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研究
定價:100.00元
作者:王春乙 等
齣版社:氣象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11-01
ISBN:9787502950668
字數:
頁碼:48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研究》主要介紹瞭我國北方農業乾旱、北方低溫冷害、華南寒害、長江中下遊高溫熱害監測預警的新研究方法、技術與成果,同時介紹瞭森林火災監測預警與防控技術的新研究方法、技術與成果,並進一步介紹瞭北方農業乾旱、南方季節性乾旱和低溫災害防控技術的新研究方法、技術與成果,進而簡要介紹瞭重大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影響評估與風險評價技術的新研究方法與成果,後展示瞭農業重大氣象災害綜閤服務係統開發技術的新研究成果。
目錄
序
前言
章 農業乾旱監測預警
1.1 農業乾旱指標研究
1.2 華北平原多層次相互作用的農業乾旱綜閤指標實用模式
1.3 農業乾旱監測技術研究
1.4 農業乾旱預測研究
1.5 農業乾旱監測預測技術展望
參考文獻
第2章 低溫冷害監測預警
2.1 玉米低溫冷害動態監測指標體係研究
2.2 玉米低溫冷害動態監測技術體係研究
2.3 玉米低溫冷害動態預測技術體係研究
參考文獻
第3章 華南寒害監測預警
3.1 寒害的概念與發生概況
3.2 寒害的天氣氣候特徵
3.3 主要果樹、蔬菜寒害指標
3.4 寒害的監測技術
3.5 寒害的預警技術
3.6 寒害的預測技術
3.7 寒害氣候風險區劃
參考文獻
第4章 高溫熱害監測預警
4.1 高溫熱害對水稻的影響機理
4.2 長江中下遊主要地區水稻的高溫熱害研究
4.3 水稻高溫熱害生理和遙感地麵試驗和監測
4.4 長江中下遊地區水稻高溫熱害遙感
參考文獻
第5章 森林火災監測預警與防控
5.1 森林火災撲救輔助決策
5.2 森林火災安全與防護
5.3 樹種的燃燒性和抗火性
5.4 邊境森林火災監測預警
5.5 森林可燃物調控技術研究
參考文獻
第6章 北方農業乾旱防控
6.1 乾旱綜閤防禦技術
6.2 北方農業乾旱監測與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技術模式研究
6.3 我國北方地區農業乾旱防治技術布局
參考文獻
第7章 南方季節性乾旱防控
7.1 南方季節性乾旱區農業概況
7.2 南方季節性乾旱分區與評價
7.3 典型區域季節性乾旱防控關鍵技術
7.4 化學避旱減災節水關鍵技術
參考文獻
第8章 低溫災害防控
8.1 低溫災害調控技術
8.2 東北玉米低溫冷害調控關鍵技術進展
8.3 東北地區玉米生長發育及乾物質生産模擬模型研究
8.4 作物低溫災害區劃研究
8.5 棉花低溫災害調控技術研究進展
8.6 園藝作物低溫災害調控技術研究進展
8.7 黃淮麥區小麥防禦霜凍實用技術研究
8.8 低溫災害遠程監控關鍵技術
參考文獻
第9章 重大農業氣象災害對區域農業的影響
9.1 主要農區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的時空演變
9.2 主要農區重大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影響模擬
9.3 主要農區重大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價
9.4 主要農區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綜閤影響評估
9.5 農業氣象災害影響評估與風險評價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0章 農業重大氣象災害服務係統
10.1 係統總體設計
10.2 衛星遙感應用技術開發
10.3 地理信息係統應用技術開發
10.4 數據庫應用技術開發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⑤冷害對葉綠素及光閤作用的影響。低溫會明顯地減少玉米葉片葉綠素含量,溫度越低,葉綠素含量下降得越明顯。低溫使葉綠體的形成和葉綠素的閤成速率受到抑製。葉綠素含量下降,幼嫩葉片易發生缺綠或黃化。低溫對玉米幼苗不同葉位葉片的葉綠素含量也有著不同的影響。在不同葉位的葉片中,越是處於上部正在發育的葉片,經低溫處理後,葉綠素含量下降的幅度越大,而底部發育成熟的葉片,雖然低溫能降低葉片綠素含量,但降低的幅度較小。低溫明顯減弱玉米功能葉片的光閤強度,減弱程度隨低溫強度和持續時間的增加而增大。
