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英国艺术院校美术专业绘画课程教材——人体解剖与写生
定价:63.00元
作者:(英)约翰.瑞内斯
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494080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1、关于人体解剖与人体写生的一本专业教程。
2、书中展示16种媒材的表现技法。
3、拥有超过400幅写生作品及步骤图,范例包含从小孩到经典人体的多种姿势的布局及构图,帮助你快速掌握人体绘画技巧,提高绘画表现能力。
内容提要
对于画家而言,人物的描绘是极具吸引力的,但也充满了挑战。约翰·瑞内斯作为人体画方面的行家,在其作品中陈述了一系列关于描绘人体的技法,以帮助习画者更自信地作画。
书中作者从选择作画的各种绘画材料,如木炭笔、铅笔、色粉笔水彩颜料以及水粉颜料等入手,逐步教授描绘人体的技巧。
本书涵盖了多方面的绘画技巧,如颜色的运用,基本的解剖学以及模特情绪和特点的表达等等。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一本极好的入门用书。对于一位有较多经验的画家来说,它是一门很受欢迎的进修课程。热爱绘画的约翰·瑞内斯带着富有感染力的热情写下了此书,你将从这本书里一次又一次地获取到艺术的知识和艺术创作的灵感。
目录
作者介绍
约翰·瑞内斯毕业于英国皇家学院,对于学习艺术的学生来说,他是一位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老师,同时是一位出色的插图画家。他曾在李奇蒙特、萨姆塞特和康威尔等艺术设计院校任教,并任艺术评级的专业资格考官。他出版了16部教如何学习绘画的专业书籍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如《人体解剖与素描表现》、《肖像绘画表现技法》、《美术·设计透视全书》等书至今已多次再版,并赢得艺术家推荐为“年度*艺术指导书”。
文摘
序言
作为一个常年在画室里跟各种人体结构图谱打交道的“老兵”,我对市面上很多声称专业的解剖书籍持保留态度,很多要么过于偏向医学图谱的冰冷刻板,要么就是为了迎合初学者而过度简化,失去了对深层骨骼肌肉关系的阐述。然而,这本教材的切入角度非常巧妙,它没有直接把我推入晦涩难懂的拉丁文术语和复杂的骨骼节点中,而是从“动态”和“形体塑造”的角度去讲解结构。它似乎在告诉我,学习解剖不是为了成为一个外科医生,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体积”和“张力”是如何在二维平面上被表达出来的。那些对肌肉群的解释,总是能联系到实际的写生姿态,比如手臂弯曲时肱二头肌的起伏变化,或是躯干扭转时腹肌的拉伸效果,这种“学以致用”的逻辑链条,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的陡峭感,让复杂的知识点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实践的指导意义。
评分与其他西方教材相比,这本源自国内出版社、面向国内市场的教材,在文化背景的契合度上做得非常到位。我注意到,在选择人像写生范例时,它似乎在微妙地平衡了对经典欧洲艺术的继承与对东方审美情趣的考量。这种平衡感使得教材在保持国际化水准的同时,又不会让本土学习者感到文化上的隔阂。而且,针对亚洲人种的头骨和面部比例特点,教材的处理也显得更为细腻和准确,这在很多直接引进的国外原版教材中是难以找到的细微优势。它让我感觉,这本书是真正站在“我们”的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去构建知识体系的,而不是简单地将国外的教学大纲硬性嫁接过来。这种“本土化”的精准度,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亲切感和实用性。
评分关于写生部分的呈现,我必须重点赞扬。它似乎没有采用传统的“摆拍摆拍再临摹”的教学模式,而是引入了一种更具“学院派精神”的观察方法。那些石膏像或真人写生的范例,不仅仅是展示了最终的完美成果,更重要的是,它们清晰地展示了“过程”——从最基础的几何形体构建,到中期的体块关系确立,再到后期的光影和细节处理。我感觉这本教材非常注重“眼力”的培养,它教会的不是“怎么画一个鼻子”,而是“眼睛应该如何去观察鼻子在特定光照下的体积变化和空间关系”。特别是那些关于透视和空间深度的处理,用非常直观的图示来解释,比如如何通过线条的收敛来暗示手臂在画面深处的空间位置,这种对三维空间感在二维媒介中再现的深度解析,对我这种一直在追求画面纵深感的学习者来说,无异于醍醐灌顶。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光是把它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对艺术的敬畏。封面那古朴而又不失现代感的字体搭配精选的局部插图,立刻将我带入了一种严谨而又充满创造力的学习氛围中。内页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考究,那种略带哑光的质感,使得即便是最细微的线条和阴影都能清晰地呈现出来,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仔细揣摩结构和光影的绘画学习者来说,简直是太贴心了。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不是那种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而是留出了大量的留白,让读者的目光可以充分地呼吸,更好地聚焦于那些精妙的解剖图和写生范例上。很多专业书籍为了追求信息量而牺牲了阅读体验,但这本教材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它在实用性和艺术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让人从翻开它的第一刻起,就对接下来要探索的知识充满了期待和愉悦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本身就是对艺术精神最好的诠释。
评分从教学法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出一种渐进式的智慧。它不像一些教材那样,上来就要求学生处理复杂的动态人体,而是从最稳定、最易于理解的静态坐姿或站姿开始,扎实地建立起对重心、支撑面和基本体块的理解。这种“先求稳,再求变”的教学顺序,极大地保护了初学者的积极性,避免了因为一开始就遇到巨大困难而产生的挫败感。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介绍了基础结构之后,它并没有止步于“画得像”,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这么画”。比如,在处理肌肉动态时,它会引入一些对“内在情绪”和“角色塑造”的探讨,暗示了绘画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思想和情感的视觉传达。这种将技术训练与艺术表达深度融合的编排方式,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工具书的范畴,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身旁循循善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