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甘青藏边区考察记
定价:58.00元
作者:马鹤天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0783774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第二次边疆研究高潮中,马氏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时人对他的工作业绩给予极高的评价,如黄奋生说:“马鹤天先生,以致力边疆事业,为其平生抱负,一般人热腾腾地在内地通都大邑翻筋斗兜圈子的时候,而他发愤急起,不避艰险,先到西北,继到蒙古,又赴东北,更去康藏,的中国边疆,几乎都留下他的足迹。《内外蒙古考察日记》的问世,风行全国,提示了国人对于朔方不少认识。”“生平乐远游,暇辄履新地。”“愿借明驼足,遂我长征志。”(马鹤天《蒙古行》)他的平生志愿终得以实现。
内容提要
《甘青藏边区考察记》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边疆研究热抽中的一部代表性力作。记录了作者自西宁南行玉树入藏的真实经历。作者详记了每日、每站里程,住宿点,或翻山、或渡水、越荒原,风暴冰雪,沃野鲜花,行道变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作者喘息于海拔四千九百五十公尺之巴颜喀拉山,历经遍地芳草而食即醉倒的“醉马滩”,忍受着因无燃料而断炊之苦状,更是其他行记中所未见的。作者对所经民户聚居地或乡村城镇寺庙,更深入访谈,了解历史情况,记录社会生活,从自然资源到农牧生产状况,从上层贵族生活到牧民的贫困痛苦,尤其在文化层面上,从寺庙民居的建筑形制,衣饰装束的特征,到婚丧嫁娶,饮食起卧,种种礼俗,无不博采,备录无遗。
目录
编 甘边拉卜楞
一 由兰州至拉卜楞 002
二 留居拉卜楞 014
三 由拉卜楞返兰州 107
第二编 青边玉树
四 由兰州至西宁 120
五 留居西宁 125
六 由西宁至玉树 214
七 留居玉树 258
第三编 藏边拉休寺
八 由玉树至拉休寺 314
九 留居拉休寺 317
十 由拉休寺返玉树 403
十一 重留玉树 406
作者介绍
马鹤天(1887-?)是山西芮城人,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历任西北边防督办公署教育科科长、北平民国大学总务长、兰州中山大学校长、甘肃学院院长、甘肃省委员、甘肃教育厅厅长、国民铨叙部育才司司长和蒙藏委员会委员等职。1923年,他发起并创建了中华西北协会,后与顾颉刚、黄奋生、韩儒林和赵守玨等人创建了中国边疆学会。民国二十四年(1935),马鹤天奉命出任国民蒙藏委员会驻藏大员,并被任命为九世班禅大师回藏专使行署参赞。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第二次边疆研究高潮中,马氏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时人对他的工作业绩给予极高的评价,如黄奋生说:“马鹤天先生,以致力边疆事业,为其平生抱负,一般人热腾腾地在内地通都大邑翻筋斗兜圈子的时候,而他发愤急起,不避艰险,先到西北,继到蒙古,又赴东北,更去康藏,的中国边疆,几乎都留下他的足迹。《内外蒙古考察日记》的问世,风行全国,提示了国人对于朔方不少认识。”“生平乐远游,暇辄履新地。”“愿借明驼足,遂我长征志。”(马鹤天《蒙古行》)他的平生志愿终得以实现。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然而,在鹤唳长天之后,马鹤天却奇怪地消失了。在抗战胜利之后,他踪影全无,至今我们仍然不知其所终。一代英杰,魂归何处?令人无限迷惘
文摘
序言
《甘青藏边区考察记》,这本书的名字在我脑海中激起了阵阵涟漪,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而神秘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中国西部那片辽阔而壮丽的土地充满向往,尤其是甘青藏边区,那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风貌。我期待马鹤天先生的笔触,能够带领我深入这片神秘的土地,去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书中对于边区地理环境的细致描绘,例如那些高耸入云的雪山、广袤无垠的草原,以及可能存在的古老遗迹,都将是我非常期待的内容。我好奇,在那个年代,作者是如何克服交通不便、条件艰苦等种种困难,进行如此深入的考察的?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记录。我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那些世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他们的语言、习俗、宗教信仰,以及他们与自然环境之间形成的独特关系。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人类是如何以坚韧的生命力,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并将其传承至今。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关于探索与发现的壮丽史诗,更是一次对人类智慧与耐力的深刻赞颂。
评分马鹤天先生的《甘青藏边区考察记》,对我来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我一直对那些地图上模糊的区域,那些充满未知与传奇的边疆地带充满了好奇。甘青藏边区,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的色彩,勾起了我探寻其背后故事的强烈欲望。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尽地描绘出作者在考察过程中所见的自然风貌。是巍峨的雪山,还是连绵的草原?是荒凉的戈壁,还是神秘的峡谷?我对那些能够展现出这片土地独特地理特征的描述充满期待。同时,我更看重的是书中对当地人文的记录。我希望能够跟随作者的笔,去了解那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语言文字,以及他们与这片土地之间形成的深厚羁绊。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在如此严酷的自然环境下,人类是如何以顽强的生命力,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更是一次关于人类生存智慧和文化多样性的深刻思考。