⑥冷害對膜脂過氧化的影響。丙二醛(MDA)是植物組織在逆境下遭受氧化脅迫發生膜脂過氧化的主要産物之一,對細胞有很強的毒性,對膜和細胞中的許多生物功能分子有很強的破壞作用,並參與破壞生物膜的結構和功能。MDA含量的上升與膜透性的增加呈顯著的正相關,其積纍是活性氧毒害作用的錶現,是反映膜質過氧化損傷程度的重要指標。張毅等(1992)對玉米在孕穗期和灌漿期遭遇低溫後丙二醛含量變化進行研究,發現低溫處理導緻膜脂過氧化作用增強,丙二醛含量劇增,使細胞膜係統受到傷害,從而抑製瞭雌穗分化和發育,緻使穗粒數和百粒重下降,引起産量降低。
(2)玉米抗寒性的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
玉米在低溫脅迫過程中,不僅發生一係列生理生化過程變化,而且許多受低溫調節的特異基因也被誘導錶達。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研究手段日新月異,大量冷誘導錶達的基因已被分離齣來,對於進一步闡明作物抗低溫分子機製提供瞭新的依據,從而為采用基因工程手段進行玉米抗冷育種及有關研究提供瞭新的啓示。
序言
序
前言
章 農業乾旱監測預警
1.1 農業乾旱指標研究
1.2 華北平原多層次相互作用的農業乾旱綜閤指標實用模式
1.3 農業乾旱監測技術研究
1.4 農業乾旱預測研究
1.5 農業乾旱監測預測技術展望
參考文獻
第2章 低溫冷害監測預警
2.1 玉米低溫冷害動態監測指標體係研究
2.2 玉米低溫冷害動態監測技術體係研究
2.3 玉米低溫冷害動態預測技術體係研究
參考文獻
第3章 華南寒害監測預警
3.1 寒害的概念與發生概況
3.2 寒害的天氣氣候特徵
3.3 主要果樹、蔬菜寒害指標
3.4 寒害的監測技術
3.5 寒害的預警技術
3.6 寒害的預測技術
3.7 寒害氣候風險區劃
參考文獻
第4章 高溫熱害監測預警
4.1 高溫熱害對水稻的影響機理
4.2 長江中下遊主要地區水稻的高溫熱害研究
4.3 水稻高溫熱害生理和遙感地麵試驗和監測
4.4 長江中下遊地區水稻高溫熱害遙感
參考文獻
第5章 森林火災監測預警與防控
5.1 森林火災撲救輔助決策
5.2 森林火災安全與防護
5.3 樹種的燃燒性和抗火性
5.4 邊境森林火災監測預警
5.5 森林可燃物調控技術研究
參考文獻
第6章 北方農業乾旱防控
6.1 乾旱綜閤防禦技術
6.2 北方農業乾旱監測與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技術模式研究
6.3 我國北方地區農業乾旱防治技術布局
參考文獻
第7章 南方季節性乾旱防控
7.1 南方季節性乾旱區農業概況
7.2 南方季節性乾旱分區與評價
7.3 典型區域季節性乾旱防控關鍵技術
7.4 化學避旱減災節水關鍵技術
參考文獻
第8章 低溫災害防控
8.1 低溫災害調控技術
8.2 東北玉米低溫冷害調控關鍵技術進展
8.3 東北地區玉米生長發育及乾物質生産模擬模型研究
8.4 作物低溫災害區劃研究
8.5 棉花低溫災害調控技術研究進展
8.6 園藝作物低溫災害調控技術研究進展
8.7 黃淮麥區小麥防禦霜凍實用技術研究
8.8 低溫災害遠程監控關鍵技術
參考文獻
第9章 重大農業氣象災害對區域農業的影響
9.1 主要農區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的時空演變
9.2 主要農區重大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影響模擬
9.3 主要農區重大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價
9.4 主要農區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綜閤影響評估
9.5 農業氣象災害影響評估與風險評價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0章 農業重大氣象災害服務係統
10.1 係統總體設計
10.2 衛星遙感應用技術開發
10.3 地理信息係統應用技術開發
10.4 數據庫應用技術開發
參考文獻
《中國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研究》這本書,讓我對中國農業的發展有瞭更深的敬意和擔憂。書中對過去幾個世紀以來,各種重大農業氣象災害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進行瞭詳實的梳理。我驚訝地發現,許多曆史上的飢荒和動亂,都與嚴重的農業氣象災害有著密切的聯係。這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糧食安全對於一個國傢的重要性。書中關於如何通過科學技術、政策引導、以及社會動員來應對這些災害的論述,讓我看到瞭希望。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不同區域、不同時期災害特點的細緻區分,這錶明作者對中國國情有著深刻的理解。
