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民族民间体育学
定价:38.00元
作者:蒋东升著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077453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蒋东升编著的这本《民族民间体育学》共两篇:理论篇探讨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及分类,民族体育的源起、特点、功能,我国各民族及其体育活动概略,我国历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特色等;实践篇主要介绍了打陀螺、蹴球、珍珠球、毽球、跳绳、竹球、空竹、投绣球、抢花炮、跳竹竿、木板鞋、踩高跷、滚铁环等民间民俗体育项目的文化背景、运动技术及教学教法。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近对地方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它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侧重于理论梳理的著作,但它更多的是一种“行走者”的记录,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书中对不同民族的祭祀性体育活动、以及那些与农耕渔猎紧密结合的竞赛形式的剖析,展现了作者扎实的田野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比如,对于某西南少数民族的“摔跤”习俗,作者不仅记录了技法,更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这让我对体育活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文化脉络中最有力的一根经线。这种多维度的解读,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体育史书籍的范畴,更像是一部社会人类学与体育史的完美结合体。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讲究,封面色彩运用大胆又不失稳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作为一名长期的体育爱好者,我一直对那些深藏于民间的、带有浓厚地域文化色彩的活动充满好奇。这本书的排版布局清晰明了,大量的图文并茂的展示,让原本可能显得有些枯燥的学术内容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尤其是那些罕见的历史图片资料,仿佛带着我穿越回了过去的某个村寨,亲眼目睹了那些古老的仪式和对抗。作者在引言中就展现出一种深厚的田野调查功底,文字间流露出对这份“活态文化”的深深敬意,这让我对后续的章节充满了期待。我特别欣赏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极力避免了那种晦涩难懂的“学院腔”,读起来非常顺畅,简直是一次愉快的阅读体验。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题材的阅读耐心有限,总担心会陷入对基本概念的反复阐述中。然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出色。它没有急于抛出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从一个个具体的、鲜活的案例切入,如同侦探小说一般,逐步揭示出民间体育背后的复杂逻辑。我最喜欢的一段是关于北方游牧民族在特定节庆中举行的传统赛马活动的描写,作者用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马匹奔腾时扬起的尘土,以及骑手们超越极限的拼搏,那种场面感极强,让我仿佛能听到现场的欢呼声。文字的张力十足,既有客观的描述,又不乏主观的感怀,这种平衡处理得非常高明。它成功地将那些看似边缘化的民间活动,提升到了一个可以与主流体育并驾齐驱的文化高度来审视,读完后让人对民族体育的未来充满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体现在其对“范式转移”的推动上。在很多主流体育学研究中,往往聚焦于近代奥运体系或国家竞技体育的建构,而忽略了那些持续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地方性知识”。蒋老师的这部作品,恰恰填补了这一研究空白。它不满足于简单的资料罗列,而是尝试建立一套适用于解释多元化、非标准化体育现象的分析工具。书中对“身体经验”和“仪式性”关系的探讨尤其精辟,指出许多民间体育活动的目的已然超越了胜负本身,上升到社区的凝聚和宇宙观的表达。我感觉自己像是上了一堂生动的、由无数案例支撑的讲座,逻辑链条清晰,论证过程严密。对于正在进行相关学术研究的同行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亟待挖掘的宝藏。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我经常需要寻找能够引起公众共鸣的切入点。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平易近人,却又蕴含着深厚的学养,非常适合作为推广民间体育文化的入门读物。它没有刻意去拔高或神化这些传统活动,而是用一种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态度去呈现。书中对于特定地域的服饰、器械、乃至口头传承的详细记录,都体现了作者极大的耐心和细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文化冲突和现代性冲击时的审慎态度,他没有给出简单的“保护”或“放弃”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语境下,让这些古老的身体律动得以延续和适应。这本书读完后,我立刻开始思考如何将书中的某些案例融入到我们本地的文化宣传活动中去,它给予了我实际操作层面的诸多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