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旅行指南IN系列:香港和澳门
作 者: 澳大利亚Lonely Planet公司 编 定 价: 69 出 版 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4-01 页 数: 335 装 帧: 平装 ISBN: 9787503198281 ●计划你的行程●你好,香港
●每月热门
●新线报
●获得灵感
●省钱妙计
●行前参考
●港岛
●港岛亮点
●山顶
●景点
●就餐
●饮品
●娱乐
●购物
●九龙
●九龙亮点
●尖沙咀海滨花园
●景点
●就餐
●......
内容简介
澳大利亚lonely planet公司编的这本《香港和澳门》介绍了,高楼林立的香港夹杂着老旧的唐楼,新与旧两个世界在这里可能就只有一条街、一站地铁的距离,而它们又异常和谐。你可以在维多利亚港看美景,在铜锣湾逛街购物,在油麻地街头吃特色美食,甚至随性步入市场、公园、学校……都是深入感受香港风貌的上佳方式。此外,各种肤色与文化的长期交融带给澳门独特的风貌,这块富盛的福生之地,值得你在香港之行的计划外,再花上两三天慢下来去探寻。
澳大利亚Lonely Planet公司 编
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简称LP)是全球知名的旅行内容提供者,由托尼·惠勒(Tony Wheeler)和莫琳·惠勒(Maureen Wheeler)夫妇于1973年创立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公司目前有500多位员工,以及350多位专业旅行作者,至今共出版了20多种类型的600多种书目,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年销售达700万册,约占全球旅行指南销量的四分之一。在世界各国的自助旅行者心目中,Lonely Planet享有崇高的声誉,被称为“旅行圣经”。Lonely Planet这两个单词也成为衡量旅行信息准确可靠与否的标准。除了实用的旅行指南,Lonely Planet还出品高水准的旅行读物,用富有感染力的影像与文字,激发旅行灵感。
"搭地铁看九龙旧貌
游九龙的话,地铁观塘线是一定会遇上的,但不说不知,通过这条历史悠久的地铁线路,其实能看出一些香港旧貌。
“下一站旺角,The next station is Mong Kok。”这段报站讯息,每天会播上万次,但你听到那刻,是否好奇为什么旺角的拼音不是旺的粤语拼音Wong,而是一个既非粤语又非普通话的Mong呢?这一点,其实跟这里的旧貌有莫大关系,全因旺角本名芒角。早在1866年由意大利传教士西米安?获朗他尼(Simeone Volonteri)绘制的《新安县全图》中,已对这里有所记载:这里原是滨海荒芜之地,居住于此的民众以种花种菜为生,特别是西洋菜及通菜,后来填海造地,芒角成了旺角,但却多了西洋菜街和通菜街。
关于行程规划和实用建议这一块,这本书的表现简直可以用“笑话”来形容。它给出了几套所谓的“三日精华游”行程,但仔细推敲下来,这些行程根本不符合现实的交通状况。比如,它建议上午在九龙的尖沙咀看日出,下午就立刻转战到香港岛的中环进行下午茶体验,接着晚上还要赶去澳门看表演。这在纸面上看起来很充实,但对于任何一个实际去过香港的人都知道,两次过海的通勤时间加上排队等候的时间,会吞噬掉行程中至少四分之一的有效游玩时间。书里对换乘的复杂性、高峰期的拥堵情况几乎没有警示。它提供的建议更像是理想状态下的模型,完全脱离了真实世界的摩擦力。更别提那些关于预算的估算,完全没有考虑当前的通货膨胀率,物价水平远远落后于实际情况,按照书上的预算来安排行程,最后只会导致钱包空空。对于想要精确控制开支和时间的新手游客而言,这本书提供的指导不仅无益,反而可能造成极大的负面体验,让人感到计划赶不上变化,信心全无。
