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供熱工程
定價:45.00元
作者:尚偉紅、宋喜玲
齣版社: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6823564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尚偉紅、宋喜玲主編的《供熱工程》根據高等院校課程改革要求,並結閤多年教學經驗編寫而成。全書共分為兩篇,12個項目,**篇為室內熱水供暖係統,其內容包括熱水供暖係統、供暖係統的設計熱負荷、供暖係統散熱設備及附屬設備、室內熱水供暖係統的水力計算、輻射供暖、室內蒸汽供暖係統;第二篇為集中供熱係統,其內容包括集中供熱係統方案、集中供熱係統的熱負荷、供熱網路水力計算、熱水網路水壓圖與定壓方式,熱水供熱係統的水力工況,供熱管網的布置與敷設。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暖通專業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目錄
篇 室內熱水供暖係統 項目一 熱水供暖係統 任務一 熱水供暖係統的工作原理 一、自然循環熱水供暖係統 二、機械循環熱水供暖係統 任務二 多層建築常用熱水供暖係統形式- 一、垂直式係統 二、水平式係統 任務三 高層建築常用供暖係統 一、分區式高層建築熱水供暖係統 二、雙綫式供暖係統 三、單雙管混閤式係統 四、熱水和蒸汽混閤式係統 任務四 室內熱水供暖係統管路布置和敷設要求 一、熱水供暖係統管路布置及環路劃分 二、管路敷設要求 任務五 常用熱水供暖係統施工圖 一、供暖係統施工圖組成及內容 二、供暖施工圖實例 思考與練習 項目二 供暖係統的設計熱負荷 任務一 供暖係統的設計熱負荷 一、供暖係統設計熱負荷 二、建築物得熱量和失熱量 三、確定熱負荷的基本原則 任務二 圍護結構的基本耗熱量 一、供暖室內計算溫度 二、供暖室外計算溫度 三、溫差修正係數а值 四、圍護結構的傳熱係數K值 五、圍護結構傳熱麵積的丈量 任務三 圍護結構的附加(修正)耗熱量 一、朝嚮附加耗熱量 二、風力附加耗熱量 三、高度附加耗熱量第二篇 集中供熱係統附錄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排版和圖文搭配,可以說是一流的製作水準,這點在技術書籍中常常被忽視,但對於學習者而言至關重要。我注意到,凡是涉及到復雜截麵或流程的描述,作者都配上瞭高質量、高清晰度的三維示意圖或剖麵圖,而不是那種模糊不清的工程製圖拷貝件。特彆是關於熱力補償器的選擇與安裝細節,圖片上的標注清晰到連螺栓的扭矩要求似乎都能被想象齣來。此外,書中對專業術語的定義都非常精準,並在首次齣現時用粗體突齣顯示,這對於初學者來說非常友好,有效地避免瞭閱讀障礙。整體來看,這本投入瞭巨大心力的書籍,在內容深度和閱讀體驗的愉悅感上達到瞭一個極高的平衡點,絕對是供熱專業人士案頭不可或缺的工具書。
評分坦白說,我拿起這本書時,是帶著一絲對技術枯燥的心理準備的,但很快我就發現,這本《供熱工程》的書法和敘事方式極其生動。它不像很多教科書那樣,把復雜的物理過程描述得像一堆冰冷的數字。作者在解釋熱量在管道中傳遞的機製時,大量采用瞭類比和生動的圖示,讓那些抽象的傳熱學原理變得觸手可及。有一段講到熱損失的計算,與其直接拋齣復雜的微分方程,不如先用一個生活化的場景來引入,比如“想象一下在寒風中奔跑的熱量”,這種代入感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對於我這種偏嚮應用研究的讀者來說,最寶貴的是它對不同燃料特性的對比分析,不僅僅停留在熱值上,還深入探討瞭汙染物排放標準下的經濟性權衡。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資深行業專傢的私人授課,知識點講解得深入淺齣,讓人讀起來毫不費力,甚至有些津津有味。
評分這本關於供熱工程的書,初讀時我被其嚴謹的學術框架深深吸引。作者似乎對整個行業的發展脈絡有著非同尋常的洞察力,從早期的蒸汽供熱係統演變到如今基於現代熱力學和流體力學的高效區域供熱網絡,梳理得脈絡清晰,層層遞進。我尤其欣賞其中對熱力係統優化設計那幾個章節的論述,不再是簡單地堆砌公式,而是結閤實際工程案例,深入剖析瞭如何平衡初投資、運行能耗與用戶舒適度這三大核心矛盾。比如,關於換熱站內部水力平衡的調試方法,書中提供瞭一套非常實用的、基於動態模擬的優化思路,這對於我們現場工程師來說,無疑是解決實際問題的一把金鑰匙。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如何設計一個更具韌性和可持續性的供熱係統,有瞭從宏觀戰略到微觀執行層麵的全麵認知,不再是零散知識點的堆砌,而是一套完整的方法論指導。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評價,很大程度上基於它所提供的參考價值和規範性。對於從事規範審查和項目驗收工作的同仁來說,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移動的規範手冊”。它不僅準確地引用瞭最新的國傢標準和行業規範,更重要的是,它對這些規範背後的工程邏輯進行瞭詳盡的解讀。例如,在討論管道防腐和防凍措施時,書中對比瞭不同材料的長期可靠性和維護成本,並且給齣瞭明確的風險等級劃分標準。這種基於工程實踐的“白話式”解讀,比直接閱讀官方文件中晦澀的條文有效得多。它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是這樣要求”,而不是僅僅記住“必須這樣做”。這使得我們在處理工程爭議或進行技術復核時,能夠言之有物,底氣十足,極大地提升瞭工作的專業性和準確性。
評分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真的超齣瞭我的預期。我原以為它會集中火力攻剋某一個技術難點,比如隻是專注於鍋爐燃燒技術或者管網水力計算。然而,它展現齣的是一種百科全書式的全麵性。從熱源端的清潔能源替代方案(比如地熱能、工業餘熱迴收)的最新進展,到用戶端的智能溫控和能耗監測係統的集成,幾乎涵蓋瞭現代供熱工程的每一個關鍵環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智慧供熱”這一前沿概念的闡述,不僅介紹瞭物聯網(IoT)在數據采集中的作用,更深入探討瞭如何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算法進行負荷預測和故障預警。這種將傳統熱工技術與尖端信息技術深度融閤的視角,讓我清晰地看到瞭未來十年供熱行業的發展方嚮,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技術視野和戰略布局能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