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甘青藏邊區考察記
定價:58.00元
作者:馬鶴天
齣版社:中國國際廣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0783774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第二次邊疆研究高潮中,馬氏是非常有代錶性的人物。時人對他的工作業績給予極高的評價,如黃奮生說:“馬鶴天先生,以緻力邊疆事業,為其平生抱負,一般人熱騰騰地在內地通都大邑翻筋鬥兜圈子的時候,而他發憤急起,不避艱險,先到西北,繼到濛古,又赴東北,更去康藏,的中國邊疆,幾乎都留下他的足跡。《內外濛古考察日記》的問世,風行全國,提示瞭國人對於朔方不少認識。”“生平樂遠遊,暇輒履新地。”“願藉明駝足,遂我長徵誌。”(馬鶴天《濛古行》)他的平生誌願終得以實現。
內容提要
《甘青藏邊區考察記》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邊疆研究熱抽中的一部代錶性力作。記錄瞭作者自西寜南行玉樹入藏的真實經曆。作者詳記瞭每日、每站裏程,住宿點,或翻山、或渡水、越荒原,風暴冰雪,沃野鮮花,行道變化等諸多方麵的內容。作者喘息於海拔四韆九百五十公尺之巴顔喀拉山,曆經遍地芳草而食即醉倒的“醉馬灘”,忍受著因無燃料而斷炊之苦狀,更是其他行記中所未見的。作者對所經民戶聚居地或鄉村城鎮寺廟,更深入訪談,瞭解曆史情況,記錄社會生活,從自然資源到農牧生産狀況,從上層貴族生活到牧民的貧睏痛苦,尤其在文化層麵上,從寺廟民居的建築形製,衣飾裝束的特徵,到婚喪嫁娶,飲食起臥,種種禮俗,無不博采,備錄無遺。
目錄
編 甘邊拉蔔楞
一 由蘭州至拉蔔楞 002
二 留居拉蔔楞 014
三 由拉蔔楞返蘭州 107
第二編 青邊玉樹
四 由蘭州至西寜 120
五 留居西寜 125
六 由西寜至玉樹 214
七 留居玉樹 258
第三編 藏邊拉休寺
八 由玉樹至拉休寺 314
九 留居拉休寺 317
十 由拉休寺返玉樹 403
十一 重留玉樹 406
作者介紹
馬鶴天(1887-?)是山西芮城人,早年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曆任西北邊防督辦公署教育科科長、北平民國大學總務長、蘭州中山大學校長、甘肅學院院長、甘肅省委員、甘肅教育廳廳長、國民銓敘部育纔司司長和濛藏委員會委員等職。1923年,他發起並創建瞭中華西北協會,後與顧頡剛、黃奮生、韓儒林和趙守玨等人創建瞭中國邊疆學會。民國二十四年(1935),馬鶴天奉命齣任國民濛藏委員會駐藏大員,並被任命為九世班禪大師迴藏專使行署參贊。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第二次邊疆研究高潮中,馬氏是非常有代錶性的人物。時人對他的工作業績給予極高的評價,如黃奮生說:“馬鶴天先生,以緻力邊疆事業,為其平生抱負,一般人熱騰騰地在內地通都大邑翻筋鬥兜圈子的時候,而他發憤急起,不避艱險,先到西北,繼到濛古,又赴東北,更去康藏,的中國邊疆,幾乎都留下他的足跡。《內外濛古考察日記》的問世,風行全國,提示瞭國人對於朔方不少認識。”“生平樂遠遊,暇輒履新地。”“願藉明駝足,遂我長徵誌。”(馬鶴天《濛古行》)他的平生誌願終得以實現。鶴鳴九皋,聲聞於天。然而,在鶴唳長天之後,馬鶴天卻奇怪地消失瞭。在抗戰勝利之後,他蹤影全無,至今我們仍然不知其所終。一代英傑,魂歸何處?令人無限迷惘
文摘
序言
馬鶴天先生的《甘青藏邊區考察記》,對我來說,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我一直對那些地圖上模糊的區域,那些充滿未知與傳奇的邊疆地帶充滿瞭好奇。甘青藏邊區,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神秘的色彩,勾起瞭我探尋其背後故事的強烈欲望。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盡地描繪齣作者在考察過程中所見的自然風貌。是巍峨的雪山,還是連綿的草原?是荒涼的戈壁,還是神秘的峽榖?我對那些能夠展現齣這片土地獨特地理特徵的描述充滿期待。同時,我更看重的是書中對當地人文的記錄。我希望能夠跟隨作者的筆,去瞭解那些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少數民族,他們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語言文字,以及他們與這片土地之間形成的深厚羈絆。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在如此嚴酷的自然環境下,人類是如何以頑強的生命力,創造齣豐富多彩的文化。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份珍貴的曆史文獻,更是一次關於人類生存智慧和文化多樣性的深刻思考。
評分《甘青藏邊區考察記》這本書,就像一本被塵封已久的古老地圖,等待著被重新開啓,展現在世人麵前。馬鶴天先生作為考察的親曆者,他的視角無疑是最獨特、最真實的。我之所以對這本書充滿期待,是因為它描繪的是一個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區域——甘青藏邊區。熟悉,是因為它屬於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陌生,則在於這片土地的廣袤、艱險以及其上承載的豐富而獨特的文化內涵,往往被我們現代都市人的視野所忽略。我非常好奇,馬鶴天先生在考察過程中,究竟發現瞭哪些令人驚嘆的自然景觀?是那些傳說中的絕世美景,還是隱藏在深山老林中的奇特動植物?他對當地氣候、地質、水文等方麵的科學記錄,是否為我們理解這片區域的生態係統提供瞭寶貴的資料?同時,作為一名對文化充滿好奇的讀者,我更期待書中對當地少數民族社會結構、宗教信仰、婚喪嫁娶等習俗的細緻描繪。這些古老而充滿生命力的文化,如何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得以傳承和發展?它們又帶給當地人民怎樣的精神慰藉和生活智慧?這本書,在我眼中,是一次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一次對曆史的追溯,一次對民族文化的緻敬。
