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通信原理(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定价:34.00元
作者:毛京丽,石方文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2-01
ISBN:97871152661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6kg
编辑推荐
本书版教材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教材,第2版教材2006年被列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第3版教材是在对第2版教材进行修订补充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为了适应数字通信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本书在简要介绍了数字通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语音信号的编码——脉冲编码调制(PCM)、语音信号压缩编码、时分多路复用及PCM30/32路系统、数字信号复接技术(包括PDH和SDH)及数字信号传输的相关内容。本书注重实用性,书中也探讨了SDH网规划设计的内容和数字通信系统的一些实际应用问题。
本书取材适宜,结构合理,阐述准确,文字简练,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易于学习理解和讲授。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专业教材,也可作为从事通信工作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学习参考书。
内容提要
本书为了适应数字通信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本书在简要介绍了数字通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语音信号的编码——脉冲编码调制(PCM)、语音信号压缩编码、时分多路复用及PCM30/32路系统、数字信号复接技术(包括PDH和SDH)及数字信号传输的相关内容。本书注重实用性,书中也探讨了SDH网规划设计的内容和数字通信系统的一些实际应用问题。
全书共有6章。为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归纳总结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每章后都附有本章重点内容小结和习题。
本书取材适宜,结构合理,阐述准确,文字简练,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易于学习理解和讲授。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专业教材,也可作为从事通信工作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学习参考书。
目录
章 概述
1.1 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1.1.1 信息、信号及分类
1.1.2 通信系统的组成
1.1.3 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
1.2 数字通信的特点
1.3 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3.1 有效性指标
1.3.2 可靠性指标
1.4 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概况
小结
习题
第2章 语音信号编码——脉冲编码调制(PCM)
2.1 语音信号编码的基本概念
2.2 脉冲编码调制(PCM)通信系统的构成
2.3 抽样
2.3.1 抽样的概念及分类
2.3.2 低通型信号的抽样
2.3.3 带通型信号的抽样
2.3.4 与抽样有关的误差
2.4 量化
2.4.1 均匀量化
2.4.2 非均匀量化
2.4.3 量化信噪比
2.5 编码与解码
2.5.1 二进制码组及编码的基本概念
2.5.2 线性编码与解码
2.5.3 非线性编码与解码
2.6 单片集成PCM编解码器
2.6.1 单片集成PCM编解码器的分类
2.6.2 2941PCM单路编解码器
小结
习题
第3章 语音信号压缩编码
3.1 语音信号压缩编码的基本概念
3.2 自适应差值脉冲编码调制(ADPCM)
3.2.1 差值脉冲编码调制(DPCM)的原理和子带编码
3.2.2 自适应差值脉冲编码调制(ADPCM)的原理
3.2.3 波形编码压缩标准
3.2.4 单片集成ADPCM编解码器
3.3 参量编码
3.3.1 参量编码的基本原理
3.3.2 线性预测编码(LPC)基本概念
3.3.3 参量编码的声码器
3.3.4 线性预测编码标准LPC-10
3.4 混合编码
3.4.1 混合编码的基本概念
3.4.2 混合编码的编码方法
3.4.3 混合编码国际标准
3.5 低速率语音压缩编码的应用
3.5.1 IP电话系统技术简介
3.5.2 移动通信GSM中的语音压缩编码
3.5.3第三代移动通信中的语音压缩编码
3.5.4 语音压缩编码在软交换中的应用
小结
习题
第4章 时分多路复用及PCM30/32路系统
4.1 时分多路复用通信
4.1.1 时分多路复用的概念
4.1.2 PCM时分多路复用通信系统的构成
4.1.3 时分多路复用系统中的位同步
4.1.4 时分多路复用系统中的帧同步
4.2 PCM30/32路系统
4.2.1 PCM30/32路系统帧结构
4.2.2 PCM30/32路定时系统
4.2.3 PCM30/32路帧同步系统
4.2.4 PCM30/32路系统的构成
小结
习题
第5章 数字信号复接——PDH与SDH
5.1 准同步数字体系(PDH)
5.1.1 数字复接的基本概念
5.1.2 同步复接与异步复接
5.1.3 PCM零次群和PCM高次群
5.1.4 PDH的网络结构
5.1.5 PDH的弱点
5.2 同步数字体系(SDH)
5.2.1 SDH的基本概念
5.2.2 SDH的速率体系
5.2.3 SDH的基本网络单元
5.2.4 SDH的帧结构
5.2.5 SDH的复用映射结构
5.2.6 映射
5.2.7 定位
5.2.8 复用
5.2.9 SDH光接口、电接口技术标准
小结
习题
第6章 数字信号传输
6.1 数字信号传输基本理论
6.1.1 数字信号传输方式
6.1.2 数字信号波形与功率谱
6.1.3 基带传输系统的构成
6.1.4 数字信号传输的基本准则(间干扰的条件)
6.2 传输码型
6.2.1 对传输码型的要求
6.2.2 常见的传输码型
6.2.3 传输码型的误码增殖
6.2.4 传输码型特性的分析比较
6.3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6.3.1 基带传输信道特性
6.3.2 再生中继系统
6.3.3 再生中继系统的误码性能
