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技能自学成才系列 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十日通
定价:39.00元
作者:蔡杏山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1237873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率地说,我期待的是一本能让我“快速上手”的速成手册,但这本书带给我的却是更深层次的“内功修炼”。它并非仅仅罗列了如何用万用表测量电阻、电容或二极管的导通性这么简单。真正让我觉得价值连城的是它对“故障排查思路”的构建。书中在介绍完单个元件的参数和特性后,紧接着就用大量的篇幅阐述了在实际电路中,当某个功能模块出现异常时,我们应该如何运用这些识别知识进行逻辑推理。比如,当一个开关电源无法启动时,除了检查保险丝和整流桥,它会引导你去关注输入端的滤波电容是否存在鼓包或漏液的早期迹象,或者某个稳压二极管是否因为过压而击穿。这种由点到面,再由面回归到点的分析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知道”怎么做。很多市面上的入门书籍,往往在基础知识讲解后就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的是一片迷茫。而这本书的“检测”部分,更像是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可复制的排障框架,让我不再盲目地替换元件,而是能更有针对性地锁定故障源头。这套方法论,对于那些希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维修技能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沉甸甸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也值得一提,这在很多技术书籍中常常被忽视的细节,却极大地影响了阅读体验。高亮、加粗的关键术语和标注,使得在快速翻阅复习时,重点信息一目了然。对于那些初学者可能感到困惑的元件引脚布局图,插图不仅清晰而且精确,避免了因图像模糊而导致的接线错误。此外,作者在书中穿插了一些历史背景知识或行业标准(如JEDEC标准的应用),虽然不是核心技术内容,但却为整个学习过程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让冰冷的元器件知识变得生动起来。比如,书中提及某些老式元器件因环保或技术更新而被淘汰,这提醒着我们电子技术是一个不断迭代的领域。总而言之,这本《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十日通》给我的感觉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可信赖的起点。它不是那种花哨的、只讲皮毛的速成指南,而是一本踏踏实实、注重基础、强调实践逻辑的工具书。对于任何想要认真踏入电子技术领域,并希望掌握核心元器件辨识与检测技能的自学者来说,它都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良伴。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与电子产品打交道的工程师,我通常对这种标榜“X日通”的书籍抱持着谨慎的态度,总觉得它们难免会为了追求速度而牺牲深度。然而,蔡老师的这本著作在速度和深度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它并没有过多纠缠于复杂的半导体物理原理,而是聚焦于工程师在生产线和维修现场最常用、最关键的那些元器件。尤其在对一些特殊元件,比如光耦、继电器、晶体管(BJT和MOSFET)的区分和测试方法上,讲解得非常细致。举个例子,关于晶体管的三个引脚(B/C/E或G/D/S)的判断,书中不仅展示了如何通过万用表的二极管档位进行初步判断,还深入解释了为什么在特定偏置条件下,NPN管和PNP管的导通特性会有所不同。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对于那些封装奇特的表面贴装器件(SMD),书中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查找表格和测量技巧,避免了我们在面对大量表面贴装元器件时,因为无法读取丝印代码而束手无策的尴尬境地。这种对实践细节的关注,说明作者不仅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更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超一般的教材范畴。
评分这本关于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的书籍,初捧上手,就给人一种扎实可靠的感觉。我之前自学电子技术时,最头疼的就是面对那一堆密密麻麻、长相各异的元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即便是对着图册也难以将理论知识和实物对应起来。这本书的编排,似乎深谙这种“初学者之痛”。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循序渐进的方式,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手把手地教你如何“看”元件。比如,对于贴片电阻的色环(或者说代码)识别,它不仅给出了清晰的对照表,还配上了大量高分辨率的实物图片,让你能真切感受到不同阻值元件在尺寸、标记上的细微差别。这种“眼见为实”的教学法,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心理门槛。特别是对于电容的分类,书中对电解电容、陶瓷电容、钽电容等不同材质和封装的特性差异讲解得非常透彻,让你明白为什么它们在电路中扮演的角色和需要注意的极性问题。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拿起手边的一些废旧电路板进行比对,惊喜地发现,过去那些模糊不清的“小黑块”和“小管子”,现在在书本的引导下,轮廓清晰了起来,不再是单纯的零件符号,而是一个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实体。这种从“看图说话”到“识物辨真”的转变,是自学电子路上一次里程碑式的进步,确实值得称赞。
评分我必须承认,最初选择这本书时,很大程度上是被“十日通”这个略显激进的标题所吸引,毕竟谁不想快速掌握一门技能呢?但阅读体验告诉我,真正的“通”不是靠填鸭式的灌输,而是靠清晰的逻辑链条和恰当的案例支撑。这本书的章节组织结构非常清晰,每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都会有一个小结和相应的自我测试环节,这对于检验学习效果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它在描述元器件特性时,常常会穿插一些“为什么”的解释。例如,当介绍场效应管(FET)时,它会解释为什么FET具有高输入阻抗的特性,以及这种特性在输入级设计中的优势。这种刨根问底的讲解方式,使得知识点不再是孤立的记忆项,而是融合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我以前只是知道某些元件的用法,但并不理解背后的原理,这导致我在尝试设计或修改电路时总会小心翼翼、束手束脚。而通过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电子元器件的理解从“是什么”提升到了“为什么是这样”,这对于提升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