评分这次购买,我主要的目标是想深入了解澳门的文化遗产,尤其是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小巷和殖民地建筑背后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学识渊博的导游,不仅告诉我圣保罗教堂的宏伟,还能带我走进那些藏在麻雀楼里的宗祠,讲述葡萄牙人与本地居民交融的历史细节。可惜,这本书对澳门的介绍,力度远不如对香港的篇幅。澳门的部分,几乎就是对大三巴牌坊、威尼斯人度假村和葡京酒店的简单介绍,用词浮夸,缺乏深度。它用了大篇幅去描述购物中心里的免税商品和赌场的奢华,却对澳门半岛老城区那些充满岁月痕迹的青石板路、褪色的彩色窗户和那些小小的天主教堂几乎一带而过。我尝试用它来寻找一些关于澳门“土生葡人”文化的深入资料,或者了解一下黑沙滩的独特地质特征,但一无所获。它似乎把澳门完全定位成一个“娱乐和购物中心”,完全忽略了这座城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这本书对于想进行文化朝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种浪费,它卖的是“到此一游”的标签,而不是知识的深度。
评分作为一名热衷于美食探索的“吃货型”旅行者,我对任何旅游指南中关于餐饮的部分都抱有极高的期望,毕竟,对我来说,一座城市的味道比它的建筑更值得铭记。然而,翻开这本书的餐饮章节,我立刻感到了深深的失望。它罗列的餐馆,几乎都是那种游客必去的、排队两小时才能吃到的“网红店”,而且,这些店的推荐词都极其空洞,无非是“味道正宗”、“港式风味浓郁”之类的陈词滥调。比如,它大力推荐了一家中环的云吞面店,配图看起来还不错,但我特意按照地址去了,发现那家店早已换成了卖奢侈品手袋的专柜,书上标注的开业时间至少滞后了五年。更要命的是,它对小吃和街边摊的介绍少得可怜。香港的灵魂难道不是藏在那一碗碗鱼蛋、一碟碟肠粉里吗?这本书对此避而不谈,仿佛香港的美食世界只存在于价格不菲的商场餐厅里。我更想知道的是,哪里能买到新鲜出炉的菠萝油,哪里的烧腊是真正由老师傅掌勺的,而不是那些被过度商业化、口味早已被游客冲淡的“招牌菜”。这本书提供的餐饮信息,就像一个只看过美食节目录像、从未真正踏入当地市场的人写出来的清单,缺乏生命力和真实感。
评分从排版和装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质量也确实不尽如人意。首先,纸张的触感很差,那种略带粗糙的铜版纸,在夏天潮湿的空气里拿久了,指纹会非常明显地印在上面,而且反光严重,导致在光线稍暗的室内阅读时,眼睛很容易疲劳。更让我恼火的是图片的质量。虽然号称是“全彩”,但很多照片的色彩饱和度极低,显得灰蒙蒙的,完全没有展现出香港和澳门那种充满活力的都市景观和迷人的异域风情。比如,介绍香港夜景的插图,看起来像是用老旧的数码相机在夜晚随便拍了几张,噪点清晰可见,完全无法激发读者对那个景象的向往。而且,内文的字体选择也让人费解,正文字体太小,段落之间的留白又过于拥挤,长时间阅读下来,感觉像是在和密密麻麻的小蚂蚁搏斗。一本旅游指南,其物理体验感至关重要,因为它需要经受住反复翻阅、折叠和携带的考验。这本书显然没有考虑到这点,它更像是一本只能放在书架上“展示”而不能真正“使用”的宣传册。
评分这本所谓的“攻略书”拿到手,我真是哭笑不得。首先,这封面设计就透露着一股浓浓的过时感,那种大色块的拼贴和略显粗糙的印刷质感,让我想起十几年前的旅游杂志。内容上呢,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你说它是给深度游玩家准备的吧,里面的推荐景点又是那些人尽皆知的“到此一游”打卡地,比如太平山顶缆车和维多利亚港的灯光秀,介绍得非常表面,连个稍微新奇的本地人才知道的小店都没提及。更别提地图了,简直是灾难。那种手绘风格的粗略标示,在如今这个高德导航普及的时代,显得异常鸡肋。我尝试用它来规划一次从油麻地到旺角的步行路线,结果光是找路就花了我半小时,最后还是掏出手机才搞定。对于一个追求效率和实用性的现代旅行者来说,这本书的导航功能几乎为零。我期待的是能提供一些关于交通卡使用技巧、当地Sim卡办理的实用信息,或者至少是最新开通的地铁线路信息,但这本书里全是什么“在那个时代,人们是这样乘坐电车的”,历史典故塞得满满当当,却对当下如何在尖沙咀找到一家靠谱的茶餐厅毫无帮助。如果这本书的主打卖点是怀旧,那它确实成功了,成功地让我怀念起我上一次用纸质地图迷路的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