6.4 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6.4.1 频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
6.4.2 数字调制
6.4.3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
6.4.4 数字微波传输系统
6.4.5 数字卫星传输系统
6.5 SDH传输网
6.5.1 SDH传输网的拓扑结构
6.5.2 SDH自愈网
6.5.3 SDH传输网的分层结构
6.5.4 SDH传输网的网同步
6.5.5 SDH传输网的规划设计
6.5.6 基于SDH的MSTP技术
6.5.7 SDH传输网在光纤接入网中的应用
6.5.8 SDH传输网在ATM网中的应用
6.5.9 SDH传输网在宽带IP网络中的应用
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在业余时间学习通信技术的爱好者,我一直对数字通信的底层原理充满好奇,尤其是在接触到一些实际的通信设备和协议后,更渴望能够系统地理解它们的工作方式。这本书虽然是“十一五”规划教材,但其内容跨越性地涵盖了数字通信的方方面面,这对于我这种非科班出身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源。我尤其希望能从书中找到关于信源编码的详细介绍,比如PCM、DPCM以及一些更先进的压缩算法,了解它们如何有效地去除信号中的冗余,提高信息传输的效率。同时,我对书中关于多路复用技术,如TDM、FDM、CDM等的讲解也充满期待,理解它们如何在一个共享的信道上传输多个用户的数据,这对于理解现代通信网络的设计至关重要。这本书的权威性和系统性,让我相信它能够帮助我构建一个完整的数字通信知识体系。
评分我是一名刚刚接触到数字信号处理和通信领域的研究生,对于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有着迫切的需求。这本书的《HJ 数字通信原理(第三版)》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我非常关注书中关于信息论部分的内容,例如香农定理、信道容量的概念,以及它们如何指导我们设计最优的通信系统。此外,书中对信道模型和噪声的详细分析也让我十分期待,了解不同类型的信道(如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衰落信道等)的特性,以及它们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对于我们进行系统建模和性能评估至关重要。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数学推导和直观的图示,帮助我深入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同时,书中对于各种性能指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的介绍,如误码率、信噪比等,也必将是我学习的重点,因为这些指标直接反映了通信系统的优劣。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通信设备研发的工程师,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更新知识体系、巩固基础理论的参考书。《HJ 数字通信原理(第三版)》的出现,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我尤其希望能从书中找到关于同步技术和均衡技术的深入讲解。在实际的通信系统中,精确的同步是接收端正确解调信号的关键,而均衡则是对抗信道失真、提高传输性能的重要手段。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载波同步、时钟同步的各种方法,以及它们在不同系统中的应用。同时,对于各种均衡器,如判决反馈均衡器、自适应均衡器等,其原理、设计以及性能分析,都将是我深入研读的重点。这本书作为“十一五”规划教材,其内容的前沿性和系统性,相信能够为我提供宝贵的理论支持,帮助我更好地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这个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石。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信道编码和差错控制的内容深感兴趣。在我看来,数字通信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技术的应用。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深入理解卷积码、BCH码、LDPC码等不同编码方式的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了解它们如何通过增加冗余来抵抗传输过程中的噪声和干扰,从而实现数据的准确恢复,这对我未来的课程学习和项目实践都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调制解调技术的讲解也一定非常详尽。例如,ASK、FSK、PSK、QAM等不同调制方式的原理、频谱特性以及在实际系统中的实现细节,都将是我重点关注的部分。能否清晰地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直接关系到我是否能够设计出高效且鲁棒的通信系统。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扎实的研究起点。
评分这本《HJ 数字通信原理(第三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对通信领域充满好奇的学习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浅出、系统性强的教材。翻开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其清晰的编排和精美的排版,虽然我对具体内容尚未深入研究,但单从外观和目录来看,就感受到了作者的用心。书中的章节划分逻辑性很强,从基础的信号处理到复杂的编码解码,再到传输媒介和多址技术,似乎涵盖了数字通信的方方面面。我特别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信息论基础的详细阐述,以及它与数字通信系统设计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毕竟,理解信息如何被量化、压缩和传输,是掌握整个数字通信的关键。同时,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最新技术,比如5G、物联网等方面的应用,充满了期待。尽管还未深入研读,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专业且具有前瞻性,仿佛是一扇通往数字通信奇妙世界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推开它,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