评分《甘青藏边区考察记》,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散发着一种遥远而古老的气息,让我对它充满了强烈的探索欲。我一直对那些远离尘嚣、保留着原始风貌的地区怀有深深的向往,而甘青藏边区,无疑是我心中一个充满魅力的目的地。我期待着,马鹤天先生的笔触能够带领我,仿佛置身其中,去感受那里的每一寸土地,去聆听那里的每一声风吟。书中对当地自然环境的细致描写,例如那些雄伟的山脉、广袤的草原、奔腾的河流,以及可能孕育其中的独特动植物,都将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内容。我好奇,在那样的地理环境下,人们是如何安居乐业,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更让我期待的是,书中对当地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那些独特的语言、古老的习俗、神秘的宗教信仰,以及他们世代相传的生活哲学,都将是我想要仔细品读的部分。我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在这片特殊的土地上,不同的民族是如何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共同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历史篇章。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地理的发现,更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一次对生命顽强力的礼赞。
评分《甘青藏边区考察记》这本书,在我心中,是一段荡涤心灵的旅程。提起甘青藏边区,我总会联想到那片纯净的天空、辽阔的草原,以及那里人们淳朴而坚韧的生命力。马鹤天先生的这次考察,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地理信息的搜集,更是一次对人文精神的体悟。我迫切想知道,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作者是如何克服物资匮乏、交通不便等诸多困难,深入到那些鲜为人知的边区腹地的?书中对考察路线的选择、行程的规划,以及在不同地域所遇到的具体挑战,都将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我期待从中读到关于勇气、毅力以及智慧的篇章。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当地居民生活的描绘。那些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他们的语言、服饰、饮食、宗教信仰,以及他们与这片土地之间密不可分的精神联系,一定充满了感人的故事和深刻的见解。我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人们是如何发展出独特的生存智慧,又是如何维系着自己的文化传统。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面映照人性的镜子,更是一首关于生命与自然的颂歌。
评分《甘青藏边区考察记》这本书,就像一本被尘封已久的古老地图,等待着被重新开启,展现在世人面前。马鹤天先生作为考察的亲历者,他的视角无疑是最独特、最真实的。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充满期待,是因为它描绘的是一个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区域——甘青藏边区。熟悉,是因为它属于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陌生,则在于这片土地的广袤、艰险以及其上承载的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往往被我们现代都市人的视野所忽略。我非常好奇,马鹤天先生在考察过程中,究竟发现了哪些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观?是那些传说中的绝世美景,还是隐藏在深山老林中的奇特动植物?他对当地气候、地质、水文等方面的科学记录,是否为我们理解这片区域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作为一名对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我更期待书中对当地少数民族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婚丧嫁娶等习俗的细致描绘。这些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文化,如何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得以传承和发展?它们又带给当地人民怎样的精神慰藉和生活智慧?这本书,在我眼中,是一次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一次对历史的追溯,一次对民族文化的致敬。
评分马鹤天先生的《甘青藏边区考察记》,对我而言,是一次精神上的远足。我一直对那些充满神秘色彩的地理区域情有独钟,而甘青藏边区,无疑是其中最能激发我好奇心的地点之一。我渴望跟随作者的脚步,踏遍那片土地,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理解那里的生存哲学。书中对于甘青藏边区地理特征的细致描述,比如那些巍峨的山峦、辽阔的草原、蜿蜒的河流,甚至可能存在的古老地质构造,都让我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充满了敬畏。我特别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在如此严酷的自然环境下,当地的居民是如何适应并生存下来的?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以及他们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独特关系,一定是书中浓墨重彩的篇章。更为重要的是,我希望从书中能够深入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那些独特的语言、古老的宗教信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以及他们代代相传的价值观念,都将是我最为关注的内容。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些古老的文化是如何努力地保持着自身的生命力,又是如何与外部世界进行着微妙的互动。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一次关于人类适应能力和生存智慧的深刻启示。
