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茶树优质高产栽培与气象
定价:9.00元
作者:黄寿,金志凤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502951177
字数:
页码:9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黄寿波、金志凤编著的《茶树优质高产栽培与气象》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系列丛书”之一,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了茶树生育与气象,茶叶品质与气象,茶叶产量与气象,茶树气象灾害及其防御,茶树适宜栽培区域与气候,茶园小气候及其利用,生态茶园建设及其效益,茶树病虫害与气象,茶叶加工、储藏、运输与气象等知识。茶叶是世界上三大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中消费量大、饮用面广、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保健性饮料,它是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芽、叶经过精制加工而成的。
目录
一、茶树生育与气象
1.茶树对太阳辐射和光照强度有什么要求
2.茶树生育与日照时数有什么关系
3.茶树生育与太阳辐射光谱有什么关系
4.茶树生育对温度有什么要求
5.茶树生育与积温有什么关系
6.茶树生育对降水量有什么要求
7.茶树生育与土壤含水量和空气湿度有什么关系
8;茶树生育与空气组成成分和风有什么关系
9.影响茶芽萌动和伸育速度的主要气象因子有哪些
二、茶叶品质与气象
10.评定茶叶品质的标准是什么
11.茶叶品质与商品茶品质有何不同
12.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有哪些
13.气候因子对茶叶品质有什么影响
14.气候因子怎样影响茶叶中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
15.季节气候怎样影响鲜叶中香气成分
16.何谓名茶,我国有哪些名茶
17.名茶与气候有什么关系
18.水域小气候与名茶生产有什么关系
19.为什么说“高山出好茶”
20.高山名茶产地的气候特点是怎样的
21.我国茶区茶树栽培的适宜高度是多少
22.影响我国茶叶品质的主要生态因子有哪些
23.提高我国茶叶品质的途径和措施有哪些
三、茶叶产量与气象
24.什么是茶叶产量其影响因子有哪些
25.茶叶产量与茶叶经济效益有何关系
26.茶叶产量与气候有何关系
27.茶鲜叶采摘迟早与早春气候有何关系
28.气温对茶鲜叶采摘量有何影响
29.降水量对茶鲜叶采摘量有何影响
30.茶树生物学特性对茶鲜叶采摘量有何影响
31.怎样利用农业气象方法预测茶叶产量
四、茶树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32.什么是茶树冻害,冻害程度受哪些因子影响
33.我国茶树冻害的分布规律是怎样的
34.茶树冻害有哪些防御方法
35.什么是茶树霜冻害,与茶树冻害有什么不同
36.茶树霜冻害有哪些防御方法
37.什么是茶树旱热害,怎样防御
38.什么是茶树湿害,怎样防御
39.什么是茶树风害,怎样防御
40.什么是茶树雹害,怎样防御
五、茶树适宜栽培区域与气候
41.茶树原产地在哪里,其自然环境特点是怎样的
42.世界上有哪些国家生产茶叶,气候特点是怎样的
43.怎样划分我国茶树栽培气候区
44.我国乔木型大叶类茶树栽培的适宜气候区在哪里
45.我国灌木型中小叶类茶树栽培的适宜气候区在哪里
46.我国灌木型中小叶类茶树栽培的次适宜气候区在哪里
47.我国哪些气候适宜性较差地区可以种植中小叶类茶树
48.我国茶树栽培的生态条件适宜性区划是怎样的
49.什么是茶树的光合生产潜力:我国各地茶树的光合生产潜力是怎样的
50.怎样提高我国茶树的光合生产潜力
六、茶园小气候及其利用
51.什么是茶园小气候,有哪些基本特征
52.茶树栽植密度对茶园小气候有何影响
53.茶树种植方式和行向对茶园小气候有何影响
54.茶园灌溉小气候有何特点
55.茶园土壤表面铺草的小气候特点是怎样的
56.茶丛蓬面覆盖遮阳网的小气候效应是怎样的
57.茶园耕锄的小气候效应是怎样的
58.茶园防护林的小气候效应是怎样的
59.茶园种植遮阴树的小气候特点是怎样的
60.塑料棚茶园的小气候特点是怎样的
61.塑料大棚茶园怎样合理确定搭棚、拆棚和揭膜、盖膜时间
62.塑料棚茶园有什么经济和社会效益
63.茶树树冠小气候有什么特点
64.茶树树冠不同方位对茶树新梢生长和花蕾发育有什么影响
65.茶树树冠不同方位对茶树新梢化学成分有什么影响
七、生态茶园建设及其效益
66.什么是生态茶园
67.建设生态茶园的意义是什么
68.建设生态茶园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69.生态茶园建设的内容和方法是什么
70.生态茶园建成后有什么生态效益
71.生态茶园建成后有什么经济效益
72.生态茶园建成后有什么社会效益
73.我国茶园复合生态系统有哪些模式
74.怎样建立茶园复合生态系统
75.怎样调节和控制茶园复合生态系统
76.不同茶林问作模式的小气候特征是怎样的
77.茶林复合生态系统对系统内作业的采茶工人人体舒适度有何影响
78.茶林复合生态系统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有何影响
八、茶树病虫害与气象
79.我国茶区有哪些主要害虫,分别为害茶株哪些部位
80.茶尺蠖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有什么关系,怎样防治
