。總而言之,對於希望追溯特定技術路綫的演進軌跡,或者想瞭解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初期,中國在無綫通信領域積纍的技術儲備的讀者來說,這是一份極具史料價值的參考資料。
評分作為一名偏嚮信息論和編碼理論的研究者,我主要留意瞭論文集中關於糾錯碼的最新進展。2014年正是LDPC碼和Turbo碼理論應用趨於成熟但同時麵臨下一代需求挑戰的時期。此集中收錄瞭幾篇關於低密度奇偶校驗碼(LDPC)的譯碼復雜度優化的文章,特彆是針對硬件實現的並行化處理方案。其中一篇論文提齣瞭一種基於凝視搜索(Gaze Search)的近似譯碼算法,顯著降低瞭迭代次數,同時保持瞭接近香農極限的BER性能。這對於資源受限的物聯網設備(盡管當時物聯網概念尚未完全爆發)來說,無疑是重大的突破。另外,關於安全通信中的後量子密碼學的討論雖然還很初步,但已經開始觸及傳統加密算法在未來計算威脅下的脆弱性,體現瞭該領域研究者的前瞻視野。整體來看,這部分的理論深度非常紮實,公式推導嚴謹,是檢驗研究人員基礎功的試金石。
評分我這次翻閱的重點放在瞭移動Ad Hoc網絡(MANET)和車聯網(VANET)的路由協議章節。坦白說,2014年對這些領域的關注點與現在略有不同,但其中關於基於地理位置的路由(Geographic Routing)的討論,依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書中詳細對比瞭AODV、DSR等經典協議在節點高動態環境下的收斂速度和丟包率,並提齣瞭一種融閤瞭移動預測模型的混閤路由機製。我特彆欣賞其中一篇論文對網絡拓撲變化率與路由維護開銷之間關係的定量分析。它沒有停留在概念的描述,而是通過大量的仿真數據圖錶,清晰地揭示瞭在特定密度下,預見性路由比純粹反應性路由的優勢臨界點。對於正在進行低延遲、高可靠性車載通信係統設計的人來說,理解這些早期的性能基綫和局限性,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評估當前新協議的改進程度和實際增益。這些對異構網絡互操作性的早期思考,也很有啓發性。
評分這本厚重的文集,初捧在手,便覺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我尤其關注的是其中關於下一代蜂窩網絡(如5G早期探索性研究)的理論建模與性能分析部分。記得翻閱其中一篇關於大規模MIMO(Massive MIMO)信道容量極限的論文時,作者深入探討瞭瑞利衰落和萊斯衰落環境下,基站天綫陣元數量對係統吞吐量的提升上限,並給齣瞭一個相當精妙的近似解。那種將抽象的數學工具——傅裏葉分析和矩陣微積分——應用於解決實際無綫通信瓶頸的嚴謹性,著實令人印象深刻。書中對於波束賦形算法的優化也著墨不少,特彆是結閤瞭深度學習的場景劃分和動態功率控製策略,這在當時(2014年)無疑是走在前沿的探索。雖然當時深度學習在通信領域的應用還處於起步階段,但這些嘗試為後續幾年該領域的爆發式發展埋下瞭重要的理論伏筆。對於渴望深入理解通信物理層和資源調度的工程師而言,光是這些關於頻譜效率與能效權衡的案例研究,就值迴票價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