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读书明理为君子:曾国藩与曾氏家风
定价:18.00元
作者:刘凌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34790331
字数:
页码:22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读书明理为君子:曾国藩与曾氏家风》作为“名人家风”丛书的一种,详细梳理了近代湖南人物曾国藩治家的理念以及整个曾氏家族的家规、家训、家风,从另外一个侧面让人了解到曾氏家族严谨、有序的家训、家风,对今天的和谐的家庭建设以及整个社会道德的建设具有的借鉴意义。
目录
章 祖父留下的“八”“三”家风
节 幡然悔悟
第二节 “考、宝、早、扫、书、蔬、鱼、猪”
第三节 坚守本分“三不信”
第二章 父亲的家国情怀
节 心向圣贤
第二节 恪守耕读家风
第三节 孝即是忠
第三章 科举路上扬家风
节 读书考科举
第二节 从举人到进士
第三节 同进士出身
第四章 “一团和气”的做官经历
节 京城做官
第二节 在地方官场
第三节 与皇帝的关系
第五章 曾国藩“做官不为财”
节 经济窘迫的翰林
第二节 额外“合法收入”
第三节 没有路费的二品大员
第四节 负债度日的湘军统帅
第六章 “不信医药”的曾国藩
节 一生为癣疾所困扰
第二节 “药虽有利,害亦随之”
第三节 靠节 欲而勤劳养生
第七章 曾国藩教育诸弟
节 长兄为父
第二节 四弟守家为业
第三节 九弟“曾铁桶”
第八章 曾国藩教子弟读书
节 读书的目的
第二节 这些书都要读
第三节 读书要讲方法
第四节 写作也是一门学问
第九章 子女成才显家
节 曾纪泽和“醒狮论”
第二节 曾纪鸿喜欢数学
第三节 曾纪芬和《廉俭救国说》
第十章 曾家儿媳的功
节 欧阳夫人
第二节 郭筠乃曾氏家风功臣
第三节 家教楷模刘鉴
第十一章 曾国藩提炼家
节 要远离“官气”
第二节 “勤俭孝友”传家
第三节 “八本”“三致祥”
第四节 遗嘱里的家训
第十二章 繁星点点看家
节 曾氏家族部分后代支系
第二节 家族人才辈出
第三节 读书明理为君子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读书明理为君子:曾国藩与曾氏家风》: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是曾国藩仕途发生重要转折的一年。这一年之后,曾国藩升迁的速度大大提高。同年三月,翰林院举行翰詹大考。翰詹大考实际上就是对翰林院的学生进行突袭式的考试,没有预先通知。曾国藩写信回家说,自己很久没有写考试用的“赋”了,当然所有考生也都非常仓促。曾国藩平时重视读书,所以相对还算是好的。在127人中,曾国藩名列二等名。一等只有5人,所以曾国藩的成绩是第六名。
这次考试的主考官也是穆彰阿。正是这次考试的名列前茅,使这位来自湖南乡下、举止寒酸的年轻人引起了穆彰阿的注意。考完之后,曾国藩就从翰林院检讨升任翰林院侍讲,从七品变成了从六品。
在京做官三年来,曾国藩终于写了一封充满了喜庆话语的家信。他自豪地说,因翰詹大考而升官的,在此之前整个湖南只有两个人,自己是第三个。也正是这次升官,给曾国藩申请主持乡试提供了机会。其实曾国藩到四川去主持乡试是以很奇怪的身份去的。
一般情况下,乡试主考官要能够与各省巡抚平起平坐,至少要侍郎级别的官员,可是曾国藩一个小小的翰林院侍读就担任了四川乡试主考官,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更奇怪的是,副主考竟然是曾国藩的上级。
当然,这也是由于学问高低,因为这次主考官是考来的。但是在这背后已经开始有了“靠山”的影子。
接下来的情况更加清晰,曾国藩成为穆彰阿眼里的重点培养对象了。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四月十二日,曾国藩担任翰林院教习庶吉士职位,等于是担任了翰林院庶吉士们的“导师”,这为曾国藩广揽人才打下了基础。十二月初七,曾国藩升任翰林院侍读,但品级相同,还是从五品。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曾国藩担任了会试同考官,并且兼任了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六月又转为左春坊左庶子。詹事府是一个与翰林院类似的机构,工作内容非常清闲,有时候帮忙组织殿试和阅卷,有时候帮助皇帝和贵臣做一点记录,当然也不是军国大事,而是平时讨论诗、词、曲、赋的内容,修改、整理出稿子,上呈给皇帝,定稿发布。这一职位虽然清闲,却能接近皇帝,是曾国藩之后仕途上升的关键一步。
果然,几个月之后,曾国藩升任翰林院侍讲学士,级别变成四品。到年底,又兼任文渊阁直阁事,这一官职本身没有品级,往往由翰林院侍讲学士兼任,主要负责《四库全书》的保管。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曾国藩升任正三品太常寺卿。太常寺是负责祭祀类工作的部门,太常寺卿是该机构的领导。正三品在清朝已经属于高级官员,可以上书言事了,相当于今天可以直接给提交工作报告了。至此,曾国藩开始进入国家主要管理者的行列。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曾国藩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头衔。内阁在清朝早期就是宰相所在的机构,而内阁学士是内阁中重要的工作人员。后来内阁权力变小,担任内阁学士成为一种荣誉性的虚衔。
任内阁学士的人,往往同时担任六部的侍郎。这一年,曾国藩成为掌握实权的二品高官,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干部,清代的六部比现在各部的权力要大。
……
序言
读到《读书明理为君子:曾国藩与曾氏家风》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曾国藩那刚毅木讷、不屈不挠的形象。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传奇,而他所倡导的“家风”二字,更是让我好奇不已。在这个信息爆炸、价值观念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常常感到迷失,尤其是在如何培养下一代的问题上。我迫切地想知道,曾国藩是如何将“读书明理”作为个人修养的基石,并将其融入到整个家族的教育中。这本书是否会详细介绍曾氏家族具体的家规家训?他又是如何以身作则,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我期待着从书中,能够找到关于如何做一个“君子”的答案,以及如何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的方法。这不仅仅是对历史人物的了解,更是一种对人生价值和家庭责任的深刻思考。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穿越时空的智慧,为我自身的成长和家庭的教育提供指引。
