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青海湖流域土壤水与土壤水库研究
定价:70.00元
作者:赵景波,曹军骥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0303556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青海湖流域土壤水与土壤水库研究》通过对青海湖流域草原土壤大量钻孔取样和对土壤含水量、土壤入渗率、粒度成分和孔隙度的测定与分析,研究了该区不同降水年土壤水动态变化、土壤水运移、土壤干层、水循环、水分平衡、土壤水库的特点、荒漠化发生原因和适宜发展的植被。揭示了研究区土壤含水量的剖面分布特点和季节变化,认识到了该区土壤水分运移规律、滞留性和土壤水库的蓄水及调控能力,确定了土壤干层发育的等级、分布特点和土壤水分循环特点,揭示了土壤干层恢复过程和恢复的降水条件。根据土壤水和土壤水库蓄水量特点,提出了青海湖地区的荒漠化防治和牧业发展的建议。
《青海湖流域土壤水与土壤水库研究》可供地理、生态、水土保持、农牧业与环境科学研究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赵景波,男,汉族,1953年10月出生。1982年于西北大学地质系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5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师从刘东生院士攻读博士学位,1998年8月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陕西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博士生导师,兼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第四纪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变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任《中国岩溶》、《中国沙漠》、《干旱区资源与环境》、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和Geographical Science Research编委,兼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地质研究所和宝鸡文理学院客座教授。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项目和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质学报》、《地理学报》、《土壤学报》、《环境科学学报》、Sciences in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Catena、Soil Science、Environment Geology等外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先后在科学出版社出版《淀积理论与黄土高原环境演变》等专著4部。已获地质矿产部和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2项,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三等奖1项。
曹军骥,男,汉族,1971年11月出生。2001年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师从安芷生院士,获第四纪地质专业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兼任亚洲气溶胶学会(AARA)主席、国际气溶胶学会(IARA)执委、国际空气与废弃物管理学会(AWMA)中国学会主席、中国颗粒学会常务理事兼气溶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兼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副院长,SCI期刊Journal of Air &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副主编,SCI期刊Aerosol & Air Quality Research编辑、SCI期刊Particuology编委等。
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方向性项目等10余项。参与编写出版英文专著2部、中文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130余篇,被SCI引用2200余次。2011年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0年获第十届“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10年获第二届“SCOPUS寻找青年科学之星”环境科学领域成长奖,2009年获第三届亚洲气溶胶研究青年科学家奖,2009年获第二届中国科学院王宽诚西部学者突出贡献奖,2003年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四届青年科学奖,2008年作为主要参加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1999年和2006年分别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各1项。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ISBN号是9787030355638,这个数字背后,承载着作者们辛勤的付出和对科学的追求。我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够为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撑。在如今全球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区域性的土壤水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管理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我相信,这本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其他类似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壤水研究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从而为全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图表和数据,是我最看重的部分之一。科学研究,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离不开详实的数据支撑和直观的图表展示。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大量的实测数据,例如不同季节、不同采样点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孔隙度、地下水位变化曲线等。这些数据不仅能够直观地反映研究区域土壤水的现状,更能为后续的模型构建和预测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精美的图表,如土壤水分剖面图、水文循环示意图、流域水资源分布图等,能够帮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复杂的概念和研究结果。我相信,作者们一定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在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分析上,这才使得他们的研究具有说服力和科学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上“青海湖流域土壤水与土壤水库研究”几个字,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这片神奇土地的无限遐想。青海湖,这个镶嵌在高原上的蓝宝石,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和神秘。而“土壤水”,这个看似平凡却至关重要的元素,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晨曦中,露珠在草叶上闪烁,那是土壤在低语;午后,微风拂过,扬起的尘土中,蕴藏着干渴的呼唤;傍晚,夕阳将湖水染成金色,而湖畔的土壤,则默默地守护着生命的水源。我一直对生态学、水文学等领域充满浓厚兴趣,尤其是那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却又常常被忽视的科学问题。土壤水,正是这样一个既基础又深刻的研究对象。它不仅关乎植被的生长,更直接影响着整个流域的水文循环、生态平衡,乃至气候变化。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那严谨的学术风格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书中对土壤水的研究,并非停留在宏观的观察,而是深入到微观的机制。从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到水分的入渗、传输、储存和蒸发,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我特别欣赏作者们对于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地貌条件下土壤水行为的差异化探讨。例如,书中可能详细阐述了在高原地带,由于冻土层的影响,土壤水的运动规律与平原地区存在显著不同,这对于理解青海湖流域特有的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再者,对于“土壤水库”这一概念的提出和阐释,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将土壤比作一个巨大的储水库,强调了土壤在蓄水、涵养水源方面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和保护水资源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评分阅读一本优秀的学术专著,就像与一位博学的智者进行深入的交流。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感受到作者们对于科学探索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敬畏。从选题的意义,到研究的深度,再到结论的严谨,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答我心中关于青海湖流域土壤水以及土壤水库的种种疑问,让我对这个神秘而重要的领域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我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让我能够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科学领域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研究”二字,意味着这本书并非简单的科普读物,而是包含了严谨的科研方法和探索过程。我很好奇作者们采用了哪些先进的观测技术和研究手段。是基于遥感技术的宏观监测?还是采用了土壤水分传感器、蒸渗仪等进行精细化的现场观测?书中是否对这些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评价?了解这些,不仅能让我更深入地理解研究的科学性,也能为我自己在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借鉴。同时,对于模型的构建和验证,也充满了期待。一个可靠的模型,能够帮助我们预测未来的土壤水变化趋势,为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评分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想了解青海湖流域土壤水的现状,更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的启示。土壤水是连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重要纽带,理解其变化规律,对于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书中是否探讨了如何在特定区域,通过工程措施或生态修复手段,来增加土壤蓄水量,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例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如何通过改变耕作方式,或者种植耐旱植被,来有效涵养水源?这些问题的探讨,能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单纯的学术研究,更具社会意义。
评分青海湖流域,这个地理位置独特的区域,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一直备受关注。土壤水的研究,对于理解和保护这一地区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分析土壤水状况对流域内植被覆盖、生物多样性、乃至湖泊水位的直接影响。例如,是否因为某些区域土壤水分的减少,导致了植被退化,进而影响了野生动物的栖息?书中是否提供了缓解土壤退化、改善土壤水分状况的措施和建议?这些实践性的内容,对于相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乃至当地居民,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毕竟,保护青海湖,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生态家园。
评分“土壤水库”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生动和形象的表达。它提醒我们,土壤并非仅仅是承载万物的基底,更是一个动态的、功能性的水资源储存和供给系统。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土壤水库的形成机制、蓄水能力以及其在整个流域水循环中的作用。例如,不同质地的土壤,其“水库”容量是否不同?降雨、融雪等不同水源的补给方式,对土壤水库的充盈有何影响?而当土壤水库的水分被植被、蒸发等消耗后,又是如何得到补充的?这些问题的深入解析,能让我对土壤的“储水”能力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赵景波和曹军骥,他们的名字给我一种专业和严谨的联想。我期待他们在这本书中,能够将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和学术积累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我希望看到作者们对于青海湖流域土壤水研究的独特见解和创新之处。例如,是否在传统的水文模型基础上,加入了新的变量或参数?是否提出了新的土壤水监测方法或评估指标?他们的研究成果,是否已经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这些都将是我在阅读过程中,重点关注的方面,因为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才能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