评分捧读《甘青藏边区考察记》,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上世纪初叶,一个探险家、学者怀揣着求知欲,踏上未知旅程的画面。马鹤天先生的这次考察,必定充满了艰辛与挑战,那些地图上可能尚未标记清晰的区域,那些可能鲜有人至的角落,都将成为他探索的焦点。我迫切想知道,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年代,他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深入边区腹地的?书中关于考察路线的设计,以及在特定地区所遭遇的地理环境的描述,无疑是吸引我的重要部分。是险峻的山脉阻挡了他的脚步,还是广袤的荒原考验了他的毅力?我期待着书中对这些细节的呈现,让读者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份探索的勇气和智慧。更让我着迷的是,在这样艰苦的考察过程中,他又是如何与当地的居民建立联系,了解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故事的?这需要何等的耐心、真诚和沟通能力?我猜想,书中一定会有不少生动的人物描写,那些淳朴的牧民、智慧的长者,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喜怒哀乐,一定能触动人心。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考察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深刻连接的史诗。
评分马鹤天先生的《甘青藏边区考察记》,对我而言,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我一直对那些充满神秘感的地理区域,以及承载着厚重历史的边疆地带充满了好奇。甘青藏边区,这样一个地理概念,本身就蕴含着无尽的想象空间。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的隧道,去了解那个时代,去感知那片土地。书中对于边区地理地貌的详细记录,那些连绵的雪山、辽阔的草原、险峻的峡谷,以及可能存在的古老遗迹,都将是我关注的重点。我想了解,在那个年代,交通、通讯都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作者是如何进行这些地理测绘和记录的?同时,我更想深入了解的是,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各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以及他们与自然环境之间形成的独特互动关系。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那些古老的文化是如何在这种独特的地缘环境下得以保存和传承的,以及作者是如何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去理解和记录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溯,一次对民族文化的探索,更是一次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深刻解读。
评分当我看到《甘青藏边区考察记》这个书名时,我的思绪立刻被带到了那片遥远而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甘青藏边区,这几个字本身就勾起了我对壮丽自然风光和独特民族文化的无限遐想。我期待着,马鹤天先生的这本考察记,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这片神奇土地的窗口。我非常想知道,作者在考察过程中,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旅程?书中是否会详细记录他所经过的地理环境,例如那些巍峨的山脉、广阔的草原,或是艰险的戈壁?这些地理方面的描绘,无疑会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对当地人文的记录。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他们独特的语言和艺术,都让我充满好奇。我渴望从中了解到,在这样独特的地缘环境下,各民族是如何相互交融,共同塑造了甘青藏边区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这本书,在我心中,是一次关于地理的探索,一次关于文化的发现,更是一次关于人类适应与创造的生动写照。
评分马鹤天先生的《甘青藏边区考察记》,光是书名就勾起了我无限的遐想。提起甘青藏边区,总会联想到广袤无垠的草原、巍峨连绵的雪山,以及那里淳朴而神秘的民族风情。我一直对这片被誉为“世界屋脊”边缘地带充满好奇,想象着那些尚未被现代文明过多侵蚀的土地,承载着怎样的历史印记和人文景观。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窥探这个遥远世界的窗口。我期待着,能在马鹤天先生的笔下,跟随他一同穿越荒漠戈壁,攀登高原雪峰,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书中关于边区地理地貌的细致描绘,那些令人心生敬畏的山川河流,以及孕育出独特生命的生态环境,都是我渴望深入了解的部分。我尤其关注他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记录,那些古老的习俗、独特的语言、信仰以及他们与这片土地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一定充满了感人的故事和深刻的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考察,更是一次人文的溯源,一次对生命力的探寻。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中国西部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有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认知,更包括了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