81.茶毛虫的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有什么关系,怎样防治
82.假眼小绿叶蝉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有什么关系,怎样防治
83.我国茶区有哪些主要茶树病害,分别为害茶株的哪些部位
84.茶饼病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有什么关系,怎样防治
85.茶白星病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有什么关系,怎样防治
86.茶云纹叶枯病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有什么关系,怎样防治
87.什么叫有效积温法则,怎样利用有效积温法则预测某种昆虫可能发生的世代数
88.怎样利用有效积温法则预测某种害虫下一虫态或下一世代的发生期
89.怎样利用气象资料预测茶树害虫防治适期
九、茶叶加工、储藏、运输与气象
90.成品茶叶分几类,在茶叶加工过程中有哪些工序
91.茶叶加工的几种工序对小气候有什么要求
92.绿茶加工与小气候有什么关系
93.红茶加工与小气候有什么关系
94.青茶加工与小气候有什么关系
95.黑茶加工与小气候有什么关系
96.黄茶、白茶、花茶加工与小气候有什么关系
97.茶叶储藏的气象条件对茶叶品质有什么影响
98.储藏茶叶有哪些控制小气候环境的简单方法
99.怎样利用控制温度的防潮包装保鲜法储藏茶叶
100.茶叶运输与气象条件有什么关系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近购入了一本名为《茶树优质高产栽培与气象》的书,尽管它书名写得如此明确,但翻阅之后,我发现它的内容远超了我最初的想象,甚至在某些方面,它颠覆了我对一本专业书籍的认知。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茶树生长环境的细致描绘,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温度、湿度罗列,而是将气象因素与茶树的生理活动,比如光合作用、蒸腾作用,乃至茶多酚、芳香物质的形成紧密地联系起来。它详细阐述了不同季节、不同海拔、不同坡向的气候特征如何影响茶树的生长周期、芽叶萌发的速度和品质。例如,书中通过大量的实证数据和案例分析,说明了春季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对于提高新梢的产量和氨基酸含量至关重要,而夏季的日照强度和降雨分布则直接关系到茶叶的苦涩度和香气。更有趣的是,书中还探讨了一些非常规的气象现象,比如局部地区的“小气候”对茶园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人工调控(例如喷灌、遮阳网)来应对极端天气,减少损失。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是什么”,更深入地解释了“为什么”,这种循序渐进的科学逻辑让我受益匪浅。我原本以为这类书籍会枯燥乏味,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甚至有些章节读起来像是在阅读一篇充满科学探究精神的报告文学,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
评分这本书在“茶树品种选育与气象适应性”这一章节的深度,让我对茶树种植的未来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原以为这部分只是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茶树品种,但作者却将品种的遗传特性与不同地区的气象条件进行了精妙的结合。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特定区域的气候特点,选择最适合的茶树品种,并强调了品种的抗旱、抗寒、抗病虫能力与当地气象灾害频率之间的密切关系。例如,在高海拔、常年低温的地区,作者推荐了具有较强抗寒性的品种,而在多雨、易受病虫害侵袭的地区,则建议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更有启发性的是,书中还探讨了通过杂交育种、基因工程等现代育种技术,培育出更能适应未来气候变化(例如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的新型茶树品种的可能性。书中列举了一些科研机构正在进行的育种项目,以及他们如何利用气象数据来预测和评估新品种的适应性,这让我看到了茶树育种领域的前沿动态。这种将品种选育与长远气候趋势相结合的视角,让我意识到,成功的茶树栽培不仅是眼前的产量,更是对未来环境挑战的积极应对。
评分《茶树优质高产栽培与气象》这本书在“气象灾害对茶产业的影响与应对”这一部分,给我带来了强烈的警示与启发。我原以为书中只会提及一些常规的气象知识,但作者却以一种极为宏观且深刻的视角,剖析了气象灾害对整个茶产业造成的严峻挑战。书中详细列举了,例如,突发的霜冻、冰雹、干旱、洪涝、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如何对茶树的生长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导致产量锐减,甚至绝收。更重要的是,作者不仅停留在描述灾害的破坏性,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来提前预测和规避气象灾害。书中介绍了多种气象灾害的监测技术,以及如何根据气象预报,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例如,在霜冻来临前,进行人工灌溉或熏烟;在台风来临前,对茶树进行加固,减少损失。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建立茶产业气象风险评估与管理体系”的探讨感到印象深刻,它强调了从宏观到微观,从预防到应对,全方位地构建茶产业的气象风险防御体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在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今天,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气象灾害的深入研究和有效应对。
