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儒釋道與中國傳統文化(什刹海書院2015年年刊)
定價:50.00元
作者:樂黛雲,怡學
齣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00099680
字數:
頁碼:37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北京什刹海書院迄今已成立五周年瞭。五年來,書院始終堅持“秉承五韆年中華人文傳統之大道,弘揚儒釋道三教圓融益世之精神,包容諸子與百傢探索求新之學說,肩負新時代人類濟世和諧之使命,培育重道德自信自覺自強之英纔”的宗旨,努力在傳承傳統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匯集學術英纔等方麵發揮作用。《儒釋道與中國傳統文化(什刹海書院2015年年刊)》作為什刹海書院2015年年刊,分設“儒學與中國傳統文化”、“佛學與中國傳統文化”、“道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易學與中國傳統文化”、“中醫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等專欄,試圖從各個不同側麵全麵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麵復興發揮的積*作用。
目錄
序
儒學與中國傳統文化
孔子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導師
文化身份認同和儒傢的精神及“仁”的真諦
社會德教——儒傢的過去和未來
儒學的核心是個“仁”字
佛學與中國傳統文化
佛教心學及其當代價值
佛教的公益理念與實踐
佛教的和諧思想及其現代詮釋
中華傳統文化視域下的宗教建設
道學與中國傳統文化
兩種逍遙與兩種自由
道教內丹學及其現代詮釋
節製與寬容:《道德經》的精神
易學與中國傳統文化
周易:陰陽之間
由清涼澄觀著述之例管窺華嚴學與易學的關係
從邏輯與曆史的統一解答《古經》的一些問題——讀《易》著劄記
《周易》與中國政治學理論體係的構建
中醫與中國傳統文化
素食與心血管健康
智慧無限般若永恒——佛醫讓生命科學更加豐富多彩
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的文化傳統需要大量高水平的“傳薪者”——兼談在中國各類教育中傳統文化教師
基於中國文化的人格與動機理論——中國人格模型與關鍵需要理論
“冰蹴球”的民族文化特色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翻開《儒釋道與中國傳統文化(什刹海書院2015年年刊)》,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智慧與韻味的古老庭院,空氣中彌漫著書香與茶香。樂黛雲和怡學先生以一種極其細膩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將我們帶入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他們不僅僅是陳述瞭儒、釋、道三傢的思想,更是深入剖析瞭它們如何滲透到中國社會的方方麵麵,塑造瞭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價值取嚮。書中對於“天人閤一”的闡釋,對於“仁者愛人”的踐行,對於“無為而治”的理解,都讓我耳目一新。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具體文化現象的解讀,比如節日習俗、民間傳說、詩詞歌賦等,這些看似尋常的文化符號,在作者的筆下,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也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瞭儒釋道思想的影子。它不是枯燥的學術理論,而是活生生的文化實踐。讀這本書,就像在與古人對話,又像是在與當下的自己對話,在不斷地反思和體悟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得到瞭極大的升華。它讓我意識到,那些古老的智慧,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我們安身立命的精神傢園。
評分這是一本能讓人沉靜下來的書,它以一種極其從容的姿態,引領我們去探尋中國傳統文化那深邃的源頭。《儒釋道與中國傳統文化(什刹海書院2015年年刊)》這本書,讓我體會到瞭學者那種嚴謹而又不失人文關懷的寫作風格。樂黛雲和怡學先生將儒、釋、道三傢思想的精髓,以一種非常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並且重點突齣瞭它們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以及相互作用。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道”的多種解讀,以及佛教慈悲為懷的精神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得到體現。讀這本書,不隻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精神的洗禮。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理解瞭中國人在麵對人生起伏時那種超然和堅韌的品格是如何形成的。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更深層次的認識,讓我看到瞭其中蘊含的無窮智慧,以及它如何塑造瞭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氣質。我從中汲取瞭力量,也感悟到瞭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評分閱讀《儒釋道與中國傳統文化(什刹海書院2015年年刊)》一書,仿佛是一次漫步在中華文化長河中的心靈之旅。樂黛雲和怡學先生以其淵博的學識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我們梳理瞭儒釋道三傢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們的文字,時而如涓涓細流,滋潤心田,時而又如驚濤拍岸,發人深省。我尤其被書中對“道”的理解所吸引,它不僅僅是一種哲學概念,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佛教的慈悲與智慧,也讓我深受啓發,它教會我們放下執念,以更寬廣的心態去麵對人生。儒傢的入世情懷,更是讓我們看到瞭中國古人對社會責任的擔當。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是將三傢思想割裂開來,而是展現瞭它們之間錯綜復雜的聯係和相互促進,共同構建瞭中華文明的獨特圖景。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許多被遺忘的文化基因,也讓我對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並在生活中去體悟的佳作。
評分讀到《儒釋道與中國傳統文化(什刹海書院2015年年刊)》這本書,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就像一位溫潤如玉的長者,緩緩道來瞭中華文化那些根深蒂固、綿延不絕的精神脈絡。樂黛雲和怡學先生的筆觸,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又充滿著對當下生活的洞察。書中對儒傢入世的擔當、釋傢齣世的智慧、道傢順應自然的哲理,進行瞭多層次的解讀,並將它們巧妙地融入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倫理道德、藝術審美乃至政治思想之中。我尤其欣賞作者們並非孤立地看待這“三教”,而是深刻地揭示瞭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融閤的動態過程。這種融閤,讓中國傳統文化呈現齣一種既多元又統一的獨特魅力。它不是簡單的拼湊,而是一種有機的生長,如同在同一片土壤中,不同根係的植物共同汲取養分,最終形成瞭錯落有緻、生機盎然的風景。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對照自己的生活經驗,迴想那些熟悉的習俗、古老的諺語,突然發現它們背後都蘊含著深邃的思想。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文化熏陶,正是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所在,它讓我們在不經意間,重新認識瞭自己民族文化的根。
評分《儒釋道與中國傳統文化(什刹海書院2015年年刊)》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它所展現的中國傳統文化那種內在的張力和生命力。樂黛雲和怡學先生的論述,不是簡單的概念堆砌,而是通過對曆史、哲學、藝術等多個維度的深入挖掘,將儒釋道三傢思想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壤上生根發芽、枝繁葉茂的過程,描繪得淋灕盡緻。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天人感應”的解讀,以及佛傢“緣起性空”的思想如何影響瞭中國人的生死觀和價值觀。它讓我們看到,中國傳統文化並非僵化守舊,而是充滿瞭動態的智慧和適應性。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感到迷失和焦慮,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迴溯的路徑,讓我們能夠重新找到精神的錨點。它讓我意識到,那些看似古老的概念,在今天依然具有強大的啓示意義,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世界。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瞭中國傳統文化那種生生不息的魅力,以及它作為民族精神內核的深遠影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