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杂粮研究
定价:110.00元
作者:陶承先,牛西午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技
出版日期:2005-08-01
ISBN:9787801678331
字数:530000
页码:38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为深入、系统地科学研究杂粮生产和产业发展,提高我国杂粮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杂粮产业,2004年8月中国农学会在山西省太原市成立了中国农学会杂粮分会,并召开了首届中国杂粮产业发展论坛。按照中国农学会的安排,2005年中国农学会的杂粮分会年会暨第二届中国杂粮产业化发展论坛在辽宁召开。本书主要收录了第二届中国杂粮产业化发展论坛论的论文,涉及到高梁、谷子、荞麦、燕麦、食用豆类等研究论文103 篇。
目录
部分 杂粮发展战略研究
发展辽宁小杂粮产业促进特色农业经济增长
小杂粮开拓大市场
我国南方杂粮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辽宁省发展绿色小杂粮产业的优势、问题及对策
发展辽宁杂粮产业的有效尝试
辽宁几种杂粮作物生物多样性分析及利用
浅谈辽西杂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辽西半干旱区杂粮生产现状及展望
山西小杂粮产业发展及对策分析
山西杂粮产业发展与科技支持对策研究
吉林省小杂粮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对策
都市农业发展与京郊杂粮生产
京郊杂粮生产现状与发展浅析
发展杂粮生产提高农业效益
山东省杂粮产业现状及发展探讨
甘肃省小杂粮资源的开发利用
旱地小杂粮节水增效综合栽培技术
实现杂粮产业化发展优先考虑的问题及建议
核辐射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适应市场需求,发展小杂粮生产
吉林省西部杂粮杂豆生产状况与发展策略
小杂粮生产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中介推进作用与山西杂粮产业化探讨
山西省东西两山优质小杂粮产业区建设的建议
第二部分 高梁
高梁抗丝墨穗病育种研究进展
高梁丝黑穗病生理小种研究
高梁航天诱变后代的变异观察
俄罗斯高梁育种及生产现状
高梁叶角研究初探
粒用高梁超高产育种思考
可再生能源作物——甜高梁开发利用
……
第三部分 饲用高梁
第四部分 谷子
第五部分 荞麦、大麦、燕麦
第六部分 杂豆类
第七部分 薯类、青稞、芝麻、黍稷
第八部分 杂粮食品加工、综合利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套《中国杂粮研究》的出版,无疑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粮食安全和健康饮食话题注入了一股清流。从封面设计的朴实无华,到内页排版的严谨细致,都透露出一种回归本源、探求真知的态度。陶承先和牛西午两位作者,想必是怀揣着对这片土地上传统智慧的深厚敬意,以及对未来饮食健康强烈的责任感,才得以呕心沥血,为我们呈现如此一本集大成之作。我个人一直对那些被遗忘或边缘化的传统食物抱有浓厚兴趣,杂粮,正是承载了数千年中华农耕文明的瑰宝。它们不仅仅是餐桌上的果腹之物,更是连接历史、文化与健康的纽带。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能看到古代先民在土地上辛勤耕耘的身影,也能预见到未来人们健康饮食的美好图景。从书中那些详尽的论述中,我看到了作者们对杂粮的栽培、加工、营养成分、药用价值等方方面面的深入探索,这种系统性的研究,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和推广杂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杂粮的科学内涵,更能激发我们对其更广泛应用的信心。
评分《中国杂粮研究》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沉静的力量。我通常不太喜欢那些浮夸的宣传语,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扎实的论据和详实的资料,一点点地将杂粮的世界展现在我面前。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不同地区、不同品种杂粮的地域性研究,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幅员辽阔、物种丰富的魅力。那些关于小米、高粱、荞麦、燕麦等杂粮的起源、演变、栽培技术以及在各地饮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的描述,都让我耳目一新。作者们不仅仅在罗列数据,更是在讲述故事,讲述杂粮如何与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文化习俗紧密相连。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联想到自己的童年记忆,那些朴素的杂粮饭菜,曾经带给我最温暖的满足感。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这些曾经“土气”的食物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们不再是廉价的代名词,而是营养丰富、功效卓著的健康之源。对于那些希望改善饮食结构、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人们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
评分这套《中国杂粮研究》,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它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传统与未来。我一直在思考,在现代工业化生产和精加工食品泛滥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重新找回那些被忽视的健康密码?这本书给出了深刻的答案。作者们对杂粮的生物化学成分、抗氧化作用、对慢性疾病的防治作用等方面的深入研究,用科学的语言证明了杂粮的独特价值。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杂粮如何满足人体必需营养素,以及其在血糖控制、肠道健康等方面的积极影响的论述印象深刻。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理解“吃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吃”至关重要。它让我们明白,那些看似朴实无华的谷物,蕴藏着大自然的馈赠和古人的智慧。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增长了知识,更获得了一种对传统饮食文化的敬畏之心。我想,这本书的价值,将会在未来的健康饮食领域,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和肯定。
评分《中国杂粮研究》这本书,像是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走进一个色彩斑斓的杂粮世界。我原本对杂粮的认知仅限于一些常见的种类,但这本书的广度和深度,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从那些我从未听过的、但却在特定地区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地方性杂粮,到对每一种杂粮详细的生物学特性、营养价值、种植方式的解读,都让我惊叹不已。作者们在文字中流露出的严谨态度和对细节的关注,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他们在这项研究上所付出的心血。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杂粮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角色的叙述,这让我看到了杂粮在中国社会发展变迁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文化、历史的载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全面的视角来审视杂粮,让我们能够从更宏观、更微观的层面去理解和珍视它们。对于任何对中国农业、饮食文化、健康营养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评分这本《中国杂粮研究》的出版,填补了我内心一直以来对食物起源和健康本源的探求空白。它并非是一本枯燥的学术报告,而是用一种极富吸引力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合在一起。我之所以选择阅读这本书,是因为我越来越意识到,在追求现代生活便利的同时,我们似乎正在与一些最基本的生命需求渐行渐远。杂粮,正是这种本源的代表。书中对于不同杂粮的营养成分的细致分析,让我看到了它们在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方面的突出优势,这在很多精制谷物中是难以寻觅的。更重要的是,作者们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成分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成分对人体健康的具体益处,例如对消化系统、心血管健康、免疫系统的积极作用。这种基于科学依据的论述,让我对杂粮的信任感倍增。我相信,这本书将会为无数寻求更健康、更自然生活方式的读者,提供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