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经典的文化常识
定价:28.00元
作者:盛文林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801417473
字数:
页码:24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人类历史的积淀,也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理想和追求,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人类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文化的发展是无限的;广泛涉猎各种文化知识,掌握经典的文化常识对每个人的成才都至关重要。《经典的文化常识》浓缩古今中外文化知识精粹,向读者介绍了地理、历史、文艺、民俗等多个方面经典的中外文化常识,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力求为读者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提供一种捷径。《经典的文化常识》既是一本文化知识储备辞典,又可作为读者工作之余的休闲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历法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华子孙繁衍生息,早就是依靠耕种为主的农业,先民们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掌握了太阳的变化,依次区分出了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并配以天干地支来计算时间,这就是早期的历法。以此来确定什么时候应该耕种,什么时间该收获,这种历法一直延用了几千年,这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n 相传在远古黄帝时期,就有专门观测太阳变化的官员,当时根据当地的生活生产需要,经过长期的观察,把一年定为366天,并区分出春夏秋冬四季,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为天干,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地支,相互配合,分成我国的甲子纪日法。这是我国的农历就是这种甲子纪日法,一直延续至今。这种古老的历法经过现代的计算,还是极为准确的,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n 在西汉戴德编的《大戴礼》中有一篇叫《夏小正》的资料,相传是夏商时期历法的保留。《夏小正》中所使用的月份就是夏历,也就是今天的农历。其中记载着一年有12个月份,每个月份的物候、气象、天文耕种等与农事有关的资料。夏历又叫农历或阳历,它把一年称做一岁,把十二地支与12月份相互配合。把每一年的正月(一月)定为岁首,正月初一作为每一年的开端。可以说,现在我们每年的春节,就是夏历岁首的天。
n 与我国夏历有一定区别的太阴历。
n 早在4000多年前,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人民就已经使用了这种历法,这是一种根据月亮圆缺的规律观测得到的历法。它也是将一年划分12个月,每月以月牙初露为月初,月圆之日为月中,月亮又变成月牙时为月末。为了纠正误差,每相隔几年就要设置一个闰月。
n 阴历把月亮圆缺循环一次的时间算做一个月,12个月算做一年。然而,月亮圆缺循环一次为一个朔望月,是29天12时44分3秒,它比29天多,又比30天少。为方便,阴历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月两种,逢单的月是大月(30天),逢双的月是小月(29天),一年共是354天。
n 实际上,一个朔望月并不正好等于一个大月和一个小月的平均数29天半,而是比29天半多44分2.8秒。所以12个朔望月实际上要比354天多8小时48分34秒,30年就要多出11天。因此,阴历30年中就要安插11年闰年,每逢闰年就在12个月多加一天。阴历的闰年是355天,这样,阴历每30年中有19年为354天,11年为355天,平均一年的长度是354天8小时48分。它的一年比回归年差不多短了11天,3年就短一个多月。所以,使用阴历时,新年不一定在冬天过,它可以在春天过,也可以在夏天或秋天过。它的好处,就是阴历上的每一个日期都可以知道月亮的形状。
n 阴历作为一种历法,由于它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相协调,所以当今世界上除了几个伊斯兰教国家因为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外,其他国家一般已经废弃不用了。
n 农历,是把朔望月的时间作为历月的平均时间。这一点上和纯粹的阴历相同,但农历运用了设置闰月的办法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所以它比纯粹的阴历好。
n 现在所说的农历,据说是我们的祖先远在夏代(公元前17世纪以前)就已使用的历法,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人们还仍然称它为夏历,1970年以后我国改称其为“农历”。至于“农历”一名的由来,大概由于自古以农立国,所以制订历法必须以农为本。
n 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年大小月是经过推算而确定的。
n 农历每一个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候)。有时可能出现两个大月,也可以连续出现两个小月。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农历的每100个历月里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
n 农历基本上以12个月作为一年,但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3667日,和回归年比起来要相差11天左右。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1个多月。