评分刚拿到这本《读书明理为君子:曾国藩与曾氏家风》,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光看书名就让我充满了期待。曾国藩这个名字,在我脑海里一直与“中兴名臣”、“涤荡时弊”等词语紧密相连。他的一生,跌宕起伏,饱经风霜,却始终保持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家风”二字,更是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于家庭教育和家国传承的思考。在这个快节奏、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忽视了那些看似朴素却意义深远的东西。曾国藩是如何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不仅成就了自己的事业,还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家训、他的教育理念,对于我们现代人,尤其是为人父母者,会有怎样的启示?我迫切地想从书中找到答案,了解这位伟人如何将“读书明理”作为立身之本,如何将“君子”的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将其传承给子孙后代,形成一股绵延不绝的文化力量。这本书仿佛一座宝藏,等待我去挖掘,去领悟其中蕴含的智慧。
评分翻开这本《读书明理为君子:曾国藩与曾氏家风》的扉页,一种厚重感扑面而来。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的概念很感兴趣,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情感的港湾,是道德的摇篮。曾国藩作为晚清重臣,他不仅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更在家庭教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主题的好奇心。我很好奇,在那个年代,他是如何平衡家国大事与家庭责任的?他的家风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是通过怎样的教育方式,让他的子孙后代也能继承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我设想,书中或许会通过大量的史料细节,描绘出曾国藩在家庭生活中的点滴,他与妻儿的相处,他对子女的教诲,以及这些教诲如何转化为具体的家规家训。更吸引我的是“读书明理”这个核心,这不仅仅是鼓励阅读,更是强调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明辨是非,提升人格,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这对于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信息泛滥、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当下,显得尤为重要。我期待着书中能够为我解答,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君子”之道。
评分《读书明理为君子:曾国藩与曾氏家风》——光是这个名字,就勾起了我深深的好奇心。曾国藩,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他的治军、治国才能早已为人熟知,但我更想探究的是他作为一位父亲,一位家族的奠基人,是如何塑造了他的“家风”。在这个充满诱惑和挑战的时代,如何才能培养出有担当、有操守的下一代,成为了一个普遍的困扰。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曾国藩家族独特的教育哲学,他又是如何将“读书明理”这样一种朴素却深刻的理念,内化为一种家族精神,并将其代代相传。我很好奇,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又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为子孙后代树立起一个“君子”的榜样?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传记,更是一份关于如何安身立命、如何传承家族美德的宝贵财富。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从中汲取智慧,学习如何才能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定,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并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传递下去。
评分这本《读书明理为君子:曾国藩与曾氏家风》的书名,就已经足够吸引人了。我一直认为,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君子”,绝非偶然,背后一定有深刻的教育和长期的自我修养。而曾国藩,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君子”典范。他的“家风”二字,更是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现代社会,家风的传承似乎变得越来越淡薄,很多家庭在子女教育上,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往往忽略了品德的塑造和人格的完善。我很好奇,曾国藩的家风究竟是什么样的?它又是如何形成的?书中是否会深入挖掘曾国藩在教育子女时,有哪些具体的原则和方法?他又是如何让他的子孙后代,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依然能够坚守道德底线,保持清醒的头脑,成为正直有为之人?我期待着从这本书中,能够获得关于家庭教育的智慧,学习如何才能真正地“读书明理”,并将这种精神内化为一种家族的传承,让“君子”之风在现代社会也能焕发光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