评分当我阅读完《茶树优质高产栽培与气象》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关于“未来茶产业的气象适应性发展趋势”的探讨,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振奋和对未来的憧憬。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随着具体栽培技术的介绍而结束,但作者却将目光投向了更长远的未来,将茶产业的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紧密地联系起来。书中详细分析了,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降雨模式的改变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茶树的适宜种植区域可能会发生变化,现有的茶树品种可能面临挑战。更具前瞻性的是,作者探讨了如何利用先进的气象模型和大数据分析,来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茶产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适应性策略。例如,通过培育耐高温、耐旱的新型茶树品种,优化种植区域的选择,以及发展更具弹性的农业生产系统,来应对未来的气候挑战。书中还提到了,利用科技手段,例如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来提升茶园管理的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气象环境。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茶树栽培的专业书籍,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对茶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度思考,让我对茶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评分《茶树优质高产栽培与气象》这本书在病虫害防治章节的处理方式,完全超出了我一贯对农业技术书籍的刻板印象。我原本设想的是枯燥的化学药剂名称和施用方法,但作者却从一个更加生态和可持续的视角出发,将气象条件与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度关联。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气象因素,如温度、湿度、降雨频率、光照强度等,如何影响茶树对病虫害的易感性,以及如何加速病原菌和害虫的繁殖与传播。例如,书中指出,高温高湿的天气是茶树白星病、炭疽病等真菌性病害的温床,而干旱、高温则有利于红蜘蛛等害虫的滋生。更具价值的是,作者并未仅仅停留在“预警”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气象信息来指导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书中详细介绍了多种非化学防治手段,如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物理防治(诱捕器、防虫网)以及农业防治(修剪、清洁田园)。它甚至提到了如何通过分析天气预报,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这不仅对环境友好,也确保了茶叶的健康安全。我读到书中关于“气象灾害预警与病虫害防治联动”的案例时,更是为作者的科学洞察力所折服。
评分在《茶树优质高产栽培与气象》这本书中,“茶叶仓储与气象因素”的章节,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一直以为茶叶的品质主要取决于种植和加工,但这本书却强调了仓储环境对茶叶品质的长期影响,并且将气象因素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书中详细分析了,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气象因素,如何直接影响茶叶在储存过程中内含物的变化,例如,高温高湿的环境会导致茶叶加速陈化、发霉,失去原有的香气和滋味;而过于干燥或暴露在强光下,则会使茶叶失去水分,变得干瘪,香气散失。书中更是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茶叶的种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等),以及当地的气候特点,来设计和建造适宜的茶叶仓库。它不仅提供了具体的仓储条件建议,例如,建议的储存温度范围、湿度范围,以及需要注意的通风方式,还强调了如何利用简单的气象监测设备,来实时监测仓库内的环境变化,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控。我读到书中关于“利用天气预报指导茶叶包装与储存策略”的案例时,更是为作者的创新性思维所折服,这让我意识到,茶叶的品质,从田间到茶杯,每一步都充满着科学的智慧。