評分當我看到《甘青藏邊區考察記》這個書名時,我的思緒立刻被帶到瞭那片遙遠而充滿神秘色彩的土地。甘青藏邊區,這幾個字本身就勾起瞭我對壯麗自然風光和獨特民族文化的無限遐想。我期待著,馬鶴天先生的這本考察記,能為我打開一扇瞭解這片神奇土地的窗口。我非常想知道,作者在考察過程中,究竟經曆瞭怎樣的旅程?書中是否會詳細記錄他所經過的地理環境,例如那些巍峨的山脈、廣闊的草原,或是艱險的戈壁?這些地理方麵的描繪,無疑會讓我對這片土地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更讓我感興趣的,是書中對當地人文的記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少數民族,他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以及他們獨特的語言和藝術,都讓我充滿好奇。我渴望從中瞭解到,在這樣獨特的地緣環境下,各民族是如何相互交融,共同塑造瞭甘青藏邊區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這本書,在我心中,是一次關於地理的探索,一次關於文化的發現,更是一次關於人類適應與創造的生動寫照。
評分《甘青藏邊區考察記》,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散發著一種遙遠而古老的氣息,讓我對它充滿瞭強烈的探索欲。我一直對那些遠離塵囂、保留著原始風貌的地區懷有深深的嚮往,而甘青藏邊區,無疑是我心中一個充滿魅力的目的地。我期待著,馬鶴天先生的筆觸能夠帶領我,仿佛置身其中,去感受那裏的每一寸土地,去聆聽那裏的每一聲風吟。書中對當地自然環境的細緻描寫,例如那些雄偉的山脈、廣袤的草原、奔騰的河流,以及可能孕育其中的獨特動植物,都將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內容。我好奇,在那樣的地理環境下,人們是如何安居樂業,又是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更讓我期待的是,書中對當地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那些獨特的語言、古老的習俗、神秘的宗教信仰,以及他們世代相傳的生活哲學,都將是我想要仔細品讀的部分。我希望能夠從中瞭解到,在這片特殊的土地上,不同的民族是如何相互融閤、相互影響,共同書寫著屬於他們的曆史篇章。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地理的發現,更是一次文化的尋根,一次對生命頑強力的禮贊。
評分《甘青藏邊區考察記》,這本書的名字在我腦海中激起瞭陣陣漣漪,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古老而神秘世界的大門。我一直對中國西部那片遼闊而壯麗的土地充滿嚮往,尤其是甘青藏邊區,那裏承載著豐富的曆史文化和獨特的自然風貌。我期待馬鶴天先生的筆觸,能夠帶領我深入這片神秘的土地,去感受那裏的風土人情。書中對於邊區地理環境的細緻描繪,例如那些高聳入雲的雪山、廣袤無垠的草原,以及可能存在的古老遺跡,都將是我非常期待的內容。我好奇,在那個年代,作者是如何剋服交通不便、條件艱苦等種種睏難,進行如此深入的考察的?更讓我著迷的是,書中對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的記錄。我希望能夠從中瞭解到,那些世代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民族,他們的語言、習俗、宗教信仰,以及他們與自然環境之間形成的獨特關係。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在艱苦的自然條件下,人類是如何以堅韌的生命力,創造齣豐富多彩的文化,並將其傳承至今。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次關於探索與發現的壯麗史詩,更是一次對人類智慧與耐力的深刻贊頌。
評分馬鶴天先生的《甘青藏邊區考察記》,對我而言,是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窗戶。我一直對那些充滿神秘感的地理區域,以及承載著厚重曆史的邊疆地帶充滿瞭好奇。甘青藏邊區,這樣一個地理概念,本身就蘊含著無盡的想象空間。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的隧道,去瞭解那個時代,去感知那片土地。書中對於邊區地理地貌的詳細記錄,那些連綿的雪山、遼闊的草原、險峻的峽榖,以及可能存在的古老遺跡,都將是我關注的重點。我想瞭解,在那個年代,交通、通訊都相對落後的情況下,作者是如何進行這些地理測繪和記錄的?同時,我更想深入瞭解的是,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各民族,他們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宗教信仰以及他們與自然環境之間形成的獨特互動關係。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那些古老的文化是如何在這種獨特的地緣環境下得以保存和傳承的,以及作者是如何以一個觀察者的身份,去理解和記錄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次對曆史的迴溯,一次對民族文化的探索,更是一次對人類文明多樣性的深刻解讀。
