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跨文化民间文艺学
定价:29.00元
售价:18.6元,便宜10.4元,折扣64
作者:董晓萍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000996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建立当代民间文艺学的学术理性,携带人民的声音,加入世界文明的跨文化对话,由精英文化和民众文化两翼齐飞,使“自我”的概念更为完整。
内容提要
以往的民间文艺学研究虽然已经积累了不少跨文化对话的财富,但要真正地将跨文化学引入民间文艺学的研究,还需要通过民俗学这座桥去构建跨文化民间文艺学研究的方法论。本书主要使用了四个个案,梳理并总结了民俗学方法论分期的价值与特点、民间文艺学方法论分期的价值与特点,从而提出了跨文化民间文艺学研究方法论的建设目标,即建立当代民俗学与民间文艺学研究的学术理性,拓展和提升研究水平,找到自我与他者互跨的“度”与沟通的“桥”,携带人民的声音,加入世界文明的跨文化对话。
目录
作者介绍
董晓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198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自1994年起,先后在美国衣阿华大学、芬兰约恩苏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法国远东学院、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做博士后、高访和从事合作研究。国际民俗学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数字民俗学和跨文化学。
主要著作有《华北民间文化》、《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田野民俗志》、《说话的文化》、《不灌而治》、《全球化与民俗保护》、现代民俗学讲演录》、《现代民间文艺学讲演录》、《北京民间水治》、《数字钟敬文工作站》、《民俗学科建设报告书》、《中国民俗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专论》、《民俗非遗保护研究》和《穿越文化层》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很多我曾经在不同地方听过的、看过的、感受过的那些充满了地域风情和人文气息的东西。我想,它应该会深入探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民间文艺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可能是一些古老的神话传说,在传播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也可能是流传在民间的歌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被赋予了不同的旋律和唱腔;甚至是一些简单的手工艺品,在跨越国界后,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融合与创新。我特别好奇,在“跨文化”的视角下,那些被我们视为“本土”的民间文艺,是否其实也承载着来自其他文化的基因?反过来,那些在异域被我们熟知的民间文艺,又是在怎样的机缘巧合下,融入了我们本土的文化土壤?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具体的、引人入胜的案例,来论证这种跨文化的交流是如何发生的?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现象,而是能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动因、过程和影响,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的独特魅力。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社会,最直接也最细腻的方式,莫过于深入其民间故事和传说。那些看似朴实无华的讲述,往往承载着人们对生活最原始的渴望、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以及对道德伦理的朴素判断。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立刻就被吸引了。我猜想,它大概会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出发,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歌、舞蹈、戏剧、建筑、工艺品等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艺形式,在跨越地域和文化界限时,会发生怎样的演变和融合。是否会有些故事在传播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地方特色,或者与其他文化的故事产生了奇妙的碰撞,从而诞生出全新的叙事?例如,我们熟知的很多神话原型,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相似的版本,但细究起来,却又有着截然不同的细节和寓意。这种异同并存的现象,本身就充满了研究的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民间文艺的相互影响,比如某个故事如何从东方流传到西方,又如何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中找到它的影子。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意思,感觉可以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世界。我一直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世代相传的故事、歌谣、习俗,它们往往蕴含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情感和智慧。民间文艺不只是简单的娱乐,更像是一种活着的历史,是人们在漫长岁月中集体创造和传承的精神遗产。我很好奇,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跨文化”这个维度时,那些看似独立存在的民间传统,究竟会展现出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借鉴,甚至融合的?书中是否会探讨,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间文艺又会面临怎样的挑战与机遇?是会加速同质化,还是会激发更富创造力的变异?我设想着,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民间文艺的比较研究,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以及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共通情感和价值追求。这本书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获得启发,对“文化”这个概念有更丰富、更立体的认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符号或表面的风俗习惯上。
评分作为一名对文化研究充满好奇的业余爱好者,我总是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而“民间文艺”这个词,对我来说,本身就自带一种温度和亲切感,它不像高深的学术理论那样遥不可及,而是贴近生活,根植于民众的日常,是文化最鲜活的脉络。这本书的“跨文化”这个定位,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各种各样的画面:丝绸之路上流传的歌谣,异域神话中人物的相似性,不同民族节日庆典上共通的仪式感,甚至是一些日常的手工艺品,在跨越国界的传播中,可能产生的微妙变化。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那些看似独特而封闭的民间传统,是如何在与其他文化的接触中,展现出它们的生命力和适应性的。是单纯的模仿和借鉴,还是更深层次的对话和创新?书中是否会探讨,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些古老的民间文艺形式,是如何努力地在保留其民族特色的同时,又能吸引新的受众,甚至焕发出新的生机?我尤其期待那些关于民间故事在不同文化间传播路径、变形过程的细致梳理,这大概会像解开一个个有趣的文化密码。
评分我一直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与差异感到着迷,尤其是在那些根植于民众生活、代代相传的民间传统中,往往能找到最深层的人类情感和价值的共通之处。这本书的题目《跨文化民间文艺学》就正好触及了我一直以来想要探索的领域。我设想着,书中可能会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间故事、歌谣、神话、传说、习俗等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来揭示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与区别。比如,为什么在世界各地都能找到相似的神话原型?那些流传千年的故事,在跨越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异和演化?又或者,某个民族独特的节日庆典,是否能在其邻近或遥远的文化中找到一些相似的影子?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能更清晰地看到,民间文艺是如何在跨文化的交流中,既保留其原有的民族特色,又能吸收外来文化的养分,从而丰富和发展自身。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有机会能够更系统、更深入地理解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