評分《中國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研究》這本書,從我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是非常有價值的。它不僅僅是枯燥的理論堆砌,更充滿瞭鮮活的案例和深入的思考。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不同地區農業氣象災害的差異化分析。比如,書中對於沿海地區颱風和風暴潮的關注,對於西北地區乾旱和沙塵暴的探討,以及對於東北地區低溫冷害和霜凍的警示,都讓我看到瞭中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多樣性所帶來的復雜挑戰。作者並沒有用一種“一刀切”的方式來處理問題,而是根據不同區域的特點,提齣瞭具有針對性的研究和對策。這一點讓我覺得非常貼近實際,也更加認可這本書的實用性。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災後農業恢復重建的章節,其中提齣的恢復生産、穩定供應、保障民生的思路,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也讓我看到瞭希望。
評分《中國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研究》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瞭中國農業所麵臨的嚴峻挑戰,同時也看到瞭應對這些挑戰的希望。書中關於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和強度的分析,讓我對未來的農業生産充滿瞭警惕。但是,書中也提供瞭很多積極的應對思路,比如發展智慧農業,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進行精準預測和管理,以及推廣綠色、可持續的農業生産方式。這些都讓我看到瞭科技進步和模式創新帶來的巨大潛力。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農業保險和風險分散機製的討論,這對於保障農民的利益,穩定農業生産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應對農業氣象災害,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涉及經濟、社會、政策等多個層麵的係統工程。
評分這本書我拿到手上的時候,就被它的名字《中國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研究》吸引住瞭。作為一個常年關注農業發展和自然災害的人,我一直對這類主題充滿興趣。翻開書頁,我首先被它詳實的史料和嚴謹的分析所打動。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一個個災害事件,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些災害發生的深層原因,從氣候變化的宏觀趨勢,到區域性的地理特徵,再到具體的農業生産環節,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例如,書中對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水量和受災麵積上,更著重探討瞭此次洪水對長江流域水稻、棉花等主要農作物産量造成的長期影響,以及後續的災後重建和農業調整策略。這種多角度、深層次的解讀,讓我對農業氣象災害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不同類型氣象災害的區分和分類,比如乾旱、洪澇、颱風、霜凍、冰雹等等,並針對每一種災害,都提供瞭具體的案例分析和應對措施。這種係統性的研究方法,對於理解我國農業生産所麵臨的復雜風險至關重要。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和內容都讓我眼前一亮。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專著,更像是一本麵嚮廣大農業從業者和關心農業發展人士的百科全書。我注意到書中在論述過程中,大量引用瞭統計數據、圖錶和模型,這無疑增加瞭其科學性和可信度。例如,在分析北方地區春季乾旱對小麥産量影響時,作者運用瞭多變量迴歸模型,將降水量、氣溫、土壤濕度等因素與小麥産量進行關聯分析,得齣瞭非常清晰的結論。這種量化的研究方法,讓我對問題的理解更加具體和深入。而且,書中並沒有止步於災害的發生和影響,而是進一步探討瞭災害的長期性、纍積性效應,以及對區域經濟發展、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的衝擊。這種宏觀視野的拓展,讓我認識到農業氣象災害並非孤立事件,而是與國傢發展息息相關的復雜係統性問題。
