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网络反恐大策略:如何应对网络恐怖主义
定价:98.00元
作者:盘冠员 章德彪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195005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系*本全面系统介绍网络恐怖主义原理、现状、趋势、问题及其实务对策的专业性著作。全书系统全面、资料翔实、观点新颖,可读性和实用性较强,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内容提要
目录
章�M�络恐怖主义的定义/第二章�M�络恐怖主义的主体/
作者介绍
盘冠员,男,中国人民大学网络犯罪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著作:《*公安派出所民警工作手册》(主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图解立案证据定罪量刑标准与法律适用(4册)》(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全新执法办案重点难点细节问题操作实务(4册)》(主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图表速查立案追诉标准与定罪量刑证据规范(6册)》(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
---------------------------
章德彪,男,现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思政部副教授,从事政治理论和国际问题的教学科研工作。
文摘
序言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便是“系统性”。它成功地打破了信息安全领域常见的部门壁垒和视角局限。通常我们谈论网络安全时,要么侧重于技术防御(防火墙、加密),要么侧重于法律法规,很少有著作能将两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并进一步扩展到社会治理和国际关系层面。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将“技术能力”、“法律框架”、“公众教育”和“国际博弈”视为一个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信息战”时所采取的非对称视角,它强调了弱势一方如何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来对抗技术优势方,这为理解当今复杂的冲突形态提供了全新的工具。这本书读起来非常“重”,不是因为文字沉重,而是因为它承载了对整个数字文明未来走向的深刻思考,它迫使读者跳出日常的琐碎操作,站在一个更宏观、更具前瞻性的战略高度去重新审视我们正在构建的这个虚拟世界。
评分我是一个对历史脉络比较敏感的读者,这本书在处理时间线索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功力。它并没有将网络恐怖主义视为一个横空出世的新生事物,而是将其置于冷战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作者清晰地梳理了从早期的黑客文化到如今国家级网络作战力量演变的关键节点,特别是对几次标志性网络攻击事件的复盘,其深度和细节的挖掘,远超出了新闻报道所能提供的范畴。他不仅描述了攻击的“是什么”,更着重分析了攻击背后的“为什么”——那些驱动攻击者的深层动机和战略意图。这种历史纵深感,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对当前威胁的判断力。读完后,我甚至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宿命感: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伴随着新的安全悖论的诞生。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让我们能从更长的历史视角出发,去审视那些眼前的“热点”问题,从而避免被短期的恐慌所裹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深沉的黑与冷峻的蓝交织在一起,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数字世界的冰冷与危机四伏。光是拿起它,就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严肃性。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技术手册,毕竟“网络反恐”这几个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复杂的协议和加密算法。然而,初读几页后,我的顾虑便烟消云散了。作者在开篇部分并没有急于抛出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叙事诗的笔调,勾勒出了当代社会对信息安全的依赖程度,以及这种依赖背后潜藏的巨大脆弱性。他巧妙地将宏大的地缘政治冲突与最微小的个人数据泄露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威胁图景。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意识形态渗透”的论述,那部分远超出了传统的网络安全范畴,深入到了社会心理学的层面,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日常浏览信息的方式是否已被无形的力量所塑造。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对当前安全局面的精准剖析,又不乏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零日战争”的冷静预判,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数字公民”的责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与其说是学术论著,不如说更像是一份高层级的政策简报,充满了紧凑、精准和不容置疑的判断力。它在行文过程中展现出一种对现有安全体系的深刻批判性,但这种批判并非单纯的抱怨,而是建立在对现有体制运行逻辑透彻理解基础上的优化建议。例如,书中对于跨国合作在网络空间治理中的困境进行了极其辛辣却又一针见血的分析,指出了不同法律体系、主权意识在构建全球防御壁垒时的天然矛盾。文字行间透露着一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职业操守,有一种直面黑暗的勇气。对于那些习惯于在安全问题上寻求“一劳永逸”解决方案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清醒剂。它毫不留情地告诉我们,网络空间的战争是永无止境的,我们能做的,是建立一套更健壮、更能自我修正的体系,而非奢望一次胜利就能高枕无忧。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具有穿透力,它没有拘泥于枯燥的案例罗列,而是采取了一种层层递进的解构手法,将一个看似无解的难题,拆解成了若干个可以被理解和应对的模块。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基础设施韧性”的那一章,作者用一种近乎工程学的严谨,探讨了电力、金融、交通等关键信息系统的冗余设计和快速恢复机制。他没有停留在“我们应该怎么做”的口号层面,而是深入到了“如何设计一个能自我修复的系统”的哲学层面。读到那里,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高精尖的指挥中心,看着那些复杂的拓扑图和应急预案如何在毫秒之间被激活。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写作风格,使得全书充满了实践指导的价值。对于任何一个身处信息安全领域,或者希望提升组织防御能力的决策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不只是“工具箱”,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框架”,它教导我们如何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适应”,这才是应对动态威胁的真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