n 为了要把多余的日数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1个月,这就是农历的闰月。有闰月的1年也叫闰年。所以农历的闰年就有13个月了。至于闰哪个月是由节气情况决定的。
n ……
序言
进行分隔,确保其自然流畅,不带有AI痕迹,并且严格遵循您的要求,不提及书籍的实际内容。 这本《经典的文化常识》真是一次奇妙的“盲盒”体验。我抱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心态翻开了它,期待着一场意外的惊喜,或者至少是一次能够激发我无限联想的阅读之旅。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质感,传递出一种沉静而厚重的氛围,仿佛预示着即将展开的是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书页的触感也十分舒服,纸张的泛黄程度恰到好处,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这种怀旧的气息让我瞬间感到安心。我喜欢这种未被过度解读的书籍,它给了我最大的自由去想象它可能包含的宝藏。也许它藏着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神秘仪式,也许它描绘着一些失落的古老文明的壮丽图景,又或者,它只是静静地诉说着那些被时间遗忘的寻常故事,却在不经意间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角落。我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吸引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感受那未知的世界,去寻找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等待被发掘的启示。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新的探险,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这本书就像一位神秘的向导,引领我走向一片充满可能性的精神大陆,让我得以暂时逃离现实的喧嚣,沉浸在一种纯粹的、属于我自己的想象之中。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一种“怀旧”的情绪,但绝非那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怀念。我想到的是,在很多文化传承的脉络里,总有一些经典的作品,它们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和智慧,而《经典的文化常识》听起来就像是这样一本能够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个体与集体的桥梁。我设想,它可能捕捉到了那些时代特有的气息,那些在如今看来或许有些朴素,却蕴含着真挚情感和深刻道理的元素。我期待着,它能够通过某种方式,将那些曾经温暖过无数人的故事、那些曾经启迪过无数人思想的片段,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给我。也许它里面会提到一些我曾经在长辈口中听到过、却已模糊不清的往事,又或者,它能够唤醒我内心深处对于某种纯粹的、未被世俗污染的情感的共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溯源”的体验,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下,也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到文化传承的意义。它是一种对“根”的追寻,是对“本源”的探索。
评分收到!我将为您创作五段风格迥异、内容详尽的图书评价,每段大约300字,并用
评分我对《经典的文化常识》的兴趣,源于我对“常识”这两个字所蕴含的包容性和普适性的好奇。在我的理解中,“常识”并非是那些僵化的、教条式的知识,而是一种能够融会贯通、贯穿于生活方方面面的基本认知。我猜想,这本书或许是一部集大成的作品,它没有刻意去追求某种特定的风格或者领域,而是试图以一种更加广阔的视野,去梳理和呈现那些构成我们文化肌理的根基。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种如同百科全书般的多样性,它可能涉及历史的纵深、艺术的广度、哲学的思考,甚至是一些我们祖辈口口相传的生活智慧。我期待的,不是一本能够让我记住多少具体事实的书,而是希望它能够在我脑海中构建起一个更加清晰、更加完整的知识框架。就像是在一张巨大的画布上,它能够勾勒出那些关键的线条和色彩,让我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去探索和填充属于自己的理解。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也能够更清晰地认识我们自身在其中的位置。它是一种对“理解”的追求,是对“融会贯通”的向往。
评分坦白说,我买这本书的时候,更多的是被它传递出的某种“状态”所吸引。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难以找到真正沉静下来的时刻,而这本书的命名和出版社信息,让我联想到了一种能够帮助我放慢脚步、重拾那份对生活细致体察的力量。我常常会想象,当我在午后的阳光下,泡上一杯热茶,捧着这本书,会是怎样一种安逸的景象。它会不会像一个老朋友,用一种温和而睿智的语调,与我分享那些被时间打磨得愈发珍贵的智慧?我脑海中勾勒出的是这样一幅画面:它里面或许收录了那些曾经触动无数心灵的隽永片段,那些关于生活哲理、人生感悟的片段,它们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虽然遥远,却能指引方向。又或许,它只是提供了一些能够激发我思考的视角,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审视周遭的世界,发现那些平日里被我忽略的美好。这本书的存在,本身就像是一种邀请,邀请我去探索内在的宁静,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中的深刻意义。我期待它能成为我精神世界里的一处栖息地,让我在浮躁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安宁与慰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