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真空装置
定价:98.00元
作者:谈治信,徐玉江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1222506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真空装置广泛的应用于各领域。例如,常见的真空蒸发镀膜装置,它在真空容器内必须配置蒸发源(或称蒸发舟)、膜材、基片、基片架、基片加热电源等;仅就在轻工、日用品、玩具等方面,真空蒸镀铝、制作镜子、包装纸、装饰陶瓷瓷品、玩具、人造宝石、钮扣、雕塑品等,以改善人们的生活需求。又例如,航天科技应用的各种空间环境模拟设备,以KM6载人航天器空间环境模拟设备为例,由于该设备是供载人飞船、空间站、大型应用卫星作热平衡、热真空试验所用。特别是离子束刻蚀机作为典型的真空装置所涉及的技术问题,由于属于材料原子级加工的一种新工艺,一旦被人们所掌握,就意味着人类在微观世界实现控制加工的一个突破。它将有力地推动微电子技术、光子技术、表面科学、应用声学、材料科学、真空科学技术等向前发展。
内容提要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真空装置的定义、分类及基本组成。全书分7章,主要内容有:真空装置概述、真空装置容器、真空抽气机组、真空泵、真空阀门、真空测量及装置的控制系统、真空装置常用制造工艺。
本书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适用于从事真空工程设计的专业技术人员、设备操作与维护人员阅读,也适合从事与真空技术相关的科研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徐玉江。1987年8月毕业原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国家985、211工程重点高校)真空技术及设备专业,主要从事于真空技术相关设备研制工作,历任助工、工程师、高工、总工程师等职。2005年入选甘肃省“555”人才,兰州市“151”创新人才。做为**人主持设计多项产品获省部级新产品及科技进步奖,主持起草四项高真空油蒸气流泵国家标准、一项行业标准;合作出版专著1部,发表专业论文数篇。历任中国真空学会真空获得与测量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真空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省质量协会理事,省科技成果专家评委。
谈治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五一O研究所,主编、高级工程师,1964年毕业于东北大学真空技术与设备专业。高级工程师、中国真空学会高级会员。曾任《真空与低温》杂志主编。历任《真空设计手册》、2、3版作者、技术编辑,并负责手册的组织协调、对外业务联系工作。长期从事真空科学技术、离子束技术研究和真空设备研发工作。研制六种型号离子束刻蚀机和大型真空电子束焊机等23台设备。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一项、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发表论文35篇。
文摘
序言
初读《真空装置》,我以为会是一部硬科幻作品,毕竟“真空”这个词汇本身就带着科技的冰冷感。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我发现自己被带入了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领域。它更像是一部存在主义的寓言,探讨的并非是技术的极限,而是人类在面对虚无时的挣扎与抉择。书中对“空无”的描绘,既是一种物理上的概念,也是一种精神上的状态。我被那些关于“消失”的描述深深吸引,仿佛书中人物并非真正地离去,而是融入了某种更宏大的、不可见的网络之中。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贯穿了整本书。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所认为的“存在”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定义自己?作者运用了大量意象化的语言,将抽象的哲学思考具象化,让读者在阅读中不断产生联想。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重力”的比喻,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力,更象征着社会、文化、情感等诸多束缚。这本书让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解放感,同时也带来了一丝莫名的孤独。我发现自己反复回味书中那些关于“边缘”的段落,它们仿佛预示着某种新的可能性,又或者是一种彻底的消亡。
评分《真空装置》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不如说是一场关于“意识”的深度探索。我被作者构建的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所吸引,它似乎存在于我们现实的缝隙之中,又似乎是我们潜意识的延伸。书中对“寂静”的描写,让我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也体会到了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我反复咀嚼那些关于“回响”的段落,仿佛听到了来自遥远时空的低语,又仿佛是内心深处最隐秘的呼唤。它没有明确的中心,没有绝对的答案,只留下无数的疑问和思考的空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记忆”的处理方式,它不是线性的,也不是固定的,而是像流沙一样不断变化,充满着不确定性。这本书让我感到一种奇异的失重感,仿佛置身于一个没有参照物的空间,只能依靠自己的内心去导航。我发现自己经常在阅读的间隙停下来,审视自己与周围世界的联系,思考生命的意义。它不是那种能让你哈哈大笑或潸然泪下的作品,它更像是一种缓慢渗透的力量,一点点地改变你对世界的看法。
评分这本《真空装置》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引人遐思,极简的配色搭配一个抽象的几何图形,仿佛暗示着某种超越寻常的宇宙观。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深入意识腹地的探险。作者并非直接讲述故事,而是通过一系列意象化的片段、梦境般的场景以及哲学性的思考,构建了一个令人不安却又充满魅力的精神世界。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遗忘”的部分,它不是简单的失忆,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种卸下重担、重塑自我的方式。书中那些关于时间扭曲的描绘,也让我对现实的感知产生了动摇。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沉浸在一个巨大的、无声的漩涡中,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只剩下最纯粹的内在感受。这本书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读者内心深处的不同风景。我不得不承认,有些段落的晦涩程度需要反复咀嚼,甚至可能需要查阅一些相关领域的资料来辅助理解。但正是这种挑战性,让阅读体验变得更加深刻和有价值。每次合上书,我都感觉自己被某种无形的力量触动,对生命、对存在有了新的审视。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书籍,更像是一次需要全身心投入的精神洗礼。
评分《真空装置》这本书,让我体验到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它没有遵循传统的叙事结构,而是像一首实验性的诗歌,用碎片化的意象和跳跃性的思维,构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迷宫。我被书中那些关于“存在”的模糊定义所吸引,它们既真实又虚幻,让人难以捉摸。我时常会感觉自己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无声的宇宙之中,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只剩下最纯粹的内在感受。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连接”的描写,它并非是物理上的接触,而是某种深层次的精神上的呼应。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是否也存在着某种看不见的“真空装置”。这本书并没有给我明确的指引,而是让我自己去探索,去感受。它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同时也带来一丝淡淡的忧伤。我发现自己会反复回味书中那些关于“解构”的段落,它们仿佛在暗示着某种旧秩序的瓦解,以及新秩序的孕育。
评分我必须承认,《真空装置》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像我以往读过的任何一本书,没有清晰的叙事线,没有明确的人物关系,更没有一个可以轻易被理解的主题。相反,它像是一张张意识流的碎片,拼凑出一个模糊而又迷人的画面。我被书中那些关于“边界”的描写所吸引,仿佛它们并非是物理上的界限,而是心灵的壁垒。我常常会陷入一种沉思,思考自己所处的现实是否也只是一个更大的“真空装置”。书中对“渗透”的描绘,让我感到一种无处不在的联系,又感到一种深刻的隔绝。它让我开始质疑我所习以为常的“真实”。我发现自己会反复琢磨那些关于“共鸣”的段落,它们仿佛在诉说着一种不为人知的宇宙规律。这本书并没有给我提供答案,但它强迫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它让我感到一种微妙的兴奋,仿佛窥见了某种不为人知的真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