評分閱讀《中國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研究》的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瞭作者的嚴謹和細緻。書中關於不同氣象災害對不同農作物影響的量化分析,讓我對問題的理解更加具體。比如,書中詳細分析瞭不同程度的乾旱對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産量的具體影響百分比,以及不同強度的霜凍對果樹、蔬菜等經濟作物造成的危害。這種細緻的分析,為我們評估災害損失,製定應對策略提供瞭堅實的數據基礎。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曆史上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的案例研究,這些案例不僅生動形象,而且能夠幫助我們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例如,書中對2008年南方冰雪災害的分析,不僅僅關注瞭交通、電力等方麵的癱瘓,更著重探討瞭其對南方地區農業生産,特彆是對蔬菜、柑橘等作物的毀滅性打擊,以及後續的恢復過程。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僅僅是對過去災害的總結,更是對未來挑戰的預警和應對指南。書中對未來氣候變化趨勢的預測,以及由此可能引發的農業氣象災害的分析,都讓我覺得非常具有前瞻性。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提高農業韌性的探討。韌性這個詞,在麵對不確定性時顯得尤為重要。書中提齣的構建多元化農業生態係統,發展循環農業,以及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措施,都讓我看到瞭提高農業係統抵禦和恢復能力的途徑。這些並非空泛的理論,而是基於對中國農業現狀的深入瞭解和對未來趨勢的審慎判斷。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棒。作者的筆觸流暢,語言清晰,即使是對於一些比較專業的術語,也能夠通過恰當的解釋讓讀者理解。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氣候變化與農業氣象災害相互作用的分析。作者不僅僅是把氣候變化看作是災害的驅動力,更深入探討瞭農業活動本身對氣候變化可能産生的影響,形成瞭一種相互反饋的動態過程。這種辯證的視角,讓我對問題的理解更加全麵。書中關於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種植結構優化以適應氣候變化的部分,也給我帶來瞭很多啓發。例如,在一些易受洪澇影響的地區,如何選擇排水性更好的作物,或者如何發展水産養殖業,都讓我看到瞭應對策略的多樣性。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厚重且發人深省。作者以一種宏大的視角,審視瞭中國農業與自然環境之間復雜而脆弱的關係。我從書中不僅看到瞭災害的破壞力,更看到瞭中國人民在麵對災害時展現齣的堅韌和智慧。書中對於如何利用傳統農耕經驗與現代科技相結閤,來應對氣象災害的探討,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例如,書中提到瞭利用古老的農諺來預測天氣,以及如何通過改進灌溉係統來應對旱澇。這些都讓我看到瞭中國農業在傳承中創新,在適應中發展。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研究報告,更是一部關於中國農業生命力與韌性的史詩。
評分在閱讀《中國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研究》的過程中,我時常會聯想到自己傢鄉的一些經曆。我來自一個典型的農業縣,從小就目睹瞭各種自然災害對農民生活的影響。書中的某些章節,比如關於南方地區夏伏旱的描述,簡直就像在重現我記憶中的畫麵。那些土地龜裂、作物枯死的場景,至今仍曆曆在目。這本書最讓我稱道的地方在於,它沒有迴避問題的嚴重性,同時也提供瞭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書中關於如何構建適應性農業,發展節水灌溉技術,以及推廣耐旱、耐澇作物品種等方麵的論述,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特彆留意瞭關於氣象預警體係建設的部分,感覺這對於減少災害損失至關重要。通過科學的預警,農民可以及時采取措施,比如搶收、轉移、加固農田設施等,從而最大程度地降低損失。書中的案例分析,讓我看到瞭實際應用的可能性,也更加堅信科技在農業防災減災中的巨大作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