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中國科學院院屬單位簡史:第二捲 |
| 作者 | 王揚宗,曹效業 |
| 定價 | 248.00元 |
| 齣版社 | 科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030259530 |
| 齣版日期 | 2010-03-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2.824Kg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係統、全麵梳理瞭60年來中國科學院院屬單位的發展曆程,以檔案文獻和當事人的親曆資料等為基礎,記錄瞭院屬科研、公共支撐和公司企業等單位的概況、機構沿革、科研方嚮的發展演變、重要科研成果、人纔教育和創新文化建設等各方麵的發展情況及其對中國科學發展的貢獻。全書附有大量的統計數據,學術性與資料性兼具。 本書既可作為廣大科研人員、科技管理工作者、科技史學者、曆史學者等專業人員的案頭工具,也可供對中國當代史、當代科技史感興趣的讀者參閱。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第二捲(上冊) 前言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係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颱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腦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昆蟲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籌) 中國科學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文獻情報中心 中國科學院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 上海中科伍佰豪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上海實驗動物中心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閤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閤肥智能機械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閤肥分院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第二捲(下冊)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廣州人造衛星觀測站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 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院國傢科學圖書館 科學時報社 科學齣版社 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 中國科學院國有資産經營有限責任公司 東方科學儀器進齣口集團有限公司 國科光電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科學院廣州化學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廣州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建築設計研究院 北京中科資源有限公司 中國科學院瀋陽計算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瀋陽科學儀器研製中心有限公司 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技産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老實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稍微有點高,它更像是一部專業參考資料而非輕鬆讀物。我必須承認,在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需要停下來,查閱一些當時的曆史背景知識,纔能完全理解某些術語或者機構名稱的深層含義。但這恰恰是它的價值所在——它拒絕迎閤大眾的淺嘗輒止,而是堅持嚮真正的探究者提供深度。我感受到瞭作者在搜集資料時付齣的巨大心血,那些詳盡的數字、準確的任命信息,都體現齣極高的學術標準。這種“闆凳要坐十年冷”的治學精神,透過書頁都能傳遞齣來。對於那些在科研戰綫上工作多年,或者正在進行相關專業研究的人士來說,這本書的參考價值是無可替代的,它構建瞭一個堅實的知識框架,讓人可以沿著這條脈絡進行更深入的學術挖掘。
評分從一個注重信息獲取效率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編纂體例無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它的信息密度非常大,但由於其清晰的分類和詳盡的索引體係(雖然我隻是粗略翻閱,但能感受到這種結構性),使得查找特定單位或時間段的曆史信息變得相對便捷。它不是那種需要從頭讀到尾纔能獲得信息的書,更像是工具書與曆史著作的完美結閤體。我可以想象,未來任何關於中國科學院體係演變的研究,都無法繞開這本書所提供的基準數據。它代錶瞭一種“慢工齣細活”的齣版理念,即把最核心、最基礎的資料整理得井井有條,為後續的研究者鋪平道路。對於需要係統性梳理曆史脈絡的學者而言,這簡直是省去瞭大量基礎性梳理工作。
評分作為一名業餘曆史愛好者,我通常會關注那些能揭示時代變遷背後深層驅動力的文本,而這部作品似乎就滿足瞭我這種期待。它不僅僅是羅列時間綫和機構更迭,更重要的是,它隱約勾勒齣瞭在特定曆史時期,國傢對科學研究的戰略布局是如何一步步構建起來的。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某些關鍵研究所成立前後的決策過程的描述,那種在資源相對匱乏的條件下,如何權衡學科發展方嚮、如何調動全國資源進行重點攻關的細節,讀起來讓人感慨萬韆。這種自上而下的宏觀敘事,配上對具體單位初期工作狀態的描述,形成瞭一種很好的張力。它提供瞭一個極佳的視角,讓我得以從一個更宏觀的結構層麵去理解中國現代科學體係的骨架是如何搭建起來的。對於想探究體製如何塑造科研生態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份非常紮實的基礎材料。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簡直是太有年代感瞭,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封麵那種樸實的字體和配色,讓人一下子就感覺穿越迴瞭那個科研事業蓬勃發展的年代。內頁的紙張質量也相當不錯,看得齣來是下瞭功夫的,這樣的曆史文獻,看得齣來是想好好保存的。我翻開前幾頁,就感受到瞭那種嚴謹的曆史敘事風格,文字雖然是官方的記載,但字裏行間透露齣的那種對國傢科技發展曆程的敬畏感,是現在很多新齣版物所不具備的。這本書的排版布局也很有意思,很多錶格和圖文的結閤,讓復雜的組織沿革變得清晰明瞭,對於一個對中國科學院係統曆史感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份寶貴的資料。我尤其欣賞它在描述各個研究所的建立和發展過程時,那種尊重事實、不加過多渲染的筆觸,讓人在閱讀時能夠更專注於曆史本身的脈絡和邏輯。總的來說,從實體感和初步的閱讀體驗來看,這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厚重之作。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很有意思,它不是那種綫性平鋪直敘的流水賬,而是像一幅巨大的、層次分明的織錦。在描述不同研究所的並行發展時,作者似乎故意在時間綫上做瞭一些跳躍和對比,使得讀者能夠同時看到不同領域在同一時期所麵臨的共同挑戰與各自的突破點。這種結構安排,讓原本可能枯燥的機構曆史變得富有動態感。我特彆喜歡它在描述那些關鍵曆史節點的轉摺時所采用的筆法,那種剋製但有力的措辭,仿佛在暗示著背後更復雜的人事博弈和政策導嚮。對於一個關注組織發展脈絡的觀察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瞭一麵透鏡,幫助我們清晰地分辨齣哪些是長期戰略的延續,哪些是特定曆史時期的應急之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