評分馬鶴天先生的《甘青藏邊區考察記》,對我而言,是一次精神上的遠足。我一直對那些充滿神秘色彩的地理區域情有獨鍾,而甘青藏邊區,無疑是其中最能激發我好奇心的地點之一。我渴望跟隨作者的腳步,踏遍那片土地,感受那裏的風土人情,理解那裏的生存哲學。書中對於甘青藏邊區地理特徵的細緻描述,比如那些巍峨的山巒、遼闊的草原、蜿蜒的河流,甚至可能存在的古老地質構造,都讓我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充滿瞭敬畏。我特彆期待能夠從中瞭解到,在如此嚴酷的自然環境下,當地的居民是如何適應並生存下來的?他們的生産方式、生活習慣,以及他們與自然之間形成的獨特關係,一定是書中濃墨重彩的篇章。更為重要的是,我希望從書中能夠深入瞭解當地的民族文化。那些獨特的語言、古老的宗教信仰、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以及他們代代相傳的價值觀念,都將是我最為關注的內容。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這些古老的文化是如何努力地保持著自身的生命力,又是如何與外部世界進行著微妙的互動。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産,更是一次關於人類適應能力和生存智慧的深刻啓示。
評分捧讀《甘青藏邊區考察記》,腦海中不禁浮現齣上世紀初葉,一個探險傢、學者懷揣著求知欲,踏上未知旅程的畫麵。馬鶴天先生的這次考察,必定充滿瞭艱辛與挑戰,那些地圖上可能尚未標記清晰的區域,那些可能鮮有人至的角落,都將成為他探索的焦點。我迫切想知道,在那個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年代,他是如何剋服重重睏難,深入邊區腹地的?書中關於考察路綫的設計,以及在特定地區所遭遇的地理環境的描述,無疑是吸引我的重要部分。是險峻的山脈阻擋瞭他的腳步,還是廣袤的荒原考驗瞭他的毅力?我期待著書中對這些細節的呈現,讓讀者也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那份探索的勇氣和智慧。更讓我著迷的是,在這樣艱苦的考察過程中,他又是如何與當地的居民建立聯係,瞭解他們的生活,傾聽他們的故事的?這需要何等的耐心、真誠和溝通能力?我猜想,書中一定會有不少生動的人物描寫,那些淳樸的牧民、智慧的長者,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的生活方式,他們的喜怒哀樂,一定能觸動人心。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部考察記錄,更是一部關於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深刻連接的史詩。
評分馬鶴天先生的《甘青藏邊區考察記》,光是書名就勾起瞭我無限的遐想。提起甘青藏邊區,總會聯想到廣袤無垠的草原、巍峨連綿的雪山,以及那裏淳樸而神秘的民族風情。我一直對這片被譽為“世界屋脊”邊緣地帶充滿好奇,想象著那些尚未被現代文明過多侵蝕的土地,承載著怎樣的曆史印記和人文景觀。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窺探這個遙遠世界的窗口。我期待著,能在馬鶴天先生的筆下,跟隨他一同穿越荒漠戈壁,攀登高原雪峰,感受那裏的風土人情。書中關於邊區地理地貌的細緻描繪,那些令人心生敬畏的山川河流,以及孕育齣獨特生命的生態環境,都是我渴望深入瞭解的部分。我尤其關注他對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的記錄,那些古老的習俗、獨特的語言、信仰以及他們與這片土地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一定充滿瞭感人的故事和深刻的智慧。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地理上的考察,更是一次人文的溯源,一次對生命力的探尋。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對中國西部這片充滿魅力的土地有一個更全麵、更立體的認識,不僅僅是地理上的認知,更包括瞭曆史、文化、經濟、社會等多個維度的理解。
評分《甘青藏邊區考察記》這本書,在我心中,是一段蕩滌心靈的旅程。提起甘青藏邊區,我總會聯想到那片純淨的天空、遼闊的草原,以及那裏人們淳樸而堅韌的生命力。馬鶴天先生的這次考察,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對地理信息的搜集,更是一次對人文精神的體悟。我迫切想知道,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作者是如何剋服物資匱乏、交通不便等諸多睏難,深入到那些鮮為人知的邊區腹地的?書中對考察路綫的選擇、行程的規劃,以及在不同地域所遇到的具體挑戰,都將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部分。我期待從中讀到關於勇氣、毅力以及智慧的篇章。更讓我著迷的是,書中對當地居民生活的描繪。那些不同民族的獨特文化,他們的語言、服飾、飲食、宗教信仰,以及他們與這片土地之間密不可分的精神聯係,一定充滿瞭感人的故事和深刻的見解。我希望能夠從中瞭解到,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人們是如何發展齣獨特的生存智慧,又是如何維係著自己的文化傳統。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麵映照人性的鏡子,更是一首關於生命與自然的頌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