评分《茶树优质高产栽培与气象》这本书在“茶叶加工与气象变化”这一部分,提供了一套极为精细化的操作指南,让我意识到,茶叶的加工过程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精妙,并且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我原以为茶叶加工就是将茶叶烘干、揉捻,但书中却将每一个加工环节,都与气象条件的变化进行了紧密的结合。它详细阐述了,例如,在潮湿的天气里,如何调整萎凋的程度和时间,以避免茶叶发霉;在干燥的天气里,又如何控制揉捻的力度和揉捻时间,以获得最佳的成形效果。书中还深入探讨了,不同气象条件对茶叶在杀青、揉捻、干燥等过程中,内含物化学反应的影响,例如,温度和湿度如何影响茶多酚的氧化程度,进而影响茶叶的色泽和滋味。更令人惊喜的是,书中还介绍了如何利用气象信息来优化加工设备的操作参数,例如,根据室内的湿度情况,来调整烘干机的温度和风速,以达到最佳的干燥效果,同时保证茶叶的香气不流失。我读到书中关于“根据实时气象数据动态调整发酵时间”的案例时,更是为作者的科学严谨所折服,这让我意识到,优质的茶叶加工,并非一成不变的套路,而是一门需要根据外部环境不断调整的艺术。
评分《茶树优质高产栽培与气象》这本书在“茶园管理与气象因子调控”这一部分,展现了极为精细的操作指导,让我从一个宏观的视角,进入到每一个微观的管理细节。我原本以为茶园管理无非是施肥、除草、修剪,但书中将这些传统工作与气象条件的实时变化紧密地联系起来,提供了一套动态的、智能化的管理方案。例如,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季节、不同气象条件下,茶树对养分的需求差异,以及如何根据气象预报来调整施肥的时间和种类,以达到最佳的吸收效果,同时避免养分流失。在修剪方面,它不仅讲解了传统的修剪技艺,更强调了如何根据降雨量、光照强度等气象因素,来决定修剪的时机和力度,以促进茶树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快速恢复生长。书中还引入了利用气象监测设备(如温度计、湿度计、风速仪)来收集数据,并结合大数据分析,来优化灌溉、施肥、修剪等各项管理措施,实现精准化栽培。我读到书中关于“通过预测性气象数据指导茶园冬季休眠管理”的案例时,更是为作者的创新思维所折服,这让我意识到,看似简单的“管理”,实则是一门高度科学化的艺术。
评分当我翻阅《茶树优质高产栽培与气象》这本书的“茶叶采摘与气象条件”章节时,我被作者对于茶叶品质形成过程的深刻洞察所震撼。我原本以为采摘只是一个简单的体力劳动,但书中却将气象因素对茶叶内在品质的影响,进行了极其详尽的剖析。它不仅探讨了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状况下,茶叶内含物的变化,例如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等关键成分的含量,还将其与茶叶的滋味、香气、色泽等感官品质联系起来。书中详细阐述了,例如,清晨露水未干时的采摘,与艳阳高照时的采摘,茶叶的内含物会有怎样的差异,以及这对最终茶叶口感带来的细微区别。更有意思的是,书中还深入研究了,不同气象条件下,茶叶中芳香物质的生成与挥发规律,解释了为什么某些季节采摘的茶叶会带有特别的香气。作者还介绍了如何根据天气预报,来安排最佳的采摘时间,例如,在连续晴朗的天气之后采摘,茶叶的内含物往往更为丰富,品质也更好。这种将采摘时机与茶叶的内在品质进行科学关联的思路,让我对茶叶的生产过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选择茶叶有了更明确的标准。
评分当我深入阅读《茶树优质高产栽培与气象》这本书时,我被其中关于土壤与水分管理的章节深深吸引。我原本以为这部分内容会相对宏观,但作者却以一种近乎显微镜般的细致,剖析了土壤的质地、结构、pH值以及有机质含量对茶树吸收养分和水分的影响。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土壤(如红壤、黄壤、紫色土)的特性,以及它们在种植茶树时的优势与劣势,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良建议。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将气象数据与土壤水分动态监测相结合,例如,通过对降雨量、蒸发量以及土壤湿度传感器的读数进行分析,来预测茶树的需水量,并据此制定最优化的灌溉计划。书中列举了多个不同地理区域的茶园案例,通过图表和数据的形式,直观地展示了科学灌溉如何有效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减少因水分胁迫或过量导致的问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节水灌溉技术”的探讨感到新奇,例如滴灌、微喷灌等方式,不仅能够节省水资源,还能避免叶面长时间积水,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看似简单的“浇水”背后,其实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原理和实践智慧,对于想要提升茶叶品质的茶农来说,这部分内容无疑是宝贵的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